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藏自治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释义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学位〔2008〕29号)和《关于做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学位〔2008〕30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需求和发展战略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2007年全区常住人口为277.00万人。进入新时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认真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发展实现历史飞跃,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行列。2007年,全区GDP仅为342.19亿元,财政收入23.14亿元。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到2010年全区人均GDP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然而人才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西藏发展的瓶颈。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跨越式发展,急需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西藏长期面临着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国际敌对势力始终把西藏作为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突破口,支持、利用达赖集团从事分裂活动。达赖集团也从未放弃其“西藏独立”的图谋,不断制造事端,破坏西藏稳定,大肆散布“西藏文化毁灭”等谬论。使用各种手段拉拢腐蚀青少年,与我争夺下一代。2008年发生的拉萨 “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再一次表明了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西藏社会政治稳定,回击达赖集团“西藏文化毁灭论”,挫败达赖集团分裂祖国图谋,需要我们又好又快发展民族特色学科和专业,培养更多西藏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干部培训,培养适应跨越式发展的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技术推广、资源共享、研究开发三大科技平台,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高等教育现有布局、结构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区高等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时期。

截止2008年底,全区有高等院校6所,其中本科院校3所,高等职业院校3所,在校生2.94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19.7%,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西藏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行列,今后的发展站在了更高起点上。全区有95个本科专业108个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1个学科门类。1998年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授予单位,199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在三所本科院校均已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学位授予点从最初的3个发展到目前的18个。现有在校研究生52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17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3人。2006年自治区教育厅启动了高校重点学科规划和建设工作,第一批立项建设了包含中国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美术学(藏族美术)、生态学、民族医学(藏医学)等在内的自治区首批20个重点学科。

(三)学位授权体系建设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预测

由于西藏经济发展滞后、气候恶劣、农牧区人口比例大、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基础仍十分薄弱、教育成本高等特殊区情,我区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还较低,结构不尽合理,尤其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低,需要加快发展高层次研究生教育。

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反分裂斗争需要,结合西藏高原特点,依据现有学科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特色、高原特点学科及优势学科的建设,为西藏培养更多“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层次人才。由于历史与环境等原因,西藏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较为困难,所以,通过此次立项的授权学科与支撑学科建设项目一方面可以填补我区学位授权体系的空白,一方面立足区内培养博士层次的人才,以达到基本满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目的。

二、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8-2015规划周期的地区分类及立项建设单位限额,结合我区实际,2008-2015规划周期内拟新增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西藏藏医学院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单位,以特殊类申报,由国家统筹考虑。2016~2020年分配我区立项建设单位预测限额1个,该规划周期内将西藏民族学院作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进行立项建设。

本着“急需、特色、优势”的原则,西藏大学规划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美术学(藏族美术)、生态学。西藏藏医学院规划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为:民族医学(藏医学)。

三、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

(一)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权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把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不仅是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实施的需要,也是西藏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对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把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巩固西藏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迫切需要。西藏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把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平台,大力发展民族特色学科、专业,提高西藏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层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西藏社会政治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回击达赖集团“西藏文化毁灭论”、挫败达赖集团分裂祖国图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把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西藏大学是我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西藏藏医学院是全国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院校。立足区内高校,把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可以填补西藏没有培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空白,可以改变西藏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的现状,是解决西藏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三、把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建设高素质藏学研究队伍、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藏学研究是党和国家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既是祖国民族医药学中的精华,也是世界传统医药学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医药学科。目前,藏学、藏医药学研究队伍中拔尖人才、领军人物缺乏,中青年学术骨干不足,研究古藏文和梵文的人才已出现严重断层。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打着“藏学研究”的旗号,极力歪曲西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欺骗舆论,蛊惑人心。因此,要不断扩大当代中国藏学在国际藏学界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中国藏学在国际藏学界的权威地位,维护国家发展大局和战略利益,必须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中发[2005]12号)的要求,大力“培养一支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藏学研究队伍”,特别是要培养、造就一批年富力强的高层次青年学术骨干,牢牢占领藏学研究阵地,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把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优化西藏高等教育结构、实现西藏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身需要。西藏是全国唯一没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省(区),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不全、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着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满足西藏各族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西藏需要提高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等高校的办学层次,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好地促进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其主要学科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

1、西藏大学

1)学校基本情况

西藏大学是自治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2004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共建西藏大学协议》,西藏大学成为区部共建高校。2007年10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 “优秀”等次。2008年12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现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旅游与外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范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13个学院政法学院、师; 6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0373人,各类学生15156人,形成了普通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累计培养了3万多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开创了一条在极具特殊性的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兴办现代高等教育的路子,已经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区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为西藏的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为宗旨,以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积极探索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之路。成立之初,学校提出:“发挥优势、提高质量,把西藏大学办成具有西藏区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1989年、1991年,胡锦涛同志先后2次莅临西藏大学检查指导工作,作出了“西藏大学的发展必须和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起来,专业应拓宽”的重要指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西藏大学近几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巨大的变化,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为举办博士研究生教育打下较好的基础。

第一、高度重视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步。

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学校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展。现设有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藏族音乐、藏族美术、藏汉翻译、民族新闻、藏族建筑等特色专业,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民族文化专业体系。

积极抢救与保护藏族优秀文化遗产。已全部完成扎巴老人说唱的17部《格萨尔王传》的录制工作,出版专著11部。成功发掘了已经失传近40年的唐卡颜料的传统制作工艺。勉唐派、钦泽派两个藏族唐卡绘画流派,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设立藏戏艺术、藏族舞蹈、唐卡绘画等专业方向,培养了一大批藏族传统歌舞表演、藏戏与唐卡绘画等方面的优秀传人。

在科学研究中,学校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和各学科融合、交叉的大趋势,全面推进文、理、工、农、医、管理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以解决西藏实际问题为研究重点,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近五年来,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含4项合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含3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部委科研项目98项,自治区科技项目57项,国际合作项目19项,横向合作项目17项,共获科研经费6852.58万元。在立项的科研项目中“藏文文字识别研究及其实现”、“西藏拉萨地区酒精性肝病的监控与防治”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培育基金项目资助;“西藏高寒干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西藏高寒植物种群生存机制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973”预研项目资助;“清初蒙藏联合治藏及其意义研究”获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属西藏高校首次获该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传承与创造——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和结构技法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获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科研资金资助,是我区高校首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资助;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藏跨越式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西藏藏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格萨尔》的宗教文化研究”等结项验收结论为良好,并入编了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6年勉唐派、钦泽派两个藏族唐卡绘画流派,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五年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129篇,十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和EI收录,羊八井宇宙线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并完成的论文“星际宇宙线的各项异性和共旋”发表在《Science》上。出版专著、译著(含教材)40余部,学校专家编著出版的《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藏族美术史略》、《藏族文学史(上、下)》、《西藏地方近代史》等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年来,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项,其中, “藏文计算机键盘布局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族美术史略》、《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藏传佛教对元代经济的影响》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成果获国家林业局科研成果奖;3项成果获首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一等奖、二等奖;11项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和三等奖。获专利7项。6项成果获国家和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的藏文信息化研究已成为一大特色与亮点,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除前述成果外,学校承担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跨平台藏文输入法”、“藏文OFFICE办公软件”、“藏文数字移动电话”、“阳光藏文Windows平台5.0”等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相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西藏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用户中; “GB/T22034-2008信息技术 藏文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母数字区的布局”、“GB22323-2008信息技术 藏文字符编码集(基本集及扩充集A)24×48点阵字型 吾坚琼体”、“GB22238-2008信息技术 藏文字符编码集扩充集B” 等成果均已成为国家标准,其中,“藏文字符编码集扩充集A”获得了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2008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藏文信息处理软件研发及应用推广” 项目获得中文信息学会2008年度“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三等奖”。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与专业建设,实施了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工程,紧紧抓住“区部共建”、“质量工程”等重大机遇,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包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美术学、生态学在内的13个学科均已建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另外,数学与应用数学、农学、临床医学3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美术学、草业科学被批准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教育概论”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历史、藏族文学理论、教育学、植物学等25门课程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大力构建学科平台,建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1个——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藏文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野外定位站1个——林芝高山森林系统定位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西藏大学宇宙线开放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6个;校内外实习基地92个(含非直属附属医院2个,教学医院9个)。这些基地与平台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师资队伍特别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学校共有教职工1400人。其中,专任教师759人。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39.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教师总数的35.1% 。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6人,“自治区教学名师”7人, “自治区教学能手”与“自治区优秀教师”17人,享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政府津贴18人,自治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1人。有兼职教授39人、客座教授83人、名誉教授19人,其中有两院院士4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多民族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2007年,藏语言文学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跻身全国100支国家级教学团队行列;2008年,植物学教学团队被批准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第三、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强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西藏大学是西藏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藏语言文学和藏族历史两个硕士点1999年正式招生。十年来,学校通过提高导师队伍质量、完善研究生课程和培养方案、加强经费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美术学(藏族美术)、音乐学(藏族音乐)、行政管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生态学、水利水电工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预防兽医学、森林培育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另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自1999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招收硕士研究生10届441名,毕业7届146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他们的整体知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四川大学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招生4届,毕业1届,为学校下一步独立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第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以来,通过实施西部一省一校、区部共建和西藏大学改扩建工程项目,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总建筑面积由12万平方米增加到3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4167万元增加到1.25亿元,实验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建立了数字化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从不足20间增加到115间;生均运动场面积由8.5平方米增加到11.8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0万册,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典藏室,有藏文古籍藏书10万册,其中有不少绝版本、孤本;各类电子信息资源总存储量70TB,其中的文献数据库为全校的教师与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科研资源。1997年,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西南地区西藏主节点;1999年至2007年期间,学校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用于校园网基础设施和网上各类应用系统建设,校园网从无到有,实现了老校区主干一千兆,新校区主干一万兆,实现了校园网络无盲点和各校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校园绿化面积为46.7万平方米,2007年先后获得自治区“园林式单位”、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

2)主要学科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

<1>中国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

藏族历史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属于最早设置的一个特色专业,该学科于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我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从1999年开始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2006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学科被确定为西藏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该学科为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截至目前,已有近500名本专科生和33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他们都已成为西藏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我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平措次仁、嘉措顿珠、杨化群教授等藏学专家的精心培养和带领下,涌现出了强俄巴·次央、许广智、次旦扎西教授等一批后起之秀,形成了扎实而雄厚的学术梯队。现有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7人;50岁以上的4人,40-49岁的20人,30-39岁以上的13人。师资队伍学位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积淀,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外藏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在汉藏关系史、西藏文化史研究、西藏古代史和西藏近现代史研究等方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成果卓著。

中国藏学研究所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所以来,以中国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和美术学(藏族美术)、音乐学(藏族音乐)四个硕士点为依托,充分发挥西藏大学在地缘、资源、人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西藏历史、藏族语言文学、藏族音乐、藏族美术等多领域学术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2000年以来,共承担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6个,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约21项。

<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

1998年该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我区首批硕士授权点,并从1999年开始招收了首届硕士研究生。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007年,藏语言文学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5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讲师22人;硕士24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5人。藏语言文学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知识、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国家级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宝钢优秀教师7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名,自治区级教学能手1名,自治区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4名,自治区级优秀教师8名。

在课程设置方面先后开设了藏族古代文学、近代文学、民间文学、西藏民俗文化史、藏族古代诗学、藏族文学概论、藏族文学史、藏族民间文学、藏汉语言比较、语言学概论、藏族美学、比较文学、藏族修辞学、英雄史诗《格萨尔》等特色课程。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积淀,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外藏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在藏汉语言比较、藏文信息化、藏族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特色鲜明、优势突显。

2003年以来,出版《藏族诗学闻思智囊》、《藏汉语法对比》等19部专著;2004年以来,编写出版了符合现代编写体例的《梵文入门》、《藏文文法》等13部专业教材。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藏学权威刊物上发表210篇学术论文;承担9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各部委项目4项,其他项目3项。其中边巴嘉措教授参与的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的2005年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跨平台藏文输入法研发”项目,经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自1999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至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已连续招收10届,共计169名学生,毕业7届,共授予硕士学位53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08人。该学科经过30多年的本科教育和10年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了6000余名本科生和53名硕士研究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在偏远、艰苦的基层工作,为西藏的繁荣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美术学(藏族美术)

2000年挂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硕士点招收首届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并于同年正式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迄今已招收8届硕士研究生,毕业7届,毕业7人,在读6人。该学科开设的“藏族美术理论与技法”、“藏族美术比较学”、“西藏现当代美术研究”等均为全国高校硕士点中唯一的研究方向。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藏族美术学科”,是在著名藏族美术家丹巴绕旦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把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从民间或寺院,引入到了高等学校,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西藏大学美术学科团队的职称、学历等结构都趋于合理,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学科共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12人。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较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的学术队伍。

2004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共92篇,出版学术专著 6 部,其中,《西藏美术史略》2006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与国内外诸多高校与学术机构建立有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参加了在世界几十个国家举行的国际藏学会、美术作品展览和在国内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藏学研讨会”、“美术教育研讨会”、“藏族艺术与岩画研讨会”、“古壁画保护和维修国际学术研讨会”、“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专业性学术研讨会与展览。

<4>生态学

生态学学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徐凤翔教授创建,本着以努力揭示西藏高原生态优势、合理开发西藏高原生物资源为宗旨,以高原(高山)生物为研究对象而建设,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壮大,在高原生态学研究领域已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特色。

1985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农牧学院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我区的生态学学科建设工作正式规范启动;1992年,藏东南森林生态定位研究被正式纳入原林业部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随着1995年开始的全国支援西藏工作的实施,生态学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得到飞速发展,学科团队被评为自治区“九五”先进集体;2003年,生态学学科(专业)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全国统一招生并启动本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2005年11月,作为学科发展主要工作基地的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成功晋升为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6年,生态学学科相继通过了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和国家林业局分别组织的重点学科(点)的评审,成为了我区首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和国家林业局的重点学科点。可以说,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和努力,生态学学科已发展成为我校的一门专业设置合理,实力较为雄厚的优势学科,尤其是在西藏高原森林生态学领域,教学和科研各有特色又互为关联并相互支持。

本学科现有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2人,讲师(助理研究员)2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学科带头人为郑维列教授。学科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具硕士学位的16人,有3人被国家一级学会聘任为理事,1人为我区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为我区学位委员会理学评议组成员,绝大部分人员的年龄在45岁以下,学术团队成员的专业基础厚实,学术思想活跃,具开拓性,使本学科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

本学科专业业务工作主要依托于农牧学院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和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学科建设工作正式开展以来,已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级别的科研项目50余项,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点已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有关部委厅局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经鉴定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其它各类各级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奖近10余项。已出版《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中国西藏山川植被》、《西藏野生花卉》专著四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2000年以来,学科平台已先后为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诸多单位学者的访问研究或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便利,建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在区内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学科自身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近来,根据相关方面的结构组成变化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并结合西藏社会发展对本学科专门人才的潜在需要,又逐步增设了旅游生态和草地生态等研究方向。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已累计招收攻读生态学科硕士学位的研究生36人,毕业12人,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2、西藏藏医学院

1)学院基本情况

西藏藏医学院成立于1989年9月,是全国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院校。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藏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9年招收民族医学(藏医)专业硕士研究生,2003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单位,2004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藏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

学院占地面积82133平方米,建筑面积41748.8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00万元;图书馆藏书71000多册(卷),其中藏医药学古籍资料22348卷、传统藏医药教学彩色唐卡81幅;实验标本中心收集有藏药材标本1000余种;建有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室等教学设施;建有全国第一家藏医药学和天文星算学博物馆。

学院设有1个民族医学(藏医)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本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方向、3个专科专业,各类学生1511人,其中,研究生45人(硕士研究生42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教职工171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29人;聘有专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和指导小组成员10人、客座教授24名;在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藏医药医师资格考试命题首席专家1人,国家和西藏自治区药品评审专家2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传承人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

学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培养教育基地1个:藏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藏药(生药)学;自治区重点学科2个:民族医药学(藏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藏药学);自治区精品课程5门:藏医人体解剖学、藏药植物学、藏医内科学、藏医外治学、藏医药理学。

学院现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2个(藏医学基础实验室、藏药学基础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藏医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藏医药与高原生物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2个(藏药新药实验室、藏医临床实验室)。

近年来,学院的科研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教育部等10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编写的《四部医典·大详解》获国际藏医药学术研讨会“宇妥杯”金奖,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突出贡献奖、第13届中国图书奖; “藏医水银提炼法”、“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等项目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学院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藏医专业本科教材《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全国第一套藏药专业本科教材(21世纪规划教材),其中《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

目前,学院拥有1所专家门诊、1家藏药厂、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所教学医院、1个非直属教学药厂。藏药厂2004年通过GMP认证,现生产藏药品种达64种,制剂类药品200多种,其中24种药品获得国家批准文号,7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名录,3个品种被评为自治区名优产品,2个品种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优秀产品并列入“全国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学院对外学术交流合作日趋增多,先后派遣专家赴港澳台、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巴西、意大利、俄罗斯、匈牙利等24个国家讲学。1994年在英国开办了一个藏医班,为11个国家的45名医生授课。2000年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在拉萨成功举办了“2000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

西藏藏医学院在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藏医本科教学和藏医硕士研究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设施和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术队伍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已逐步成为国内外认可的培养藏医药高层人才和研究藏医药的权威机构和基地。

2)主要学科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

藏医学科已构建了一支以资深专家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学科队伍44人(含客座教授、副教授1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1人,讲师及相当技术职称18人,高级职称人员占59.1%;35岁以下10人,36-55岁15人,55岁以上19人,45岁以下人员占50.0%;具有博士学位3人,另有3人在读,硕士15人,具有研究生学位占47.7%;有博士生导师3人(联合培养),有专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学术队伍品德高尚、团结协作,专业知识渊博,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

伴随着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发展乃至学科专业体系的逐渐完善,藏医学学科在新老专家学者学术传承和凝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3个各具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藏医医史与文献研究、藏医基础理论和藏医临床应用,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成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五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16项,获自治区级项目20余项。特别是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及“十一五支撑项目”等国家重点项目落户学院,集中反映了西藏藏医学院目前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及水平。同时,学院采用各种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员工开展各类校级项目。目前学院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超过2000多万元,三年内可支配科研经费为950多万元,平均每年经费为316.7万元。五年来本学科在国内重要民族医药与藏医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四部医典大详解》、《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21世纪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系列)、《藏医人体解剖图谱全集》等成果获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奖项。

西藏藏医学院在办学实践中,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构建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正式独立设置的民族医学(藏医药)高等院校,先后培养了世界上第一批民族医学(藏医、藏药)专业本、专科学生、第一批民族医学藏医专业护理和天文星算专科学生、世界上第一批民族医学(藏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了世界上首批民族医学(藏医)专业医学科学博士研究生。为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内蒙、北京等省区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藏医药专业人员(含博、硕士毕业生)二千余人。

学院民族医学(藏医)专业已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0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联合招收(计划单列)博士学位研究生单位,已招收博士研究生3届。民族医学(藏医)专业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007年度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四、建设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

西藏自治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支持,离不开国家教育部等中央部委和全国的大力支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连续召开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支持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及有关单位认真执行中央关于教育援藏的方针政策,把教育援藏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给予高度重视,对西藏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大力援助。先后有18个省、直辖市、17家中央企业、37所高校和教育部12直属单位对口支援西藏教育工作。高校对口支援由过去选派教师已发展到加强学科建设、开发科研项目、培养培训师资、援建实验室、选派院系行政管理人员等全方位支援的新局面,成效显著,极大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今年西藏民族学院50周年校庆,胡锦涛总书记、刘延东国务委员专门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肯定和寄予殷切厚望,西藏大学顺利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行列,国务委员刘延东又专门发了贺信,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为西藏高校今后的科学发展和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道路。这次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及今后建设工作,同样需要继续给予政策、资金和智力资源支持。

自治区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大力实施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加大对高等学校的投入,加强高校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积极引进人才、深化内部改革,深入实施高校“质量工程”,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设专项资金用于立项博士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建设。

(二)资金投入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投入资金8亿元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基础设施,改善高校办学条件。2008—2015年,设专项资金4000万元,对已批准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三)监督检查

立项建设后,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一是指导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是进一步加强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

三是每年组织区内外专家,对立项建设学科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指导学科建设科学发展。建设中期,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部署,对立项建设单位进行检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16: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