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海县 |
释义 | 兴海县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蒙古、东乡、土家、满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子科滩镇,距州府驻地157千米。 中文名称:兴海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青海省海南州 下辖地区:辖3镇4乡 政府驻地:子科滩镇县府路 电话区号:0974 邮政区码:813300 地理位置:青海省海南州西南部 面积:13158平方千米 人口:6万人(2004) 代码:632524 拼音:Xinghai Xian 行政区划2000年,兴海县辖8乡,县府驻子科滩(在唐乃亥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95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河卡乡 11565 温泉乡 5457 唐乃亥乡 6945 大河坝乡 7674 曲什安乡 5152 中铁乡 5285 桑当乡 3917 龙藏乡 4600 子科滩城关未批镇 6431 赛什塘牧场虚拟乡 1521 河卡种羊场虚拟乡 1033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大河坝乡,设立并命名为子科滩镇(迁至子科滩);撤销河卡乡,设立河卡镇。 2001年底,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1个居委会、61个村(牧)委会。子科滩镇:驻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城关)、7个牧委会(泉曲、纳洞、青根河、黄清、恰当、日干、直亥买)。 河卡镇:驻河卡,辖10个牧委会(羊曲、克觉、三赛外、灯塔、叶龙、都台、红旗、宁曲、吾勒赫、却旦)。 桑当乡:驻桑当,辖5个村委会(桑当、明星、夏塘、切卜藏、野马台)。 唐乃亥乡:驻中村,辖9个村委会(加吾沟、沙那、念青、龙曲、上鹿圈、下鹿圈、上村、中村、下村)。 曲什安乡:驻东大米滩,辖5个村委会(莫多、塔洞、大米滩、团结、才乃亥)。 龙藏乡:驻尼买,辖8个牧委会(浪琴、赛日巴、桑什斗、木果、麻日毛、日旭、秀尕纳洞、尼买)。 温泉乡:驻南木塘,辖6个牧委会(南木塘、温泉、长水、多巴、尕科河、盖什干)。 中铁乡:驻吉浪,辖7个村(牧)委会(吉浪、恰青、杜宗、斗后塘、龙吾隆、然莫、团结)。 赛什墉牧场:驻赛什塘,辖4个村(牧)委会(畜牧一队、畜牧三队、农队、马队)。 2005年,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曲什安乡、唐乃亥乡、桑当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兴海县曲什安乡,设立曲什安镇,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兴海县桑当乡,将桑当乡的桑当、明星、夏塘、野马台4个村划归兴海县唐乃亥乡,并将桑当乡的切卜藏村划归兴海县子科滩镇管辖。 兴海县今辖3个镇、4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曲什安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唐乃亥乡。境内有:赛什墉牧场。 历史沿革兴海地区历史悠久,秦汉时为西羌地,南北朝时为吐谷浑辖地四大戎地之一,即在赤水(今兴海县大河坝河流域)建政,成为吐谷浑末期“河南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置河源郡,下辖赤水县、远化县,郡治、赤水县治均在今兴海县桑当乡夏塘村一带,远化县治在今兴海县塘格木支冬加拉古城。北宋时为唃厮啰政权辖地。 元代时今兴海县等牧区部落均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河州)管辖的贵德州辖地,隶中央宣政院。明代属朶甘都司管辖的答司麻万户府和必里千户所(永禾元年改为必里卫)属地。清初为蒙古固始汗驻牧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改设的贵德厅抚蕃同知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新建的共和县辖地,隶青海省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河坝设立大河坝设治局,后称为兴海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兴海设治局改置兴海县,取“振兴青海”之意。 解放后的1950年6月,中共兴海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同时成立。1953年12月6日,隶属设立的海南藏族自治区,1955年5月,自治区改称为自治州,即州属县之一。 乡镇简介【子科滩镇(Ziketan Zhen)】 位于县境东部。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泉曲、纳洞、青根河、黄青、日干、恰当、直亥买7个牧委会。1953年属夏卜区,1958年设大河坝公社,1963年改为大河坝乡,1969年改为大河坝公社,1984年改为大河坝乡(Da He Ba Xiang),驻地距县府驻地17千米。2001年,改为子科滩镇,政府驻地迁至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7个牧委会。 【河卡镇(Heka Zhen)】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82千米。人口1.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羊曲、上游、幸福、灯塔、白龙、都台、红旗、宁曲、五一、却什旦10个牧委会。1953年属河曲乎区,1958年设河卡公社,1961年改为河卡区,1963年设河卡乡,1969年改为河卡公社,1984年改为河卡乡。2001年,改为河卡镇。 【唐乃亥乡(Tangnaihe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18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9%,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668平方千米。辖上村、中村、下村、上鹿圈、下鹿圈、加吾沟、沙那、念青、龙曲9个村委会。1953年建唐乃亥区,1958年改为唐乃亥乡,后改为唐乃亥公社,1963年改为唐乃亥乡,1969年改为唐乃亥公社,1984年改为唐乃亥乡。 兴海县 【曲什安乡(Qu Shi An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8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面积725平方千米。辖大米滩、团结、才乃亥、莫多、塔洞5个村委会。原为共和县曲什安乡,1958年划归兴海县,同年并入五龙公社,1961年分设为曲什安乡,1969年改为曲什安公社,1984年改为曲什安乡。 【中铁乡(Zhong Tie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面积903平方千米。辖杏浪、杜宗、恰青、然莫、龙吾隆、斗后塘、民族7个村(牧)委会。1956年属隆吾龙区,1958年并入五龙公社,1961年分设中铁公社,1963年改为中铁乡,1969年改为中铁公社,1984年改为中铁乡。 【龙藏乡(Long Zang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2%。面积869平方千米。辖尼买、浪琴、赛日巴、桑什斗后、木果、麻日毛、日旭、纳东8个牧委会。1956年属隆吾龙区,1958年属五龙公社,1961年设龙藏乡,1969年改为龙藏公社,1984年改为龙藏乡。 【温泉乡(Wen Quan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1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南木塘、温泉、长水、尕科合、多巴、盖什干6个牧委会。1958年设温泉公社,1963年改为温泉乡,1969年改为温泉公社,1984年改为温泉乡。 【桑当乡(Sang Dang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3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505平方千米。辖桑当、明星、夏塘、曲卜藏、野马台5个村委会。1956年为唐乃亥区夏唐乡,1958年并入大河坝公社,1960年析置夏唐公社,1963年又并入大河坝公社,1970年分设桑当公社,1984年改为桑当乡。 地理地处青南高原东北部山地、沟谷地,西南高东北低。黄河在境东流经140多千米,大河坝河、曲什安河分别由西北至东南、西南向东北流入黄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1-5℃,年降水量在240-600毫米。 人口全县现有人口5.4万余人,居住着藏、汉、回、蒙、撒拉、东乡、土族等民族。 资源全县总面积12100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1515、42万亩,耕地面积73377亩,县辖8乡1场56个行政村。境内蕴藏着铜、铅、锌、锡、金、银、锑、五彩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属全国22个重点找矿县之一,是青海省10个重点资源开发县之一,其中赛什塘、铜峪沟等地的铜矿蕴藏量达110万吨,黄金约20吨,潜在价值300多亿元。此外境内河流众多,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3万千瓦,仅曲什安河就可建造四座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可达12万千瓦。 经济农业:兴海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地域辽阔,牧草丰茂,发展高原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县重点发展了围栏、暖棚、定居、畜牧扶贫四大工程,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狠抓畜疫防治工作,使畜牧业这一传统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截止2000年上半年,全县存栏牲畜65.7万头(只),母畜比例54.87%,商品畜19.27万头(只),商品率29.33%,畜牧业产值达4260万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60%。主要畜产品以藏羊毛、牦牛肉、绵羊肉最具代表性,藏羊毛以其色泽良好、弹性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西宁毛”;牦牛肉、绵羊肉产量大,品位高,肉质鲜嫩,蛋白质含量高口感好,脂肪含量达4%,弥补了一般牛肉脂肪含量不足的缺憾,属无污染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兴海县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曲什安河、大河坝河等光热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农产品以小麦、青稞、油菜、洋芋、蚕豆为主。1999年,全县实现农牧业产值7098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484.41元。近几年全县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作物布局,围绕科技兴农工程,大力应用农业科技成果,重点推广了小麦优良品种串换、蚕豆洋芋带状田、旱作农业、青稞和小油菜高产栽培、沃土计划、节能温室高产培植、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点,压缩了质次价低的春小麦种植面积,扩大质高价优的油菜、洋芋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2000年,又试种白芍、板兰根等中药材,现长势良好,有望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工业:兴海县工业企业以矿产、水电资源开发为主,特别是立足县域铅、锌、铜、金、银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以“你发财、我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吸引外来资金,走共同开发的道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2000年上半年,建成运营并已形成规模经营的有什多龙铅锌矿、满丈岗金矿,效益显著;为适应大规模开采和有效利用矿产资源的需要,全县修建了铅锌选矿厂和黄金选矿厂,并与外来投资者共同经营,使矿产资源可就地采挖,就地选炼,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同时投资2.4亿元的赛什塘铜矿,已被列为青海省2000年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开采准备工作已就绪。另外,日干山岩金矿已于2000年6月份进入边勘边采阶段,满丈岗金矿外围普查工作被青海省计委列入平盘项目,温泉索妥曲金矿地质普查工作已全面展开,这些为更好地吸引外地客商来兴海投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电资源开发上,已建造装机250千瓦的唐乃亥电站和装机容量3500千瓦的曲什安电站,这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保障。 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兴海投资办厂,坚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兴海县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来,全县用于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逾亿元,涉及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房屋改造、街道整治、市场建设、服务设施及农牧业生产,特别加强了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的基础性工作,加大投资力度,为外来投资创造先决条件,保证了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现在的兴海县城城镇服务功能齐全,通讯方便快捷,水电充足,市场繁荣,交通便利,街道整齐、洁净,环境优美,成为高原城镇建设的一个亮点。 为促进本地经济积极健康、全面稳步地发展,改善和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县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千方百计地创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更为宽松的环境,在管理、审批、登记、发证、收费、信贷、土地利用、经营方式、经营范围、用电用水以及个体经营户子女入托、入学、户口等一系列问题上给予优惠政策,为农村闲置劳动力、企业下岗职工经商办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外来投资大开方便之门。截止目前,全县个体经商户从80年代的30户发展到307户,从业人员从72人发展到608人,注册资金从48万元增加到460万元,上缴税金从30万元增加到245万元,分别增长了10.2、8.4、9.59、8.17倍。为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全县又加大小集镇建设力度,在河卡投入资金1068.4万元,拆除临街旧平房154间3200平方米,新建砖混凝土结构楼房372间7440平方米,河卡集镇的建成将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进城经商,从事二、三产业提供了场所,牧民经商户由原由的40户增加到80户,并为全县的集镇建设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现在的兴海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商品流通频繁,贸易活跃,效益显著,已成为兴海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金融:全县现有农行兴海县支行、建行兴海县支行、农村信用社、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五家金融单位,随着兴海经济的发展,金融部门不断加大信贷投资力度,努力开拓新业务,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九九年全县贷款总额达6710万元,存款余额6471万元。 通讯兴海县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现有程控电话交换机2台,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实占1290门,IC卡及公用电话36部,无线接入网用户28户,出局电缆1800对,并担负着青海省果洛、玉树两州的长途传输维护工作。在满足县城居民通讯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农牧区发展,分地区开设DDN业务、分组交换业务、一线通业务、163、169和上网业务,现在的兴海县通讯方便快捷,四通八达。 民族风情兴海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西南部,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4万人,藏族占总人数的74%。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旅游赛宗寺:藏语称“扎嘎者宗托桑云丹达吉林”,意为“白岩猴寨闻思功德兴隆洲”。位于县治西偏南,在今桑当乡西18公里的赛宗山下。赛宗山位于兴海县中部,为安多藏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势峻美,远远望去,酷似一头饮水巨象,象鼻下垂于寺前切莫沟中。山上沟壑纵横,洞窟遍布,苍松古柏,葱茏秀丽。传说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以及隆务寺高僧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等都先后在此活动,留有遗迹。至今有所谓“吉祥坡”、“如意奶牛蹄印”、“莲花生大师修行洞”、“宗喀巴大师法座”、“练经洞”等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胜古迹。由于赛宗山盛名遐迩,历史上各地信徒常来此朝山。据传,约在清末,果洛纳哇活佛来此,曾在赛宗山下建参康1座。本世纪二十年代,纳哇去世,该参康遂成遗迹。1923年,同仁隆务寺的第三世阿绕仓大师洛桑隆朵丹贝坚赞(1888一1959)为实现其前世即第二世阿绕仓·洛桑隆柔嘉措(1808一1886)的遗愿,亲自来赛宗山,创建赛宗寺,初建了阿绕仓昂欠和18户僧舍。此后,在当地阿粗乎千户香三木、百户索洛、兴海夏卜浪千户才盖和祁连阿力克头人南喀才昂、刚察地区千户华宝藏、果洛苟日头人丹德尔等的支持下,于1927年建成小经堂和文殊殿,1951至1954年间,建成百柱大经堂、弥勒殿和护法殿,从而使赛宗寺发展成为海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和佛教文化中心。1958年,全寺共有大小殿堂、佛塔18座,昂欠15院,僧舍150多院,共计1086间,寺僧519人,包括同仁地区的修行僧人,共619人(内有转世活佛28人,僧官1人,经头2人,管家8人,干巴11人)。主体建筑百柱大经堂与西藏甘丹寺大经堂媲美,内供阿绕仓大师、兜率天众、十六尊者等巨型塑像和千佛铜像以及全套大藏经、《宗喀巴师徒全集》等许多经典,另有无数曼遮、象牙、托钵、净水杯、银灯、铜灯等贵重法器。该寺佛像、佛经、佛塔等极为丰富,与格鲁派六大寺齐名。1958年后关闭,1962年一度开放,“文革”中再次封闭。1981年5月10日重新开放,先后重建了小经堂、弥勒殿、阿绕仓大师佛堂、菩提塔,八大灵塔和百柱大经堂,并兴建了5座昂欠和200多院僧舍,现有寺僧250余人,活佛3人,由祁加活佛洛桑图丹尼玛(72岁,曾任兴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直格尔活佛洛桑却吉尼玛(63岁,现任海南州政协常委)任寺主。活佛普什扎次正木,67岁,现任兴海县政协副主席。赛宗寺原来活佛众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主阿绕仓是青海省著名的爱国宗教人士,曾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和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另有祁加、卡加、藏哇仓、科乃亥、加羊夏茸、祁加夏茸、拉加、加赛、普什扎次正木、直格尔、塔秀仓、德芒仓、夏布拉、查哇仓、石乃亥夏茸、萨加、多仁巴、萨什加、庄有、尕日美、毛存、桑洛等活佛。据兴海县委统战部1956年统计资料,当时该寺共有牛2000头,耕地210亩。此外,僧众私有牲畜马293匹、牛1571头、羊5849只、骆驼2峰、骡子6头,各昂欠共有牲畜马600匹、牛550头、羊4000只、骆驼82峰、骡24头、水地100亩。昂欠还办有马场1个、牛场1个、羊场3个、驼场!个,有放牧阿卡29人。另有“塔哇”44户160余人。香火部落主要为阿粗乎、夏卜浪部落和今唐乃亥乡的拉德、河卡乡的尚吾部落等。 赛宗寺原由寺主阿柔仓总领全寺,下设大管家1人,总管寺内外事务、寺主昂欠及其亲眷的有关事宜。大管家下设干巴9人,分管寺内外有关经济、对外交往、各种纠纷调处、人事任免等。宗教方面,大经堂内设活佛1人,名“支角乎”,活佛下设僧官1人,督促僧众学经、执行寺规,有批准僧众外出念经等权力,并负责办理寺院僧人还俗和人寺手续。与僧官职务相等的有翁则2人,负责僧众念经。僧官和翁则下面设经堂管家2人,负责经堂内点灯、添神水、供饭、供茶等;事务管家2人,负责众僧财产的收支事务。除上述外,寺主的昂欠内另有一套组织机构,在大管家总领之下,还设有3名事务小管家,一名负责昂欠的家务和起居;一名负责宰杀牛羊,供应肉、食品等;另一名负责购置物品等事务。在事务小管家之下又有20余名勤杂人员,分别干具体事务,这些人虽为僧人,但不识经文,不参加经堂活动。另外昂欠内还有2名不是僧侣的管理负责人,一名负责经营昂欠的土地,另一名负责管理昂欠的牲畜。该寺的主要宗教活动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固定的念经时间,称之为“全经堂”,一年有4次,即农历正月初八日至二月十一日的祈愿法会,四月初一日至五月初一日的学经活动,六月十五日至八月初一日的坐夏活动,十月二十三日至十一月二十三日的大法会(其间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为五供节)。另外每月初八、十、二十五日3天亦在经堂内举行经事活动,要求寺主以下僧人都必须参加,不得随便请假或外出。经事期间寺院周围划线为界,不许僧众越界,禁止妇女人寺。第二种是观经会,主要举行跳欠活动,每年有2次,一次在农历正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另一次在农历三月初五日。第三种是辩经会,每年在农历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举行。此间僧人按经文级别分层次辩论,辩论的优劣作为评定经文级别的参考依据。第四种是祭俄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九日至十二日举行,除祭祀活动外,寺僧可尽情娱乐,如跳绳、打球、下棋等,并由寺院和昂欠分别供肉饭1天,类似群众过节。赛宗寺于1929年建立显宗学院,内设卡多、堆仲、堆钦、洛柔、达柔、央萨尔、央贡、吾玛、佐、都哇等16个学经班级,系统学习佛教有关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学、戒律学等显宗知识。寺院每年还从西藏哲蚌寺、甘南拉卜楞寺及本省塔尔寺、隆务寺、石藏寺等请来著名学者讲学,学风极盛。本寺设有“尕龙巴”学位,学僧获得“尕龙巴”学位,可留寺任经师、管家、干巴等职,有资格外出念经或考取“格西”学位。 赛宗山:位于兴海县中部,是安多地区藏族群众传说中的三大著名风景区之一。藏语统称为“三宗”,即普郎样宗、安窘南宗、迪毛宗。迪毛宗就是赛宗山,意为猴子的山寨。远远望去,赛宗山酷似一头饮水巨象,象鼻下垂于寺前切莫沟中,山上沟壑纵横,洞窟遍布,苍松古柏,葱茏秀丽,有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名。如“吉祥坡”、“如意奶牛蹄颖等。山下有赛宗寺,活佛阿热仓于民国十二年创建,隶属于隆务寺。殿堂内有释迦、莲花生、宗喀巴以及阿热仓的金身塑像。藻井、墙群的绘画既有佛经权事,又有动物山水,绚丽多彩,栩栩如生。每逢藏历猴年,数以千计的信教群众从各地来此朝拜、砖山,盛况空前。 积石山:阿尼玛卿在地图上称为玛卿岗日或积石山,属昆仑山系。当地藏族人民称“神山”,主峰6282尺,东南横长14公里,宽约4公里,终年积雪。炎夏七月晴日远远眺望,碧空万里,雪峰突立,宛若水晶玉石雕塑的一般,光洁晶莹,珠光宝气,十分壮观神奇。“阿尼”是安多藏语的译音,即“先祖老翁”之意;“玛卿”则是古代藏族部落的姓氏,包含有美好、幸福和雄伟壮观的意思。民间传说,阿尼玛卿雪峰是“博卡瓦金”二十一座神山之一,亦称“斯巴乔贝拉格”,即开天劈地九大造化神之一,排行第四,专掌“安多”地区河山沧桑之变。在一些人的想象中,阿尼玛卿山神披银甲持长剑,乘坐白马,腾云驾雾,顶天立地,双眼喷射出流星般的闪光,威风无比,举世无双。他主持公道,抑强扶弱,要杀尽人间邪恶,降服世上妖魔,惩罚强横,拯救庶民。 倒淌河:东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一脉清凌凌的水,静静地,悄悄地,温柔地流淌着,蜿蜒四十多公里。不见滔滔,不闻哗哗,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条流动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莹,涓涓绵长,这便是倒淌河,一条从东往西流的河。日月山-倒淌河:日月山,初唐时名赤岭。位于湟源县西南,在青海湖东南,既是湟源、共和两县的交界处,又是青海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海拔3520米,是游人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据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经此山,她怀揣宝镜,登峰东望,不见长安故乡,悲从心起,空镜下滑坠地,一分为二,一半化为金日,一半化为银月,日月交 相辉映,照亮着西去的征程。此地成为唐朝和吐蕃实行物资交流和两地使者往来的中转站。现在山隘上尚立有“日月山”三字的青石碑,山顶修有遥遥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脚下有流向独特的倒淌河。 倒淌河在日月山西边脚下,一股碧流永无休止地向西而去,流入浩瀚的青海湖。天下河水往东流,偏有此河向西淌,所以人们称此河为"倒淌河",关于倒淌河的来历,民间有许多传说。据地质学家考察,两亿多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高原隆起,青海湖成为完全闭塞的湖,使本来向外泄的河只好转过方向向西流。 站在山顶,向东眺望,一派田园风情;向西看,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海心山明丽动人,与田园秀色迥然不同。故游人都说:“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伏俟城 伏俟城:位于石乃海北、菜济河南的铁卜恰。东距青海湖约15里,今属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是最有名的古城遗址之一。 从现存的城址看,呈方形,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基宽17米,高12米。城内还有一座小方城,可能是吐谷浑王之据所或王宫。城中中轴线两侧有建筑群。城外还有郭,用砾石筑城。城市的布局风格带有汉文化的影子,又有吐谷浑人的特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