词条 | 药食两用食物 |
释义 | 药食两用食物即既可以作为可口的食品食用,又能够当做药材治病的食物。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药食两用的中药名单84种,这84种中药,即可以作为食品用,也可以作为药品用,是进行食品或保健食品开发的重要原料。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中药与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大家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少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药食两用的中药名单84种,这84种中药,即可以作为食品用,也可以作为药品用,是进行食品或保健食品开发的重要原料。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橘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广藿香。 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坷子、赤芍、远志、麦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缨子、青皮、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葫芦巴、茜草、筚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名单聪耳(增强或改善听力)类食物:莲子、山药、荸荠、蒲菜、芥菜、蜂蜜。 明目(增强或改善视力)类食物:山药、枸杞子、蒲菜、猪肝、羊肝、野鸭肉、青鱼、鲍鱼、螺蛳、蚌。 生发(促进头发生长)类食物:白芝麻、韭菜子、核桃仁。 润发(使头发滋润、光泽)类食物:鲍鱼。 乌须发(使须发变黑)类食物:黑芝麻、核桃仁、大麦。 长胡须(有益于不生胡须的男性)类食物:鳖肉。 美容颜(使肌肤红润、光泽)类食物:枸杞子、樱桃、荔枝、黑芝麻、山药、松子、牛奶、荷蕊。 健齿(使牙齿坚固、洁白)类食物:花椒、蒲菜、莴笋。 轻身(消肥胖)类食物:菱角、大枣、榧子、龙眼、荷叶、燕麦、青粱米。 肥人(改善瘦人体质,强身壮体)类食物:小麦、粳米、酸枣、葡萄、藕、山药、黑芝麻、牛肉。 增智(益智、健脑等)类食物:粳米、荞麦、核桃、葡萄、菠萝、荔枝、龙眼、大枣、百合、山药、茶、黑芝麻、黑木耳、乌贼鱼。 益志(增强志气)类食物:百合、山药。 安神(使精神安静、利睡眠等)类食物:莲子、酸枣、百合、梅子、荔枝、龙眼、山药、鹌鹑、牡蛎肉、黄花鱼。 增神(增强精神,减少疲倦)类食物:茶、荞麦、核桃。 增力(健力,善走等)类食物:荞麦、大麦、桑葚、榛子。 强筋骨(强健体质,包括筋骨、肌肉以及体力)类食物:栗子、酸枣、黄鳝、食盐。 耐饥(使人耐受饥饿,推迟进食时间)类食物:荞麦、松子、菱角、香菇、葡萄。 能食(增强食欲、消化等能力)类食物:葱、姜、蒜、韭菜、芫荽、胡椒、辣椒、胡萝卜、白萝卜。 壮肾阳(调整性功能,治疗阳痿、早泄等)类食物:核桃仁、栗子、刀豆、菠萝、樱桃、韭菜、花椒、狗肉、狗鞭、羊肉、羊油脂、雀肉、鹿肉、鹿鞭、燕窝、海虾、海参、鳗鱼、蚕蛹。 种子(增强助孕能力,也称续嗣,包括安胎作用)类食物:柠檬、葡萄、黑雌鸡、雀肉、雀脑、鸡蛋、鹿骨、鲤鱼、鲈鱼、海参。 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有治疗作用的食物散风寒类(用于风寒感冒病症)食物:生姜、葱、芥菜、芫荽。 散风热类(用于风热感冒病症)食物:茶叶、豆豉、杨桃。 清热泻火类(用于内火病症)食物:茭白、蕨菜、苦菜、苦瓜、松花蛋、百合、西瓜。 清热生津类(用于燥热伤津病症)食物:甘蔗、番茄、柑、柠檬、苹果、甜瓜、甜橙、荸荠。 清热燥湿类(用于湿热病症)食物:香椿、荞麦。 清热凉血类(用于血热病症)食物:藕、茄子、黑木耳、蕹菜、向日葵子、食盐、芹菜、丝瓜。 清热解毒类(用于热毒病症)食物:绿豆、赤小豆、豌豆、苦瓜、马齿苋、荠菜、南瓜、莙荙菜。 清热利咽类(用于内热咽喉肿痛病症)食物:橄榄、罗汉果、荸荠、鸡蛋白。 清热解暑类(用于暑热病症)食物:西瓜、绿豆、赤小豆、绿茶、椰汁。 清化热痰类(用于热痰病症)食物:白萝卜、冬瓜子、荸荠、紫菜、海蜇、海藻、海带、鹿角菜。 温化寒痰类(用于寒痰病症)食物:洋葱、杏子、芥子、生姜、佛手、香橼、桂花、橘皮。 止咳平喘类(用于咳嗽喘息病症)食物:百合、梨、枇杷、落花生、杏仁、白果、乌梅、小白菜。 健脾和胃类(用于脾胃不和病症)食物:南瓜、包心菜、芋头、猪肚、牛奶、芒果、柚、木瓜、栗子、大枣、粳米、糯米、扁豆、玉米、无花果、胡萝卜、山药、白鸭肉、醋、芫荽。 健脾化湿类(用于湿阻脾胃病症)食物:薏苡仁、蚕豆、香椿、大头菜。 驱虫类(用于虫积病症)食物:榧子、大蒜、南瓜子、椰子肉、石榴、醋、乌梅。 消导类(用于食积病症)食物:萝卜、山楂、茶叶、神曲、麦芽、鸡内金、薄荷叶。 温里类(用于里寒病症)食物:辣椒、胡椒、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干姜、蒜、葱、韭菜、刀豆、桂花、羊肉、鸡肉。 祛风湿类(用于风湿病症)食物:樱桃、木瓜、五加皮、薏苡仁、鹌鹑、黄鳝、鸡血。 利尿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病症)食物:玉米、赤小豆、黑豆、西瓜、冬瓜、葫芦、白菜、白鸭肉、鲤鱼、鲫鱼。 通便类(用于便秘病症)食物:菠菜、竹笋、番茄、香蕉、蜂蜜。 安神类(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病症)食物:莲子、百合、龙眼肉、酸枣仁、小麦、秫米、蘑菇、猪心、石首鱼。 行气类(用于气滞病症)食物:香橼、橙子、柑皮、佛手、柑、荞麦、高粱米、刀豆、菠菜、白萝卜、韭菜、茴香菜、大蒜。 活血类(用于血淤病症)食物:桃仁、油菜、慈姑、茄子、山楂、酒、醋、蚯蚓、蚶肉。 止血类(用于出血病症)食物:黄花菜、栗子、茄子、黑木耳、刺菜、乌梅、香蕉、莴苣、枇杷、藕节、槐花、猪肠。 收涩类(用于滑脱不固病症)食物:石榴、乌梅、芡实、高粱、林檎、莲子、黄鱼、鲇鱼。 平肝类(用于肝阳上亢病症)食物:芹菜、番茄、绿茶。 补气类(用于气虚病症)食物: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莜麦、籼米、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鹌鹑、牛肉、兔肉、狗肉、青鱼、鲢鱼。 补血类(用于血虚病症)食物: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草鱼。 助阳类(用于阳虚病症)食物:枸杞菜、枸杞子、核桃仁、豇豆、韭菜、丁香、刀豆、羊乳、羊肉、狗肉、鹿肉、鸽蛋、雀肉、鳝鱼、海虾、淡菜。 滋阴类(用于阴虚病症)食物:银耳、黑木耳、大白菜、梨、葡萄、桑葚、牛奶、鸡蛋黄、甲鱼、乌贼鱼、猪皮。 板蓝根别名:大蓝根、大青根、靛青根、蓝靛根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15至30克(大剂量9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薄荷别名:蕃荷菜、南薄荷、猫儿薄荷、野薄荷、升阳菜、薄苛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3至9克,宜后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涂敷。薄荷不宜多服久服。 槟榔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海南子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6至15克(杀虫60至120克);或入丸、散。槟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故不宜多服。 半夏别名:三叶半夏、三叶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水玉、地文、和姑、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地雷公、狗芋头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3至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酒、醋调敷。半夏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 ,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生半夏有毒,误服失音不误,多饮生姜汁即响矣。 蚕茧别名:茧黄、绵茧、茧蛹子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3~9克。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调敷。 柏子仁别名: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9至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败酱草别名:胭脂麻、败酱、鹿肠、鹿首、马草、泽败、鹿酱、酸益、苦菜、野苦菜、女郎花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10至15克(鲜品30至6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半边莲别名:细米草、急解索、半边花、长虫草[河南]、蛇利草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15至30克;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 北沙参别名:真北沙参、莱阳参、辽沙参、野香菜根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6至12克(鲜品加倍);或入丸、散,膏剂。 北豆根别名:黄条香、黄根、汉防己、防己藤、山地瓜秧、蝙蝠葛根、北山豆根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3至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泡洗。剂量不宜过大。大量服超过15克,可引起呕吐。 荜茇别名:荜拨、毕勃、椹圣、鼠尾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2至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搐鼻;或为丸纳龋齿孔中;或浸酒擦。 萆解别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川萆解、粉萆解、草解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9至15克;或入丸、散;或浸酒。 鳖甲别名:团鱼盖、脚鱼壳、上甲、甲鱼、鳖壳、团鱼壳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10至30克,先煎;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掺或调敷。 苍耳子别名:苍耳、老苍子、苍子、苍刺头、毛苍子、痴头猛、羊带归、羊负来、只刺、道人头、苍耳实、胡寝子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3至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本品有毒,剂量过大可致中毒,轻者表面为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继则出现头昏头痛,嗜睡或烦躁不安,心率增快或减慢,低热出汗,两颊潮红而口鼻周围苍黄或出现轻度黄疸,肝肿大,严重时可发生昏迷抽搐,休克、尿闭,胃肠道大量出血或出现肺水肿,以至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解救方法:轻度中毒者应暂停饮食数小时至一天,在此期间大量喝糖水。严重者早期可洗胃,导泻及用2%生理盐水高位贯肠,同时注射25%葡萄糖液,加维生素C500毫升;预防出血,可注射维生素K及芦丁;必要时考虑输血浆;保护肝脏;可服枸橼酸胆碱,肌肉注射甲硫氨基酸;低脂饮食。民间也有用甘草绿豆汤解毒的可配合使用。 苍术别名:山精、赤术、仙术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5至9克;熬膏或入丸、散。 补骨脂别名:破故纸、和兰苋、胡韭子、婆固脂、补骨鸱、黑故子、胡故子 用法提示:内服:煎汤,5至12克(大剂量3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酒浸涂。 其他药食两用食物丁香: 性味归经: 辛、温,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用量用法:2~5克。 用药忌宜: 畏郁金;热症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八角茴香: 性味归经:1.散寒、暖肝、温肾、止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肾虚腰痛。2.理气开胃:脘腹疼痛;呕吐食少。 用量用法: 5克。 刀豆: 性味归经:甘,温。归胃、肾经。 功效应用:1.降气止呕:用治虚寒性呃逆呕吐,腹胀等症。 2.温肾助阳:用于肾虚腰痛,以刀豆2粒,包于猪肾内,烧熟食用。 用量用法: 10~15克 。 小茴香: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应用: 1.散寒止痛:主治寒疝腹痛及睾丸偏坠肿痛。每与暖肝行气止痛药同用。2.行气和胃:可治胃寒胀痛,食少呕吐等症。可伍温中散寒药。 用量用法 3~8克。 小蓟: 性味归经: 甘、凉。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 凉血、祛瘀、止血。主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7.5~15克(鲜者50~100克);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用药忌宜: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山药: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应用: 1.益气养肺:脾胃虚弱症,肺虚症. 2.补脾肺肾:消渴症(,肾阴虚症。 用量用法: 15克。 用药忌宜: 本品养阴而兼涩性,能助湿,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单独用,实热邪实者忌用。 山楂: 性味归经: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应用:1.消食化积:食滞不化,脘腹胀痛或泄泻 .2.活血散瘀: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疝气或睾丸偏坠疼痛。 用量用法: 10~15克,大剂量30克。 用药忌宜: 脾胃虚弱者慎服,山楂与莱菔子均有较好的消食化积之功,所不同的是,山楂长于消肉积,消积力较好,且长于活血化瘀,莱菔子长于治积滞腹胀痛较重者,攻积力强而兼降气消痰. 马齿苋: 性味归经: 酸、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凉血:湿热泻痢;热毒痈疖;赤白带下 2.止血通淋:崩漏;血淋;热淋 用量用法: 用量10克。 乌梢蛇: 性味归经: 甘、平、无毒。归肝经。 功效应用: 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可用于风湿顽痹、惊痫、皮肤疥癣及麻风病。多研末用,或浸酒服。治风湿麻痹,常与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等配伍;惊痫抽搐,可配伍蜈蚣、全蝎等应用。 用量用法: 3~12克。 用药忌宜: 血虚生风者忌用。 乌梅: 性味归经: 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敛肺:肺虚久咳。2.涩肠:久泻久痢。3.生津:虚热口渴.4.安蛔:蛔厥腹痛。 用量用法: 10~15克。 用药忌宜: 本品酸涩收敛,内有实热积滞者不宜单用。 木瓜: 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1.舒经活络,适用于风湿痹症,手足麻木,腰膝疼痛,筋骨无力,配伍祛风湿药同用。2.化湿和胃,主治湿浊伤中,吐泻转筋;脚气肿痛,冲心烦闷。常配温化寒湿药。此外,本品还可用治胃津不足,口干口渴,食少纳呆之症。 用量用法: 6~12克。 火麻仁: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润燥、杀虫:发落不生;疮癞。 用量用法: 10~15克。 用药忌宜: 本品食入量大,可引起中毒。症状为恶心、恶吐,腹泻,四肢麻木,失去定向力,抽搐,精神错乱,昏迷,瞳乳散大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