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徽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
释义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91年11月由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4月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并公告。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核准面积6.5平方公里,四至界限为:东至九华南路、南至纬十路、西至漳河大堤、北至峨山路,2006年2月已经省政府批准(皖政秘200622号)。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范围均符合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芜湖高新区的战略任务

未来一个时期,芜湖高新区将立足于现实基础和长远需求,在三个方面进行战略任务部署:一是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创新要素和体制机制制约;二是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努力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园区功能和服务的提升。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皖江区域性创新中心

一是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全市创新要素向高新区集中,支持并鼓励全市范围内的存量创新要素往高新区集中,新增的创新资源将主要布局在高新区火炬创新创业园内。全市科技三项经费将主要投向高新区内重点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引进部分应用型科研机构。重点联合中科院、国家部委研究院所在区内设立分院分所,吸引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成果在区内实现产业化。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节能环保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特种显示器件工程实验室、海螺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推进创新型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支持奇瑞、海螺等企业创国际名牌。增强企业商标意识,强化商标注册,积极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

二是整合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出台促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学研合作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实施“内联外引”,在深化与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市内高校科技合作的同时,促进企业与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合作。依托海螺川崎等行业龙头企业,构建节能环保材料与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精力重点打造安徽(芜湖)汽车研究院,建设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汽车进出口检验检测中心、现代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高技术保障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建成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各类企业产权、股权、科技成果、适用技术进入市场交易。支持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申报非上市公司代办股权交易试点,鼓励企业开展股权交易和股权托管。建立汽车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汽车专利成果引进和就地转化。全力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会,打造中国科普资源集散中心。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建立知识产权、工商、版权等部门知识产权联动管理机制,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

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做好高端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企业、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和培养核心技术、关键领域的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强化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和再教育。完善投融资服务。扩大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引进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资金。支持融资担保服务机构发展,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进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质押融资业务。完善鼓励企业上市的相关政策,加快培育上市梯队。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结合园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引进权威测试认证机构,建设高水平的高新技术测试认证中心,发展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等社会化科技中介组织,积极引入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加强对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成果、创新人才的舆论宣传,继续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形成“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浓厚氛围。

四是促进创业发展。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加快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孵化器等建设,规划建设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材料与装备等科技企业加速器。实施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支持科技孵化器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给予补助。努力拓展创业源头。吸引曾经在跨国公司任职、创业成功、带有核心技术的留学生及其团队到区内创业,鼓励科技团队下海创业,支持高校院所的技术人员“带土移植”创业。

(二)重点打造四大产业集群

重点打造四大产业集群,推动集约、绿色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继续支持奇瑞创新创业创品牌,鼓励奇瑞与国内外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开展技术、资本等方面合作,加快推进区域兼并和重组;加快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在变速箱、发动机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产品研发能力、集群创新能力。重点发展轿车整车、动力系统、制动系统、汽车内饰、热力系统等领域,加快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快速提升节能环保产业。以海螺川崎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余热发电、垃圾焚烧、污水处理、高效粉磨、智能输变电等设备;着力推进太阳能基础材料、太阳能应用电器设备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汽车电子领域,重点发展动力传动电子控制系统、底盘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多媒体娱乐和智能通讯系统,建设全国最大的汽车电子研发和制造基地。充分发挥华东光电等企业的技术优势,发展光电子元器件、微波元器件、导电玻璃等。积极培育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培育软件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科技博览和教育培训等高技术服务业。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引导和支持区内服务业外包企业承接跨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2.循环集约发展。着力推进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严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行业进入高新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支持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示范和使用,,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改善生产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努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制定严格的企业投资强度准入标准和用地退出机制,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严格把握进区项目的准入条件,支持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按照“高进低退”的原则,建立劣势产业存量资源转移机制,推动存量资本向高增长型产业转移,活化土地等存量资源。

3.合理布局发展空间。按照“专业集聚、功能集中、梯度布局、区域联动”的原则,推进高新区产业与功能的合理布局,形成核心区、发展区和辐射区三层空间结构。其中核心区为6.5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创新创业功能和高端制造功能。发展区为高新区周边区域,主要承担产业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以及居住配套等功能。辐射区为芜湖及周边城市,接受高新区的带动与辐射。

一是全力推进四大专业园建设。火炬创新创业园,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将重点承载研发创新、创业孵化、加速成长、服务提升、辐射扩散功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以奇瑞新能源汽车为龙头,吸引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进入。节能环保产业园,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以海螺川崎等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企业进入。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以华东光电等企业为龙头,吸引一批研发和生产企业进入。

二是努力促进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制定周边区域发展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为高新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增强产业配套功能,为核心区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适度发展关联产业。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增强核心区物流通达能力。完善商务及居住配套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紧紧围绕产业链高端环节,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点引进制造业环节中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项目,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检测等高新技术项目。

三是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在国外投资和设立研发机构,推进留学人员芜湖创业园建设,吸纳高素质留学人员入园创业。以优势企业为载体,吸引跨国公司、世界五百强企业进入高新区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

(三)以软环境建设为重点

以软环境建设为重点,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环境。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落实安徽省以及芜湖市关于支持研发资源集聚、创业孵化、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人才引进和培养、创业风险投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出台支持细分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市财政设立2亿元专项政策补助资金,支持高新区开发建设、企业创新发展。继续完善高新区财政管理体制,从2010年起三年内,高新区按财政体制结算上缴市级财政部分全额返还高新区,支持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创业资助资金,对市属单位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高新区创业的,6年内保留编制,并给予资助。对企业引进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级技师,其年薪在10万元以上的,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市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个人。增设科技创新人才奖,奖励有突出贡献、创造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采取股权激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形式,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三是创新管理与服务体制。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高新区领导小组的决策作用,加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高新区管委会按副市级建制,实行整体高配。完善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创新“一窗式”综合受理模式,提高审批效能。推行项目审批代理制,逐步实现项目审批全程代理。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运行效率。继续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创新成本。改革干部任用制度。保证管委会主要领导任职的稳定性,保持高新区发展思路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公开选拔懂经济、善管理、会招商的优秀人才,充实和优化高新区领导班子。大力推行聘用制,实行竞聘上岗,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合理确定干部职工收入分配总体水平,允许高新区拥有收入分配自主权,实行岗位工资制、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制,充分调动高新区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四是完善硬件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市政配套设施,着力完善高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加强水、电、气、通信等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生活管网系统和适应数字园区需要的硬件基础。推进五星级酒店、三甲医院等服务业项目建设,加速高档公寓建设步伐,建成一批高档次的商务休闲社区。加快龙窝湖生态公园、体育生态公园等项目建设,完善与创新环境相适应的商务、休闲、文化、教育、医疗、住宅等配套服务。

芜湖高新区的发展目标

未来一个时期,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发展特色产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创新能力,力争建成在中部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到2012年,具体发展目标是:

(1)营业总收入1000亿元以上;

(2)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园区营业总收入比重70%以上;

(4)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产业的营业收入占园区总收入比重80%以上;

(5)高技术服务业占园区营业总收入比重15%以上;

(6)园区净利润占营业总收入比重达到8%以上;

(7)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高于32%;

(8)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中国名牌产品数、专利授权数翻一番以上;

(9)企业研发总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

(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建立研发机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以上;

(11)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1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

(13)污水处理率100%。

芜湖高新区的发展思路

芜湖高新区将大力实施 “二次创业”战略,核心是“双轮驱动”模式,即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特色产业为两大驱动力,通过自我发展和外部引进,推动园区发展,实现对芜湖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产业上,坚持“特色、高端、集群”的思路。突出产业特色,重点围绕民族汽车产业配置资源。一方面,重点发展汽车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另一方面,重点发展与主导产业关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在创新上,坚持“引进、整合、自主”的思路。引进区外的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资源,形成资源高地;在此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源作用,提高创新效率;通过创新发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环境上,坚持“服务、国际、生态”的思路。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健全为企业服务的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推进企业走国际化之路;积极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强化园区生态绿化建设。 ——在空间上,坚持“专业、集约、联动”的思路。大力推进专业园和专业服务区建设;强化土地开发管理,坚持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以高新区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整体提升。

芜湖高新区的战略定位

按照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新定位和“二次创业”战略的要求,结合芜湖自身基础和特点,芜湖高新区的战略定位是:

——我国民族品牌汽车工业的创新与产业中心;

——合芜蚌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先导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安徽创新创业资源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

——芜湖城市科教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的承载区。

芜湖高新区的总体战略

对几个战略问题的把握

一是处理好高新区内生发展与外生发展的关系。这是涉及高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要求,始终坚持“内生发展、创新驱动”,既要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同时也要开放合作,以合作开放促自我发展,以引进吸收促自主创新。

二是处理好高新区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关系。这是涉及芜湖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问题。我们将在定位、功能、产业、环境等层面与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关联发展、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芜湖高新区将定位于研发创新和高端制造功能,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以及高技术服务业,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定位于大规模先进制造业发展。

三是处理好突出汽车产业主导地位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以奇瑞为龙头的汽车产业是高新区的一面旗帜和名片,是未来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同时,我们将瞄准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区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高新区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重要补充。

四是处理好高新区核心区和周边区域的联动关系。高新区作为未来芜湖发展的新城区要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而周边地区将在高新区的政策、机制和品牌的带动下实现联动发展,逐步纳入高新区规划、发展范围,形成区域整体发展态势。

五是处理好经济科技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的关系。高新区既是研发资源、高端人才、科技型企业和高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同时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承载能力的重要功能区。我们将不断完善高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商务配套能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推动高新区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