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斑叶兰 |
释义 | 小斑叶兰 ,拉丁名: Goodyera repens (L.) R.Br ,科名: 兰科Orochidaceae 中文药材名: 斑叶兰 。属兰科植物,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坡阴湿处,多腐殖质的土壤或高度腐烂的松树倒木上,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基本简介种中文名:小斑叶兰 种拉丁名:Goodyerarepens 科中文名:兰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属中文名:斑叶兰属 属拉丁名:Goodyera 国内分布: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安徽、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生于海拔700--3800米的山坡、沟谷林下。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至欧洲、缅甸、印度、不丹至克什米尔地区、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海拔:700-3800 命名来源:[Aiton.Hon.Kew.Ed.2:198.1813] 中国植物志:17:131 最低海拔:900 最高海拔:1600 中文药材名: 斑叶兰 生境:山坡 药用部位:全草 药用功能: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生境生于林下、林缘阴湿处。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炎散结。治气管炎,肺结核咳嗽,骨节疼痛,跌打损伤。捣烂外敷治毒蛇咬伤,痈肿疖疮。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茎直立单一, 被白色腺毛有3–5片鞘状鳞片及数片基生叶。叶卵状椭圆形,顶端渐尖,下面灰绿色,上面有白色条纹和褐色斑点。总状花序呈穗状,花序轴有腺毛;苞片披针形,长超过子房;花小,淡绿色或白色,萼片外面有腺毛,中萼片与花瓣靠合成兜;侧萼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钝,有一脉;唇瓣长3.5厘米,舟状,基部凹陷呈囊状,央面无毛,不裂;蕊喙直立,2裂,柱头1,位于蕊喙之下,子房扭转,疏行腺毛。蒴果倒卵形;种子小,多数,花期8月。 药材简介药材性状本品根状茎圆柱形,斜升,直径约2.5mm;表面棕黑色,节明显,节上生数条粗壮细长圆锥柱形根;根长3cm~7cm,径1.5mm~2mm,褐色,表面绒毛状,茎圆柱形,径约2mm,表面棕色,被腺毛。叶数枚生茎基部,卷缩,展开后呈卵状披针形,长1.5cm~3cm,宽1.2cm~1.8cm,下面棕红色,上面黑褐色,具黄褐色斑纹,叶柄长约1.5cm,基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小,多数,棕红色,苞片披针形,远长于子房。气微,味淡。以具根及花序者为佳。生于山地林下或林缘。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及西南,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及欧洲、北美洲也有分布。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和功用甘、辛,温。归肺、肾、心、肝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软坚散结,补肾。用于肺肾虚弱,喘咳,头晕,目眩,遗精,阳萎,腰膝疼痛,肺结核咳嗽,支气管炎,淋巴结核,虫蛇咬伤,痈疖疮疡,跌打损伤。常用量15g~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伤处。 性味:甘、辛,温 分布特点1.属及种的分析①.属的地理成分 热带分布属2属2种,其中虎舌兰属(Epipogium)分布在中国北温带,斑叶兰属(Goodyera)可延至亚热带。 温带分布属7属17种,其中北温带有(7属14种)凹舌兰属(Coeloglossum)、珊瑚兰属(Corallorhiza)、舌唇兰属(Platanthera)、绶草属(Spiranthes)、红门兰属(Orchis)、火烧兰属(Epipactis)、对叶兰属(Listera);旧世界温带分布有鸟巢兰属(Neottia)1属3种。②.种的分布格局 属于广布于整个东亚植物区的种类:(1)日本、朝鲜沿中国秦岭南、北各省区至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的种共有绶草(Spiranthessinensis)及北方鸟巢兰(Neottiacamtschatea)2种;(2)日本、朝鲜沿中国秦岭以北经西北各省、区向南经川西、滇西北、藏东南至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的种共有6种,包括凹舌兰(Coeloglossumviride)、火烧兰(Epipactishelleborine)小斑叶兰(Goodyrarepens)、裂唇虎舌兰(Epipogiumaphyllum)、宽叶红门兰(Orchislatifolia)、北方红门兰(O.roborovskii)。 仅分布于东亚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种有1种,即珊瑚兰(Corallorhizatrifida)。仅分布于东亚植物区的中国——喜马拉雅亚区的种有2种,即高山鸟巢兰(Neottialistoroides)和小花舌唇兰(Platantheraminutiflora)。 由以上属的地理成分和种的分布格局分析可知,新疆兰科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为主;东亚分布类型中既有中国——日本的区系成分,也有中国——喜马拉雅亚区系成分,但后者所占比重较大。 2.特有种的分析在新疆19种兰科植物中没有中国特有种,而新疆特有种达8种,占总数的42%,这说明本区植物和周边邻国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由于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对新疆地貌轮廓的巨大作用,使这里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阻断了一些种类向东南部延伸,所以与中国其他省、区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叶兰属(Listera),两种均为新疆特有种,该属是原始的鸟巢兰族(Neottieae)对叶兰亚族(Listerinae)中较为进化的类群,新疆兰科其他的原始种类也较多,这些都是研究兰科植物系统演化的宝贵材料,值得深入研究。 3.新疆兰科植物的系统排列与区系的关系在亚科、族与亚族方面,新疆产的兰科植物是从兰亚科开始的,没有原始的拟兰亚科(Apostasioideae)和杓兰亚科(Cypripedioideae);乌巢兰族(Neottieae)的种类多于兰族(Orchideae)和树兰族(Epidendrea),显示出其原始性,头蕊兰亚族(Limodorinae)中有较为进化火烧兰属(Epipactis),且有1个特有种;对叶兰亚族(Listerinae)产2属,其中对叶兰属(Listera)2种均为新疆特有种(前面已述及);兰亚族(Orchidinae)中,红门兰属(Orchis)分布比较广泛;虎舌兰亚族(Epipogiinae)和珊瑚兰亚族(Corallorhizinae)种类较少。新疆鸟巢兰族(Neottieae)属的数量占该族的17.2%,兰族(Orchideae)属的数量占该族数的14.3%,树兰族(Epidendrea)则占2.8%,从这些数据也能看出新疆兰科植物区系多为北温带成分。总的来看,新疆兰科植物的种类较少,分布集中,多为地生类型,腐生兰也较丰富;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为主,中国——喜马拉雅亚区系所占比例较大;特有种相对于本区较多。 本科简介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中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发现小斑叶兰2004年11月3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继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发现 红门兰之后,又在该保护区内发现了国家珍稀物种小斑叶兰。 小斑叶兰,属兰科值物,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坡阴湿多腐殖质的土壤上,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很早以前,国内一些植物专家根据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气候、自然条件,推测有兰科植物生长的可能。经多次考察发现了红门兰和小斑叶兰,结束了博州小斑叶兰无标本的历史。 新疆有兰科植物19种。初步推测,在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内,有8种至9种兰科植物存在,可以说该地区是新疆兰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虽然目前只发现了两种,但随着考察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兰科植物被发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