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克兰“屏障”主动防护系统 |
释义 | 概述坦克与反坦克的矛与盾之争由来以久,而冷战结束后的几次局部冲突中,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其装甲部队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难题——装甲部队在巷战中束手无策。轻巧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特别是RPG系列火箭筒,在城市战中无处不在。装甲车辆遭到攻击甚至被击毁后,其乘员都不知道袭击从何而来,就更谈不上反击了,而主动防护系统由于能够迅速发现和拦截飞临坦克的弹药,因而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俄罗斯机械生产设计局牵头开发的“竞技场”主动防御系统是世界第一种装备实车并批量生产的主动防御系统。而以色列的坦克设计师们也发现了“竞技场”主动防御系统的战术价值,以色列拉法武器发展局和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花费10年时间,研制并装备了“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乌克兰的军工界也推出“屏障”(ZASLON)主动防御系统,从而形成了三种典型主动防御系统同台竞技的局面。 研发历史俄罗斯机械设计局早在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前期就开始研制主动防御系统,当时苏联军方在世界各地的局部冲突与大量的演习中发现,苏制主战坦克在正面防御的能力上是绝对够用的,但其它方面的防御力还是远远不够。这一点在城市战与复杂地形下最为突出。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T-72,结果配备这种坦克的部队在城市战中被伊朗的RPG反坦克火箭筒打得落花流水。伊朗人用RPG火箭从T-72的侧面与后部实施攻击,结果一场战斗下来甚至一条街上都是T-72的残骸。而在阿富汗,占领置高点的反抗力量,用各种轻型反坦克武器就能从直接坦克装甲薄弱的顶部与侧面,打得苏制坦克狼狈不堪。 上述战斗实例对前苏联军方触动很大,觉得需要用创新的方法来提高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平,重点提高对反坦克导弹和非制导型步兵反坦克武器的防护水平,而主动防护系统则是前苏联坦克研制者的唯一选择。苏联军方列出的主动防御的技术性能包括:自动发挥作用;在距保护对象最小允许安全距离上对来袭威胁实施对抗;系统反应时间短;命中概率较高;全面考虑被保护目标的具体特点和作战环境,与被保护目标完全融合为一体等。当时负责研制该系统的机械设计局基于上述考虑,计划设计一型可被视为是一种超近反导系统,它在围绕车辆四周的安全距离上构成一个主动防御区。 结果最初出现了第一代主动防御系统——“鸫”式,“鸫”式主动防护系统在测试中表现出极佳的性能,但弱点也很明显,如仅能拦载反坦克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不能拦载高速反坦克导弹和串联式战斗部反坦克弹药;不能拦截聚能装药的破甲弹和高速次口径穿甲弹;系统过重,只能配备在主战坦克上;不能对攻顶反坦克武器进行防御等。而当时已开始研制的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竞技场”,虽然其在性能超过“鸫”式主动防护系统,但也不能拦截次口径穿甲弹,系统过重的问题也没有解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随后的试验中被——发现,无论是“鸫”式还是“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都具有许多局限性。首先,它们采用抛射拦截弹药,拦截弹药从发射到毁伤来袭目标所需时间过长,很难保证摧毁高速反坦克弹药,其次,系统要求侦察雷达必须不间断地实施探测,雷达波束容易被被敌方探测与干扰。第三,无论是“鸫”还是“竞技场”,都是安装有探测雷达,该雷达一旦被毁伤,整部主动防护系统就全部失效。 为此,前苏联军方要求科研单位研制一型可以装备到各型装甲车辆上,并可以防御各型反坦克弹药的主动防护系统。1987年,位于乌克兰基辅市“苏联国家技术中心局”正式得到军方要求,研制新一代主动防御系统。当时苏联军方的要求是:研制一型能够拦截来袭反坦克导弹、火箭,炮弹以及当时还在研制中的智能地雷,保证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等装甲装备免受袭击的主动防护系统。 而在前苏联解体之后,该项目因为是在乌克兰的研制单位负责的,所以被乌克兰接收过来。在因经济问题而停顿数年之后,该于2002年重新开始,由位于基辅的乌克兰国家技术中心局与乌克兰多家国防企业单位共同研制发展。2005年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终于通过复杂的乌克兰国家测试,并开始试装部队。2005年8月,乌克兰第1独立警卫装甲旅得到了第一批17辆安装有“屏障”主动防御系统的主战坦克。至2008年,该旅编制内的55辆T-64BM主战坦克均装备有“屏障”主动防护系统。 结构原理“屏障”主动防护系统(ZASLON)由威胁报警系统、决策处理系统和对抗系统组成。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无需改动车辆结构就能够安装,安装更为方便与快捷。防护系统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配置2枚射弹,射弹具有定向杀伤弹头,弹头爆炸会生垂直于射弹轨道的屏障。安装的模块数量取决于所要保护的弧度范围。若进行包括顶部在内的全方位防护,则至少需要7个模块,每个模块重50—130千克。来袭弹药的方向和速度由一个雷达探测,该雷达可跟踪速度达1200米/秒的目标。 与俄罗斯的“竞技场”系统相比,“屏障”系统对载车固有性能的影响较小。“竞技场”系统需要在坦克炮塔上安装一个较大的毫米波雷达,导致坦克被发现的概率有所增加;此外,由于炮塔四周安装了拦截弹匣,撤掉了原先的爆炸反应装甲,降低了坦克的装甲防护力。与之相比,乌克兰的“屏障”主动防护系统可以安装在坦克履带上方支架或炮塔后部,不会增加坦克被发现的概率:系统也不需要在坦克炮塔上安装笨重且没有任何防护的雷达探测系统,不会影响坦克的隐蔽性;同时“屏障”系统也不会有单点失效问题,该系统的每一个模块都拥有装甲外壳的保护,可以防御步兵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攻击,即使整个系统中的多个防御模块被摧毁,整个系统还是可以继续工作下去,与之相比,“竞技场”系统一旦探测雷达被摧毁,那么整个防护系统即完全失效。 “屏障”主动防护系统启动时,作战模块中带有拦截弹药的拉杆自动拉出,同时完成决策处理系统的内部测试,威胁报警侦察雷达开始工作。雷达不间断地对距坦克2~2.5米区域进行全向扫描。当发现来袭弹药时,主动防护系统迅速判明为威胁来袭方位、速度,发射拦截弹药,拦截弹药在来袭弹药前方爆炸,产生大量高速破片,在距装甲车0.2米处实施拦截。 由于来袭弹药种类、威力各不相同,因此拦截弹的杀伤爆破作用有时也不能完全击毁袭弹药,有时,其作用只能使来袭弹药改变飞行方向或者其使空中解体,这也能大大降低来袭弹药的破坏力。 系统对比为了对“屏障”主动防御系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下面用“屏障”对世界上最主要的二种主动防御系统,俄罗斯的“竞技场”和以色列的“战利品”进行一系列的对比: 适装性“屏障”主动防护系统每个模块根据面临的威胁,从50~130千克不等,其中最高等级的130千克,用乌克兰研究人员的话讲,是用于对抗140毫米穿甲弹,而根据坦克火炮的发展趋势,预计很长一段时间是派不上用场的。而50千克级的防御模块就足够防御现役各型反坦克弹药了。按照全向防护7个模块计算,重量仅为350千克,其适装性相当好。 相比之下,以色列的“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包括雷达和对抗弹药发射器在内总重量约为454千克,略重于“屏障”系统。而“竞技场”主动防御系统的总重量为1000~1100千克(视防御弹药的数量而定),虽然履带式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完全配备,并对战术与机动性能没有太多的影响,但对于轮式战车来说,显得太重了,这使得适装性要不如“屏障”与“战利品”。不过随着俄罗斯电子设备的进步,减重对俄罗斯军工系统来讲并不是很难的问题。 拦截能力从防御敌方的武器种类来讲,据称,“屏障”可以防御包括攻顶导弹、高速次口径穿甲弹在内的各种反坦克弹药,最高可拦截速度达到1800米/秒的弹药,这是相当惊人的进步。 以色列的“战利品”据称可以防御世界上所有的反坦克导弹与火箭弹的攻击,包括现在最新出现的带有串联式空心装药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与炮弹,它们都可以被“战利品”拦截。虽然以色列也声称可以拦截次口径穿甲弹,但并没有见到相关的实验报告与照片出来。 相比之下,俄罗斯“竞技场E”防御系统能拦截世界上几乎全部的反坦克导弹与火箭弹,但还是不能拦载高速反坦克穿甲弹,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缺陷。 防御范围“屏障”可以实施包括车顶在内的全向防御。以色列的“战利品”防御系统凭借配备的“埃尔塔”搜索雷达和布置在车体两侧的“硬杀伤”装置也能为为平台提供360°的防御能力。“竞技场E”的防御范围为270°,因为在炮塔的后部有一小块盲区。不过其防护范围可以随着炮塔的旋转而转动,但防御范围内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并不是件好事,特别是在防不胜防的城市战场上。 自动化程度三型防御系统都是利用计算机与小型雷达自动探测与分析来袭兵器,评估危险,自动发射防御弹药。如“竞技场E”只需要车长打开控制面板上的开关,其它的都由系统自动完成。而且三型防御系统可以在任何地形与气候环境下使用。唯一不同的是,“竞技场E”只拥有在同一时间同一方向截获多个目标的能力。而“屏障”和“战利品”系统拥有在同一时间在多个方向拦截多个目标的能力。 实战性能俄罗斯已把“竞技场”E系统运用在多次局部冲突中,特别是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几部“竞技场”E系统也被有意识投入到战场。具体效果还不得而知,据说效果不错,来袭的敌方反坦克兵器无一漏网。根据俄罗斯严格的仿真实验表明,“竞技场E”的效果是让人满意的,俄罗斯新一代反坦克武器,都被其拦截下来。而“屏障”和“战利品”均没有得到战场的检验,其真实作战能力还有待观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