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 |
释义 | 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筹建于1983年初,开始名为西藏自治区文化局艺术研究室。1985年10月召开全区第一届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会议,会上成立了全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并决定将艺术研究室更名为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兼负全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职能。 基本情况1、机构名称: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 2、办公地址:拉萨市北京中路7号(1998年底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院内搬出) 3、下设机构:所办公室、西藏《民间舞集成》编辑部、西藏《戏曲志》编辑部、西藏《民间歌曲和器乐曲集成》编辑部、西藏《曲艺志》编辑部、西藏《曲艺音乐集成》编辑部、西藏《戏曲音乐集成》编辑部、《西藏艺术研究》期刊社(藏、汉两个编辑部)。 4、人员情况:全所编制18人,现有18人,其中藏族13人,汉族5人;其中业务人员13人,行政人员5人;有高级职称者7人,占总人数的38.8%;中级职称6人,占总人数的33.3%。 学院简介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为促进西藏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文艺理论体系的完善而创建的。 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多年来为搜集、抢救、整理、研究和发展西藏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藏族为主体的优秀科研人员和专家,他们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文艺集成编纂成果”个人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集体成果奖7项,个人突出贡献奖2项;3个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1个文华奖,1个国家图书精品奖;还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珠穆朗玛奖等多项殊荣。民族艺术研究所里还有不少专家被聘为国内外相关学术协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委员等职务,在这些学术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通过他们的勤奋努力,民族艺术的抢救、整理、保护、研究工作硕果累累。 研究方向承担国家“七五一八五一九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编纂10大《文艺集成志》书中的西藏7大艺术集成志书卷和《西藏自治区志·文艺志》;同时负责编纂、出版、发行《西藏艺术研究》藏、汉文版刊物,藏文版为半年刊,汉文版为季刊。承担国家文化部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宣传、社科院、文化厅等交给的科研任务。 科研活动1、近年来完成的重要课题(1)①课题名称:编纂《中国戏曲志·西藏卷》 ②课题承担人:刘志群 ③课题内容简介:西藏藏戏(包括内地来藏的戏曲)历史渊源发展综述;大事年表、剧种分布图;藏戏艺术志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机构、舞台美术、演出习俗、传说轶事、书籍报刊、谚语口诀等);藏戏艺术家传记;附录四个传统藏戏剧本和四个改编传统藏戏剧本及历史资料。 此课题1984年11月签定编纂议定书,1987年完成汉文初稿25万字,总编辑来拉萨对此进行初审并予以通过;1988年6月完成了30万字的第二稿,经总编和编辑部复审及西藏专家学者终审后,又进行的修改和补充;1990年7月完成了第三稿共86万字,经国家终审通过;1991年经过总编辑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于1993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4年3月作为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代表作之一,参加了美国洛杉矾国际书展。 (2)①编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 ②课题承担人:旦增次仁等 ③课题内容简介:西藏舞蹈历史综述;民族民间舞蹈调查;本卷统一名称、术语;舞蹈种类(分民间、宗教、宫廷、拟禽、拟兽、祭祀、戏曲、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夏尔巴人等)。此课题1986年成立编辑部,1998年写出历史综述,经西藏舞蹈专家审议通过,1999年5月在成都初审,预计2000年7月出版。 (3)①课题名称:《中国曲艺志·西藏卷》 ②课题承担人:索朗次仁等 ③课题内容简介:西藏曲艺历史发展综述;大事年表、曲剧分布图;曲艺志略:分曲种、曲目、音乐、表演、机构、舞台美术、民间传说等;曲艺家传记;附录历史资料等。 该课题1987年成立编辑部,1995年写出框架提纲,1998年写出实稿,1999年11月在北京初审通过,预计2000年出版。 (4)编辑出版《西藏艺术研究》汉、藏文版杂志。 2、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西藏卷》 (2)《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西藏卷》 (3)《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西藏卷》 (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西藏卷》 (5)继续编辑出版《西藏艺术研究》汉、藏文版杂志。 3、近年对外学术交流情况简介1986年结合西藏拉萨恢复雪顿节活动,本所举办了各地藏戏情况交流和学术讨论会。同年8月正式成立了五省区藏戏研究学会。1987年该所举办了五省区藏戏研究学会第二次年会,于8月23日至28同在拉萨进行了藏戏观摩和藏戏学术研讨活动,大会收到10篇藏戏论文,有20余人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1999年12月26日至2000年2月26日,所长旦增次仁带领西藏7名表演艺术家随中国大陆艺术家代表团应邀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 4、盛世修志,编纂《七大艺术集成志书》在西藏历史上,各种民族民间艺术都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以群众或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方式流传下来的,所以“人走艺亡”的情况十分严重,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八十年代初以来,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自治区和地市相继成立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由国家和自治区拨出专款,配备车辆、设备等,对全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使西藏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去年,全区采访民间艺人10000多人次,收集各种照片10000多张,各种录像资料100多盘,录音带500多盘,各种音乐、歌曲、曲艺10000多首,文字资料1000万字,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民族文化研究专著30多部。 其中,由刘志群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戏曲志·西藏卷》有86万字,包括藏戏的起源、发展、演变、形式、内容、特点、音乐、唱腔、身段、服饰、道具以及表演习俗、团体机构和人物传记等,对西藏民族戏曲史,甚至整个中国戏曲史都是一个重大贡献。 由丹增次仁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有104.8万字,录有50个西藏代表性舞种,彩色图片70张,舞蹈动作图1000多幅,舞曲300多首,歌词500多首,可归纳为民间歌舞、宗教舞蹈和宫廷乐舞三大类。它包括西藏舞蹈的起源、发展、流传、分布、演变、形式、内容、特色、服饰、道具、乐器、手势、步伐、造型等,将对今后藏族舞蹈的创作、表演、教学、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由国家一级编剧索朗次仁编纂的《中国曲艺志·西藏卷》有68.5万字,包括了林仲、仲谐、古尔鲁、堆巴谐八、喇嘛玛尼、百、折嘎、夏、扎年弹唱、藏语相声等西藏十大曲艺品种的历史沿革、表演形式、表演特点、表演习俗、表演场所、服饰道具、人物传记等,并附有100多幅彩色图片和服装道具图,50多首曲谱。 由刘志群研究员编纂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西藏卷》有90多万字,内容包括藏戏唱腔(门巴戏)531段,鼓钹谱51段,大戏和小戏唱腔音乐3个,还有大量人物介绍等。 由白曲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西藏卷》有125万字,内容包括西藏八大曲艺音乐的历史沿革、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表演特点、表演习俗和表演场所等,还有不同流派和风格的曲谱500多首和若干图片。 由格桑曲杰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器乐集成·西藏卷》共130多万字,有20多种宗教、民间、宫廷等乐器的曲谱600多首,而每个乐器的历史发展,演奏内容、演奏方法、表演形式,乐器的制作手法和材料都有翔实的文字说明以及图片,对西藏器乐的发展、创新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由格桑曲杰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民歌集成·西藏卷》有140多万字,内容包括:农业类、牧业类、建筑类、副业类等歌曲1200多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