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轩辕
释义

轩辕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曾战胜炎帝于阪泉 ,战胜蚩尤于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土是黄色的,所以称为黄帝。也指中华民族、复姓、星座名等。

古代帝王黄帝

人物简介

轩辕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69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意正是源于此)。轩辕即黄帝者,少典与附宝之子,取名轩辕,为轩辕氏。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不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后省略为轩氏,部分人以轩辕为氏。并且建立70多个国家,繁衍600多个姓。

黄帝姬姓/轩辕氏(轩辕为复姓,后简化轩姓)。上古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姓来自于母系氏族遗留,因此上古的姓里面都有个女字,氏才是跟随父系氏族的,姬姓为母系,轩辕氏为父系。轩辕为复姓“父”同“复”,要求恢复本姓者,称为复姓。即轩辕氏族为黄帝男直系,姬为女直系。(至今存在轩姓族人与姬姓族人异性是不能结婚的)

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公孙是爵位的称呼。

中国第一帝王黄帝,为轩辕氏,轩辕二字,即天鼋,即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龟(龟、龙、凤、麟为中国古代四大灵物)。在古代,轩辕和天鼋读音是一样的,鼋,就是水族动物。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是龙蛇之类的水族动物(见《中国古代史讲座》上,第128-129页,求实出版社1987版)。这一论说,从远古社会的图腾上寻出轩辕的含意。科学地阐释了中华民族为什么是所谓的“龙的传人”。

轩辕之妻元妃嫘祖为西陵氏之女,是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帝王世纪》记载,“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mó )母,班在三人之下。”

黄帝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据史书上载,母亲名叫附宝。一说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二说在曲阜寿丘(今山东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轩辕二字也有舟车之意),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

轩辕生平

很久以前,在大地西北方的姬水河畔,生活着两个古老的部落,有熊氏族和有虫乔氏族。他们世代以水为姓,通婚融合,不断发展。某年,有熊氏族的首领少典,娶了有虫乔氏族中的女子附宝为妻。一天晚上,附宝观看北斗七星时,天枢之处忽然白光闪耀,照得四野通明。附宝受到感应怀孕了,后来,她在寿丘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轩辕。轩辕生来神奇灵异,很小就开始说话,少年时反应迅速,长大了品质敦厚才思敏锐,成人以后更是聪明绝顶。少典死后,轩辕成为有熊氏族的首领,娶西陵部落首领的女儿嫘祖为妻,嫘祖教人们种桑养蚕。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轩辕之丘。那时候,由于姬水河流域人口越来越多,轩辕决定率领部落向东迁移。在东进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已经迁移过来的炎帝部落,双方发生冲突。在阪(bǎn)泉的旷野上打了三次仗后,两个部落合并结盟,统一归轩辕领导,尊称轩辕为“黄帝”。炎帝自己则去了南方,教化那里的人们。经过这次融合,黄帝所率领的氏族空前强大。于是,黄帝决定在泰山之上聚会鬼神。适时,黄帝驾乘宝象车,由六条蛟龙牵引驶向泰山;鹤形、人面、一足的神鸟毕方在车旁侍奉;风伯打扫道路,雨师淋洒净水;炎帝的下属蚩尤率领虎狼走在车的前方,鬼神们跟在车的后方;兴云驾雾,无翅能飞的腾蛇伏在地面,而凤凰则飞在宝象车的上面......

蚩尤作乱

泰山聚会的场面宏大而威严,黄帝感慨万千,亲自创作并演奏了一首名叫《清角》的乐曲。看到黄帝志得意满的样子,炎帝的下属蚩尤非常不服气。回来以后,他联合风伯、雨师、夸父等部落首领,兴兵作乱,不再听黄帝的命令。蚩尤是苗蛮九黎氏族的首领,好战喜乱,非常厉害,飞空走险如履平地。另外,他还有18个兄弟,号称是神带的后裔。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不食五谷,只吃河石。同时,他们还会制作棍棒、刀、戟、大弩等兵器,因此威震天下。阪泉之役如果不是炎帝主和,胜负结果很难预料。

起兵反叛

蚩尤起兵反叛黄帝,不讲仁慈,残害黎庶,滥杀无辜,使万民遭殃。人们都希望黄帝能够重整天下,结束战乱。黄帝生性仁义,不好战伐,因此,一心劝说蚩尤罢兵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忠告,屡次进犯。黄帝仰天长叹:“如果我失败了,蚩尤掌管了天下,民众就要受苦了。姑息迁就蚩尤,就是养寇为患。这种情况不能再容忍下去了。”

征讨蚩尤

于是,黄帝遂顺民意,黄帝亲自率部征讨蚩尤。他派应龙在冀州的原野上发起进攻,应龙生有双翅,会飞,还能从口中喷水。应龙把江河的水吸入口中,飞上高空,向蚩尤的阵中喷水。顿时,汹涌的波涛从天而降,直奔蚩尤冲去。蚩尤派风伯和雨师出阵迎战。风伯和雨师,施展神威,一个纵风,一个集水,反过来把暴风骤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不会收水,结果黄帝阵脚大乱,溃败而归。后来,更是九战九败。

退于泰山

没有办法,黄帝率部退到泰山,躲避在昏暗的雾气中。他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冥思苦想退敌之策。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

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

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

正在的时候,一个人首鸟形的女子出现在黄帝面前。黄帝用最高礼节稽首再拜,伏在地上不敢起来。这个女子说自己是“九天玄女”,受西王母所派,问黄帝有什么要求。黄帝说自己总是打败仗,欲求万战万胜之法。于是,九天玄女向黄帝传授了“玄女战法”。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得到九天玄女传授的战法之后,黄帝又请来旱神女魃助战。女魃会收云息雨,住在昆仑山上。为了振奋低落的士气,黄帝派人去东海之外七千里处的流波山,捉来体壮如牛、苍身无角、吼声如雷的一足怪兽“夔”,剥下它的皮做战鼓。同时派人捉来雷兽,用其身上最大的骨头当鼓槌,敲一下夔皮战鼓,声音能传出五百里,足以震慑四方。另外,黄帝又用九首馗牛的皮做了数十面战鼓,与夔皮战鼓一起组成鼓阵。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黄帝率部重出泰山,在涿鹿的旷野上,与蚩尤展开激战。

蚩尤派出魑(chī)魅魍魉,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让手下吹牛角发出龙吟的声音以御之,结果魑魅魍魉应声而亡。蚩尤又运用神术,升起漫天大雾,笼罩黄帝的队伍。由于三天三夜分不清方向,士卒们充满恐惑。黄帝命令风后效法北斗天机制作指南车,用来分辨方向,顺利撤出包围圈。

平定蚩尤

黄帝命应龙再次腾空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之水冲向蚩尤的军阵。蚩尤急派风伯、雨师应战,狂风裹着暴雨又向黄帝的军阵袭来。黄帝马上派旱神女魃上阵,女魃施展神力,刹那间烈日当头,热浪滚滚。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雨全消。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蚩尤见状,亲率八十个兄弟冲杀上来。蚩尤兄弟强悍勇猛,几乎无人能敌。黄帝手持雷兽鼓槌,擂击夔皮战鼓。顿时鼓声震天,蚩尤的八十个兄弟被吓得失魂落魄,很快就战死了。蚩尤见状纵身飞向空中,迅速逃离了涿鹿的原野。黄帝命令手下布好鼓阵,一声令下,数十面馗牛皮战鼓同时敲响,连擂九下,地动山摇。已经飞到冀州中部的蚩尤应声落地,再也逃不掉了。捉住蚩尤以后,黄帝命人给他戴上枷栲,在黎山之丘处死了他。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作“解州”,解州产池盐,盐水是红色的,当地人说这是蚩尤的血化成的。对于跟随蚩尤叛乱的苗蛮九黎氏族,黄帝把其中愿意归顺的人们迁到邹屠之地,不愿意归顺的迁到有北之乡。

天下共主

为了防止蚩尤死后作怪,黄帝命人把他的头埋在了东平寿张的阚地,坟高七丈,当地人每年十月祭祀的时候,都有赤气直冲天际,被称为“蚩尤旗”;把他的身体埋在泰山南面的巨野。蚩尤身上的枷栲,取下来后被抛掷在大荒之中的宋山上,后来化作一片枫树林。打败蚩尤之后,黄帝又派应龙杀死夸父。一时间蠢蠢欲动者闻风丧胆,无不归顺臣服,各部落一致承认黄帝取代炎帝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

征伐叛乱

从此,天下有作乱者,黄帝就会亲自去征伐,平定之后再离开。黄帝还派人用蚩尤的画像昭示四方难以教化之地,告诫那里的部落不要忘记蚩尤作乱的教训。

黄帝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

治理天下

黄帝为百姓披荆斩棘,开山通道,自己却没有过上一天安闲的日子。他的足迹东到渤海,登丸山和泰山,西边到崆峒,登鸡头山,南到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驱逐荤粥,与各部落首领在釜山合符。他在涿鹿的广平山下建立都邑,周围守卫着军队;用“云”来命名官员的职位,设五种官职分别管理天、地、神、祗和物类,使各司其序,不相混乱。军队称云师;设立左右大监,以监察数以万计的大小部落;亲自主持对鬼神山川的祭祀封禅之礼;立宝鼎,用蓍草推算历法,预测未来的节气朔望;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能之人治理国家;顺应天地四时的轮回,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服从生死存亡的道理。

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安居乐业

黄帝和妻子嫘祖身体力行,带领百姓开垦田地,播种百谷草木,植桑养蚕,用德行教化天下,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使人民安居乐业。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马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 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间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轩辕黄帝有“土德”之瑞,死的时候,大地都裂开了,人们把他安葬在桥山。黄帝生前,天下百姓都得其利;死后泽被万代,百年之内余威犹在,百年之外,人们还在遵从他的教导。

豢龙氏曰:

黄帝的有熊部落生活在姬水河流域,所以,黄帝"姬"姓,被称为"有熊氏";由于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因此又被称为"轩辕氏"。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则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虽然至今仍有冥顽不化之辈,比照西方的考古学否认"黄帝"的存在;但是,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而存在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在上古的"三皇五帝"中,黄帝是第一个在正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伟人。西汉?司马迁在其著作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把黄帝作为开篇之作。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悠久历史也由此开端。

黄帝平定蚩尤的故事,是中国上古社会第一场惊天动地、鬼神助阵的战争。这场战事与人类最初的使用石制、木制等原始武器的混战不同,已经开始有了阵法、战术和节制,并且开始使用新式的武器和工具。

据《龙鱼河图》一书中记载:"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可见,当时的蚩尤的九黎氏族应该已经掌握了青铜武器制作和使用。

而《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以及《志林》一书中记载的"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这些描述表明:曾经作为炎帝属臣的蚩尤,在长期的"刀耕火种"实践中,不但会纵火弥漫烟雾。而且已经掌握了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游牧氏族出身的黄帝氏族则不善于此,所以战争开始的时候,黄帝一方始终处于被动。但是,黄帝一方善于根据战事变化,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了自己面临的困境,如:发明指南车、制作战鼓作为联络信号等等。

黄帝与炎帝、蚩尤等部落的冲突融合,以及对其它氏族的同化,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从此以后,历代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帝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华民族始祖。蚩尤虽然战败被杀,但是仍被后人奉为"兵主",也就是"战神",受到广泛祭祀。今天,生活在贵州一带的苗族,在他们传唱的史诗中,依然认为蚩尤是自己的远祖。

在后代子孙的心中,作为始祖的轩辕黄帝无所不能。因此把各个行业的发明创造、著作《黄帝内经》、修道成仙等等传说故事,都附会在他的身上。

在陕西黄陵县的桥山有黄帝陵,自春秋以后两千七百多年来,赴黄帝陵祭祖者络绎不绝。从秦文公(公元前756年)一直到清朝,历代帝王祭陵昭祖的史录有七十六次,立碑文三十余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祭文,向轩辕黄帝宣誓:"......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监临之,皇天后土......"

轩辕剑

传说中的神兵,又名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此剑后为商汤所得,大败上古三大邪刀。 黄金色之千年古剑,传说是天界诸神赐予轩辕黄帝击败蚩尤之旷世神剑。其内蕴藏无穷之力,为斩妖除魔的神剑。(现未发现文献记载)

其他含义

1、借指中华民族。

2、指车辀。

3、星座名。古星宿名,轩辕星,共十七星。

4、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

5、运行。

6、传说中的国名。

7、复姓

唐有轩辕集,见《全唐文》卷九二八。在《黄帝内经》发现之际,台湾著名史学家、台湾轩辕教会会长王寒生老先生还曾对他女儿预言,国内应有一家姓轩辕的,并应于1994年找到。这一预言还真地被应验了。这家姓轩辕的主人叫轩辕耀,家住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1993年中华黄帝陵基金会成立时,他突然感到自己的姓很 "高贵",应该寻根间底弄个清楚,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情况写信告诉了陕西省黄帝陵办公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得到这一情况后很惊奇,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有姓轩辕的,经过深入调查,全国姓轩辕的只此一家。王寒生的女儿、台湾轩辕教会总干事王丽霞听到这一消息后,于1994年4月专程来到陕西黄帝陵与轩辕耀会面,并将她父亲著作的有关黄帝姓氏的图书赠给轩辕耀。

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贵阳、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轩姓渊源 其实原本就是复姓轩辕,后因在明朝时期,吾祖轩辕輗公(永乐甲辰进士刑部尚书太子太保)在朝显赫,吾姓氏轩辕中的"辕"字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元"字同音,自古以来皇帝号称孤家寡人,虽二字音同字不同,但大明王朝觉得有些不妥,为避圣讳,省作轩姓,但我家族族谱仍旧按原复姓修撰,只是平时称呼简化而已,考证:唐朝贞观武将轩辕豹,唐朝著名道士轩辕集 轩辕弥明等.明朝先祖均用单姓轩,明朝时期先祖的墓志铭为证.清朝时期就有先祖重用复姓(见睢县,山东等地县志),有些就一直没有改.

战争资料

一: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发生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通过这场战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服了黄帝,从而形成了黄炎部落联盟,同时黄帝取代了炎帝在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这场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战与关键之战。

这场战争的原因既有争夺领导权的因素,还有争夺宜农土地的因素。原来,黄帝与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姜水一带因黄河泛滥,逐渐不再适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这样黄帝就首先带领部落开始东迁。据史学家考证,黄帝先是沿着北洛水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之后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向东北迁移,沿着桑干河来到现今张家口市涿鹿一带。

黄帝传说时期地域示意图 涿鹿在今河北涿鹿东南

据地质学家研究,桑干河流域的大同、涿鹿一带,远古时本是一片古湖,湖水淼淼,竹茂鹿鸣。随着地壳运动,湖水逐渐外泄,形成了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涿鹿盆地,很适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所以当黄帝一行来到这里,便看中了这方沃土,让其部落定居下来。黄帝部落在涿鹿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很快兴盛强大起来。

在黄帝部落东迁的同时,炎帝部落也相继东迁。但他们走的路线不完全一样。炎帝部落先沿着渭水东下,又沿着黄河南岸继续向东行进,一直到达今山东一带。这样就首先与已在这里生息的蚩尤九黎部落发生了矛盾。当时的九黎部落联盟在蚩尤的带领下,正处于兴盛时期,致力于向西扩展势力范围,怎能容忍炎帝部落来染指他的领地。于是炎帝与蚩尤之间便爆发了战争。从农耕水平上看炎帝部落要高于蚩尤部落,而在武力的强大方面,蚩尤则远胜于炎帝。这样,炎帝因力量悬殊,只好放弃驻守的土地,向北逃到黄帝定居的涿鹿向黄帝求助。而当时的黄帝正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并不情愿卷入战争之中,再加上黄帝部落既重视发展生产,又注重与其他部落的联系,以致一些原先归附于炎帝的部落归附了黄帝,炎帝心怀怨恨,于是与黄帝部落之间发生了“阪泉之战”。在此情况下,黄帝只好参战。战争开始,黄帝、炎帝部落实力相当,处于相持阶段。后来,黄帝“教熊、貔、貅、貙、罴、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即是说,黄帝在与炎帝的战争中,得到了以熊、貔、貅、貙、罴、虎等为图腾的部落的支持,经过多次战斗,最后在阪泉之野战胜了炎帝。这里的“三战”是一个概数,言其战争的次数之多。阪泉之战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首的新的黄炎部落联盟。这场战争开创了我国古代兼并的新的方式,即战争结果不是一个部落消灭另一个部落,而是通过战争二者合而为一,使二者的优势相互补充,新联盟更加强大。现今张家口市的涿鹿县还有一个村子名叫七旗村,据说就是当年“阪泉之战”时,炎帝曾摆过“七旗阵”的地方。而当时的阪泉,现在被人们称为“黄帝泉”,依然涌动着不息的泉水,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阪泉之战的情景。

二:涿鹿之战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黄帝的活动。这年4月6日,当时陕北出版的《新中华报》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十分醒目的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特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这次民族扫墓盛典,以表示抗日救亡的决心。毛泽东还亲自写了《祭黄帝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不但盛赞了黄帝的功劳,还指出了黄帝曾“涿鹿奋战,区宇以宁”。“涿鹿奋战”指的就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进行的“涿鹿之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