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形态形成场
释义

形态形成场(morphogenetic field)又称为“形象之场”,是英国皇家协会特别研究员鲁伯特·谢多雷克博士提出的一种“共鸣”理论。 他认为,不只声音会产生共鸣,事件也会产生共鸣。他将连续发生同类事件的场所称为“形态形成场”,将所发生的同类事件称为“形态共鸣”。

理论重点

“形态形成场”理论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旦形成“形态形成场",其传播就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的界限。换句话说,只要有“形态形成场”存在,就可能在瞬间影响到其他地方,这也可以算做是世界瞬息万变的一种。

理论提出

谢多雷克博士致力于研究如何连接肉眼看不到的世界,从而为人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他在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开设了生物化学及生物学课程,同时也以英国皇家协会特别研究员的身份,活跃于这一领域。

谢多雷克博士在20多年前发表的论著中阐释了他的理论。然而当时的科学杂志《自然》却给了他的理论以"应烧毁丢弃"的不公正评价。尽管他的观点遭到了《自然》杂志的否定与批评,却得到了一些新科学支持者的好评,从而掀起了论点截然相反的激烈争论。的确,谢多雷克博士的论点不仅奇特,还远远超出了人们通常所能理解的科学范畴。然而,许多谜一样的事件的发生,却可以从这个论点中得到很明确的解释。因此,他的理论依然很深入人心,有很多人做了相关的实验,并引起了轰动式的话题。

理论阐释

那么谢多雷克博士提出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呢?

我们常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如飞机坠毁事件,有时会在同一个时间和地点接二连三地发生。即便是社会与历史也一样。从整个人类历史的长远眼光来看,许多悲剧都曾不断重复上演过。为什么同样的事件会接二连三地发生呢?谢多雷克博士以一种科学的态度解释了其中所包含的秘密。

我们知道,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将”物“还原为一种现象进行考察。然而,谢多雷克博士的论点却与此背道而驰。

他认为,只要同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之后,就会形成事件的"形象之场",而只要和这个"形象之场"产生共鸣,同样的事情就能再度发生。这里所谓的"形象之场",并非一种能量所传达的信息之类的东西,而是与家装的室内设计图有点儿类似。

理论验证

验证实验一

为了验证谢多雷克博士所提出的"形态共鸣"理论的真伪,英国电视台1983到1985年进行了公开的实验。

首先,电视台准备了两幅画,这两幅画不仔细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不过有很多颜色夹杂其中罢了。但其实画中有画,其中一幅是一个戴帽子的女性,另一幅是一个蓄着胡子的男性。

接着,电视台在电视上揭晓了其中一幅画的答案。而在揭晓这一答案前后,电视台分别做了两幅画的辨识实验,目的是观察电视揭晓答案前后,观众回答的准确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当然,两次实验所选取的观众是不同的,参加电视播放后实验的观众并没有看过电视播放的内容,所以也就不知道到底哪一张是电视上所揭晓的答案。

结果如何呢?电视台播放蓄胡子男性的频率要明显高于戴帽子女性。为慎重起见,电视台还使用了与英国及爱尔兰无关的其他国家的人物形象。可结果是,参加播放后实验的观众猜对的比例,竟然比播放前的多了三倍。

这个结果正说明,许多人将已经知道的答案,给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人某种暗示。用"形象共鸣"理论可以解释为,在之前的观众那里形成了能正确识别画中画的"形象之场",从而使答案的准确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谢多雷克博士的理论还可以解释遗传现象。也就是说,遗传不仅仅是遗传信息的再次复制,同时还因为有"形象之场"的存在。其他诸如被称为"同时性"的巧合,或者荣格所提倡的集体无意识及"原型",都与此有关。所以很多重点也在打破形象场,使自己有意识不做"控制者"(控制者首先是被控者),还有比如史蒂芬·柯维所倡导的观念。

【注】 本段内容有待考证,尤其是“戴帽子的女性和蓄着胡子的男性”并无出处和文献支持,读者可搜索"Rupert Sheldrake, 1983, BBC experiment"自行考证。见谅。

验证实验二

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导致结果(如暗箱操作或本身该项统计由于地域和人群不同两项统计的最终结果也可能因此浮动比较大)。为了验证谢多雷克博士所提出的"形态共鸣"理论的真伪,于是部分科学家做了另外一些实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860只白老鼠分成两等分分别在距离10.8英里的两个实验室做了三个阶段的实验:首先在A实验室用300只白老鼠进行一项简易的迷宫实验。让一只白老鼠进入简易小型迷宫盒,测试白老鼠正确通过迷宫的时间。实验室一共有10个迷宫盒,同一时间让10只白老鼠进行迷宫实验,同时记录他们通过的时间,如此反复进行30次实验,也就是第一阶段的300只白鼠实验,而在第一阶段中科学家们通过这些数据观察到从第4次实验开始白鼠们普遍通过的时间取平均值在小范围内总会比前次要短一点,而测出的300只白鼠通过的平均时间大约为48.6秒,而第10次实验平均时间大约33.9秒,相对于第一次的62.7秒几乎快了一倍,虽然每一批次的十只白鼠与之后进行实验的白鼠没有直接接触,但科学家们不否定有他们通过其他方式交流的可能性,毕竟在同一个实验空间里,于是第一阶段就此告一段落。而第二阶段仍然是在A实验室里进行,不过时间比起第一阶段来要推后了72小时,这第二阶段是观察A实验室里剩余的130只白鼠的通过同一个迷宫盒的时间,按道理实验结果130只白鼠通过迷宫盒的平均数值应该也是48.6秒左右,然而这次他们发现平均数值居然在28秒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只白鼠都比第一阶段的平均数据快了20秒左右,比第一阶段的第30次实验数据都快上不少,然而这第二阶段并不能完全说明是由形态形成场,与第一阶段一样,可能是白鼠们之间在同一个空间里有“交流”或者可能白老鼠会通过某些方式在迷宫盒留下“标记”让接下来的白鼠更容易找到终点等等,不过这比起互相之间数据完全相似的实验结果来说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结果完全有必要进行第三阶段。而第三阶段是在第二阶段结束后的10天后,科学家们在另外一个实验室,就是与A实验室相隔10.8英里的B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同样存在430只白老鼠,这一次他们用了全新的10个迷宫盒,也就是说这10个迷宫盒完全没有白老鼠走过。在第三阶段的第一次试验结束后科学家们都惊呆了,这一次十只白鼠们都是以最短的路线走完迷宫,平均时间约在28秒左右,与第二阶段的时间惊人的相似,而接下来的所有实验同样都是28秒左右。第三阶段最终结果430只白鼠通过迷宫盒的时间都停在了28秒附近上。这个实验数据让科学家们得知完全不相干也没有交流甚至没有见过面的两批白鼠居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做同一种实验,存在“经验积累”的效果。

难道它们可以发送某种特定的电波让附近其他白鼠明白?或者白鼠甚至世界所有生命根本就是一种“终端”,只是接受来自“主机”上的信息以及反馈信息,而“主机”以一种形式让附近甚至更远的其他生命潜在感知到一些东西?如果这一发现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证实的话,科学家们相信人类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其他说明

谢多雷克博士还说:

“我最关心的是人的注视对某些事物的影响。比如说,有些人,只要有人背后注视着他,他就会有感觉。我想做的是统计与此相关的一些数据。”

“我们的生命依赖许多看不见的能量在维持着,所以希望你能时刻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这非常重要。关注本身对它们就有一种影响力存在,很多人虽然已经知道得很清楚,却并没有付诸行动。这与在家里父母会关注孩子有着同样的道理。”

关注身边的所有事情,观察周围的每一次变化,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爱去对待你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因为谢多雷克博士始终站在第一线研究人类意识所具有的影响力,所以他的话也就格外能深入人心。

如果有了水结晶形状与人的意愿的关系(参看《水知道答案》江本胜 著)给我们的启示,再加上谢多雷克博士经过实验得出的结果,便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中的大部分现象,同时还能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足以改变世界的能力。

上帝赋予人类创造力,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能力,便可以在瞬间改变世界。

对于生活在烦恼之中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因为改变世界的一切力量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你在做的事情,别人同样也在做。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怎样的“形象之场”?是要创造一个令彼此痛苦、相互伤害的环境,还是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感谢的空间呢?

当你面对水,满怀爱心向它表达自己的谢意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也一定有人像你一样对一切都充满了爱心。

你不需要离开你现有的环境,因为你眼前的一杯水已经连接了整个世界。无论在哪里,水与水之间都会产生共鸣,由此扩展开来,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着一份爱与感谢。

那么就让爱与感谢充盈这个世界吧!那样的话,就会形成一个神奇的充满爱心的“形象之场”,从而改变这个世界。在那样一个世界里,就不再有空间与时间的界限,甚至每时每刻都有美好的事情发生着!

至于唯物和唯心初中时候的哲学课内容,很显然,唯物和唯心都是没意思的。

最新研究

近几年谢多雷克博士对人的精神感觉方面的研究颇感兴趣。比如,宠物的主人与宠物狗之间所存在的默契,为什么当宠物的主人要回家的那一瞬间,宠物狗会有所感应,开始跑到门口等着主人的归来。据说,谢多雷克博士已经用录像拍下了200个以上的这种现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7: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