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域 |
释义 |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释义词目:西域(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拼音:xī yù 基本解释 [Western Regions] 汉代以后对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及中亚细亚等地区的总称西域书,泛指有关佛教的著作详细解释 1. 汉 以来对玉门关 、 阳关 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 西域 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 , 欧洲东部和 非洲 北部都在内。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汉书·西域传序》:“ 西域 以 孝武 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 匈奴 之西, 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东则接汉 ,阸以玉门 、阳关 ,西则限以葱岭 。” 南朝宋谢惠连《雪赋:“臣闻雪宫建於东国,雪山峙於西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时 林文忠公已由西域赐环,文宗特诏起之田间。” 2. 犹西方,西天。 汉牟融 《论》:“夫佛之所以夷迹于中岳,曜奇于西域者,盖有至趣。”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后世佛氏日昌,所祀神皆托之西域及所谓四天下焉。” 3. 指传说中 西王母 所居的地方。 唐 吴筠 《步虚词》:“倏歘造西域 ,嬉游金母 家。” 西域的形式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西域内涵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此地区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西域区域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即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李江凤,《丝绸之路前夕和气候变化》,1992年;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学》P125) 同时西域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国家的兴衰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自11世纪以来东亚全境气候逐渐变冷,当地气候也受到强大影响,经过该地的商贸往来更乐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进行,令西域贸易逐渐减少,各国也因此衰落。 西域历史根据考证,公元前17世纪西域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形态,并大夏(今阿富汗)一带的商人进行青金石贸易。此外,于阗(tiān,阳声)国(今中国新疆和田县附近)出产的和田玉也在商朝帝王武丁的坟茔中所发掘,说明当地在前13世纪就已经有人定居。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地里优势逐渐发展,在西汉管辖下各国的经济文化的道德极大发展。 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5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并开始独立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为50余国。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国土西迁,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汉代西域概况汉代“西域都护府” 位置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 °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 现已辟为巴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 历史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三十六国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西域三十六国是:婼羌、楼兰(鄯善)、且末、小宛 、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秆、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 、大宛、桃槐、休循、捐毒(今乌恰县)、莎车、疏勒、尉头、姑墨(今阿克苏县)、温宿(今 乌什县)、龟兹(今库车县)、尉犁、危须、焉耆、姑师(车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 垒。三十六国中,一部分是游牧部落,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国。 西汉时各城国人口如下:龟兹8.1317万人,焉耆3.21万人,姑墨2.45万人,扜弥2.00 4万人,于阗1.93万人,疏勒1.8647万人,莎车1.6373万人,都善1.41万人,尉犁、温宿、 车师前国在5000人以上,危须、皮山、精绝、乌秅、渠勒、戌卢、且末、小宛在1000人以 上,单桓194人。20个城国共有3.3756万户,27.1554万人,约占西汉西域总人口的83.6%。 塔里木盆地南缘、西缘属于雅利安人。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北部诸国属于吐火罗人。西域三 十六国于公元前后分裂成55国。东汉初,都善、于阗、车师曾分别兼并附近的一些小国。 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以后,进行了干预,被兼并的小国又纷纷恢复独立。东汉时,于阗 从西汉时的0.33万户1.93万人增至3.2万户、8.3万人,焉耆从0.4万户、3.21万人增至1.5 万户、5.2万人,疏勒亦从0.151万户增至2.1万户。当时于阗、焉耆、疏勒是西域三大强国 。 遗址在此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乡政府东面1 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干打垒建筑,建筑材料为黄沙土 、防潮层,拉筋建筑材料为胡杨树枝,每0.33 米为一叠层,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画点云纹和水波纹,城东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处古城遗址在乡政府东面10公里公路北侧,当地人称白土墩,估计是烽燧,1928年,我国著名的史地专家黄文弼先生在上述两处遗址上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认为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黄文弼先生还在野云沟乡东北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较大的遗址,可惜现已辟为农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写道:“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3次,18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 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两人。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故尤亲倚都护。自郑吉至王莽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十八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班超之子)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战争西汉时期,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以及更远的地方,统称 为西域。这是广义的西域。 狭义的西域,仅指今新疆天山南北,即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 和葱岭以东,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的地区。西汉初,这里有36 个小国,后又分为50 余国。 西域诸国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 木盆地周边。塔里木盆地南缘有且末、小宛、精绝、扞弥、于阗、皮山、莎 车等国,被称为“南道诸国”;在盆地的北缘有危须、焉耆、尉犁、乌垒、 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等国,被称为“北道诸国”;在盆地西南、 葱岭一带有蒲犁、无雷等国;在盆地的东端有楼兰,后称鄯善。这些国家语 言不一,习俗各异,互不统属,人口少则几百,多则数万,一般为几千人到 两三万人,龟兹人口最多,才8 万人。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居民多从事农 牧业,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单纯从事畜牧业,以畜产品等与邻国交换粮食 等农产品。有些国家生产力水平有相当发展,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楼兰人 就懂得制造铁兵器。 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游牧区域。盆地西部 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种人。西汉文帝时,原来游牧于敦煌、祁连间 的月氏人,被匈奴逼迫,西迁至此,挤走了塞种人。其后,原居住于河西一 带的乌孙,为了摆脱匈奴的羁绊,也向西迁徙到此,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 这块土地。大部分月氏人被迫再往西迁到妫水(今阿姆河)以北地区,称大 月氏,少部分留下来,称小月氏。乌孙有63 万人(包括留居此地的塞种人和 月氏人),他们与匈奴同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准噶尔盆地以南 的天山缺口,由姑师控制。姑师后来分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前国一 带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 从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 善),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可至 中亚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 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国。 西汉文帝初,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僮仆都尉” 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西 汉王朝西北部的战略基地,对西汉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时,为了截断匈奴右臂,曾于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派汉中人张骞赴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 与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虽因大月氏不愿东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 但他在西行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国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 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 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单于退往漠北,河西走廊也为西汉所控制,通往西 域的道路已经打开,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与 西域的交通。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 回河西故地,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张骞派出的各位副使, 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汉答谢,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西汉同西域的交通频 繁起来。西汉王朝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 批数百人到百余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西 汉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 往西域。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汉。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西汉政府和西 域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他们或派出军队,或利用他们所控制的一些西域国 家,劫掠汉使,遮断道路,竭力破坏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了确保西域通道, 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西域都护府的历史意义(1)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转向生产技术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汉王朝,从而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无疑是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的,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2)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使“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国家的组成部分。它是先秦时期以后中原地区同西域地区长期经济文化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自此天山南北各地进入中央王朝有序的管理之下,汉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护、以及专理西域屯田事务的戊己校尉等高级官员,册封当地首领,颁发印绶,让其管理地方日常事务。 1953年,新和县一处古城遗址出土的一枚“汉归义羌长”的铜印就是当时汉朝授给羌人首领的官印。西域都护府组织和统领西域各地对匈奴侵袭的抗击,还在天山南北实行屯田,以减轻当地各民族的经济负担,解决驻军和来往使者商旅的食宿问题,莎车、车师和焉耆等地都是当时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中心;又修筑城堡,建立烽燧(suì),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这些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密切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增强了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西域各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进一步加快。 (3)西域都护府这一管理形式以及相关政策,也因为有效地保证了西域各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而成为后代中央王朝统治者仿效的范例。 如十六国后凉吕光在统一西域后,曾仿效汉代,设置西域大都护,行使主权。唐代,在边区各族先后统辖在一个政府下之后,也分别设置了都护府。唐东北有“安东都护府”;北边有“安北”、“单于”等都护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护府;西南有“保宁”、“支南”都护府;南边有安南都护府。这都借鉴于汉代,适应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形成和巩固的需要,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唐代西域概况唐代安西、北庭都护府 唐代初年,唐朝军队在消灭回纥、突厥势力时,向触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统治被消灭以外,西域各国均臣服唐朝政府。不久西域统治交由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进行处理,在西域设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将西域划归陇右道,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地区的主要城市,唐玄宗开元年间曾设立碛西节度使,统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自此新疆地区成为唐朝的一部分。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控制西域,西域再次出现半独立政权。直到元朝、明朝以及1759年清朝乾隆时期,中国再次控制了相当于西域的地区,并且于清朝后改名为新疆。从此新疆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划之一。 唐朝西域国家分布表国名 今地 兴盛时期 灭亡时期 灭亡原因 鄯善(楼兰) 中国新疆若羌县一带 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水源断绝 婼羌 中国新疆若羌县东南 乌秅 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西南方一百五十公里 西夜 中国新疆叶城县南 子合 中国新疆县西南 捐笃 中国新疆乌恰县西方一百公里 小宛 被鄯善兼并 精绝 被鄯善兼并 且末 被鄯善兼并 于阗 中国新疆和阗县附近 接受唐朝统治 戎卢 被于阗兼并 抒弥 被于阗兼并 渠勒 被于阗兼并 皮山 被于阗兼并 三封 龟玆 中国新疆和阗县附近 接受唐朝统治 姑墨 被龟玆兼并 温宿 被龟玆兼并 尉头 被龟玆兼并 伊循 临戎 疏勒 中国新疆喀什市 接受唐朝统治 莎车 被疏勒兼并 竭石 被疏勒兼并 焉耆 中国新疆焉耆自治县 接受唐朝统治 危须 被焉耆兼并 尉犁 被焉耆兼并 山国 被焉耆兼并 车师 中国新疆吉木沙尔县及吐鲁番盆地一带 被高昌兼并 高昌 吐鲁番盆地一带 被唐朝军队灭亡 国名:中国南北朝时期以前存在的国家 国名:被唐朝军队灭亡的国家 国名:接受唐朝招安,从属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国家 元明清时期西域概况元时期1206年,蒙古族杰出领袖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奉为“成吉思汗”(“拥有四海的君主”)。不久, 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次子察哈台,建立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哈台汗国。四大汗国中,元帝国即元朝居于宗主国地位,元朝皇帝被尊为“大汗”。与此同时,唐朝后期(9世纪中期)起从蒙古高原西迁到今天新疆地区的回鹘人的一支高昌回鹘,除了已经与当地原住民(属于白色人种)以及部分吐番人、契丹人融合,并于10世纪起改信伊斯兰教并译为“畏兀儿”之外,如今又吸收了蒙、汉、藏等民族成份,逐渐发展为近代维吾尔族。14世纪初期,察哈台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今天的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 明时期明朝建立后,西域即今新疆仍然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1514-1678年),直到清朝初年才被由瓦剌演变而来的漠西蒙古所灭。所以,明朝时期,西域地区并没有直接归明朝中央政权管辖,但却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一支统治之下。 清时期清代,漠西蒙古成为新疆重要势力,准格尔部在康雍乾三朝与清军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冲突,最终在乾隆朝彻底平定,中央王朝重新在新疆建立统治。乾隆朝相继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迎回东归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此后直至清末,一直对新疆进行着稳定的统治。但随着清朝实力的衰落与西方列强的兴起,最终丢失了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的50万平方公里领土,一度全疆陷落于中亚的浩罕王国。幸亏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