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泄泻 |
释义 | 泄泻(diarrhea)亦称“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因多种疾病而引起。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排出粪便的量约200~400g。也有少数人每天虽排便2~3次,但粪便性状正常,则不能称为腹泻。腹泻一般是指每天大便次数增加或排便次数频繁,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或者还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内容物。一般将腹泻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两类,前者是指腹泻呈急性发病,历时短暂,而后者一般是指腹泻超过2个月者。 概念泄泻(xiexie)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 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西医学认为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当摄人大量不吸收的高渗溶质,使体液被动进入肠腔时,可导致渗透性腹泻;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当肠粘膜完整性因炎症、溃疡等病变而受到损伤时,造成大量渗出而形成渗出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当胃肠运动关系到腔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接触的时间缩短时,直接影响到水的吸收,形成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病名。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一般无脓血和里急后重。大便质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如水而势急者为泻。因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所致。 病因病机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互为因果。 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辨证1.急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 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 2.慢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脾虚;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伴有胸胁胀闷,舌淡红,脉弦者,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虚。 -------------------------------------------------------------------------------- 治疗1.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水分 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慢性泄泻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 天枢足三里 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2.其他治疗 (1) 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 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按语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预防调护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等。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其他疗法1.耳针 取穴:大肠胃 方法:轻刺激留针20min。 2.拔火罐 取穴:天枢 关元 大肠俞小肠俞 方法:留罐10min,日二次。 药膳疗法寒泻大便时作,粪便稠稀,消化不良,便味不大,肠鸣腹痛,喜按喜温,肢冷畏寒,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迟。药膳宜采用温中散寒方进行治疗。 干姜粥 茶叶60克,干姜30克,将2味共研为末,和匀,每次服用3克,日2~4次,开水冲泡,代茶徐饮,阴虚火旺者及孕妇不宜食用。 艾叶蛋 鲜鸡蛋2个,艾叶数片,用艾叶将鸡蛋包好,放灶火内烧熟,去壳食蛋。 赤石脂面 赤石脂、云母粉各15克,面粉150克。将赤石脂研成细粉,与云母粉、面粉加水和匀,作成面条,加盐、醋、椒、葱调味,分2次煮熟食。 胡椒鸡蛋 鸡蛋1个,胡椒7粒,烧酒适量。鸡蛋打1小孔,将打成粉的胡椒放入蛋中,用湿低封口后,壳外面用湿面粉团包裹3~5毫米厚,入木炭火中煨熟,去面、壳。每服1枚,空腹食,烧酒送服。 益智仁粥 益智仁5克,食盐少许,糯米50克,益智仁研细末;糯米淘洗净,加水煮成稀粥,调入益智仁末,加食盐少许,稍煮片刻,待粥笛停火,早晚温热食。凡温热者或阴虚血热者忌服。 湿泻泄泻次数多,大便清稀如水,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头晕纳呆,面黄沉困,苔白腻,脉濡缓。药膳宜采用健脾利湿方进行治疗。 山药扁豆糕 山药200克,鲜扁豆100克,红枣500克,陈皮50克。山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枣肉、鲜扁豆捣碎;陈皮切丝,同置盆内,加水调和,制成糕坯,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早晚餐服食,每次50克。 山药蛋黄粥 山药50克,鸡蛋黄2个。将山药研粉过筛,和水适量,煮2~3沸,入蛋黄煮作粥。空腹食用,每日3次。 牛肚苡米汤 牛肚500克,苡仁120克。将牛肚用开水烧后,刮净表面黑膜,加水煮成八成熟时,再入苡仁煮成汤时,捞出牛肚切片,饮汤食肚。 白米白术粥 白术30 克,白米30克,白糖适量。先将白术水煎取汁,去渣,后入白米,苡仁同煮成粥,加糖调食。 红枣糯米粥 山药粉12克,苡仁15克,荸荠粉3克,大枣15克,糯米75克,白糖75克。先将苡仁洗净,加水煮至裂开时,放入糯米、大枣共煮至烂,撒入山药粉,边撒边搅,煮20分钟,再撒入荸荠粉,搅匀后停火,加入白糖,分3次服食。 热泻大便如注,便色黄绿臭浊,肛门灼热,可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细数。药膳宜采用清热利水解毒方进行治疗。 车前子饮 车前子30克,粳米米汤适量。车前子用纱布包好,加水500ml,煎至300ml,去药包,加米汤,分2次温服。 瓜叶饮 鲜黄瓜叶、白糖各适量。将鲜黄瓜叶水煎1小时,去渣,加白糖调服。 灰马二苋汤 灰苋菜60克,马齿苋30克。将2味洗净,加水适量,煎汤服,日2次。 竹笋米粥 鲜竹笋(剥皮切片)1只,粳米100克,将2味煮粥,每日2次。 米醋蒸豆腐 豆腐150克~200克,米醋50~80ml,植物油、精盐适量。豆腐用油煎香,加盐少许,倒入米醋,上笼蒸熟,服食。 茶饮 茶叶15克。用水煎以浓汁,饮服,每日服2~3剂。 伤食泻大便稀粘,完谷不化,酸臭,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沉滑。药膳宜采用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方进行治疗。 萝卜粥 萝卜50克,粳米100克,。将萝卜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加水,如常法煮成粥服食。 山楂神曲粥 山楂30克,神曲15克,粳米100克,红糖6克。将山楂、神曲去灰渣后捣碎,入砂锅煎取药汁;粳米淘净,入砂锅加清水煮开后,再倒入药汁煮成稀粥,加红糖,趁热食用。 马兰莱菔子汤 鲜马兰(全草)60克,莱菔子15克,焦米(粳米炒焦)10克。将鲜马兰草洗净,与莱菔子、焦米水煎,取汁饮汤。 苹果山药散 苹果300克,山药300克。苹果干后,与山药共研为细末。每服15~20克,加白糖适量,温开水送服。 炒扁豆淮山粥 炒扁豆60克,淮山药60克,大米50克。扁豆、淮山药洗净,大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神曲粥 神曲10~15克,粳米100克。将神曲捣碎,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后放入粳米,再加水同煮成粥。每日早晚温热顿服。注:本粥不宜久煮。 消化散 山楂30克,苍术10克,木香5克,粳米或山药适量。将前3味共为细末。每次食6~10克,以粳米或山药煮汁送服,日3次。 脾肾虚泻面黄,久泻,便溏,舌淡,大便清冷,四肢不温,脉沉迟。药膳宜采用益肾、健脾、止泻方进行治疗。 山药羊肉粥 鲜山药500克,羊肉、糯米各250克。羊肉去筋膜,洗净,切碎,与山药同煮烂,,捣成泥,下糯米,共煮为粥。早晚餐温热服食。 一味薯蓣饮 山药120克,白糖少许。山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放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沸后转用小火煮约50分钟,取汁,待汁稍凉,加白糖搅匀,代茶随意饮服。 红枣山药粥 红枣15枚,山药250克,粳米100克,白糖、醋各适量。红枣用沸水泡发后,去核切丁,山药去皮切丁,将双丁加醋浸半小时,煮大米至粥将成时,调入双丁再焖煮20分钟即成。 补脾粥 糯米200克,山药、赤小豆各50克,芡实、薏米、莲心各25克,大枣10枚,白糖适量。山药去皮切丁,糯米加水先煮30分钟,再下余药,用小火焖至稠烂。服用时调入白糖。 鸡头粉雀舌淇子 羊肉500克,草果5个,豌豆50克,鸡头米粉(芡实粉)1000克,生粉500克,调料适量。羊肉切丝,草是要洗净,豌豆去皮。将前3味加水同煮汤,去渣留汤汁,用汤汁和鸡头米粉、生粉制成面片。砂锅内加汤汁,清水,烧沸后下面片煮熟,加盐,葱花,姜汁,搅匀,作早晚餐食用。 辅助治疗实验室检查1. 常规化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新鲜粪便检查是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出不显性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鉴别分泌性腹泻和高渗性腹泻有时需要检查粪电解质和渗透性。2. 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 粪脂测定:粪涂片用苏丹Ⅲ染色在镜下观察脂肪滴是最简单的定性检查方法,粪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为阳性。脂肪平衡试验是用化学方法测定每日粪脂含量,结果最准确。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试验较简便但准确性不及平衡试验。粪脂量超过正常时反应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肠粘膜病变、肠内细菌过长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 D-木糖吸收试验:阳性者反映空肠疾病或小肠细菌过长引起的吸收不良。在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仅累及回肠的疾病,木糖试验正常。 腹泻 (3)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长以及恶性贫血时,维生素B12尿排泄量低于正常。 (4) 胰功能试验:功能异常时表明小肠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参阅“慢性胰腺炎”一节。 (5) 呼气试验: ①14C-甘氨酸呼气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长时,肺呼出的14CO2和粪排出的14CO2明显增多。 ② 氢呼气试验:在诊断乳糖或其他双糖吸收不良,小肠内细菌过长,或小肠传递过速有价值。 影像诊断1. X线检查X线钡餐、钡灌肠检查和腹部平片可显示胃肠道病变、运动功能状态、胆石、胰腺或淋巴结钙化。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尤有价值。2. 内镜检查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和活组织检查的操作简便,对相应肠段的癌肿有早期诊断价值。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可观察并诊断全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病变。小肠镜的操作不易,可观察十二指肠和空肠近段病变并作活检。怀疑胆道和胰腺病变时,ERCP有重要价值。 3. B型超声扫描为无创性和无放射性检查方法,应优先采用。 4. 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对弥漫性小肠粘膜病变,如热带性口炎性腹泻、乳糜泻、Whipple病、弥漫性小肠淋巴瘤(α重链病)等,可经口手入小肠活检管吸取小肠粘膜作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 治疗措施腹泻是症状,根本治疗要针对病因。认识腹泻的发病机理有助于掌握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不言而喻,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必需抗感染治疗,以针对病原体的抗菌治疗最为理想。复方新诺 腹泻明、氟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氟哌酸(环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对菌痢,沙门菌或产毒性大肠杆菌,螺杆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对溶组织阿米巴、梨形鞭毛虫感染有效,因此,这数种药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包括预防和治疗所谓旅行者腹泻。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所致的腹泻在饮食中分别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发。高渗性腹泻的的治疗原则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易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丢失,除消除病因,还应积极由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胆盐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结肠腹泻可用消胆胺吸附胆汁酸而止泻。治疗胆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泻,可用中链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因前者不需经结合胆盐水解和微胶粒形成等过程而直接经门静脉系统吸收。 对症治疗选择药物时,应避免成瘾性药物,必要时也只能短暂使用。病因治疗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尽管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已有好转,绝不可放松或取消应有的检查步骤,对尚未排除恶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 止泻药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氢氧化铝凝胶等,日服3~4次。药效较强的复方樟脑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瘾,故只短期适用于腹泻过频的病倒。复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药有加强中枢抑制的作用,不宜与巴比妥类、阿片类药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药效较复方苯乙哌啶更强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较少中枢反应。初服4mg,以后调整剂量至大便次数减至1~2次/d,日量不宜超过8mg。2. 解痉止痛剂可选用阿托品、普鲁本辛、山莨菪碱、普鲁卡因等药。 3. 镇静药可选用安定、利眠宁、苯巴比妥类药物。 夏季喝水炎热的夏季,冰镇西瓜、冰激凌、凉拌食物等总是受到大家的青睐,但腹泻疾病也往往随之而来。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赵保民副教授指出,夏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如果出现轻微的腹泻,不要大量地喝白开水或进食,而应该先喝杯糖盐水,补充电解质,避免发生脱水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赵保民提醒,夏天应注意生活细节,不要热咖啡和冰激凌“冷热同吃”,因为温度的骤然变化会造成胃肠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胃肠道吸收食物障碍,形成水一样的大便。 此外,也不要同时大量进食凉拌荤素菜、冰镇的水果以及没有充分加热的冷冻饭菜等,以避免腹泻。 小儿泄泻概述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初的三天内,其排出的粪便较粘稠,呈深绿色,一般无臭味,被称之为“胎便”。母乳喂养的婴儿其粪便为多黄色,状如软性黄油;有的婴儿粪便稀薄而微带绿色,有酸性气味。其正常者,每日大便为1~4次。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一日内粪便超过4次,而一般情况好,体重也在增加,则不视为病态。牛乳喂养的婴儿其粪便为淡黄色,有时为土灰色,大便比较坚硬,略有腐臭味。其正常者每日大便1~2次。 婴儿摄入的食物中,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很高时,则婴儿的大便次数会增多,且大便可能较稀。 病因1.感受外邪:本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寒湿暑热之邪皆能引起本病,而尤以湿邪引起的为多。 2.内伤乳食:因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突然改变食物性质,或恣食油腻、生冷、或饮食不洁,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而致腹泻。 3.脾胃虚弱: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受外邪而损伤脾胃。 症状1.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2.湿热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红。 3.伤食泻: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4.脾虚泻: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来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舌淡苔薄,脉濡。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3.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轮状病毒等。 6.重症腹泻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证候分类1.伤食泻: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2.风寒泻: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3.湿热泻: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4.寒湿泻:大便每日数次或十数次,色较淡,可伴有少量粘液,无臭气,精神不振,不渴或渴不欲饮,腹满。舌苔白腻,脉濡。 5.脾虚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推拿治疗1.寒湿泻 (1)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2)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3)方义:推三关、揉外劳温阳散寒,配补脾经、揉脐与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 2.湿热泻 (1)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2)处方: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3)方义: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利肠府湿热积滞;退六腑、清小肠清热利尿除湿;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3.伤食泻 (1)治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清大肠,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揉龟尾。 (3)方义: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府积滞;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4.脾虚泻 (1)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2)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3)方义: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配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阳止泻。 注意事项注意饮食调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