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立群 |
释义 | 吴立群,又名“捞仔”,活跃在广东乐坛的吉他手。在广东流行音乐处于中国领先地位时常为那里的歌手 伴奏,与“老五”一起并称为“南捞北刘”。 和拥有舞台、掌声、鲜花、尖叫的明星不同,音乐制作人多半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的名字只是作为小小的印刷体出现在荧幕一角,或者唱片页面上,比如说“作曲:捞仔”,或者“制作人:捞仔”。 广东乐坛音乐人作品你也许已经在很多地方看见过“作曲:捞仔”。例如国内一线歌手演唱的歌曲,刘欢《我心飞翔》《雪线》、孙楠《想就聚到永久》《梦的眼睛》、韩红《带我回家》;或者一些影视剧音乐,《可可西里》电影音乐(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泥鳅也是鱼》电影音乐(导演 杨亚洲),电视剧《浪漫的事》《家有九凤》《少年天子》《摇摆女郎》主题曲…… 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香港姊妹》,也是“作曲:捞仔”。在此之前播出的《家事如天》,以生活化的剧情和朴素的情感感动了许多观众,那首同样感人的片尾曲以及全剧音乐,也是他写的。 刘欢与那英演唱的奥运口号歌的制作、孙楠韩红版《神话》的制作、为知名歌手担任制作人…… 简介可罗列的还有许多。说起来,捞仔也是和张亚东、小柯等人齐名的音乐制作人了。记者得知他是义乌人时,有些不可置信:是吗? 是的。他的父亲是义乌人,母亲是温州人,他在义乌长到7岁,由奶奶带大。此后,每年寒暑假都要回义乌,直到16岁。6月23日,在义乌,记者对其进行专访。“捞仔”这个隐藏在众多歌曲和专辑后面的名字,此刻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坐在眼前———高大俊朗、谦和有礼,并且,有一头长发。 音乐生涯A 从一把吉他开始 一头长发或许是艺术青年的象征。而在20多年前,这个象征则是一把吉他。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靡靡之音”刚刚滥觞,吉他这种“普罗”乐器在中国十分风靡,“简直就像一件家具,每个人都在墙上挂一把”。 捞仔的音乐道路就是从一把吉他开始的。那时,他还不叫捞仔,而是一个叫吴立群的16岁少年,高考成绩不佳,郁闷彷徨。偶然拿起时髦的吉他。没想到,自称“读书不是特长”的他,在六根琴弦里找到了未来的道路。天赋加上苦练,很快,他就把吉他玩溜了。 流浪歌手然后,就加入了“流浪歌手”的行列,他们也许是最早的“漂一代”了。先是在杭州歌舞团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去了南方,因为南方比较开放,流行音乐发达。1986年在珠海一家歌厅里唱歌,1987年到广州一家歌厅唱歌,后来进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太平洋艺术团。 上电视的时候,别人问他打什么名字?吴立群说,别人都叫我捞仔(广州人对外地人的称呼),那就叫捞仔好了。 渐渐地,捞仔出名了。为人低调的他却不认同“出名”这个说法。他说:“学音乐的时候,什么叫出名我不是特别清楚。我觉得应该是业内的认可。我们是技术性工作,和明星不同,专业性强,对业务上的认可比出名更重要。除了苦练,没有别的捷径,骗不了别人……” 那真是流行音乐的“纯真年代”,没有偶像派,没有一夜成名,没有任何假唱,靠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往前走。 职业吉他手和而今这个偶像年代、选秀年代,情况自是完全不同了。“以前的人很投入地去做一些作品,不像现在受到很多物质诱惑。现在不是,从选秀就可以看出,恨不得今天上完高中,明天选个秀,后天出名,大后天就能赚钱。选秀是一种捷径,我觉得有点像买彩票中奖。可真正的成功是一种厚积薄发……” 就是凭着多年来厚重的积累,捞仔的技艺渐渐炉火纯青,跻身中国顶尖吉他手之列。当时曾有“南捞仔,北老五(唐朝乐队吉他手)”之说,他们曾经影响了一代吉他爱好者。 从1988年开始,捞仔作为一个职业吉他手,进入唱片录制行业。 与西藏音乐结缘如果要说一说中国的流行音乐,《阿姐鼓》注定是不可绕过的。它被称为“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这张专辑在全球56个国家出版发行,是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赢得无数国际赞誉。 这张唱片也对捞仔的音乐人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参与了这张唱片的录制,里面的吉他部分都是由他演奏的。 他很认真地说:“何训田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1994年,曾经同在一家歌厅唱歌的朱哲琴找到他,因为她要出唱片,得找几个演奏好手。那时的捞仔和同时代的艺术青年一样,满脑子都是摇滚、爵士,对民族音乐有着很片面的看法。可是,当他听到何训田采自西藏的“真正的原生态”音乐时,有如鸿蒙初开。何训田将藏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糅合而碰撞出的惊艳效果,也令他深深震撼。 一个新世界开启。从此,他和西藏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此后,他又参与了朱哲琴另一张唱片《央金玛》的录制。 他作曲的《天葬》由藏族著名歌手亚东一唱而红,并在法国坎城音乐大展上获奖。 2005年,他为《可可西里》制作电影音乐,并获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他说:“巡山队队长的原型是我一个朋友的好朋友,因此我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藏族人生活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要去保护另外一种弱小的动物,没有信仰的人是做不到的……” 他说西藏现在成了时髦的代名词:“搞摄影、搞电影、搞音乐、搞文学的都要去沾点边。但很多人只是把西藏当做一个符号,都是披着件西藏的外衣,一唱就回去了,并不是真的了解,也不是真的热爱。” 但是,他也不据此认为自己对西藏音乐的了解就有多深入了。他觉得自己对西藏的热爱也有点“叶公好龙”:“严格来讲,我做的音乐能叫西藏音乐吗?也是一个主观的东西,用先进、时髦的手法去表现,有一种碰撞,让人觉得意外什么的……” 毕竟,这已不是王洛宾的年代。 也就是从接触西藏音乐开始,捞仔从吉他手转向音乐制作人。在广州待了16年后,2001年,他去了北京,原因是“广州让人感觉失去了创造力,和人对音乐本身的渴望”。北京是文化中心,竞争激烈,但是,他觉得,对于自己是个强化训练。而今,他确实在圈内小有名气了。 从一个16岁的少年,成为国内最好的吉他手之一,又成为现今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捞仔从义乌出发,到广州、到西藏、到北京,这20多年来,由南至北,在自己的音乐路途中画了一个完美的半圆。 我是义乌人“小时候我还到飞机场卖过西瓜,被哨兵叔叔拦住了……” “小时候在高塘里游泳,有个好大的旋涡,有一回我差点被卷了进去……” “小时候去城里看电影,觉得好远啊,要走两个小时的路……” 刚下飞机,捞仔的童年记忆就被唤醒,一路上不时地“触景生情”。 他已有7年没回义乌,这次是专程回来看望一手将他带大的奶奶的。上一次回来是因为奶奶90大寿。奶奶今年已经97岁了。 老人家像个孩子一样诉说这里疼那里痛,捞仔坐在床沿,拉着奶奶的手,一边抚着她的背,轻柔地说:“没事,会好的,会好的。” 看他和院子里的乡亲们拉家常,一点不觉得像个名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游子,外出多年,重返家乡。况且,他的温和谦逊,还真与普通人无异。 他说,看到义乌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又是高兴,又是惆怅。这样的感情,和每一个游子都是相同的吧。 1985年的时候,捞仔随杭州歌舞团回义乌演出。吉他弹唱结束后,他对台下的观众说:“我很喜欢义乌,我对义乌有很深的感情。”谁知,话音没落,底下就一片嘘声。原来,当时许多“明星”都喜欢说这样的客套话,说着说着大家就觉得假,都不爱听了。 情急之下,他的纯正的义乌话脱口而出:“你们不相信我是个义乌人吗?” 这回,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简介吴立群,男,1965年12月出生,浙江义乌人。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处长、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微纳加工与表面质量表征、光机电一体化。 荣誉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获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误差与不确定度研究会”理事,2003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2005年英国北方精密测量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7年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委员会专家,2011年九三学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委。 项目及论文吴立群教授目前拥有财政厅资助的重点实验室一个,2010~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科研经费总计500万,在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60多篇,EI收录30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