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教 |
释义 | 伊斯兰教于公元8世纪传入乌兹别克斯坦。706年阿拉伯军事将领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征服了这里,九年后在布哈拉扎下根基,这时撒马尔罕首领塔尔甘投顺了古太白,从此这两座城市成为在中亚伊斯兰文化的中心。苏联解体后,中亚穆斯林宗教委员会(1991)在塔什干成立,中亚伊斯兰教有了较大的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概况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中亚的中部与北部,北面和西北面接哈萨克斯坦,南连阿富汗,东接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西北濒咸海,西南邻土库曼斯坦。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为克孜勒库沙漠,东部及南部属于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的西缘,内有著名的费尔干纳盆地。国土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32.32万(1990年),乌兹别克族占71.4%、俄罗斯族占8.3%、塔吉克族占4.7%、哈萨克族占4.1%。乌兹别克、塔吉克、哈萨克族均信奉伊斯兰教,大多属于逊尼派,奉行哈乃斐教法学派,少数人属于苏非派。俄罗斯族信奉东正教。乌兹别克语和俄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塔什干。 公元前8世纪,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上先后出现过巴克特里亚王国、花拉子模国、索格迪亚纳国和安息国。公元前6—4世纪,相继受到波斯阿契米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军队的入侵。公元前3—2世纪,一度归塞琉古王朝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统治,以后又分裂成坎格尔国、费尔干纳国、大月氏国、哒国、贵霜王国和突厥汗国,我国汉代曾称之为“大宛”。公元8世纪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版图。9—13世纪阿拉伯帝国崩溃后,先后建立了萨曼王朝、卡拉汗尼王朝。11—12世纪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的国家基本形成。13世纪乌兹别克斯坦被蒙古鞑靼人征服,14—15世纪受帖木儿帝国统治。15世纪时建立了昔班尼王朝统治下的乌兹别克国。16—18世纪又相继建立起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科坎德汗国。19世纪60—70年代部分领土被并入俄国。1924年1月27日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1991年9月1日宣告独立,易国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伊斯兰教的传入伊斯兰教于公元8世纪传入乌兹别克斯坦。706年阿拉伯军事将领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征服了这里,九年后在布哈拉扎下根基,这时撒马尔罕首领塔尔甘投顺了古太白,从此这两座城市成为在中亚伊斯兰文化的中心。805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亲征中亚,以平息撒马尔罕的兵乱,行至呼罗珊的图斯不期病倒,于809年去世。1370—1405年帖木儿将其帝国之都建在撒马尔罕,在些建起许多恢弘壮观、富丽堂皇的大清真寺、经学院和陵墓群。其中的比比哈内清真寺是中亚最杰出的伊斯兰建筑,落成之时,曾被誉为伊斯兰世界最大、最美的清真寺。建造该寺的工匠技师来自波斯、印度、巴库、中国和中亚各地,使该寺展示出异彩纷呈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其宽敞豁亮的礼拜大殿上耸立着天蓝色的大穹顶,四周环绕着398个网状、大小不一的秀雅小穹顶,如众星托月般烘托着巍峨壮观的美丽大穹顶,并与大门两端和院墙四角的八边形宣礼塔遥相呼应,显示出恢弘的气势和迷人的风采。该寺的所有墙壁上镶有彩色瓷砖砌成的图案和彩石镶嵌的壁画。尽管岁月悠悠,数百年已逝,其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如初。该寺的大门上镌刻着细密的花卉藤蔓和回纹图案,在阳光照耀下,显示着独特的神韵。谢赫静达陵更是古代伊斯兰建筑群中的艺术精品。谢赫静达意为“永生之谢赫”,相传8世纪初,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库萨姆作为第一批来中亚传播伊斯兰教的人士在撒马尔罕传教时被杀,以后伊斯兰教成为撒马尔罕国的国教。为了纪念库萨姆,撒马尔罕的执政者将自己及其亲属的陵墓与库萨姆墓建造在一起,形成了这片“永生之谢赫”陵地,此陵因此得名。陵地中共有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最主要的一座是库萨姆墓,人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拾级而上,可以到达陵墓旁。墓碑上刻有“14世纪建造”的字样。整个陵园建造的基调为青色,因为中亚居民以青色为丧色。帖木儿大帝的王后图玛·阿卡和侄女图尔坎·阿卡的陵墓也在此园内。传说图尔坎·阿卡聪明美丽,深得帖木儿喜欢,可惜16岁时就夭折了。帖木儿下令将她的墓造得比其它陵墓更为美观,因此她的墓是陵园内最美丽的。所有陵墓排列在一条狭窄的甬道两侧,举目望去,它们恢弘壮观、装饰华丽,或有陶雕饰物,或镶嵌着美丽的几何、花草、铭文图案,或绘有壁画,共同构成一组光彩夺目的建筑群体,堪称中亚地区的一座艺术宝库。15世纪末帖木儿之孙兀鲁伯在此建起了天文台和经学院。16世纪这里又增添了杜尔·穆拉德和卓清真寺。城外哈尔坦克村有著名穆斯林学者伊玛目布哈里(《布哈里圣训实录》的汇编者)的陵墓和著名的布哈里清真寺。因此这座伊斯兰文化古城素有“东方罗马”、“伊斯兰教珍珠”的美称,一直是吸引世界穆斯林和游人的文化胜地。在乌兹别克斯坦,与撒马尔罕同负盛名的伊斯兰文化名城有布哈拉、希瓦、塔什干等。萨曼王朝(875—899)曾建都布哈拉,14世纪巴哈丁(Baha'al-Din,1317—1389)曾在此创立了纳格什班迪耶苏菲派教团。该教团属于苏菲正统派教团,反对狂热仪式,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很有感召力。现在仍为中亚影响最大的苏菲派教团。在布哈拉附近的巴维丁村有巴哈丁的陵墓,被尊为圣地。16世纪布哈拉成为布哈拉汗国首都,中亚伊斯兰文化与教育中心。历代王朝在此修建了繁多的建筑物,使之成为宫殿、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市场交错的文化名城,享有“博物馆”之称。现尚存有140处伊斯兰教古建筑,最著名的是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所建的伊斯迈尔·萨曼尼陵,它是中亚古老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这座陵墓为一正方体建筑,其上方中央覆有一个体积略小的半圆型穹顶,四角环衬着球状小圆顶,呈现出角塔的雏形。陵墓以紧压的赭黄色石砖砌造,墙面用拼砖装饰,组成菱形、圆币形、柳条编织形的四方形图案,精巧别致。每天因日照的角度不同,陵墓上会出现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幻花样,眩目迷人,使之具有神奇的魅力。建于12世纪的卡梁清真寺及其旁边高耸的46.3米的宣礼塔为布哈拉最高的建筑物。布哈拉还有巴哈丁·纳格什班迪清真寺、霍加·宰丁清真寺、查尔清真寺、拉希姆汗清真寺、谢伊费德丁清真寺和诸多著名苏菲派创始人的陵墓。布哈拉也一直是中亚穆斯林研究伊斯兰教的中心,曾拥有许多经学院,如:1509年建立的库克尔达什经学院是中亚最大的经学院,1535年建立的米尔—阿拉伊斯兰学院(即原来的阿拉伯亲王经学院)至今依然开办。这些伊斯兰高等学府也是极富盛名的伊斯兰建筑群。希瓦是中亚伊斯兰文化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边界处,在希瓦绿洲上。16世纪时为希瓦国都城。据传,其名由突厥语“干燥的”一词演变而来,意为:此城位于中亚卡拉库姆大沙漠附近,气候异常干燥。此城至今尚存有不少美丽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亚盛传的古谚讲“我愿出两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由此可以想见希瓦当年之迷人。希瓦的伊山喀拉是独特的伊斯兰城区和文化博览城。所有伊斯兰历史古迹都得以完好地保存在区内。这里有宫殿、清真寺、礼拜殿、宣礼塔、经学院、浴室、市场等古建筑。希瓦城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伊斯兰建筑有1835年前后建造的尼亚兹·沙里卡清真寺、阿拉·巴尔坎·伊山清真寺、艾米尔·卡拉清真寺等著名清真寺。城中还有一座美丽的古堡,堡中矗立着希瓦汗国皇宫,宫墙为黄沙之色,没有窗户,整座宫殿如同一座奇特的碉堡。城中最高的建筑物是57米高的霍加宣礼塔,另外还有极富传奇色彩的卡尔陀塔。城中最美丽的穆斯林陵墓是帕赫拉万陵。千百年来希瓦一直作为美丽的中亚伊斯兰文化古城而名扬世界。塔什干是世界著名的伊斯兰文化古城,迄今其老城内仍留有许多古老的清真寺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有:光明·伊斯兰清真寺、奎路克·阿塔清真寺、卡迪·卢巴特清真寺、诺扎清真寺等。 15—16世纪欧洲海运事业发达起来,商队不再取道中亚,贸易形式的变更使历史上曾为东西交通要道的乌兹别克斯坦从此冷落下来,一度繁荣灿烂的伊斯兰文化也随之萧条。 前苏联时期的伊斯兰教苏联十月革命后,1918年1月23日伊斯兰教在苏联的法律上得到承认,国内实行政教分离。到30年代中期,中亚伊斯兰教事务领导权已掌握在拥护苏联政府的教职人员手中,伊斯兰教团体基本上成为在宪法和宗教法律约束下进行活动的团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包括中亚在内的全苏四个伊斯兰教中心都发表声明:忠于苏维埃政权,谴责德国的法西斯侵略,号召穆斯林积极支援前线。 1943年10月在第一届穆斯林代表会议上,中亚暨哈萨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成立,总部设在塔什干,受苏联宗教事务委员会领导。该会属于逊尼派,主要处理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事务,管理穆斯林的宗教生活。该会除主要负责人和副手外,其他成员均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人被称为“大穆夫提”。中亚有关伊斯兰教义及信条的理论讨论,都由该会的欧勒玛理事会进行,其决议在清真寺内或通过《苏联东方穆斯林》通知广大穆斯林公众。该会所属的教职人员,无论职务大小,都领取固定的工资。在清真寺服务的教职人员,薪酬由穆斯林公众支付。年老的教职人员还享有养老金。该会是全苏联最大的伊斯兰教领导机构,拥有全国最大的清真寺、圣墓群和全苏仅有的两所伊斯兰教经学院,一为设在布哈拉的历史悠久的米尔·阿拉经学院。它最初建于1535年,十月革命后关闭。1952年重新开办。另一为1958年设立的塔什干伊斯兰学院。这两所学院专门培养国家所需的伊斯兰教经学家和教职人员,每年有毕业生60—70人。除这两所学院外,其他任何系统化的伊斯兰宗教教育都在被禁之列。该会还定期选派经学院学生或毛拉到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高等伊斯兰学府留学、进修。到60年代,一代年轻的穆斯林学者在苏联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他们不同于恪守教条的前辈,有良好的世俗教育知识,又受过特殊的伊斯兰传统教育,逐渐担任了中亚伊斯兰教社团的领导职务。 中亚暨哈萨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的其他业务还包括组织朝觐、出版书刊、开展国内外宗教交流活动等。该会自1945年起,每年选拔、组织二、三十名穆斯林赴麦加朝觐。在出版方面:该会自1964年开始,出版乌兹别克文的会刊《中亚暨哈萨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会刊》,一年四期。1968年该刊易名为《苏联东方穆斯林》,用乌兹别克文出版,1969年又增加了阿拉伯文版,1974年再增加法文版和英文版。这份刊物主要对海外宣传,在苏联只有上层伊斯兰教界人士才能看到。该会还于1947、1964、1972、1985年数次印制了阿拉伯文、乌兹别克文和塔吉克文的《古兰经》。1985年出版了《古兰经经文节录》唱片。该会每年印制万余册阿拉伯文《伊斯兰教日历》,每册12页;还出版过纪念伊斯兰教圣训学家提尔密济著作专辑、《伊斯兰教资料集》(1945)、《苏联伊斯兰教文物画册》(1956)和一些画刊、小册子。这些书刊的主要发行对象是宗教界上层人士,而不是一般的穆斯林群众。此外,该会还大量、广泛地发行该会前主席──大穆夫提齐·巴巴哈诺夫(ZiautdinBabakhanov)介绍苏联穆斯林生活的宣传小册子。齐·巴巴哈诺夫深受苏联政府的信任,生前曾主持中亚及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事务达40多年之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中亚暨哈萨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中亚各级伊斯兰教组织在政治上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无论在他们的各项声明中,在穆斯林代表会议的决议中,在宗教领袖们的文章、讲话中,还是在清真寺的宣教中,都公开表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支持政府的内外政策,对某些伊斯兰教义、哲学思想作出适应于社会主义的新解释,突出宣传伊斯兰思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之处。不少经学家和教职人员特别注重宣传伊斯兰教道德,说“马列主义主要关心管理经济与政治,而伊斯兰教基本上处理精神与伦理问题。”强调伊斯兰教道德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并认为《古兰经》规定的孝敬父母、尊重亲友和邻居、乐于施舍、扶助孤贫、待人诚恳、主持公道、宽恕待人等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是一致的。他们还对主麻日(周五)、每日五番拜的时间、守斋月的条件、宰牲、婚丧、割礼等伊斯兰教规作了一些变通的规定。 伊斯兰教对乌兹别克穆斯林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作为宗教,而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与文明、一种经济制度和经营方式、一种特殊的社交和治家方式、一种法律体系、一种既适合于今生又适合于后世的、无所不包的体系。伊斯兰教为他们提供了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道德观。人们行割礼、过斋月,出生、婚嫁、殡丧及日常生活无不受到伊斯兰教法和古风旧俗的约束。妇女们在社会和家庭的地位低男人一等,一些人婚姻不能自主,早婚、买卖婚姻时有发生,在偏僻的地区妇女出门要带面纱。人人都认为参加宗教节日庆祝活动是正当的。每到这些节日里,在通向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中心清真寺的狭窄街道上挤满了去参加会礼的人群。尽管在苏联,阿拉伯文《古兰经》供应有限,但几乎每一个穆斯林家庭都有一本《古兰经》。塔什干70年代末的地方刊物调查表明:55岁以上的人大都有信仰,即使原先是无神论者或对宗教漠不关心的人,当他们到了老年以后,也开始倾向伊斯兰教,因为他们要忠于传统,忠于民族精神,在乌兹别克,“穆斯林”一词包含着民族和宗教双重意义。 1990年前后,作为中亚伊斯兰教中心的乌兹别克,穆斯林活动更为突出。这一年对塔什干大学毕业生调查时,60%的学生称自己为穆斯林,只有7%的学生称自己为无神论者。同年3月,44岁的穆罕默德·萨迪克·穆罕默德·尤素福被推选为该会主席,成为中亚的新大穆夫提。他曾在利比亚高等伊斯兰学府留学四年,担任过塔什干伊斯兰学院院长。同年春他被推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宗教代表(共七人)。 1990年6月,中亚暨哈萨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在塔什干首次发行4万册伊斯兰教刊物《伊斯兰之光》,用乌兹别克文、阿拉伯文、俄文印制。该刊的宗旨是:维护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卫护穆斯林权利、阐释伊斯兰教义及主张、介绍先知穆罕默德业绩、阐明伊斯兰教礼仪的意义与程序、反映苏联穆斯林生活。此后在乌兹别克,清真寺、经文学校不断增加,宣传伊斯兰教的图书大量发行,各地开始注意全面挖掘与伊斯兰教历史有关的遗迹,电台、电视台开办了宗教专题节目,《古兰经》成为许多家庭必备之读物。早已失去宗教色彩的纳吾鲁孜节又恢复了其浓郁的宗教色彩。1990年9月14—16日中亚暨哈萨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在塔什干举行了纪念圣训学家伊玛目提尔密济诞辰1200周年的国际伊斯兰会议,邀请伊斯兰世界联盟、世界伊斯兰大会和伊斯兰各国的领袖们参加。1990年有1300多名中亚和苏联各地的穆斯林赴麦加朝觐,是苏联历史上朝觐人数最多的一年。 苏联解体后的伊斯兰教苏联解体前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归还了数十年前没收或占用的清真寺和寺产土地,并提供土地帮助建造清真寺,宗教委员会给予经费支持。各行各业的穆斯林都来参加建造和修复清真寺,出钱、出力、出技术,各尽所能。穆斯林们聚集在清真寺里背诵《古兰经》,学习伊斯兰教教义。年轻的穆斯林妇女都带面纱,去新开设的经文学校学习。在伊斯兰经学院学习的学生也在成倍地增加。有关伊斯兰文化的资料性文章开始见诸报端,广播中专门安排了有关开斋节的专题节目。宗教领袖们时常在广播、电视上作报告。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书籍正在印制,但规模有限。越来越多的穆斯林渴望去麦加朝觐。 1991年在塔什干建起一个伊斯兰印刷厂,旨在将《古兰经》译成乌兹别克、哈萨克、西里尔文印刷出版,另外还将印制出版十月革命后被毁的用中亚各国文字和阿拉伯文写的伊斯兰教科书。广播电台开始转播沙特阿拉伯为中亚穆斯林服务的专题广播节目“尼戴伊斯兰”。苏联解体后,中亚穆斯林宗教委员会(1991)在塔什干成立,主席由大穆夫提穆罕默德·萨迪克·穆罕默德·尤素福担任。在他的领导下,中亚伊斯兰教有了较大的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