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协调疗法
释义

协调疗法的提出

简介

协调疗法由著名中医学家刘绍武先生提出,是三部六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

以下是刘绍武先生关于协调疗法的论述,原载《中医药研究杂志》1984年创刊号。

一个内科医生,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内伤杂病。中医对内伤杂病的辨治方法很多,一般的,辨证上首重虚实,治疗上首重补泻。

《扁鹊传》云:“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为什么说“尚未能十全”呢?虽然“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必须“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才能达到,但治疗方法上,也有探讨的必要。临床上要提高疗效,不研究新的方法,不筛选新的药物,依然信守着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汗、吐、下、消、补、和、清、温八法,不重视法外之法,方外之方,是谈不上发展的。

内伤杂病外的病机以病理上,绝大部分是机体的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者,通平,如《汉书、王嘉传》:“孝宣皇帝,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道,以治致平。”机体的功能,不达到治平,便会发生疾病。而人体是一个整体,任何疾病,尽管是局部的,也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只有整体的存在,才有局部的意义。中医学二千余年来,借用演绎的思辨,运用古朴的唯物哲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整体观念。这一点,较比一些在具体运动形式上注意的多,整体规律上认识的少的自然学科,意义要积极的多。整体并不是组成部分简单的组合,这里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系统调节。加拿大著名的哲学博士林凡伟研究了东方学术以后说:“中医思想的中心主题是整个体系应保持和谐”。

规律

临床上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一条规律,即:没有整体的根本调节,就不会有局部症状的改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辩证法不知道什么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地方承认‘亦此亦彼'。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

人体的疾病,尤其是杂病,在功能上或整体与局部关系上的失调,也是一种“差异”,这种差异,经过普遍的,肯定的协调,也可以在中间阶段融合,在相互过渡中达到新的、相对的平衡。

基于上述认识,认为对于内伤杂病的治疗主要方法,是协调疗法。这种治疗方法的主要方剂,是小柴胡汤。

《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可与小柴胡汤。”这里所说的表、里、阴、阳,诸证悉见,若以六病(伤寒论的六经学说,缺乏根据,仲景明言六病)来分析,有太阳病之“微恶寒”,少阳病之“头汗出”,阳阴病之“大便硬”,太阴病之“心下满”,少阴病之“脉微细”,厥阴病之“手足冷”,这里面,阴阳无法分别,六病混然而一,既然是用小柴胡汤主之,可见其主要功能,是协调整体。

多年经验证明,小柴胡汤确实可以宣通表里,疏调三焦,充津液而使之五脏戴泽,和气血而使行机衡常。对于柴胡一药,起自金元洁古,以后的东垣景岳,叶桂山雷,都云其升散峻提,二江一带,此论尤是。其实不然,医生治病,有约有方,方之精微,在乎配伍,如果配伍得当,自然可以无虑。

我用小柴胡汤,习惯以苏子代半夏,在非呕非恶疾病中,以川椒代生姜。苏子降而下气,利膈宽肠,往往没有半夏的燥弊;川椒除湿散寒,解郁温中,热而不伤津液,而且还有轻度麻醉作用,具有解痉缓急止痛之功。

举例说明

曾用小柴胡汤化裁治疗多种疾患,试举两便例,作一说明。

一、王**,男,50岁,军队干部,1979年10月4日初诊,患者三年前,心前区有时闷痛,血压偏高,在北京部队总医院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心室劳损。现症心跳,气短,下肢浮肿,易汗,难眠,心前区疼痛放射至背。屡经服药,西药以硝酸戊四醇酯、舒缓素一类,中药以冠心苏合,瓜萎、薤白一类,收效甚微。脉在左关,聚而鼓指(此为聚关脉),余皆细微而涩。治以“调心汤”。(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克、川椒10克、苏于3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10克、黄芩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萎3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牡蛎30克,服十剂后,胸部感觉舒适,夜间容易疲乏,可以入睡,效不更方,总服六十余剂,症状逐渐消失。

二、李X X,男,41岁,1983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患肾盂输尿管结石症,屡经服药,其石不下,因惧手术,来诊。初投自订排石汤(海金砂、川郁金、金钱草、车前子、元明粉、王不留行、淮牛膝、鸡内金)十剂,不效,后合入小柴胡汤,四剂疼减尿畅,十五剂后复查,原有结石十三块,今仅剩四块,体积缩小明显,又服十八剂,经检查结石全部消失。

聊举两案,用以说明协调整体对改善局部病变的重要意义。

协调疗法内容

一、协调疗法的理论依据

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曰,头汗出,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从证候看,“头汗出“属少阳”,微恶寒”属太阳,“手足冷”属厥阴,“心下满”属太阴,“大便硬”属阳明,“脉细”属少阴,六病具全。然而此证既非表证,也非里证而为半表半里证,既非阳证,也非阴证,而为寒错杂症,给临床辨证带来极大困难。张仲景独具匠心,创立小柴胡汤和解表里阴阳,通调三焦气机,从而达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汗出而解”或“得屎而解”的奇特效果。

二、协调疗法的组方原理

机体内,胸为至阳,接纳天阳之气,主“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腹为至阴,受纳水谷之气,主“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它们是新陈代谢两大物质(氧和饮食物)摄取和转化利用的场所。同时胸腹为五脏六腑寄居之地,借三焦气化来相互沟通,完成整体的协调统一,小柴胡汤七药伍用,可使三焦得通,气机得畅,营卫得调,阴阳得和,从而达到整体协调。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体会到,小柴胡汤以苏子代半夏,苏子降而下气,利膈宽肠,以除半夏之燥弊。在非呕非恶疾病中,以川椒代生姜,川椒除湿散寒,解郁温中,热而不伤津液,并有解痉缓急止痛之用。这样既不失原方剂的组方精神和临床疗效,又使得方剂更加平和。

小柴胡汤既已更药,故改称“协调基方”。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方义:柴胡主升,苏子主降,黄芩主清,川椒主温,柴胡主疏泄,党参、甘草、大枣主补益。七药相互制约,协调共济,共同组成和解大法。

三、协调疗法的临床使用

在临床上,整体气机不调,表里阴阳不和,并非象148条那样各证俱显,往往只有一证或数证。针对这种寒热虚实分辨不清,表里定位不明的情况,刘老大胆地提出,凡人体疾病矛盾双方,呈现非对抗性的矛盾,不出现大热、大寒、大虚、大实的四大证,都可采用小柴胡汤协调调整体,以发挥机体的自然疗能进行双向调控,从而达到宣通表里,疏调三焦,充津液而使五脏戴泽,和气血而使生机衡常。

四、协调疗法的基本方剂

调神汤

调心汤

调胃汤

调肠汤

调肺汤

调肝汤

调肾汤

调经汤

调滋汤

溃疡汤

理目汤

理消汤

排石汤

消斑解毒汤

解郁攻坚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