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州遍·秋风紧 |
释义 | 《甘州遍·秋风紧》是晚唐五代词人毛文锡的词作。此词上片二十六字,下片三十七字,写征戍将士在荒凉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奋勇卫国的战斗精神。 中文名称:《甘州遍·秋风紧》 创作年代:唐末五代 作者:毛文锡 文学体裁:词 词文字数:63字 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甘州遍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释译文⑴碛(qí砌)——原指浅水中的沙石。左思《吴都赋》:“玩其碛砾而不窥玉渊者,未知骊龙之所蟠也。”引申为沙漠,杜甫《送人从军》诗:“今君度沙碛,累月断人烟。”“平碛”则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⑵阵云齐——云层低压。齐:平,与天际相齐,低压之义。 ⑶边声——边防线上的声响,即指角、鼓、马嘶、风吼之类的声音。 ⑷角——画角,军号之类的乐器。 ⑸鼙(pí皮)——古代军中的小鼓,又称“骑鼓”。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⑹青冢(zhǒng肿)——汉代王昭君之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二十余里。昭君死,葬黑河南岸。今冢高三十余米,有土阶可登。据传说,塞草皆白,惟此冢独青。或曰,朝暮有愁云怨雾复冢上。近人张相文《寒北纪游》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霭蒙笼,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可见墓有青草愁云之说,实力附会。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⑺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以北,又名杀虎山。 ⑻铁衣——征戍将士所穿铠甲,用来掩护身体,防备兵器所伤,多用金属片或皮革制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⑼蕃奚(xī西,旧读xí习)——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南北朝称“库莫奚”,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从事游牧。杜甫《悲青坂》诗:“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弛突。”《旧唐书·北狄列传》:“其国胜兵三万余人,分为五部,好射猎,逐水草,无常居。” ⑽凤皇诏——天子的文告。凤皇,即“凤凰”。古代皇帝的诏书要由中书省发,中书省在禁苑中凤凰池处,故称“凤凰诏”,又称“凤诏”。李商隐《梦令狐学士》诗:“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 ⑾蹑丹梯——踏着朝廷前的阶梯而进。指立边功后受诏回朝朝拜君王。蹑(niè聂):踩踏。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张衡《西京赋》:“青琐丹墀。”又谢朓《敬亭山》诗:“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作品鉴赏这首词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边塞的荒凉和征人的寒苦,颂扬了守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中抵御外敌、奋勇卫国的精神。公元922年,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率兵南下,进攻定州,李存勖打破之,驱契丹出境。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公元925年灭前蜀。毛文锡随蜀主降后唐。这首词可能即为歌颂李存勖破契丹兵而作。 上片从声色两方面写边地景象:秋风飒飒,边声阵阵,战鼓催人;沙漠无边,浓云密布群雁低飞,是一幅萧索紧张的战地图景。 上片“青冢北,黑山西”,自然成对,写边地的辽阔;“沙飞”二句是对上片边地景物描写的补充;“铁衣”三句,形象地概括了战士生活的寒苦和奋勇战斗的精神;最后两句写凯旋,得到朝廷赏识。前后对照,似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含义。这样境界开阔而悲壮的词,在《花间集》中还是不多见的,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毛文锡,唐末五代词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四,登进士第。已而入蜀,从王建,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蜀亡,随王衍降唐。未几,复事孟氏,与欧阳炯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昶所赏。《花间集》称毛司徒,著有《前蜀纪事》、《茶谱》,词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