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下川遗址
释义

简介

下川遗址位于沁水县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 ,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1970年发现,分布于中条山主峰历山及其附近的阳城、沁水、垣曲三县毗邻的山岳地带,纵横二三十公里,以沁水县下川地区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故称为“下川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2.3-1.6万年。 下川是历山东麓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南北向,狭长4.5公里,东西最宽处2公里,海拔1550米。盆地下伏基岩和周围山峦为寒武纪和奥陶灰岩组成,盆地南端有一峡谷坡度较大,水流由此泄出。下川盆地的土状堆积可分为三层:下层为晚更新世早期的砾石岩;中层为晚更新世中期微红色亚粘土层;上层为晚更新世末期灰褐色亚粘土层。下川文化遗物就分布在盆地周边的第二阶地地表,以及阶地上层的晚更新世末期灰褐色亚粘土中。

发掘历史

1973—197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第一次进行调查发掘。 1974-1978年,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在下川遗址进行了局部试掘,一致认为:下川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石器文化。认定下川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石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粗大石器,以沙岩、石英岩、脉石英为原料,占石器品种总数4.7%;一类为细石器,主要以燧石为原料,是下川文化的主体。

文化遗址以下川盆地最为集中,盆地位于历山东麓,南并向狭长约4.5公里,东西最宽处2公里,海拔1500米。细小石器为下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包括典型的细石核和细石叶、圆头刮削器、石核式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各类尖状器锥钻、石箭头等,为以渔猎为主的经济文化。

考古发现

该遗址未见陶片和磨制石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距今约2.4万年至1.6万年。下川文化以打制石器为代表,可分为粗大石器和细小石器两大类,以细小石器为下川文化主体。细小石器以燧石为原料,器物类型达四十余种之多,有锥状、柱状、楔状和漏斗状等各种类型的典型细石核,还有细石叶和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琢背小刀、箭镞、锯、锥钻等。其中不少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同类遗址中所共有的,但有一些却是其他遗址所少有的。下川文化的细小石器中有许多器物加工细致,特征鲜明,制作技术相当进步。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器物。将石片的一边轻敲细琢加工,使其变钝变厚,成为刀背,另一边则保持石片固有的锋利边缘,作为刀刃。锯是在石片的一侧或两侧作出几个齿,有的还带短把。雕刻器制作精细,尖刃明显,器型固定,为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者所不及。三棱小尖状器和扁底三棱尖状器是制作最精细的微型尖状器,实为石器工艺之上品。石核式刮削器在下川遗址大量发现,这也是下川文化细石器的一大特征。粗大石器以砂岩、石英为原料,约占石器总数的4.7%。工具类型有尖状器、刮削器、砍斫器、石锤、研磨盘等。刮削器有锛刃状、椭圆形和直刃多种。

历史价值

下川文化的发现,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细石器工艺已经成熟。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下川大量出现细石器,说明当时已经普遍地使用刀、锯、短剑、弓箭、标枪等复合工具,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开始了新的飞跃。下川文化的发现对于探讨细石器工艺传统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下川文化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开新石器时代早期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艺之先河,在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4: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