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桂山镇 |
释义 | 五桂山镇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部,北接城区,南邻三乡镇,距中山市区中心7公里,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辖区面积1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61人,外来人口1万多人,下辖区4个村委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经济发展迅速,镇内88平方公里的山地,林木莽莽,溪水长流,文物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桂山概览中山市人民政府五桂山办事处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脉腹地,毗邻港澳和珠海经济特区,东邻南朗,西接南区,南连三乡,北枕东区,西南面与板芙接界,辖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面积11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700多人,以客家人为主,外来人口30000多人,省市驻本区大、中专院校师生近30000人。境内群山连绵,层峦叠翠,飞瀑流泉,乃中山市之天然氧吧,有中山“市肺”之美誉,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中山市唯一的生态保护区。 五桂山交通便利,城桂公路贯穿南北,是联结中山、珠海、澳门的交通要道。长命水、石鼓、龙塘、南桥、桂南等村如长藤结瓜之状分布在城桂、马石、翠山公路两旁,公路沿途风景如画,曾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热情赞誉。 五桂山人文荟萃,在800年前已经有史迹可寻,客家文化独具特色,其中,客家白口莲山歌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活动表演,屡获奖项。教育事业发达,拥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链条,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 今日的五桂山,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2005年,五桂山办事处全境被划为生态保护区之后,五桂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致力于环境保护。优越的自然环境先后吸引了广东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中山中专等大中专院校的入驻,一个现代化的教育园区正在五桂山形成。雅居乐、碧桂园等房地产龙头企业纷纷投资五桂山,看好五桂山。泮庐山庄、阳光翠苑、岭东上筑、山水豪庭、万鑫花园、宝丰翡翠园、雅居乐御龙山等高档住宅区先后兴建。 2010年,五桂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2.2%;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8%;农业总产值9500万元,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10.5%;各项税收合计3.6亿元,增长22.5%;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16%;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年纯收入增长10%。 五桂山人民正为把五桂山打造成为中山市的教育高地、绿色宝地、宜居福地、旅游胜地而不懈努力!五桂山以毗邻中心城区的优越位置,以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的优美风光,以“一站式”优质服务,热切欢迎热爱、关心、支持和有志于在五桂山建设和发展的有识之士、海内外朋友,在这块风景秀丽的投资热土上,精诚合作,携手共赢,共创美好明天! 村(居)委会五桂山居委会五桂山镇居民委员会在镇政府东南0.4公里处,驻桂祥苑生活小区内。始建于1987年6月,因地处镇中心区内,故名。居委会驻地曾三度搬迁,成立之初,随镇政府驻南桥石莹桥村;1993年随新镇址搬迁至石鼓马槽村,驻政府大院;2003年移驻今址。驻址办公面积120平方米,设有办事厅、办公室、会议室。居民委 员会管理五桂山镇桂祥苑生活小区及机关、事业单位非农业人口,负责办理居民的有关行政事务。2005年11月,撤镇设办事处,五桂山居委会改置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有居民户62户,316人,其中男性195人,女性121人。 历任居委会负责人有:陈北坤、陈少权、周硕华、吴从垠、杨少雄、廖容初等。 桂南村桂南村民委员会在石岐南偏东16.5公里、镇政府南偏东8公里处。因地处五桂山主峰之南,故名。驻地马溪村。辖9个自然村,2005年有660户,1824人。其中男性882人,女性942人。计有古、毛、李、王、张、温、陈、周、黄、陆、谢、林等姓86个,其中古姓、毛姓、张姓为大姓。 清朝乾隆、道光年代,桂南村属谷都辖村,1944年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管辖,分称旗溪乡、田心乡、石井乡,1953年属第二区三乡管辖的乡,1958年属三乡人民公社,称大队,1961年属中山县五桂山农场,称桂南分场,分为马溪、社贝、田心、南桥四个大队,1963年,南桥大队析出,原马溪、社贝、田心三个大队合并为桂南大队,同属三乡公社管辖。1974年划归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 村内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楼房,桂南大道西接城桂公路,东与翠山公路相连。村委会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修筑村道6.9公里,使水泥道路连通各自然村,并与公路衔接。发源于五桂山的社爷河、东坑河从马溪村旁经过。境内有多家民营和个体企业以及多间个体小商店、小食店,还有学校、卫生站、信用社、市场、小公园、灯光水泥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 原有耕地面积2886亩,主产稻谷、水果、花生,次为薯类和蔬菜,并饲养“三鸟”、生猪。1990年后,工业不断兴起,马溪、社贝村的土地逐渐被征用,村委会把握时机利用土地征用补偿款的提留部分先后建起厂房、铺位1.15万平方米,市场3300平方米,并以优惠政策出租土地,让商家出资建厂等措施,实行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在境内先后引进的企业有绿田园食品公司、东胜鞋厂、怡和玩具厂、恒利玩具厂等6家。1990年,村工农业总产值为789.6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64.53万元。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40元,其中农业产值764万元。与1990年对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07.7%,农业产值增长14.97%。村委会先后投资158万元新建了11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330平方米的村卫生站,投资100多万元修建毕坑水库,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并扩建学校,兴办教育。 2003年,村委会借桂南大道与翠山公路开通之机,在王屋村前路段两侧创建桂南工业园区,投入资金以高标准完成平填土、道路、供电、给排水工程,并大力招商引资。至2005年,工业园区占地面积为702亩,村集体拥有出租厂房4.5万多平方米,另外商投资兴建的厂房面积7.5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0多家。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为4251万元,比2000年增长159.2%,其中工业产值增长317%。2005年,村集体纯收入提高到278万元。 村民的生活逐步改善,人均年纯收入1990年1494元, 2000年提高到4620元,2005年为7179元。1980~2005年25年间,新建钢筋混凝土楼房400多间,95%以上的村民喜迁新居。电视机、摩托车、家庭电话拥有量占总户数的95%以上。2002年全村恢复了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实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五保户供养和特困户扶持、义务兵优抚等措施全面落实。 桂南村人杰地灵,在近现代历史中,曾涌现一批知名的人物。有清末秀才古炜楠,知名诗人古卓伦,有原国民党军长爱国将领古鼎华,经济学家古念良,有孙中山先生侍卫黄耀坤和山区才子之誉的林澄鉴等。 桂南旅居外国和港澳地区人数众多,属中山侨乡之一,谢宝山、谢继兴是知名的侨商。古成(古耀卿)是澳洲资深报业人,曾任《澳洲日报》总编辑。 该村是抗战时期的革命老区乡村,旗溪、田心、石井、控虾4个自然村是革命老区村庄。 建国以来历任村(大队、乡、管理区、村委会)的主要领导人有:陈木田、古焕生、毛炳南、缪北湖、毛来顺、毛晃仁、古国辉、潘开明、古泽仁、黄凯平等。 南桥村南桥村委会在石岐南偏东15公里,五桂山镇政府南偏东4.8公里处,辖10个自然村。驻地溴脚(地名)。1953年建南桥乡,因所辖南坑、石莹桥两村最大,且在乡的中心,交通方便,故在两村名中各取一字而命名,沿用至今。2005年有225户907人,其中男性433人,女性474人。计有古、张、甘、陈、巫、黄、钟等姓65个,其中古姓、张姓为大姓。 清乾隆和道光年代,南桥属谷都管辖;1944年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管辖,称石莹桥乡;1953年属第二区三乡管辖的乡;1958年属三乡公社,称生产大队;1974年划归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管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 村内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城桂公路主干道从村中心穿过,石横公路与城桂公路接通。1991年后,村委会筹集资金112.8万元修筑村道8.1公里,使水泥道路连通各自然村,并与公路衔接。村内有小学校、信用社、卫生站、个体小商店和小食店。 原耕地面积1224亩,主产稻谷、花生,次为薯类和蔬菜,并饲养“三鸟”。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兴起,村委会筹资自建工业厂房10554平方米,在境内先后引进甘怡饮料厂、东进蜡烛厂、伟健纸品厂、工艺厂、富山清泉有限公司、富田饮料厂、华山特种陶瓷厂等民营企业10家。 1996年后,旅游业开始发展,在境内先后办有逍遥谷度假村、茶趣园、五桂风情园、聚华园、客家庄等一批旅游景点,成为五桂山旅游的中心。各自然村还建有水果场、花木场和农庄等。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777.5万元,2000年达5799万元,比1985年增长645.9%。2003年工农业产值上升到7227万元,比2000年增长24.6%,其中工业产值增长29.6%。 集体积累逐渐增多,村民生活不断改善。198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700元,2000年提高到4688元,2005年为7166元。村委会先后投资新建了南桥小学1963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建设各自然村水泥路5000平方米,建设各自然村自来水工程,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2001年,在旅外华侨古润金先生支持下新建了村卫生站大楼。并在石莹桥村侧开发了一个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住宅新村“凤形村”。全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了五保户供养和特困户扶持、义务兵优抚措施。 所辖大部份村庄是中山抗日根据地,石莹桥和槟榔山两村曾是珠江地区游击指挥部及珠江纵队司令部驻地,所有自然村均为革命老区村庄。全村旅居外国和港澳地区人数众多,属中山侨乡之一,古润金、古榕、古华康是知名的侨商、侨领。 建国以来历任村(大队、乡、管理区、村委会)主要领导人有:古添喜、古茂光、巫华灼、张记生、钟子光、古启云、古玉维、黄和平等。 龙塘村龙塘经联社在石岐南面9公里,五桂山镇政府西面4公里处,驻大山脚村。因龙塘自然村开村最早,历史上这一带统称龙塘,故以此命名。辖5个自然村,258户,1020人。计有吕、杨、叶、李、刘、黄等姓70个,其中吕姓、杨姓、叶姓为大姓。 明代、清代,属良(字)都辖村;民国25年(1936年)属第一区管辖的乡;1951年属五桂山区桂北乡的辖村; 1961年属环城公社石鼓第四大队;1963年建龙塘大队;1976年划入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管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2001年11月行政村调整,龙塘村与石鼓村合并,称为龙石村。 境内由东向西有宽30多米的红旗河通向北台涌,南有3~4米宽的南台坑河与红旗河交汇成“T”形,每逢山洪暴发,河水暴涨,经常水淹农田。1973~1976年间,对红旗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程,1998年,又整治扩宽龙塘段河道至40米,后未出现过水浸。境内南有南台山、西有大东洋山。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24米宽的马石公路贯穿龙塘中心地带,西接105国道,东连城桂公路。境内建有市场、信用社、小学校、卫生站、灯光球场,并有多家个体小商店、小食店。 原有耕地1146亩,主产稻谷,次产蔬菜、薯类。1990年后,工业兴起,村委会抓住交通便利的良好地利,兴建厂房铺位15000平方米,并出租土地,实行招商引资。先后引进立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立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制香厂、佳利工艺厂、新特织造厂、圣宝童车厂、年丰工艺厂、展宏家具厂等11家企业。龙石村合并后,利用马石公路两侧土地开辟为龙石工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1500亩。199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0万元,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8318万元,农业产值为1811万元。总产值对比增长731.8%,农业产值增长503.6%。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37163万元,比2000年增346.8%,其中工业产值为36383万元,比增459%。2005年集体总收入201.7万元,纯收入为141万元。 工业的兴起,使外来人口剧增,带来了龙塘市场繁荣、商业、房屋出租业、饮食业特别兴旺的局面。随着集体积累的不断壮大,村委会投入210万元修筑水泥村道,使各自然村道路与公路衔接;筹集120万元新建龙塘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投入80多万元兴建龙塘大桥;2004年又投入600万元新建成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达6250平方米的龙塘市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均年纯收入由1990年的2800元提高到2000年的5000元,2005为7018元。90%以上村民新建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大山脚村成了小洋房新村。部分村民还建有出租屋,带来可观的收入。经联社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了五保户供养和特困户扶持、义务兵优抚措施。 建国以来历任村(大队、乡、管理区、村委会、经联社)的主要领导人有:李壬清、吕顺光、郑结潮、吕秀群、陈雨生、张和顺、罗炳庆、杨子良等。 石鼓村石鼓村位于石岐南9.5公里,五桂山镇政府西南1.3公里处,驻紫泥环。辖18个自然村,518户,1986人。计有李、刘、黄、叶、张、何、廖、陈等姓88个,其中李姓530人、刘姓282人、叶姓179人、黄姓166人,占总人口的多数。传说山间有一巨石,击之如鼓鸣,故初称石鼓垯,后改称石鼓。境内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上青松,缓坡果木郁郁葱葱,溪堤翠竹,相互辉映。东有天葬坟山与长命水相接,南隔五桂山脉与南桥相近、西有南台与龙塘相连,北靠大尖山,是四面环山的一块小盆地,18个自然村分布在盆地的周边。 清乾隆和道光年代称石鼓垯村,属良都管辖。1951年属五桂山区桂北乡管辖;1953年建石鼓乡(含龙塘),属第一区管辖;1958年分为石一、石二、石三、石四大队同属三乡公社沙涌耕作区;1963年石四大队析出,改为龙塘大队,石一、石二、石三大队合并为石鼓大队;1974年划入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管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2001年11月行政村调整,石鼓村委会与龙塘村委会合并,称为龙石村民委员会。 村内建有学校、卫生站、信用社、老人活动中心、灯光水泥篮球场等公共设施,还有多间小食店、小商店。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1993年后为五桂山镇政府所在地,镇政府机关以及公安、供销、供电、银行、工商、邮电、财税、医院等机构均设于此。境内有古墓多座,其中旗楼岭有南宋工部侍郎马南宝父亲之墓,大尖山南麓有清道光钦点御前侍卫郑锦峰的墓地,寿星塘有宋端宗疑冢。 境内原有耕地总面积为2371亩,都是非常瘦脊的沙质土,常年种植水稻、花生、蔬菜和薯类。矿藏品种有钨、锡矿、黑白陶土,蕴藏量少,花冈岩贮量较大,民国时期,村民利用农闲洗锡米谋生。北台涌流经境内约5公里多,河道弯曲,河面狭窄,1974~1976年间,对该河段进行全面整治,裁弯取直,拓宽河面为25~45米,取名为“红旗河”。陆路交通方便,处于城桂公路中点,西有马石公路与广珠公路相接。 1990年前后,工业兴起,经联社开办有沙场、石场、果场和鸡场,还有土石方工程队、建筑队、并开发曾哥潭度假区,后因经营不善而全部结束。1992年后,村委会筹集资金兴建厂房铺位20000平方米,实行招商引资,境内先后办有健威五金厂、南艺塑发、强华家具、南坑石场、恒泰家具、展豪玩具、味丰调味厂、广华电子厂、川田生活用品、怡和塑料厂、富升塑料厂、东泰织带等民营企业17家。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25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009元,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119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4万元,人均年纯收入为4800元。总产值对比增长4603.6%,农业产值增长95%,人均年收入对比增幅为375.7%。2003年,占地面积1500亩的镇龙石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境内工农业产值上升到4.3亿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16亿元,集体总收入225万元,纯收入为193万元,人均年纯收入提高到7200元。经联社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了五保户供养和特困户扶持、义务兵优抚措施,并免费向村民供应口粮。 旅居国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975人,属中山侨乡之一,李剑、李镜芳是知名的侨商。张屋排、何屋排属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 建国以来历任村(大队、乡、管理区、村委会、经联社)主要领导人有:刘赞庭、何新妹、刘新年、李壬清、廖泰来、李裕好、詹福山、李四根、刘月球等。 长命水村民委员会长命水村民委员会在石岐东南5.5公里、五桂山镇政府北3.8公里处,驻石榴坑村。因镜内有沙井泉,清水长流,村民喜饮用,祈望长寿,称长命水,村因而得名。辖4个自然村。2005年有458户,1295人,其中男性624人,女性672人。计有廖、邱、张、陈、李等姓67个,其中廖姓815人,邱姓120人,为村中大姓。 清乾隆元年(1736年)称石寮,属得能都管辖的村;宣统二年分盘栏桥、龙贡、长命水3个村,同属第四区,称段;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称长命水乡,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辖乡;1953年属第四区辖乡;1958年属张家边公社濠头耕作区,称生产营;1961年分设石榴坑、白兰桥2个大队属环城区长江公社;1963年合并,统称长命水大队。1967年曾改称向阳大队,属环城公社管辖;1976年划入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管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 境内建筑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城桂公路贯穿全境,并有水泥村道连通各自然村,发源于石榴坑水库的长命水河经村西南流入石岐大河。境内有小学校、卫生站、信用社、市场、电信公司、全民健身广场、卡拉OK歌舞厅、酒店等一系列公共设施。村北有工业园区,村西有翠丽湖山庄和蜜蜂博物馆,并有多家民营、集体企业和多间个体小食店、小商店。中港英文学校中学部、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天英阳光翠苑楼盘也先后落户境内。 原有耕地1555亩;主产稻谷和花生,次为茶叶、蔬菜及薯类。1990年后工业迅速兴起,城桂公路建设需要征用长命水村部分土地,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握发展机遇,提出全村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使用、统一收益和统一分配的“五统一”发展思路,并征得村民支持加以实施。将村民部分土地补偿款作为股份投资入股。集中资金在公路两旁兴建厂房物业,办起了集体工业。先后建起厂房铺位6万多平方米,自办有木箱厂、陶土场、石场、卡拉OK歌舞厅,在石岐还办有商业贸易公司及门市部等,后对自办厂企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同时大力引进外来资金兴办民营企业,先后引进印刷厂、万佳味酱油厂、正鸿塑胶厂、老好得化工厂、中侨纸业厂、昇辉卫生巾厂、新世界娱乐城、中港英文学校等多家,1995年在境内办的工厂企业多达32家。2000年后,由于发展的需要,由村委会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补偿,顺利实现了龙贡村的整村搬迁,把原龙贡村地段开辟成新工业园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2005年投入5000多万元,兴建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海逸大酒店,新建长命水市场7000平方米以及工业厂房,集体拥有的厂房铺位总建筑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47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902万元,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549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912万元。总产值对比增长122.1%,工业产值增长158.3%,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9.4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9.4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6倍多和18倍多。2005年,实现村集体纯收入640万元,成为五桂山镇经济发展最快的村。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福利不断增多。1996年村委会投入750万元兴建了高标准的小学校,先后投资442万元铺设村水泥街道、村道12.8公里,兴建供村民休憩的凉亭5个。2003年,村委会投资近220万元,建成高标准的长命水幼儿园。2004年为满足村民更高的文化生活要求,投资100多万元建成集绿化区、步行径、健身区、篮球场于一体的村健身广场。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995年的2936元提高到2000年的5166元,2005年为7761元。村民每人每月还可免费供应10公斤大米,并长期享受村办合作医疗,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100元的“老人金”,凡考上大学的长命水子弟,村委会均给予奖金奖励。95%以上的农户建了新房,部分村民建房出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村实施集体股份分红制度,2005年人均分配达3500元,年报销医疗费最高可达5000元,该年村委会拨出53万元统一为村民购买了社会养老保险,五保户供养和特困户扶持、义务兵优抚待遇也进一步提高。 长命水村正呈现着工商业、房地产业兴旺,市场繁荣,村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多年被评为中山市文明单位、先进单位。2002年荣获中山市卫生村称号。该村的知名人物有:大革命时期县农会执委、四区农会委员长廖富晨、四区农军中队长廖桂生;曾任五桂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现任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廖华荣;长命水村致富的领头人、中山市第一个直选村官廖锦明;中山市第五届十杰青年廖学文;饮食界的知名实业家、恒心酒楼的创办人廖兆安。 所辖村庄均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 建国以来历任村(大队、乡、管理区、村委会)主要领导有: 廖伯胜、廖松香、廖计光、廖计英、廖金龙、廖华意、廖容滔、廖锦明、邱秀长、廖学文等。 经济发展多年来坚持“工业立镇、农业稳镇、旅游旺镇”的发展战略,龙石工业区、长命水工业区、桂南工业区初具规模,形成了五金、丝织、矿泉水、家私、电子产品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预计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1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06亿元;各项税收收入573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5300元。 工业近年来建成各类企业数百家,形成了丝织、矿泉水、五金、家私、电子产品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骨干企业有威斯达电器制造(中山)公司;嘉灵开关(中山)制造公司;立达金属制品公司;健威五金厂;富山清泉饮料公司;中兴丝织系统等。预计2003年工业总产值可达到17.46亿元。 农业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主产稻谷、蔬菜、水果、家禽等。有耕地6000多亩,果园4000多亩,鱼塘670亩,万只鸡场12个,千头猪场2个,千对鸽场2个,以及珍稀动物养殖场1个。山地资源丰富的五桂山镇,有发展农、林、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资源镇内88平方公里的山地,林木莽莽,溪水长流,文物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规划为重点旅游开发区。“五桂雄峰”是中山十景之一;珠江抗日纵队司令部(古氏宗祠)旧址,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五桂山逍遥谷、翠竹林漂流乐园、中国养蜂博物馆等主要景点,全年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旅游业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城镇建设近年来,重规划,抓建设,镇府所在地已具城区雏形。镇区内有110千伏变电站;有功能齐全的电信支局、邮政支局;有日供水量4万立方米供水系统;有商业服务街等,基础设施完善。此外,已经建成的行政区、住宅区、工业区、医院、学校、集贸市场、文化活动场地规划合理,初成规模。交通发达,北接城区、南达珠海、纵贯全镇的城桂公路,连接105国道南区段和城桂公路石鼓段的马石路,以及在建的观光旅游公路——翠山路,构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东距中山港、南距澳门、西距江门市等地,车程都在半个小时以内。 龙石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情况五桂山镇龙石工业园区早在80年代末起,已有一个初步的发展规划,投入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设施,水、电、交通、电信基本完善,时至今天已具备了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逐年引入了一批工业项目并建成投产。从提出“工业立镇”以来,该镇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着手,在原有工业发展基础上重新规划出“龙石工业园区”的建设蓝图,并加大和加快了“龙石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投入和建设,成为该镇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目前整个“龙石工业园区”总规划工业用地1500亩中,已开发面积达800亩,占工业用地总规划面积的53%,已引进工业企业24家,投资总额达6102万美元,其中21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年产值达4.8亿元。 一、“龙石工业园区”地理位置: 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镇西部,多为丘陵山地。北靠大尖山,南邻南台山,东面紧邻城桂公路,与镇中心相邻,西面毗邻南区。连接105国道与城桂公路的马石路,贯穿“龙石工业园区”,具有优势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工业园区各项设施建设情况: (一)路网建设:该区内道路分为三级,主干网共有两横三纵,路宽分别为公路40米、主干道25米、支路15米等三种。计划建设路网总长8公里,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马石公路总长为4.5公里。区内其它道路正在按照道路总网规划进行建设。 (二)供水建设:该园区用水水源为市自来水公司管网及五桂山长坑水库。市自来水公司沿城桂公路敷设有DN88-DN600水管,直至该区。该水管中间设有加压系统,水压有保证,日供水量为0.25万/d;长坑水库日供水量为0.25万/d。目前,该区供水管网已完成3.5公里,占总管网20%。 (三)排水管网方面:该区实行雨污分流,工业污水由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污水处理后就近排入河涌。目前,完成各项规格的排水管网建设1.2公里,占总管网的10%。 (四)电网建设方面:该镇现有110KV变电站一座,该区内用电由该站提供。目前,已完成10KV龙石线5公里,装机容量为4500KVA,设有18台配变,可满足目前区内工业企业的需求。 (五)电信方面:本区规划主线用量为8294对线,近期采用架空线路,架空线路已实现4.5公里,远期为地理管道线路。 三、工业园招商引资情况:全工业园区共引入工业企业24家,其中已投产的有21家,待建3家。全区共引入项目总投资达6102万美元。待建的3家工业项目投产后,全区工业产值可达12亿元。 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五桂山客家人从中原黄河边迁移到江西赣南以及广东梅县,然后分期分批从梅州迁到珠三角一带,明崇祯末年迁来中山,在千多年的迁徙过程中,融洽主流社会,既吸收了南北方的饮食特色,又积累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饮食精髓,创造了自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一是客家饮食注重四季气候变化调养身体,春天时选在三月三食用三孖苦糕,家家采摘三孖苦叶熬成汁,混合糯米粉揉成团,放在蒸笼里炊熟,蘸些糖料佐口食用,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夏天制作土茯苓糕,又称米仔头糕,村民上山采集土茯苓磨成粉,然后用蒸笼炊熟,加些糖浆佐口食用,起到清肝润肺的作用。秋高气爽之时,将收成萝卜切丝制作萝卜糕,据说起到通肠消滞效果。寒冬到来用腊味煮芋头糕或焗糯米饭,有暖胃增加热量的功效。 二是客家饮食注重清淡平和,平日家庭餸菜多有腌制花生米,山水豆腐,白灼腐竹,萝卜干之类。若摆宴席时,总有腐竹、猪皮胶、竹笋三种菜色,而且煮得特别多,食完可以再加。过去还有一种叫食盆菜的酒席,把家禽鱼类菜蔬统统放在一个盆里,放进佐料一起炊熟,一齐围住盆来食,客家人十分好客,任何人一旦经过宴席旁边,都会有人招呼一起进食。宴席坐满十人就开席,食完便可离开,不须一齐开席一齐散席。同时,客家人平时十分注重制作和储存餸料,如炒熟花生用瓦缸密封好,夏秋精晒菜甫、榄角,北风起晒腊鸭,春节前腌制咸鸡等等,专等客人到来热情款待之用。 三是客家饮食注重补充营养。如鸡煮酒,就是将光鸡切成块,与同等的姜片放进油锅里炒,待以发出香味后,放入一定数量的烧酒,搅拌多次后放入清水煮熟,便是香辣味扑鼻、食欲倍增的鸡煮酒了。又如客家炒饭,将姜粒放在油锅里炒香,放入米饭,待炒至干水时放些盐葱之类,便成香喷喷炒饭了,据说是产后妇女的滋补佳品,昔日人称月婆酒饭,现在已成大众菜色。又如濑粄汤是大众津津乐道的家常食品,先将米粉用水搅成糊状,再把半锅开水煮开,然后将粉糊淋在锅边,待粉糊成块后铲入锅中,如此重复多次,最后放些腊味肉食及姜葱之类佐料,就成为独特可口的美味了。此外,客家人善于就地取材制作滋补饮品,平日上山采摘山果浸制药酒,据说万字果可滋阴养颜,金英子酒可壮阳,山冬稔酒有益于妇女等。 总之,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品种既保留了历史传统,又不断推陈出新,因而在中华饮食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广泛受到人们的青睐。 客家山歌在中山的民歌中,客家山歌是第二大和流行较广的民歌歌种。客家人源于黄河流域地区,其原居住地是在中原,而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从原始文化产生的同时,开始就有客家民歌的流行。 五桂山客家山歌分为采茶调、叹情调、白口莲、顺口溜(儿歌)等4种。采茶调音调柔扬、易学易唱,适宜表达各种主题的内容,老少皆宜,是山区客家人最普遍传唱的歌种;叹情调音调低沉悲凄,感怀身世,哀怨缠绵,多在女子出嫁或哭丧时,边哭边唱;顺口溜则多为客家儿歌歌谣,顺口显浅,易学易记,唱时犹如念书一般,内容上,洋溢童趣且富有教育意义,多为长辈教小孩传唱的歌谣。 而白口莲山歌与采茶调、叹情调、顺口溜等歌调完全不同,接近于沙田区的咸水歌调。相传,在很久以前,中山有一小山村,邻近着河涌交错的一条沙田围村,由于当时的沙田围村所吃、用的水都是咸水,而那条小山村却有一条泉水山溪。因此,因日常用水的问题,造成这两个乡村经常发生争执和械斗,小山村居住的客家人,订下乡规族约:“女不嫁沙田围,男不娶艇家妹”。这一乡规族例世代沿袭,直至有一年,客家村的一位男青年出海捕鱼,在回村途中,不慎被海蛇咬伤而中毒晕倒在沙田围村的堤围上。此时,刚好一位“艇家妹”从田里除草收工路过,见此情况,动了怜悯之心,不顾男女授受不亲和乡规族约的禁示,将其背回家中,让其父亲(当地一位乡土蛇医)帮忙救治。受蛇伤的男青年在沙田围村昏迷数天,其家人四处寻找未见,都认为已死于海潮之中。山村青年经沙田围的蛇医父女悉心照顾,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康复,康复后经常在农闲之时,自觉去帮“艇家妹”的父亲上山采草药,拜师学艺。从此山村青年与“艇家妹”互生爱慕之情。在古代,谈情说爱多以对歌的形式进行,由于艇家话和客家话的差异,山村男青年就采用了咸水歌的旋律来唱山歌,两位不同语系又互相爱慕的年青人用咸水歌曲调的山歌来倾吐心声。两人的恋情被山村客家族人发觉,便用历代沿袭的族规戒律来阻止他们自由恋爱和结婚。这两位情人逼于无奈,只有以“私奔”的方式来反抗,最后从沙田围和小山村一带辗转出逃到当时还是人迹稀少的五桂山区安居,并继续以同化了的艇家话(白话)形式唱山歌,从而逐渐形成了白口莲山歌,在五桂山区的客家村中流行至今,成为广泛传唱的客家山歌的另类韵律。 建国初期,五桂山人唱山歌风气最为兴盛,歌唱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多以歌唱生活,倾诉对生活的看法以及歌唱爱情,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为主。歌唱形式上,有独唱,有对唱、有盘唱等。歌唱的场面十分热烈和感人,尤其是在月朗之夜,村边山头挤满了人。未婚年青男女,也有30~45岁左右的已婚男女,这里一堆,那里一群,亮起歌喉唱出悠扬而充满激情的山歌。有时是一个村中分成几组对唱,更多的是一个村落与相邻较近的另一个村落的人对唱,还有从一个村跑到另一村去唱的,对唱者多为一男一女。每一组都由若干人组成,组中推选出歌喉较好的几个代表轮流唱,其他人当参谋帮忙想歌词。更有大批人在场听歌助兴。整个夜晚,歌声此起彼落,声声相连,环绕山间田园,直到尽兴方休。那时山歌唱得好的人,自然受到别人的赞誉和青睐,许多青年男女从唱山歌中认识,到加深了解,互相爱恋,最后结为终身伴侣。但也有已婚男子唱山歌欺骗女性的,据传,马溪村中有一个男子家中贫穷,靠结发妻子辛勤耕种维持家中生活。他山歌唱得好,但很花心,每到夜晚就穿戴着妻子买的草鞋、黄衣带,上山唱情歌,欺骗那些不经世面的小姑娘。妻子知道此事后,感到很气愤。于是,在一个晚上,丈夫出门后,她就紧跟着丈夫上山。当丈夫吹起口哨的时候,她就唱起山歌,诉说他身上穿戴的来历,家贫与花心。丈夫听后,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已被妻子识破,就羞愧地下山,再也不敢上山唱情歌了。 建国后至70年代初,农村经历了个体到集体化的改变。歌唱的内容多以新生活为主题,表达对共产党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幸福婚姻的祈求。如“积肥干劲大”、“锄头歌”、“采茶歌”、“兴修水利歌”、“哥妹心雄似座山”等群众创作的歌谣应运而生。有在田间、会上唱的,也有在夜晚约上几伙人唱的。80年代之后,社会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观念也逐渐改变,年青一代已不大愿意传唱客家山歌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文艺会上或在家里偶尔唱唱传统的山歌。 传统的客家山歌围绕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主要是口头创作,随意而出,出口成歌。在传唱之中,涌现出周金泉、周锡良、刘永荣、万润好、陈玉池、邱家仁、吕华基、周庆基等一批优秀民歌手。其中周金泉的山歌曾在省民间文艺汇演中演唱,其子周锡良因山歌唱得好而被中山文化局所招聘,刘永荣、万润好的山歌还被录入《中山文艺》CD片中。 古氏宗祠古氏宗祠位于石岐南偏东11公里、距镇政府6.5公里的槟榔山村古氏宗祠,是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癸末年(1883年)重修。宗祠为硬山式顶,前进为砖木结构,中间天井,两边有回廊连接。后进为台梁式木架构。祠堂两旁有偏殿,为两进三间布局,祠堂门前有大块空地和池塘,占地面积1062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两旁偏殿后因虫蛀蚀严重已倒塌。 1941年9月,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作出“发展中山,经营番禺”的决定,决定开辟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部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1943年2月,为加强对各地游击队的领导,成立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指挥林锵云,政治委员罗范群,副指挥谢立全,副指挥兼参谋长谢斌,政治部主任刘向东(后刘田夫)。1943年9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转移到五桂山区,指挥部设在槟榔山村。1944年1月23日,指挥部在古氏宗祠召开军事会议,针对日军准备向五桂山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制订“全面牵制,杀敌要害,攻其一路,动摇敌阵”的应战策略。1944年10月1日,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在古氏宗祠召开干部会议。林锵云、罗范群、刘田夫、谢立全、谢斌和珠江、粤中、西江3个特委的领导梁嘉、谢创、冯燊参加了会议。会上罗范群传达中央指示和省委土洋会议精神,研究部队挺进粤中的行动计划和准备工作。并宣布成立中区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政治委员罗范群,副司令员谢立全,参谋长谢斌,政治部主任刘田夫,副主任刘向东。1944年10月20日,中区纵队领导率机关和挺进粤中主力大队近500人告别五桂山区,向粤中挺进。 中区纵队主力挺进粤中后,经中共中央批准,将原中区纵队一分为二,在珠江地区的部队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1945年1月1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以下简称为珠江纵队)在五桂山区正式公开宣布成立,司令员林锵云,政治委员梁嘉,副司令员谢斌,参谋长周伯明,政治部主任刘向东。司令部设在古氏宗祠,纵队向外界发表了《珠江纵队成立宣言》,纵队政治部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在珠江三角洲敌后前线地区实施各项政策问题》的通告。珠江纵队成立后,统一领导和指挥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游击战争。珠江纵队下辖第一、第二支队和独立第三大队。第一支队是在原义勇大队的基础上改编,活动在中山,支队长欧初、政委梁奇达、副支队长罗章有,政治处主任杨子江,支队下辖10个中队和政治处及后勤单位。 1980年后,中山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古氏宗祠进行修缮,并在室内陈列中山县革命斗争历史资料。1984年,被列为中山市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5年3月,确立为中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6月,古氏宗祠全面修葺完毕,新设“中山人民抗日斗争展览”, 并定为中共中山市党史教育基地。每年均有不少的党团员和学生及各界人士到此瞻仰,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十六烈士牺牲地遗址劏人石位于镇政府东面6公里,槟榔山村南面,石莹桥村西北面的跳石桥(又名石莹桥)边,该石在山坡底,约120平方米,是抗日战争时期16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1945年5月9日,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经过秘密协商后,纠合4000余人,从灯笼坑、长江、榄边、翠亨、石鼓垯、白石分兵6路对五桂山区抗日根据进行大规模“扫荡”,矛头直指五桂山心脏地带。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杀害无辜百姓,疯狂搜捕游击队员、军属和抗日群众,30余所房屋被烧毁,无辜百姓100多人被害。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奋起反击,在激战中,16名被打散的游击队员从石鼓垯等地突围,来到石莹桥附近相遇,自动集结,由于敌人搜索严密,游击队员被困于石莹桥附近的大石托山上的一个破炭窑里,断粮整整7天。为了查明敌情,他们派出1名队员下山侦察,顺便找点粮食。这名队员刚下山就不幸被捕。敌人立即派出大队人马严密搜山,另外15名队员因多日未曾进食,身体极度衰弱,无法转移而全部被俘。日军将16名游击队员押解到石莹桥溪边的一块大石上,进行酷刑审讯,游击队员们英勇不屈,守口如瓶,拒不透露半点情况。敌人无计可施,恼羞成怒,将张少攸等16名游击队员全部杀害,并惨无人道地进行碎尸,烈士的鲜血染满了大石,染红了溪流。烈士牺牲的第二天,活动在石莹桥村的游击队员潘泽得知敌人的暴行后,强忍悲痛,与石莹桥乡长钟太元一起发动古伯球等10多个民兵集结队员赶赴现场,将烈士的碎骸从溪水中捞起,葬于槟榔山之侧。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在翠亨南侧建立革命陵园,烈士遗骨被移葬于陵园内。 群众为纪念十六烈士,把烈士被杀害的大石称为烈士石(俗名劏人石)。 五桂山柴烧碌鹅碌好的鹅皮色好靓,加上鹅汁和薄荷叶就可以边滚边吃。 鹅肉在中山越来越受人欢迎,吃鹅肉的风气也越来越兴旺,一些乡村大排档和小食肆的乡村厨师也开始在做鹅方面花起心思,不仅细细研究了食客的口味,还对自己的厨房配方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五桂山逍遥谷的逍遥谷餐厅最后也从民众请来了乡土厨师新哥,专事鹅肉的加工制作。新哥在民众做鹅已经有十多年,除了焖之外,新哥最近又想出了“柴烧”这个方法。 【秘诀1】 佐料封肚 在开始柴烧之前,新哥会充分把腐乳、八角、桂皮、香叶、沙姜、酱油、薄荷等佐料填到宰杀好的鹅肚子里,然后用根竹签把鹅肚子封上。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新哥在灶头上架上一口大铁锅,灶堂里用柴升起大火,把锅烧热后加入适量花生油,轮流地在烧锅里“碌”鹅的各个部位,直至把鹅表皮“碌”成金黄色之后就可以捞出锅待用。 【秘诀2】 落镬“碌” 不要以为“碌”鹅是一件简单的事,我站在一旁,看着新哥足足“碌”了半个小时才“碌”好一只。顺便再说一句,“碌”鹅的过程中灶里的火势要稍微控制一下,不能把火烧得太大,要不鹅肉没“碌”熟,皮都已经焦了,这样的鹅可是没有卖相的。新哥介绍说,之所以想到要这样“碌”鹅,是因为想尽量保持鹅肉的原味,在鹅肚子里填上佐料,是为了让佐料在“碌”鹅的过程中把佐料的香味也“碌”到鹅肉里,让鹅既有肉质的清香又有佐料的香味。 落镬慢慢“碌” 【秘诀3】 “碌”完焖 新哥利用“碌”鹅时炸出来的一些鹅油,加入陈皮、八角、薄荷、少许姜葱翻炒,锅里出味之后再把“碌”好的鹅放到到锅里,并同时加入草果、香叶、桂皮、盐、白糖等佐料,翻炒一会之后就可以加入适量的水(水在锅里要浸过大半鹅身),就可以加上盖进行焖的工序。 焖鹅的时候,新哥把灶膛里的火尽量烧得很大,就一小会功夫,偌大的一口铁锅就开始热气腾腾,再过了一会,就可以闻到锅里冒出了佐料的香味。这时,“碌”鹅的新哥才有片刻闲暇,新哥说,“碌”好了再焖和一开始就焖的最大区别就是味道更纯粹一点。鹅肚子里的佐料和铁锅里的佐料在大火的作用下不断地对锅里的鹅肉进行渗透,半个小时之后,灶膛里的火开始变小了,新哥说,到这个时候鹅也差不多够火候了。 肚子里的是正料,接起它,呆会在桌上慢慢滚 添柴 【秘诀4】 柴火烧 之所以要选择用柴来作为烧料而不选用煤气等比较快捷的燃料,是因为新哥在做鹅的经验中发现,柴火的火力更为持久,火虽然大,但是锅里的水却不容易干,这样做出来的鹅肉更香,更可口,也更入味,肉质更酥。 灶里的余火把锅里的汁收得差不多了,新哥把鹅从锅里捞了上来斩件上桌,不一会,“碌”鹅就斩好了,新哥最后再往鹅肉块上撒上一些薄荷,一份地道的柴烧碌鹅做好了,果然是香味四溢,引出口水。 【秘诀5】 拣靓鹅 新哥的鹅吃起来更好吃一点,除了新哥制作的方法与众不同之外,新哥对鹅也有一定的要求,鹅要养到70天左右,重不超过7斤的那种。新哥把鹅从市场上买回来之后还放在五桂山逍遥谷里自己办的养殖场里再养上几天,让鹅在一个清新自然的环境里待上一段时间,从而促使鹅的肉质更好鲜美。 在小溪旁、竹棚里用餐 Tips 去之前最好先打个电话预约一下,因为新哥他们做好一只鹅的时间需要一个小时,如果是太饿了一接去到恐怕就等上老长一段时间,胃可受不了。 吃完饭,最好就地在五桂山逍遥谷里散步或适当运动运动,有益身体哦。 开餐的时候我们坐在逍遥谷餐厅设在溪流边上的竹棚里,一边品着桌上的美味,一边听着溪流里潺潺的水声,饱了食欲,又享受了自然天籁,同时还呼吸着竹林散发出来的清香,的确是一种享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