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平小炮台 |
释义 | 概述安平小炮台,是相对于亿载金城,也就是安平古堡的大炮命名而来,安平小炮台在鸦片战争时为了防止英军侵犯而建的防御工事之一。不同于亿载金城委由法国人设计的西式炮台, 安平小炮台是中国旧式炮台中重要的后期代表作,在亿载金城建造完成前,扮演着安平地区西南海最重要防御堡垒的角色,更肩负着捍卫府城的重要任务。 介绍安平小炮台位于台南市安平区、昔日台湾城残迹西侧,炮台护城石堤呈狭长状南北延伸,安平小炮台包括炮台主体及北面的护城石堤。炮台主体位在水池公园旁,为花岗石、卵石砌成,南北西面有六个砖造雉堞,其下有地下弹药库的设置,炮台地面为油面砖,台上原为英式B.P.九磅弹前膛铁炮,现在所见的炮已非原物;北面的石堤以咾咕石堆砌,三合土填筑而成,留有射口,射口设有栅门挡水,石堤前半部深入民宅与王城西小区活动 中心空地而紧邻民宅;后半部则是以旧炮台为主的石堤,隔道路临广场、低矮的民宅、与幼儿园、天主堂,西侧为鱼塭,形成线形防御系统。现为国家第三级古迹。 历史安平小炮台建于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中国与鸦片战争期间, 安平小炮台 是抵御英军所采海防措施之一,安平小炮台面向台江内海与西岸的四草炮台形成犄角;当时安平地区设有大港炮台、红毛城炮台、天后宫炮台、安海头炮台和灰窟尾炮台,安平小炮台对应于沈葆桢所建的『工鲲身炮台』(安平大厂台)就规模大小而称呼的;至清同治13年甲(公元1874年)台湾知府周懋琦曾加以重修安平小炮台,民国38年(公元1949)台湾光复后国军曾于炮台上建造碉堡一座,又在民国79年(公元1990年)曾经整修安平小炮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