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近得书帖
释义

《近得书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函。王羲之在帖中述及病痛之苦,忧悴之情。《近得书帖》为行草书,5行,40字。

法帖信息

【名称】近得书帖

【作者】王羲之

【时代】东晋

【书体】行草

【字数】5行,40字

《近得书帖》又名《永兴帖》。褚遂良《右军书目》记有“二十二日羲之报,近得书,五行”。《宣和书谱》录有王羲之行书《永兴帖》。入刻《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

《大观帖》刻为四行,内容字数与《淳化阁帖》相同。

《近得书帖》在《大观帖》中较《淳化阁帖》有所改制,由五行变为四行。但《大观帖》刻帖较《淳化阁帖》为优,宋代曾宏父在所著《石刻铺叙》认为:“大观之本愈于淳化”。观《近得书帖》亦然。

法帖内容

释文

廿二日羲之报:近得书,即日又得永兴书,甚慰。想在道可耳。吾疾故尔沉滞。忧悴解日。面近,不具。羲之报。

大意

最近得到您的来信。今天又收到您在永兴写的信,十分欣慰。我想您在路途上一切尚好。我的病痛还是那样,血气积滞而不通畅。忧虑不安地度日。

注解

“即日又得永兴书”中的“永兴”为地名,浙江萧山。三国吴时,称永兴,属会稽郡。“吾疾故尔沉滞”,沉滞:积滞,郁积。“忧悴解日”中的解日:消磨时日。宋秦观《〈法帖通解〉序》:“投荒索居,无以解日。”

《近得书帖》中王羲之所说其疾“沉滞”,是指血气积滞而不通畅。这一疾病是王羲之服食带来的症状。晋人对生命的问题特别关注,为了延长生命,他们企仰服食。服食却常常带来负面的效应,“沉滞”就是其中一症。王羲之在无法解脱的痛苦矛盾的状况下,只有“忧悴解日”了。

书法赏析

字势行气

以宋代《大观帖》所收刻《近得书帖》为例,试分析其书法风格。《近得书帖》整体书风坦然,笔势中和。字体近楷书,但圆转流变、欹侧变化丰富。例如首行“廿二日羲之报”与“得书即日又得”等字的重心基本保持在一条行轴线上,而“近”重心稍左倾,求得变化,不至沉闷;“即”作草书,更见变化。第二行轴线起初较垂直,但自“在”字开始向右下倾斜,直至“耳”字达到高潮,此行草体增多,计“慰、想、道”三字。第三行轴线变化不大,却通过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来调整节奏,“疾故”二字茂密,“尔沉”二字疏阔,“忧、悴、解”三字不仅字体变长,而且字距加大,与右部(第二行)形成左右疏密对比。第四行,由于许多字为信札常用语,则以草书为之,末字“报”仍保持行楷体,与全篇保持一致。

行草相间

《近得书帖》为行草作品,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史》“王羲之行书”一节叙及:“忽简为草,忽繁为行(甚至为行楷),或连成一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这样写,既不受草法制约,又不拘于行法,自由变化,十分顺其心志,行草就这样产生了”。“这是由于古人将书法用之于日常生活时,总以‘便’字为要旨,在求便的同时又有兴致的起伏、涨落在其书写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近得书帖》时草时行,自由变化,带来章法行气的丰富性。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