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释义 |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硅酸盐工程系,1991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1年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系合并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以传统的建筑材料为特色,开展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材料物理、应用化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学院简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金属材料四个个方向)、材料物理、应用化学(下设精细化工、工业分析和材料化学)三个重点批次招生的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应用化学为四川省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材料物理专业均为校级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建设点,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化学(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共十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工程硕士、化学工程连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学为国防重点学科和四川省重点学科中的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为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学院拥有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先进建筑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化学衍生物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生物质改性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与国防学院共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环资学院共建)、材料基础实验中心和西南科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25个,研究所(中心)4个,联合实验室7个。 学院现有教师133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42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8%,博士生导师3人,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和教学良师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47%,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40%。学院外聘教授98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学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和密切的合作关系。 近三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4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军工项目等29项,累计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8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31项。2006年以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7项,各级成果鉴定19项。 历史沿革1982年成立由教务处领导下的建材专业筹备组,1983年成立硅酸盐工程系,1991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1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83年招收第一届水泥专业本科生,1985年招收第一届玻璃专业本科生,1989年招收第一届陶瓷专业本科生,1997年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水泥、玻璃、陶瓷三个专业合并为硅酸盐工程专业,1999年设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硅酸盐工程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个方向,并增设电子信息材料、装饰材料与工程两个新的专业方向,2001年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升为一级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即以前的硅酸盐工程)、电子信息材料、装饰材料与工程三个专业方向,2002年该专业增设高分子及复合材料专业方向。200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重点专业以重点线招生。 2000年招收第一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 1993年招收第一届工业分析专科生,2001年原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系的商品检验、环境检测、工业分析三个专科专业合并到材料学院,2001年以应用化学专科专业招生。2003年招收第一届应用化学本科生。 1989年招收第一届矿物(岩石)材料专科生,1994年招收第一届矿物(岩石)材料本科生,1998年该专业归类调整为材料物理专业。2002年原属于城建学院的材料物理本科专业划归材料学院。 1999年招收第一届材料学硕士生。2000年招收第一届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专业,2002年原属于城建学院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专业划归材料学院。2003年招收第一届应用化学硕士生。2004年招收第一届分析化学硕士生。2005年申报成功材料加工工程、无机化学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2003年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建材料学博士专业 特聘院士学院目前有特聘院士6人 经福谦院士 涂铭旌院士 武胜院士 傅依备院士 董海山院士 左铁镛院士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之一:先进建筑材料 研究方向之二:生态协调功能材料 研究方向之三:极限条件下材料的合成与物性 研究方向之四:低维功能材料与器件 研究成果近三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1项,其中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军工项目等 20 余项,累计到校经费 1425万余元。共发表学术论文455余篇,其中SCI、 EI、ISTP收录1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34 项。2006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9 项。 合作交流在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同时,材料学科还十分注重学术交流,已和国内外的大学、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如加拿大劳伦丁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德国耐驰公司、东方绝缘材料有限公司、江油艺精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江油双马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在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专业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是在原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硅酸盐工程专业基础上整合和拓展而形成的。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四个方向。从1999年以来,我校对本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改革。2002年结合我校在2002级实行完善学分制的改革,对2003级的培养方案又做了较为科学和系统的修订,新制订的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凝练和优化了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厚实基础、突出特色、加强能力和素质训练”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工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方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重要的分支学科,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方向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历史悠久。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水泥与混凝土、陶瓷、玻璃等各类无机非金属材料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操作、工程设计、分析测试、质量评价、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除较强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外,还开设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热工过程与设备、机械设备,粉体工程、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纳米材料与技术、功能材料等课程及相关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论文与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建材、化工、建筑、新材料及相关部门的设计研究院所、大专院校或工厂企业,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教学与生产过程管理、技术革新、质量检测、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2)电子信息材料方向:本专业属于材料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电介质物理、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工艺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电子材料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现代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具有解决电子材料及器件生产中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能够进行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开发与研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