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亭湖 |
释义 | 成武县老城区有护城大堤,西起牛角尖,东至程堤口,南弦北弧,呈半月形,东西长,南北短,将县城环抱其中。据文物普查和专家考证,护城大堤始筑于战国,后经秦、汉至元、明、清几经加固和补修才得以保存至今。 由于成武较早采用筑堤护城防水的办法,故而古城和整个护城堤内淤积较少,一堤之隔,内外地面落差竟达3米之多。15700米长的护城堤内形成了水波荡漾的万亩城湖。县城偏东而建,水包三面,呈现“烟楼水半城”的景象。这样由护城堤防水而形成如此之大的盆地,又积水成湖,城湖合一,历史悠久又保留至今的城镇湖泊,在我国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把湖区的“文亭山”、“寿峰”等原始先民的避水居址、环城蜿蜓数十里的堤防工程,城湖里出土的汉代陶井群及水利设施联系起来看,它集中反映了数千年来黄泛区先民由筑台避水,到筑堤治水,发展到打井灌溉开发水利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进程,它象一部无字志书,记述着成武历代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业绩,可称得上黄泛区古代水利发展史的实物博物馆。1992年整个湖区故城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亭湖是汉代先民为阻挡洪水,取土筑堤挖掘而成,湖区总面积9960亩,有“万亩 城湖”之称。长约30华里的汉代大堤绕湖一周。湖区内有“文亭山”、“大台”等 先民所筑的避水居住地。湖区人文景观很多。主要有文山夕照、寿峰朝曛、映湖晨 烟、雁池秋月、风岭春云等。 文亭湖相关:文亭山又名云亭山,新石器到汉代时的遗址,位于文亭湖中央,高出 地面约8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罾参和冉雍、冉耕、冉 求曾在文亭山弘扬儒术,留下了“曾子与三冉会文”的千古佳话。 成武县老城区有护城大堤,西起牛角尖,东至程堤口,南弦北弧,呈半月形,东西 长,南北短,将县城环抱其中。据文物普查和专家考证,护城大堤始筑于战国,后 经秦、汉至元、明、清几经加固和补修才得以保存至今。由于成武较早采用筑堤护城防水的办法,故而古城和整个护城堤内淤积较少,一堤 之隔,内外地面落差竟达3米之多。15700米长的护城堤内形成了水波荡漾的万亩城 湖。县城偏东而建,水包三面,呈现“烟楼水半城”的景象。这样由护城堤防水而 形成如此之大的盆地,又积水成湖,城湖合一,历史悠久又保留至今的城镇湖泊, 在我国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把湖区的“文亭山”、“寿峰”等原始先民的避水居 址、环城蜿蜓数十里的堤防工程,城湖里出土的汉代陶井群及水利设施联系起来 看,它集中反映了数千年来黄泛区先民由筑台避水,到筑堤治水,发展到打井灌溉 开发水利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进程,它象一部无字志书,记述着成武历代先民与自然 作斗争的英雄业绩,可称得上黄泛区古代水利发展史的实物博物馆。1992年整个湖 区故城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亭湖 原来叫城湖,因环抱文亭山而得名。一望无际,号称万亩。它像一条温 柔的臂弯,从城的西边向北边、向东把富饶的城区揽在怀里,给城市增添了一抹娇 媚。湖内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骨镞、骨箭头和商周以降的众多文物,并发现了汉代 陶井群,可知此湖原系先民聚居地。据清乾隆年间的《曹洲府志》载:“文亭山在 城武(成武)县西北一里。”可知乾隆以前的成武小邑一部分就在现在的文亭湖 里。文亭湖的沧桑变化,是先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结果。先秦时期,先民为抗御洪 水,取土堆山;汉代以后,先民为保护城池,高筑堤防。文亭湖周围现存的30多华 里的护城大堤,据专家考证乃汉代所修。经过二千多年的黄河淤积,护城堤外比堤 内高出近3米。经过护城堤的抵挡,城外的水是进不了城了,但城内的水也同样排 不出堤外。由于城内常年积水,便形成了“野渚四千顷,烟楼水半城”的富丽景 象。二十世纪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随着城市物质的丰富和人口的增 多,城区逐渐向城南的护城堤外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文亭湖综合开发,昔日的沼泽地变得水清鱼肥、荷花飘香,饱经沧桑 的文亭湖荡开了美丽的容颜。文亭湖逐渐变为集观光旅游、斗鸡垂钓、淡水养殖、 蓄水供水为一体的多功能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