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修辞格
释义

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修辞格,在语法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常见的修辞格有20多种。

中文名:修辞格

性质:修辞格式

作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

别称:语格、辞格、辞式

分类:《修辞学发凡》38种

简介

修辞格,语法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起来用。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一)辞格兼用 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

(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

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

(二)辞格套用 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

(2)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

(三)辞格连用 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

(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

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地位

修辞格在修辞学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以为修辞学就是辞格学,那只是一种误解。修辞格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修辞学著作中确乎曾经处于突出的地位,是产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其实唐钺在《修辞格》一书中说过,修辞格“不过是修辞的一小部”,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也并非专论修辞格,而汉语修辞格研究的历史则更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修辞格以外的修辞现象、修辞方法、修辞理论的研究,所以更引人重视,正是修辞学的历史所提出的任务。

修辞格的地位应从修辞格本身的作用以及和其他修辞方法的联系中去考察。它是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这种方法是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表达效果而发挥作用。从和其他修辞手段的联系看,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正因为如此,修辞格的研究没有停顿,它还在扩大和深化。扩大指的是新的修辞格还在产生,值得进一步去发掘、整理;修辞格和其他修辞现象的联系,也逐渐引起更多的注意,如修辞格和不同语体的联系不一样,公文语体极少用修辞格,而文艺语体中修辞格的使用频率最高。深化指的是对已有修辞格的进一步分析,比如关于修辞格的标准,各个修辞格的特点,修辞格之间的关系等等。

能否正确看待修辞格的地位,和修辞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不能以修辞格排斥或取代其他修辞现象、修辞方法的研究,也不能反过来无视修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

修辞格既是修辞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方法又有着结构上的特点,因此,修辞格往往被人理解为一种程式,以为只要掌握这些不同的程式,就可以增强表达效果。程式总是比较固定的,而程式的运用却是千变万化的。比喻的程式很容易掌握,但寻找一个好的比喻却象找一颗红宝石那么难。修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所以重要,并非只在于它对增强表达效果提供了一些程式,更重要的是在于以这些程式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进行语言艺术的创新。

修辞学

汉语的修辞现象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历史悠久的。但如何认识和分析它却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辞格的运用作为一种修辞现象,是较早地引起注意的。

《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六义之中,就有个"比"。"风、雅、颂”是什么?《诗大序》有明确的解说,"赋、比、兴"是什么? 《诗大序》 没有详细说。这个"比"既和"赋"、"兴"并列,"赋"和"兴"不是修辞格,自然不会只把“比”看作修辞格。“赋、比、兴”指的确实都是方法,但这是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专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在汉代,对“比”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六义的范围之内,只是在具体分析上,又不可能完全不涉及修辞。

东汉王充的《 论衡 》,其中《艺增》、《?增》、《语增》诸篇批评夸饰失实。夸饰也叫做夸张,究其实,《论衡》还不是讨论修辞格的夸张,而是反对华文饰辞。但是不可能因为反对华文饰辞而把夸张这种修辞现象也一起否定,于是《论衡》既批评华饰失实,也批评夸张,但又为一些夸张的现象辩解。这个矛盾,说明《论衡》在反对华文饰辞时也注意到不能把夸张都看作只顾形式的华丽而忽视内容的真实,不过在当时对修辞格还没有作独立的研究,因而也就无法把这种矛盾分析清楚。

南北朝时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比”还是和“兴”放在一起,但《比兴》篇不仅举了不少比喻的例子,而且作了分析,以为“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 ‘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鹏赋〉云:‘祸之于福,何异??。’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曳绪。’此以容比物者也。”这已经不是在“六义”的范围之内分析"比"了。《文心雕龙》的《夸饰》篇,认为运用夸张的说法,“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在描摹情状时,“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这就不是从文质的关系来反对夸饰,而把夸饰看作有用有效的修饰描摹的方法了。

《文心雕龙》在《明诗》篇、《谐?》篇论“离合”和"字隐",大致相当于修辞学中所说的"析字",《声律》篇所说的"吃文"是现在所说的“飞白”,《物色》篇论及"摹状"和"复叠",《丽辞》篇探讨了“对偶”,《事类》篇专论“引用”,显然当时已经把这些都作为表达的方法来看待。对修辞现象和方法的分析不但加强了,而且已经不完全依附于文论,有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在修辞格的研究上跨出了一大步。

发展到宋元,诗话、笔记之类的著述,所论及的辞格已有30多种。南宋陈骙的《文则》,对今天修辞学中所列的辞格,如比喻、引用、仿拟、析字、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都分别作了分析。虽然象把比喻之法分作10种,即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未必切当,但毕竟既看重修辞格的分析和研究,又将修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看待了。

从修辞格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出,修辞现象中比喻、夸张这些方法的运用,古代早就引起了注意;在修辞研究的发展中,探讨得最多的是修辞格;最先从文论中分离出来,作为修辞的方法来研究的是修辞格,取得成果最多的也是修辞格,实在可说是源远流长。这和“五四”运动以后以修辞格作为主要内容而建立的修辞学是密切相关的。虽然“五四”运动以后建立的修辞学有借鉴国外修辞学的地方,但作为基石的,实是汉语修辞格研究的传统。

分类

中国修辞学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有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更是分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及其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在这个基础上增减变异。《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即(甲类)材料上的辞格: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 9种;(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 8种。关于修辞格的数量,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从个别的修辞格看,有兴亦有衰,从总体看,修辞格的数量在历史发展中是在增加的,但变动的幅度不大;二是一种修辞格往往可以再分,如借代可以分作旁借和对代,映补可以分作反映和对衬,比喻之外又可以有博喻。这些不过是各个修辞格内部的变异,不能都作为独立的修辞格看待。每一种修辞格有它自己的特点,如借代不同于比喻,排比不同于对偶,但修辞格之间又有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归成大类。划分大类的方法虽有好多种,但主要的依据不外结构和作用(表达功能)。修辞格既是根据表达效果建立的,表达功能自然更值得重视。但修辞格运用的是语言文字的材料,修辞格在结构上又往往有其特点,因此也要考虑到结构。

修辞格之间还有交互作用。比如夸张(铺张)也可以用比喻、借代或比拟来表现。“无耻的狞笑,骄傲的狂叫,就象是一万把刀扎在她的心上。”就是用比喻来表现夸张的。这种交互作用并不会使修辞格变得混乱。一方面,并不借助其他方法来表现的夸张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用比喻、借代或比拟来表现夸张,都使夸张的运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因此,这种交互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使某些修辞格更多变化了。

种类

在辞格的分类上,根据表达方式与修辞内容的异同,分成以下十类:

一、借喻类:比喻、讽喻和借代;

二、拟夸类:比拟、摹拟(摹状)、示现和夸张;

三、比照类:对比(映衬)、对偶、排比和层递;

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和镶嵌;

五、连珠类:回文和顶真;

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

七、曲言类:双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反语和跳脱;

八、援引类:引用、用典、仿拟、省略、节缩和藏词;

九、拈就类:拈连、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

十、别传类:析字、飞白(非别)、转类(转品)、降用、易色和换算。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格简介:

1、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2、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3、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4、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5、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6、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7、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8、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9、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0、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11、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12、婉曲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

(1)曲折,如:

部队转进某地。(作战失败,讳言撤退)

(2)微辞,将不愿直陈的话,避开正面,用侧面来表达,从隐微婉曲的文辞中,透露讽刺不满的意味。如:

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却不直言,说“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颇富机锋妙趣。

(3)吞吐,不以直率的语言词句来表达辞意,只在将说未说之时,强自压抑,用吞多吐少的语句,欲放还收的修辞技法。如: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4)含蓄,以避开正面,不露机锋的词句,从侧面道出,但又不道尽,使情余言外,让读者自行玩味领悟。如:

云母屏深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13、反复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如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合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如

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14、反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5、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1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