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相王
释义

相王,又名相土,子姓,名相土。契之孙,昭明之子,昌若之父。商民族的第三任首领。虽然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时,有提到他,不过没有描述其的事迹。

人物生平

商族部落的始祖名契,是黄帝的后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住在河南商丘。契在商丘定居下来后,其家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契后来传位于昭明,昭明又传位于相土。相土是个大有作为、声名显赫的人,在他的治理下,商族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族部落日益繁荣强盛,于是便决意向东方扩张势力。商族所到之处,其他弱小部落相继被征服,其势力范围一直延伸到山东渤海边上。相土率领其部落驾驶着自己发明的马车,一路风尘向东行进。路途中被葱茏叠翠的淮北市古相山所吸引,于是便在这里夯土围城,定居于淮北市相山脚下,组成氏族方国,并聚落城邑,古名相国,国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故名。后人为纪念相土来居,便把此地命名为相城、相山。所以今天的安徽省淮北市因这一段历史渊源,故又别名相城。《诗经·商颂·长发》中有句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说相土干得轰轰烈烈,四海诸侯齐刷刷地归服于他。《史记·殷本纪·索隐》也说:“相土佐夏,功著于商。”

相关事件

夏汤部落领袖商汤十一世祖率领其部落驾驶着自己发明的马车,一路风尘向东行进。路途中被葱茏叠翠的淮北古相山所吸引,于是便在这里夯土围城,建城于相山脚下,发文明之滥觞。定居于淮北相山脚下,组成氏族方国,并聚落城邑,古名相国,国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所以今天的淮北市因这一段历史渊源,故又别名相城。春秋时期宋共公瑕为避水患迁国都于此前后达90年。

轶事典故

相山庙中相山神

西晋太康五年(284),武帝司马炎下诏,令各国诸侯祀界内山川,为此,地方主管沛国令郭卿主持兴建相山庙,以供奉相山之神,并立石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在史书上“相山庙”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相山庙供奉的本是相山神,后来不知何时改称“明上王”。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75)敕赐“显通庙”额;微宗宣和五年(1123)敕封相山神为“崇惠侯”;刘齐阜昌二年(1131,宋高宗绍兴元年)又加封“显济王”;清康熙年间称该庙为“显济王庙”。现今官方称其为“显通寺”。而广大民众仍习惯称其本名“相山庙”。又称显通寺、显济王庙。在淮北市相山南麓。占地9亩。据《宿州志》记载:北宋元丰间(1078—1085)赐额“显通”。始建于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历代都有修建,现存建筑为清代结构。有大院3进,近年已进行修葺。庙内尚存宋、元、明、清、修庙的碑石多方,皆列入碑林妥为保护。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香火会,俗称三月十八会,又名相山庙会。香客云集,游人无数。淮海战役中,曾在此开过重要会议。现辟为淮北市博物馆,馆名为郭沫若手书。

相王建城

沛郡故址 ,泗水旧治。淮海心腹 ,琴曲千年。做为一个建城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淮北市显得既古老又青春,既古典又现代。早在夏朝商族部落领袖商汤十一世祖相王率领其部落驾驶着自己发明的马车,一路风尘向东行进。路途中被葱茏叠翠的淮北古相山所吸引,于是便在这里夯土围城,建城于相山脚下,发文明之滥觞。定居于相淮北相山脚下,组成氏族方国,并聚落城邑,古名相国,国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所以今天的淮北市因这一段历史渊源,故又别名相城。春秋时期宋共公瑕为避水患迁国都于此前后达90年。

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历代王朝先后在此设郡或州,淮北市一直是历代附近州府的治所,如秦朝泗水郡兼两汉之沛国.沛郡其郡治国都均在淮北市,以至于史家感叹道两汉时期“泗水郡”虽因刘邦兴汉而更名“沛郡”,但却不能以龙诞之地的沛县之城,夺淮北市的沛郡之“治”。此为古淮北繁荣时期。蹇叔、桓谭、嵇康与刘伶等先贤圣哲,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导演陈陈维亚皆生于此或长于斯;临涣古城墙、楼顶山的古岩画群、汉画像石、隋唐古运河柳孜码头遗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烈士陵园等,传递着凝重、久远的文化信息,展示着一段历史的辉煌。

相山的由来

相王东迁

相土因治理部落有方,人们都尊称他为相土君。他的部落常以打猎、捕鱼、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为生。但是为生存与发展,相土还经常到临近去了解别的部落如何生活、生产的。一次他外出途经相山这个地方,发现这里的山川优美、森林茂盛、动物繁多,河里、沼泽里鱼虾游来游去。他便高兴地手舞足蹈蹦跳起来,嘴里还唱着:“好地方、好地方,北是山来,西是水,东、南两面是平原。山有柴,水有鱼,一片平原好种田。”于是,他决定将部落从商丘迁到相山。当他回到商丘以后,便立刻向部落的人说了相山这个地方怎么怎么好,动员大家移居到相山。直说得全部落都动了心。当年秋收已毕,相土便叫人民收拾好家什搬家。因为没有运输工具,担的担,抬的抬,背的背,一连走了三天。人们的背磨肿了,脚上打了泡,累得腿疼腰酸不愿再走了。顿时相土机智地想了个办法,叫人砍些树枝绑成人字架,又叫砍了一棵搂把粗的大树,用锯锯成一段一段的,从树心处钻个眼,再用木棒穿在锯成的树心眼里,然后将木棒绑在人字架的小头处,叫两个人推拉着走。大家一试,果然轱轮转动向前,觉得省劲多了。后人称这种东西为原始的独轮土车,并传说后来我国的马拉车就是相土发明的。

几天之后大家来到了相山一看,这里果然山清水秀,名不虚传,十分高兴。待歇息后,相土又给大家说,就在山坡下盖住房,开荒种地。一年过去了,人们的辛勤汗水浇灌了相山的土地,各种庄稼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人们安居乐业,自给自足,还有剩余。

部落有了剩余,相土又想,要把剩余的物产带到别的部落交换,换来自己部落缺少而又急需的东西多好呢!于是,他向自己的部落说了他的想法,又得到全部落的交口称赞。

因相王而得名的相山

相土征得人民的同意,就组织人员集中剩余的物资到外地去交换。他每到一个部落都受到欢迎,感谢相土给他们送来了急需的东西。这时人家便问起相土的部落住在什么地方?相土一时无法回答。因为他们还没有给居住的这个地方起名字呢!相土的随从人员看他沉默着,便顺口回答到:“相土,是我们部落的首领。我们的住地背靠一座大山,就叫‘相山’吧!”(这便是以姓氏而起名。)相土连忙也点了点头说:“我们就住在‘相山’”。从此以后“相山”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相王造乘马

相王是契之孙,殷人先公之一。上古之初,人们尚不知驾马拉车驮物,牧马则是用群放散养之法。相传相土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驯服,再加训练,于是马能拉车驮物,成为重要运输工具之一。可见,相土时商族巳从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进入定居畜牧和农业种植时代。相土用武力向东方发展势力,达于黄海之滨和附近海岛。

历史评价

考古资料证实,远古时期的商丘境内河沟纵横,湖泊密布,沼泽连片,丘岗连绵,水草茂盛,林木参天,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这片富饶的土地,既为古代的氏族部落提供了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也为原始人类提供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公元前21世纪,中国已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这时,居住在商丘的是商族氏族部落,其首领是被夏朝统治者封为火正的相土。

相王身材高大、体质健壮、在带领氏族民众狩猎时,常与野马、野猪、大象、猛虎、凶狼等野兽搏斗,并经常将各种野兽打死或制服。长期与野兽的争斗过程中,相王观察到,高大健壮的野马,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野马不吃肉,食物是野草与野果一类的东西。如能将野马驯服,将野马由野生变为人工饲养,其利用价值将不可估量。于是,相王开始驯服野马的活动,经过与野马的无数次搏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野马驯服了。相土精心照料被驯服的野马,耐心细致地选用草料饲养,使马慢慢适应了家养的生活习惯。

相王驯马成功后,又亲自或指导商族部落的人驯服野牛、野猪、野羊、野狗、野鸡等,将它们驯服之后,由野生变为家养。这些动物变为家养后,由于饲养条件及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改变,繁殖能力增强,数量逐渐增多。今天所称之的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在相土时代,均有大量饲养。《世本·作篇》中有关“相土作乘马”的记述,便是对相王驯服并饲养牲畜的真实写照。

相王亲自或带领商族氏族部落驯服并饲养牲畜的目标是明确的:马主要用于作战、狩猎和运输;牛除了食用外,还用于运输和祭祀;猪、羊、鸡除供人们食用外,主要在祭祀活动中当做祭品;狗则用于防卫与狩猎,有时也用其作为祭品。

《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关“商人服象,虐于东夷”的记载,说明相王不但驯养马、牛等动物,而且还驯养大象,并且把驯服的大象用于征讨东夷人的战争之中。甲骨文中的“为”字,状似以手牵象形,证实确有相王驯象之事。

《诗经·商颂·长发》云:“相土烈烈,海外有载。”从而可以说明,相王驯养动物的事迹和经验,不仅被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商族人所熟知,而且还被中原之外的人们所传颂与敬仰。

相王是商族人始祖阏伯的孙子,也是阏伯火正的继承人。作为中国的第一位驯兽师,他不仅为中国畜牧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且所率的商族氏族部落武力也是比较强盛的。其乘夏王相失住,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迅速扩展商族人的势力。以商丘为中心,把势力伸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在泰山附近建立了东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