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厌恶 |
释义 | 1 汉语词语◎ 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词目】厌恶 【拼音】yàn wù 【英译】[detest;abhor;abominate;be disgusted] 【基本解释】 讨厌,憎恶。 例:看到这样的食物不可能不厌恶。 ◎ 详细解释出处 讨厌,憎恶。 宋 梅尧臣《和王仲仪咏瘿》诗:“厌恶虽自知,部割且谁肯。” 宋 王明清《春娘传》:“司户知其厌恶风尘,出于诚心,乃发书告其父。”《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升》:“众人见 赵升 连住数日,并不转身,愈加厌恶,渐渐出言侮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从此那位老太太,因为和媳妇不对,便连儿子也厌恶起来了。” 老舍《骆驼祥子》十六:“他不但是厌恶这种生活,而且为自己担心。” 解释 厌恶是一种反感的情绪。不仅味觉、嗅觉、触觉或者想象、耳闻、目睹会导致厌恶感,人的外表、行为甚至思想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有的人外表就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看到他们就恶心。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畸形,残疾或者十分丑陋的人;有些人不能忍受看到受伤的人和他们暴露在外的伤口,有些人则见不得血或是外科手术。有些人类行为也让人无法忍受,你也许会因此而感到憎恶。有人虐待或折磨动物,令人厌恶;有人嗜好性变态行为,让人恶心;某些宗教或是某些人所倡导的低级、卑劣的手段同样会令其他一些人所不齿。 ◎ 心理学名词◎ 口腔综合反应心理学家保罗.罗金是一位美食家,他认为,厌恶归根到底是肮脏或者恶心的东西给人造成的一种口腔感觉。由我的话来说,就是厌恶主题。 口腔综合反应罗金发现所有人都厌恶的东西主要是人自身产生的一些东西:呕吐物、粪便、尿、黏液还有血。1955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提出了厌恶“想象实验”,通过实验对象在脑海里的想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想象咽下自己的唾液,或者真的咽下一口唾液。然后想象将这些唾液吐到杯里,再将它喝下!这些天然而且属于‘我的’唾液马上就变成了陌生而恶心的东西。”罗金确实进行了这个实验,他让受试者往杯里吐出唾液之后再喝下去,他发现奥尔波特的结论是对的。即便唾液1秒钟之前还在他们的嘴里,他们都不愿意再把它喝下。罗金说,一旦这些由我们自身产生出来的东西离开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就会觉得它们很恶心。 ◎ 厌恶情绪形成厌恶的形成4--8岁之间,厌恶才独立出来成为人的一种情绪。孩子会因为觉得食物不好吃而不吃,但是还不懂得厌恶。罗金同时让孩子和成人去触摸和品尝小狗粪便状的巧克力。4-7岁这个年龄段以下的孩子没有意识到这有多么恶心,而大部分成年人都拒绝这样做。同样,如果你将一只已经消过毒的蚱蜢放到牛奶或果汁里,4岁以下的孩子是不会拒绝把它喝下去的。 儿童和青少年对恶心的东西有偏爱。罗金提醒我们,一些新奇的商店确实出售呕吐物、黏液及排泄物的仿真品,而购买这些东西的绝大多数是小男孩。 法律专家威廉.米勒在一书中写道,并不是只有孩子会对恶心的东西着迷。“(恶心的东西)...有一种吸引力,一种魅力,所以我们总是愿意看到血淋淋的事故现场,不舍得把视线移开...恐怖片也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我们自己的鼻涕、排泄物都是肮脏而恶心的东西,(但是我们)...仍然对它们好奇、着迷...其实我们经常会留意自己的分泌物,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罢了...想想我们是多么自然而然地会在擦完鼻涕后看看那张纸巾或手帕吧。”像这样的粗俗电影能获得成功的票房,可不能完全归功于青少年。 ◎ 人际厌恶分类情况 人际厌恶罗金区别了两种厌恶,即人际厌恶和基本厌恶。他列出了4种会引起人际厌恶(这种厌恶是后天学来的)的情况:怪异、疾病、不幸的遭遇和精神变态。我们在研究中让大学生把他们能想象到的,人类所能经历的最恶心的事情写下来。有人提到了罗金所谓的口腔厌恶情况(比如,你被迫吃下别人的呕吐物),但是只占到总比例的11%。大部分人所提到的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情况(62%的人提到)是精神上的折磨。比如美国士兵看到纳粹集中营的惨状之后的感受。他们所提到的精神厌恶中,有半数涉及到性变态行为。比如看到有人与儿童发生性行为。最后还有18%的人提到与食物无关的生理反应,比如看到生蛆的尸体。我们的研究表明,成人最不能忍受的是人际厌恶,尤其是精神厌恶,而非基本的口腔综合反应。 基本表现 人际厌恶的四种表现--怪异、疾病、不幸的遭遇、精神变态--同样可以归结为四主题,除了疾病外,在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下,对另外三个主题都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对于疾病人们一般不会有异议。严重缺陷、生疮流脓的伤口之类的疾病无论在哪种文化里都不会讨人喜欢。 文化原因 米勒指出,人们所讨厌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不是减少,这在每种文化里都是一样。人们的情绪警戒数据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即使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这些数据库和那些引导我们对不同情绪作出反应的程序就已经不是空白的了;人类的进化历史已经给我们指明了该如何作出反应以及反应到何种程度。正如米勒所说,这些先天的东西无法改变,但是正因为这些数据库和程序是开放的,我们才会学到新的情绪和情绪诱因。 生活厌倦 除了罗金所描述的4种人际厌恶外,还有一种厌恶--我称之为厌倦--这是针对社会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丰富的关系--夫妻关系--进行了情绪表达的精确计量研究而发现的。 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是,在试图解决分歧的谈话中妻子所表现出的对丈夫的厌恶,预示了未来4年中他们分开生活的时间。高特曼发现,通常当丈夫退缩,不愿意理解妻子的情绪时,妻子就会表现出厌恶。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她受够了,气饱了。这个与吃有关的说法多么形象! 米勒的一个观点很有趣,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降低厌恶的门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孩子换尿布,擦干净孩子吐出的奶,还会照顾病人和体弱的孩子...身为父母,他们什么都愿意做。清理孩子的粪便,尽管有时孩子的粪便蹭到手和衣服上;有时还要被尿淋湿...不怕脏兮兮的东西,正是体现了无条件的,最高尚的父母之爱。” 在亲密的爱情关系中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我们再来看看米勒的说法:“当别人的舌头在你的口中缠绵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亲密的表现,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令人不悦的侵犯。...性爱其实就是跨越了彼此忍受厌恶的界限...性爱不过是越过了一种界限,裸露的界限。除了长时间的、亲密的爱抚和接触这些极度亲密的方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互相敞开心扉的亲密方式。双方可以分享彼此关心的话题,倾诉自己的疑虑和担心,可以把自己的期望坦诚相告,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可以清楚地让对方了解自己并不完美,而是一个有弱点、需要关爱的人..我们可以将朋友或者密友定义为可以互相发牢骚的人,我们彼此都知道,这种牢骚是密友的特权。若不在密友面前,出于自尊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害怕别人的厌恶...互相友爱让我们可以放心地将弱点暴露在朋友面前,如果没有友爱,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也所为人所不齿。” 米勒与众不同的见解向我们揭示了,厌恶还具有一个并不明显的社会功能。淡化厌恶而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接受对方难以启齿的事情,发生换了别人就会觉得恶心的身体接触--不仅仅是性爱。设想一下你要给陌生人而不是爱人清理呕吐物会怎样--这不仅是爱的标志,而且更能巩固爱的基础。 ◎ 道德准则厌恶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让我们远离恶心的东西。显然,不吃腐烂的食物对我们有好处,而社会厌恶也让我们远离讨厌的事情。米勒说厌恶是一种道德准则,它使我们不会对讨厌的人或事作出妥协。法律专家玛东莎.娜莎波姆认为:“大多数社会都教育人们避免同那些生理上有严重缺陷,看起来很恶心的人接触。”不幸的是,这种感情可能是很危险的,因为丑化了那些看来不受欢迎的人,人们不把他们当人看,使他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娜莎波姆认为,法律的基础不应该是所有人都厌恶的东西,而是人们所憎恨的东西。“(憎恨)...这种道德情绪远比法律的判决要有力,也比厌恶可靠得多。憎恨包含了一个公共的评判准则,它并非把罪犯当做我们道德标准之外的寄生虫或者非人的生物,这样做未免会引起争议,而是坚决地把他们也归入我们的道德标准,在这个范围内裁决他们。” 人在犯罪时的情绪状态有可能成为减轻其犯罪情节的参考依据之一。不应该把厌恶这种情绪列入考虑范围之内。...看不惯对方或是讨厌他,绝对不足以成为对他采取暴力行为的理由。 虐待他人的人通常都会辩解说对方是畜生(可不是可爱的宠物),有时则把对方说成是令人厌恶的没有生命的东西,比如垃圾和渣滓。我知道,愤怒和憎恨能够成为屠杀甚至是折磨他人的借口,但是不会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设立厌恶的障碍。人们一般认为,能够阻止暴力行为发生的是受害者的形象或者声音,是他们的尖叫声和流血。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也许是因为他们痛苦的样子让人觉得恶心。即使我们一开始并不认为对方恶心,一旦看到他的血,看到他因为受伤或受折磨而扭曲的膨体,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厌恶,而非关切。 看到他人的体内结构,尤其是带血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恶心,(80%的厌恶,20%觉得悲伤痛苦,仿佛对照片中人受的苦感同身受)这似乎是一种本能。但是,如果流血的还是陌生人,而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那我们的厌恶程度就会降低。我们会希望帮助对方减轻这种痛苦,而不是逃避。对疾病、生理痛苦的厌恶确实能让我们避免被传染,但同时也让我们忽略了要同情和关爱他人,而同情和关爱恰恰是人类聚集在一起的力量。 同情和关爱(心理学上称为移情)都不属于情绪的范畴,它们是我们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在认知移情中,我们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在情绪移情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同情移情则使我们希望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包括他们的情绪问题。认知移情是其他两种移情的先决条件,但是情绪移情却不是同情移情的先决条件。 2 法国当代文学作品◎ 作品简介《厌恶》是萨特的成名作,也是法国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作品。萨特认为,“从纯粹文学的角度来 看,《厌恶》是我最好的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洛根丁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表明了作者的存在主义观点。主人公是个年已30仍未成婚的知识分子,因对飘零生活感到厌倦而返回故里,来到布维勒城,住在一个旅馆里。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着手撰写18世纪法国阴谋家德·洛勒旁侯爵传记。但没过几天,他就觉得一切都令人恶心,因而离开该城前往巴黎。 在萨特看来,人与其周围的一切总是脱节,相互之间既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毫无意义;人和事物的存在,只是存在着,彼此相逢相迎却不能沟通,既无规律可循,也没有因果关系;人生是荒诞的。但是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眼前浮动的一切,就会在你的心里翻腾,令你感到不适,于是就想呕吐、恶心。洛根丁对周围生活产生厌恶,正是作者这一思想的体现。他忙于钻图书馆,查阅资料,疲惫不堪。他发现自己过去确实喜欢过这个人物,但现在只是对这本书感兴趣。最后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他想,既然自己都把握不了自己,又怎能去掌握别人的生活,给他人作传?他每日把发生的事情记下来,不放过任何线索和细节,如街道、人群、咖啡店、公园、大便纸、扑克牌、啤酒杯、各种人的脸等。所有这些事物,既不重要,相互之间也毫无联系。而他自己反而在记录过程中,情绪发生变化,产生了厌恶感。他逐渐地意识到,任何事情都是不可理解和没有意义,生活是荒诞的,“存在就是虚无”。 作者认为,《厌恶》的核心是“孤独”。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孤独”一词。从某种程度上说,主人公“厌恶”的根源就来自于“孤独”。他不满小市民的麻木、庸俗和虚伪,更看不惯资产阶级的凶狠和贪婪。他揶揄、嘲讽小市民根本不懂生活真正的意义,一切行动都只不过在消磨时间。那个宣称自己是人道主义的学者,只知道按图书目录卡的字母顺序读书,真是愚蠢而又怪僻。可自己又怎么样呢?整天忙忙碌碌,不知在干些什么。在无聊中,他与自己并不喜欢的旅店老板娘鬼混,却得知老板娘每天要换一个男人。他希望在情人安妮那里得到安慰和理解,但发现她已变成一个心灰意冷的粗笨女人。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命运难以把握,感到更加恶心。主人公正是从这种陌生感和孤独感中,体会到现实的荒诞。 《厌恶》酝酿的年代,正是西方世界社会处于动荡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刚刚过去,新的战争危机又将来临。席卷西方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更大的混乱。一些人认为“上帝已死”,失去了信仰的依靠,但又找不到正确道路。希特勒上台时,萨特正好在德国研究哲学,目睹纳粹分子的战争狂热和对民主力量的迫害,使他对人们的焦虑、不安、孤独的情绪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这部作品面对的正是这种不合理、丑恶、虚妄和荒诞的社会现实。小说中既有作者对现实的感受与思考,也包含着他对现实的否定和反抗意识。但在作品中,作者没有让自己的主人公在孤独和厌恶中消沉下去,而是给他安排了新的生活:主人公打算撰写另一部书,他完成了从“自为存在”到“自在存在”的超越。 小说用日记体写成,以“我”的思想活动和对人生的看法构成全书内容。虽然没有动人的情节,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却层次分明。从他对生活意义感到困惑,个别事物令自己“恶心”,到逐渐扩大,以致包围自己,到最后忽然醒悟,决定尝试拯救自己。线索的发展十分清晰。全书的思想和描述浑然一体,有真实细致的生活细节的再现,也有主人公哲理性的内省过程和心理感受。小说语言朴实、辛辣。 ◎ 人物分析洛根丁是个单身男子,孤独而自由。他和一个名叫安妮的女子有过恋情,后来外出在世界各地漫游,后来为了写书独自定居于布城。期间他一天天与俗世隔离,沉浸在自己的内心感受里,不太管外界的纷扰,似乎远离尘嚣,过得优裕而平静。他鄙弃资产阶级的思想及生活方式,憎恶市民社会的上层人物;同时也脱离和漠不关心下层民众。他有着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 主人公孤独的深层原因在于他人格的独立,思想的不盲从。在布城他与任何人都没有亲密的关系,就连与饭店老板娘的上床也纯属于一种肉体需要的互利交易。洛根丁轻视那些“要有几个人在一起才能存在”的人们,而他不想借助几个人凑在一起的仪式来掩盖存在的空虚。例如侍女露茜,总是处在无法解脱的烦恼之中,却又竭力克制自己,用喋喋不休的谈话与唱歌来逃避和无视痛苦,只是被动忍耐而从未有所反思。她代表了挣扎于苦难中的某类人们:用一些简单的责任观念、道德教条自欺欺人,服从世俗与命运的安排,想方设法地维持一种安安稳稳、庸庸碌碌的卑微生活。洛根丁则有着较充分的生存自觉性:他不愿像常人那样用一些廉价的观念来使心理获得安慰与平衡,故他的孤独根深蒂固。 有的人,如文中的阿基耳先生,因为自己与他人的疏离而深感不安,他希望回到常人圈子,希望在那里他能作为一个可被治疗的病例而被贴上合理性的标签,不致自我怀疑和惶恐。他不堪忍受孤独,也就是不堪忍受存在的真实状况,不敢承认自身的真实感觉。阿基耳对洛耶大夫的“经验”佩服得五体投地:后者自恃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对人世的一切似乎无不了解,任何事物都可以被他凭“经验”贴上标签。而洛根丁明白:人类狭隘的理性是靠不住的,从经验得来的日常观念不确切、不牢固。像洛耶大夫这样的人其实是陷入了一大堆成见里,有的只是欺人和自欺而已。“他们这些专家是在麻木不仁和半睡半醒中过日子,他们因为没有耐心等待,匆匆忙忙地结了婚,他们随随便便地生育了孩子。他们在咖啡馆,在婚礼中,在丧礼中遇见了许多别的人。有时他们落在逆流中,他们就拼命挣扎,却不能理解他们遇到了什么。”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