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兴科
释义

杨兴科,男,汉族,陕西岐山县,1961年5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矿产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分委会委员、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理事、长安大学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曾任全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成员、地矿部区域构造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地质学会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陕西省石油学会会员等。

主要学术简历:1978-1982年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本科学习,毕业留校任教;1985-1988年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1993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级英语班培训;1998-2002年西北大学地质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和区域构造、盆地地质、矿产资源预测、地学信息工程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专长于构造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与成矿预测、盆地改造与油气成藏成矿作用等研究。

主要学术成就:曾主持和参加有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七五-九五攻关共六项)、地矿部重点项目、中国地调局大调查项目、中国石油公司九五重点项目、新疆自治区地质矿产重点区带1∶5万填图和综合研究项目等30余项。有4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6项被评为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近三十年来,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已完成科研课专题4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合作专著5部,合编教材1部。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有4项被评为国际先进,6项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获各类奖励20余项,其中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部科技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一、二等奖4项;部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奖;部优秀图幅奖等。

科研新认识和新进展是: 1)在三轮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和地调项目研究中,创新性提出了东天山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控矿与成矿、碰撞造山与成矿、蚀变岩型金矿隐伏矿快速定位预测等理论方法,将剪切带构造与成矿理论及时用于矿产勘查与找矿实践中,发现了石英滩、西凤山等18个金铜矿床(点),确立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铜矿带,取得了东疆具有突破性和显著的找矿成果;2)提出凤太铅硐山等铅锌矿床动力成矿特征,属海底喷流-动力热液型,完善了动力热液成矿作用理论,被许多专家院士引用;3)在国家973项目和中石油攻关羌塘盆地油气远景研究中,完善了改造盆地研究思路,提出了热力构造的新分类,深化了盆地热力作用和热力构造研究;4)在多种能源同盆共存机理973项目专题研究中对盆地热力构造和热力作用的代表性岩体-紫金山碱性杂岩体、贺兰山汝箕沟-鼓鼓台玄武岩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尤其是进行单颗粒锆石SHRIMP测试定年,获得了一批较详细的盆地改造同位素年龄数据,发表有SCI论文。其大多数项目的研究成果已被专家组评审鉴定、引用或开发。科研找矿成果及经济效益显著。

现在主要承担课题方向有构造与成矿,古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中国内陆盆地构造稳定性与成矿研究,中国近海盆地构造稳定性与油气成因研究,危机矿山深部找矿研究等。

在多年科研创新与找矿的紧密结合中,在西北地区的科研找矿中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提出了韧性剪切带内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成矿与控矿模式、西部地区隐伏矿定位预测研究的快速有效勘查方法组合流程、盆地热力构造与盆地改造等新模式、新方法和新理论,发现和快速评价及研究了新疆鄯善西滩(石英滩)、康古尔-马头滩金矿、哈密西风山、白干湖金矿等大中小型金铜矿床,提交科研预测储量金上百吨,铜数百万吨,潜在价值数百亿元。找矿成果突出,社会经济效应显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3: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