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奎 |
释义 | 1 工艺美术师优秀陶艺家 上海市盆景协会会员 宜兴市陶协花盆分会副秘书长 号“石乔”,出身陶艺世家,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曾接受中国著名书画家陈伯民、赵以武等的指导,九十年代起涉足紫砂花盆及茶壶的设计、制作和装饰。其尝试着在艺术上有所突破,经常带作品参加各种陶艺交流,得到顾绍培、蒋蓉、鲍志强等多位大师的指点和提携,又揣摩各种不同风格,研习书法、山水、人物、草虫技法,十多年来,在求艺的道路上,走过了许多曲折,制作和装饰技法不断完善。 陶刻是宜兴紫砂装饰的一大特色,大凡成功者,不仅书画俱佳,而且在器皿上更胜一筹。多年的苦练使得其刀法娴熟,用刀多变,因材施刀,表现灵活,手法多样,细处精雕细刻,粗细结合,刀到艺成,各尽其妙。艺术的提升也带来作品的提高,作品以传统、古朴为基础,讲究整体的和谐,创意格调高雅,工艺纯正细腻,追求文雅和情趣,并通过诗、书、画的装饰来提升紫砂壶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构图严谨、字体柔韵优美,飘逸洒脱,充满灵秀意蕴之美,画面装饰所刻山水花鸟、树木、民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充分表达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集陶艺、诗词、书画于一体,既带有淳朴的传统遗风,又带有个人独特风格。 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且屡屡获奖,还应邀参加各地进行学术交流与技艺表演。深受文人墨客及收藏家的青睐。 作品《仿古大圆口盆》入选2006年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 作品《高圆角如意签筒》入选2006年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 作品《六方千筒》荣获2006“秦氏杯”中国宜兴陶瓷花盆创新作品大赛三等奖 作品《六方奎式》荣获2006“秦氏杯”中国宜兴陶瓷花盆创新作品大赛三等奖 作品《长方鼎盆》荣获2007“利华杯”全国陶瓷花盆创新作品大赛二等奖、入选2007年陶都宜兴中外陶艺展 作品《六方小腰菱花惠兰盆》荣获2007“利华杯”全国陶瓷花盆创新作品大赛三等奖、入选2007年陶都宜兴中外陶艺展 2 北宋官员吴奎(一○一一~一○六八),字长文,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据《东都事略》卷七三本传年十七推算)。 ◎ 人物生平皇祐元年(一○四九)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以太常博士通判陈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七)。入为右司谏,出知密州。还判登闻检院。至和元年(一○五四)加知制诰(同上书卷一七七)。二年,出知寿州(同上书卷一七九)。还同判吏部流内铨、知审官院、同知通进银台封驳事。嘉祐四年(一○五九)为翰林学士(《学士年表》),权知开封府。七年,迁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寻出知青州。熙宁元年卒(《宋宰辅编年录》),年五十八。谥文肃。事见《彭城集》卷三七《吴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 宋史·吴奎传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七十五 原文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洪范》所谓‘皇之不极,时则有下伐上’者。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再迁殿中丞,策贤良方正入等,擢太常博士、通判陈州。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内东门阑得赂遗物,下吏研治,而开封用内降释之。奎劾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郭承祐、张尧佐为宣徽使,奎连疏其不当,承祐罢使,出尧佐河中。皇祐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徵曰:“今冬令反燠,春候反寒,太阳亏明,五星失度,水旱作沴,饥馑荐臻,此天道之不顺也。自东徂西,地震为患,大河横流,堆阜或出,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阴柔蔽明,群小纷争,众情壅塞,西、北贰敌,求欲无厌,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陛下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是而终非,或横议所移,或奸谋所破,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坚如金石,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唐介论文彦博,指奎为党,出知密州。加直集贤院,徙两浙转运使。入判登闻检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奉使契丹,会其主加称号,要入贺。奎以使事有职,不为往。归遇契丹使于涂,契丹以金冠为重,纱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见,其衣服重轻必相当。至是,使者服纱冠,而要奎盛服。奎杀其仪以见,坐是出知寿州。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在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以昭穆言,则太祖、太宗之曾孙,所宜建立,以系四海之望。俟有皇子则退之,而优其礼于宗室,谁曰不然?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定之不速,致宗祀无本,郁结群望,推之咎罚,无大于此。”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以亲辞,改郓州,复还翰林,拜枢密副使。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曾公亮曰:“安石文学器业,不敢为欺。”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奎尝进言:“陛下在推诚应天,天意无他,合人心而已。若以至诚格物,物莫不以至诚应,则和气之感,自然而致。今民力困极,国用窘乏,必俟顺成,乃可及他事。帝王所职,惟在于判正邪,使君子常居要近,小人不得以害之,则自治矣。”帝因言:“尧时,四凶犹在朝。”奎曰:“四凶虽在,不能惑尧之聪明。圣人以天下为度,未有显过,固宜包容,但不可使居要近地尔。”帝然之。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奎喜奖廉善,有所知辄言之,言之不从,不止也。少时甚贫,既通贵,买田为义庄,以赒族党朋友。没之日,家无余资,诸子至无屋以居,当时称之。 3 清末爱国义士吴奎,字德清,生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世居连城吴屋巷。早年赴海外经商,后儿子长大,继其事业,便回国安度晚年。但抗日烽火四起,使吴奎忧心如焚,不忘国事而奋起请缨从戎。 1939年(民国28年),躯体魁梧的吴奎虽年过花甲,银髯飘拂,然精神镢铄。是年初春,中国半壁山河已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连城亦惨遭敌机轰炸。目睹死难者血肉横飞,山河破碎,奋臂请缨者接踵而至。吴奎亦身背包袱,请缨从戎,要求加入新兵队伍。他在给连城县长的志愿应征信中写道:“奎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值此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之秋,不抗战无以图存,不同心无以御侮。国难当头,自应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男女老幼,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共济时艰,庶几乎民族复兴,中华耻雪。奎年逾花甲,壮志犹存。老当益壮,矢志从戎,直捣黄龙,踏平列岛。兹特披胆陈辞,伏维钩察。祈悯奎区区报国之诚,准予签发路证,俾早赴疆场效命,则奎虽马革裹尸,亦将含笑于九泉也。” 吴奎的爱国精神,溢于言表,催人振奋。时连城县长池彪,以吴奎年事已高,力加劝阻,并致函慰勉。 1939年(民国28年),抗日处于高潮,前线转到后方伤员日增,而医药卫生器材奇缺,吴奎立即寄函其侨居越南的儿子吴嘉谋,命其赠寄药品回国支援后方。连城县政府深感其爱国义举,转呈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给予传令嘉奖,时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亦题赠“慷慨激昂”旌匾一方。 吴奎关心青年一代教育不遗余力。其邻居青年罗某,家徒四壁,仅有老母一人,而罗某嗜赌成性,累戒无效,吴奎为教育其不致堕落,阴告警察局将其扣押,然后又公开为其释保,并代付罚金。罗某深感其德,自此绝迹赌场。 1941年(民国30年),吴奎突发恶疾,不幸逝世,享年69岁。出殡之日,吊唁奔丧者数百人,挽联塞巷。其中有一联写道:“爱国不后人,高年奋臂请缨,捐资抒难,为国为民堪表率;老成冠一代,一生呕血商场,恤老怜贫,教子教孙足楷模。” 4 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教师吴奎,男, 2005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获得理科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四川音乐学院,担任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数学课教学工作。现任四川音乐学院附中高2012级1班班主任、数学课教师。 5 文化人、书法家一、吴奎简介 吴奎,字高朗,斋号桐声堂,别署桐声堂主人、聆香居士、梧雨,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于江西彭泽,祖籍安徽桐城(枞阳),现在江西农业大学工作。受其父影响,自幼即对书画诗文颇感兴趣,书法诗文艺术水平颇高,书法作品被国内多家堂馆收藏,并作为馈赠佳品远播香港、台湾、韩国、日本、新加波、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创办中国桐声堂网站。拟创办桐声堂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弘扬优秀文化,开展慈善环保公益活动和硬笔书法教学活动等。编写出版《实用硬笔行书练习册》字帖一本。 二、文学作品(选登) 1.古体诗 [七绝]迎秋叹 招风亭里醉黄昏,落叶含香格外浓。 昨夜已然非夏属,如今谁忆翠湖春? 注:2010年8月8日(农历6月28日)立秋。招风亭,位于江西农大后山,本无名,吾命此名。翠湖,位于江西农大教职工宿舍区东北面。 中国桐声堂:聆香居士 2010.8.8 为小柳妹妹而题 初识无记忆,别去忽伤情。 遥遥相望远,刻骨俩同心! 中国桐声堂:吴奎 2010.7.30 秋半 山风应秋凉,驻足望长空; 相对两无趣,莫再约黄昏。 桐声堂:梧雨2009.9.24 题小黑诗三首: 其一:初学扑蛾虫 山居蛾虫多,犬幼尚不识; 扑朔一整夜,未问逮几只。 其二:闲逗小黑 立夏时节晚风凉,闲逗小黑庭树旁; 邻里孩童偶经过,左腾右扑假汪汪。 其三:周末伴读 周末闲暇吟唐诗,小黑半卧意迟迟; 铿锵一唱惊睡鸟,懒懒瞅我尴尬时。 中国桐声堂:聆香居士2008.12.18 2.词 [蝶恋花] 痴痴恋 酣酒愁烟帘笼雾 暮色轻寒,倦鸟争归宿。 最怕林深难辨路, 双双坠入无头绪。 昨夜灯红歌舞处。 未忘当初,泪咽穿肠苦。 欲觅彩蝶邀月舞, 西风冷冷摇秋树。 中国桐声堂:聆香居士2008.11.30 3.现代诗 秋游有感 你我相挽, 碎步在弯弯的山路, 弯弯的山路绕着丛林, 寂静无声。 凉凉的秋风, 温柔地抚弄路边的小草, 小草轻轻、细软无痕。 我随着你的脚步, 第一次踏入, 这迷人的风景。 心灵一颤, 才萌生了眷恋, 然而, 一念之差, 转瞬无踪。 我无奈地追循, 不便多问。 你终于嫣然一笑: 且返,道终! 中国桐声堂:聆香居士2009.9.24 三、毛笔书法作品(选登) 四、硬笔书法作品(选登) 五、《实用硬笔行书练习册》 6 书画家吴奎,男,天津宝坻人,1939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协会理事。 现任北京市书法协会会员,北京老年书画联谊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书法研究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协会(台湾)理事,江西省安源市诗书画院名誉院长。 自幼酷爱书法、绘画,少年时期临习柳公权《玄秘塔》帖及明、清明人字画。1953年参加工作后,结合本人从事的宣传工作,一直坚持书画学习,除考入北京群众艺术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长期坚持书画学习外,还利用工作之余先后临习颜真卿《多宝塔》、《勤礼杯》,欧阳询《九成宫》,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及汉隶、魏碑等碑帖,并多方求教名师指点,广看各种书画大展,心追手摸,博彩众长,受益匪浅,技艺日进。多年来笔耕不倦,善于汲取名家之长为己所用,并向社会有关单位义务授课,培养初级书法爱好者近千人,先后写有《楷书临习教程》、《怎样写好行书》等讲课手稿近40万字,在书法技法与理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他善写行书,尤爱大字旁书。书法作品清秀倜傥、潇洒飘逸,花鸟写意自成清趣。从1976年以来,先后参加了北京市及全国性书展、大赛达二十余次,货一二等奖,金、银奖及优秀奖十余次。其书法作品曾在《北京物资报》、《中国老年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矿业报》、《劳动午报》、《青年知识报》“时尚生活”专刊、《石油知识》、《21世纪教育》等刊物发表,并多次为《北京日报》题写栏目题字。中英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其书艺活动做过专题报道。 近年来,其书画作品先后被日本、美国、香港、台湾、韩国、印尼、瑞士、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和国内各有关单位及有人收藏,并八次被编入不同单位出版的书画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