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象限仪座流星雨
释义

象限仪座流星雨是每年年初都会发生的一个比较大的流星雨。象限仪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星座,现代星座的划分中则没有这个星座,其位置大致在牧夫座和天龙座之间,赤纬可达50N左右。该流星雨的速度中等,流星亮度较高,分辨象限仪群内的流星并不难,它们的颜色多有些发红。

发生时间

象限仪座流星雨,每年年初发生。象限仪座流星雨的活动期为1月1日到5日,极大一般在1月3日左右。极大时的平均天顶流量每小时为120,经常在60 ~ 200之间变化。流星的速度属于中等,41km/秒,亮度较高。

2012年1月4日像限仪流星雨绽放夜空

2012年首场流星雨——象限仪流星雨4日将绽放夜空,感兴趣的公众可选择视野开阔、没有灯光影响之处进行观测。 根据预报,今年象限仪流星雨的极大将发生在北京时间1月4日15时左右。这个时间对于北美洲东部、西欧和北非等地区来说观测有利,我国的较佳观测时间为1月4日晚至5日凌晨。本次的极大时间正值上弦月,前半夜月光会对观测产生严重影响,而后半夜辐射点较高时,月亮已经落下,观测条件会变得非常理想。

天文专家提醒说,眼下正值寒冬时节,夜晚的气温会很低,有兴趣的公众在观测象限仪流星雨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流星雨母体

作为传统大流量的流星雨,象限仪流星雨可能是大家最为陌生的一个,其实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也是一样,就连它的母体彗星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迷。一种观点是象限仪流星雨的母体彗星为C/1490 Y1和C/1385 U1,而有的科学家认为它是小行星2003 EH1为我们带来的。

发现来源

宁夏天文爱好者协会理事长吴奇芳介绍,从2009年1月1日至5日,都是象限仪座流星雨的活跃期,其极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月3日21时左右。象限仪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北极星附近,后半夜的观测条件比较好,辐射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位置对于许多中国北方地区,属于拱极星座,终年不会沉入地平线之下。

2010年1月4日凌晨3时左右,象限仪流星雨达到极大,每小时有100颗左右的流星划过夜空。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观测较为有利。

重要参数

r是象限仪流星雨的一个重要参数。r所代表的就是同一流星群内亮流星数目所占的比例,如果一个流星群的r值为3,那么某一星等的流星数量就是比它亮一个星等的流星的3倍。r值越小,亮流星所占比例也就越金。绝大多数的流星群r值都在2.6以上,而象限仪流星雨的仅为2.1,可见是一个亮流星很多的群,也非常适合照相观测。

象限仪流星雨流量最不稳定,其zhr值在60至200之间浮动很大。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还是和这个流星群很短的爆发时间有关。在北半球严冬的夜晚,如此短暂的极大很有可能会被错过。但随着观测技术的革新,极大时刻也被捕捉得非常精确了。

探索历史

象限仪流星雨的第一个观测记录是意大利的A.Brucalssi在1825年1月2日做出的,他记录道“太空中有大量陨落的星星”。1835年1月2日,瑞士的L.F.Wartmann以及1838年1月2日,瑞士的M.Reynier都有同样的记载。

第一个观测到“一月初流星群的活跃现象”的是1839年。布鲁塞尔天文台的A.Quetelet和美国的E.C.Herrick都做出了独立的观测。流星群被起名叫“象限仪流星雨”。象限仪座是19世纪初星图上的一个星座。它的位置在武仙座、牧夫座和天龙座之间。

1863年,美国的S.Masterman取得了相关数据,他指出辐射点位于赤经238度,赤纬46度26分。1864年,英国的A.S.Herschel教授就观测到了不寻常的爆发,他在辐射点高度仅19度的时候每小时仍然看到60颗。J.P.M.Prentice就观测到了每小时131颗的流星雨。

在1864年的流星群活动中,最早的观测数据在1863年12月28日,而最迟的是1864年1月7日。不过,流星群在1月3日到4日的爆发是很突然的。英国的K.B.Hindley使用了英国天文学会1965年到1971年的观测数据,指出流星雨每小时流量达到最大流量一半以上的时候的时间还不到16小时。后来他又用了英国天文学会、英国流星观测组织和北美流星观测组织的数据,指出除了流星群极大当天以外,流星群的流量都在每小时10颗以下。1971年,Hindley用利物浦大学的IBM360/65计算机计算流星群的轨道,结果竟然发现流星辐射点的半径竟然有8度。

调查了1864年到1953年的122个观测数据以后,确定流星群每小时流量为45颗。但是,这远不是一个一致的结果。象限仪流星雨流量很不稳定,例如在1909年(ZHR=202颗)和1922年(ZHR=79颗)就有过强烈爆发,而在1901年(ZHR=17颗)、1927年(ZHR=20颗)和1940年(ZHR=21颗)流量很小。唯一确定的只有极大位置,黄经282.9度,但是需要强调的就是这只是目视观测的结果。1947年到1951年,J.Bank进行了无线电观测,确定极大黄经为282.5度,目视极大和无线电极大时间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波恩廷-罗伯特森效应。也就是说,无线电极大比目视极大平均提前6.3小时。

最大值波动

有趣的是,象限仪流星雨的最大值波动越来越大。英国流星协会的数据显示,1965年到1971年,流星雨最大值最大量达到190,最小只有65;1971年,日本流星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流星群的平均值为101.2。

美国佛罗里达的N.Leod III从1960年到1974年一直观测象限仪流星雨。他确定了流星平均星等2.81,以及火流星占5.6%。在此之前,最有威信的该类数据是R.M.Dole的,他在1930年确定火流星占5.0%。以后,还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确定的火流星占7.4%。关于辐射点的问题,尽管很早就确定流星辐射点是赤经229.5度,北纬49.4度。但是正如G.E.D.Alcock和J.P.M.Prentice指出“很难确定象限仪流星雨的辐射点”,有时候竟然可以观测到13个辐射点一起向外辐射流星。

实际上,根据理论,象限仪流星群的一些变动可能是由于木星引起的。在每一次波动之间有11.86年的周期。不过,木星对流星群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么多。木星牵扯流星群的轨道,使它后退,计算流星群轨道后退的速度为每世纪0.31度、0.41度、0.54度和0.6度。第一个对这个摄动做出研究的是S.E.Hamid和M.N.Youssef,他们在1963年把1954年以来拍摄的流星照片和木星在过去5000年间引起的摄动互相比较,结果发现5000年前母体的轨道夹角是72度,近日距是1AU,变成了夹角13度,近日距0.1AU了。至于为什么流星群分成了两块,他们也找到了答案。他们指出母体在5000年前、4000年前和1500年前都在很近的地方经过木星,结果轨道发生了很小的改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改变的效应越来越明显。1963年底,Hamid和Whipple又进一步指出象限仪流星雨和宝瓶座流星雨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因为在1300-1400年前,它们的轨道很相似。“并且,”他们补充,“它们的流星状态都很相似。”

1979年,I.P.Williams,C.D.Murray和D.W.Hughes再次使用了Hamid-Youssef理论,不过他们用了一个流星暴雨模式和10个测试流星来推算轨道。他们确认了1500年前的流星群的情况,不过发现流星轨道不变这一事实只持续了3000年。他们说这个流星群的轨道将在未来的200-1000年内不与地球轨道重叠,并且地球轨道和流星群密集部分相遇的情况只能持续150-200年。他们还推测母体彗星可能由亮颗组成,一颗已经存在1300年,另一颗可能存在了1690年。

未来预测

关于象限仪流星雨的未来在1979年得到定论。流星群将继续保持72度的轨道倾角,但是近日点距离将逐渐增大,最终将超过1AU。也就是说,地球在2400年之后将不会遭遇象限仪流星雨的密集物质。1985年,K.Fox再次对象限仪流星雨的轨道在过去和未来1000年的情况进行研究。他指出,流星群第一次活动是从八月份开始的,来自赤经341.1度,赤纬12.8度。他也同样得出1000年以后地球将不再穿过象限仪流星群轨道的结论。

2012活动时段:2011年12月28日 — 2012年1月12日,极大时期: 北京时间1月 4日, 15时20分。(通常120颗,但有时可能会有60到200颗,不过今年受月光较强,辐射点偏北,我国北方比南方观看更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