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喜峰口 |
释义 | 喜峰口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历史悠久。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询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约至明永乐后,讹称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今通称喜峰口。 地理概况喜峰口关周围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1000余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难。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喜峰口关处,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由此出关折东趋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蓟县)可至北京。 战略意义这条路径向来是从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喜峰口关扼此要道咽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古时喜峰口一带是汉族与北方及东北方民族交往频繁之地,历代有兵戍守,唐时这里叫卢龙塞。 喜峰口歼敌英雄(右图左起)张自忠、宋哲元、秦德纯、冯治安将军 历史事迹1933年3月9日,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占领北侧长城线山头。驻遵化西北军二十九军宋哲元部一○九旅旅长赵登禹派王长海团急往救援。官兵们抱国耻奇痛,组大刀队500名于晚间潜登日军所占山头,出其不意地将山头日军砍毙。大刀队亦多数壮烈牺牲。次日,日主力部队抵达,下令三日内攻下长城各口。其步兵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喜峰口、古北口等处全线猛攻。时二十九军主力部队亦相继抵达。赵登禹率部伏处各峰峦幽僻处,待敌炮火暂戢,敌兵临近时,蜂拥而出,用大刀砍杀。赵负伤,仍督战,士兵更英勇,给敌以重创。同日,中央军关麟征部开抵古北口,官兵们激于爱国热情,与东北军王以哲部共同抵御日军第十六旅团的进攻。11日晚,赵旅与佟泽光旅分两翼绕敌后,占领日炮兵阵地,毁其大炮18门,烧其辎重粮秣。这便是著名的喜峰口抗战。 喜峰口“大片刀”悲歌:1933年1月初,日军侵占山海关,热河吃紧,平津危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布防,第三军团29军担任喜峰口至马兰峪方面的作战。3月10凌晨,以宋哲元为总指挥的29军的三十七师赵登禹、王治邦、佟泽光三个旅赶到,赵登禹率队在喜峰口附近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他们手提大刀,杀声震天,几处高地失而复得。 3月12日凌晨开始,赵登禹、佟光泽两个旅分两路包抄敌营,拂晓前赵登禹到达日军特种兵宿营地,大刀队如神兵天降,痛歼睡梦中的日军。据《中国共产党迁西县历史》记载,从3月9日至3月13日的喜峰口血战中,歼灭日军4000余人。29军大刀队的神勇使得全国振奋,也震惊了日本,日本国内媒体惊呼“明治大帝练兵以来皇军名誉,均在喜峰口外被宋哲元剥削净尽也。”著名音乐家麦新受喜峰口血战鼓舞,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29军原属冯玉祥的西北军,冯玉祥与蒋介石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蒋介石收编建成,因此屡受冷遇。开赴喜峰口时,29军兵力虽有20000多人,但装备极差,重武器很少,弹药也不足,使用的步枪不仅样式陈旧,数量不够,许多还配不上刺刀,因此每人配备大片刀。 29军的抗日勇士们用大刀砍掉了无数敌人脑袋,然而大刀只是旧时的兵器,无论使用它的人如何神勇,也无法抵挡敌军的飞机炮火。 兰玉田说,他亲眼看见29军的炮弹落到鬼子人群中,一颗、两颗……一直落了13颗都没有爆炸,直到第十四颗才炸响。武器装备落后如此,这场战役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1933年4月13日,29军撤出喜峰口,在兴城以北滦河西岸布防。4月14日,日军突入喜峰口。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29军再次对敌军挥起大刀,曾经在喜峰口英勇抗战的赵登禹为国捐躯。 旅游路线北京--金海湖--黄崖关--兴隆外环—宽城外环—喜峰口景区(北线路书2) 北京—密云--兴隆外环—宽城外环—喜峰口景区(新北线路书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