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殊般若经碑
释义

文殊般若经碑,正书,刻石无年代,以书法风格列入北齐。文殊般若经碑帖,书法不似隋唐以后楷书注重波折,起收笔处不露笔锋,行笔迟缓,落笔凝重,结体茂密,风润厚美。清杨守敬《平碑记》称“平情而论,原非隶法,出以丰腴,具有灵和之致,不堕寒俭之习耳。”

书名:文殊般若经碑

类别:碑刻

年代:南北朝

字体:正书,魏体

特点:行笔迟缓,落笔凝重,结体茂密

地点:山东汶上县水牛山摩崖

简介

文殊般若经碑,在山东省汶上县城东20公里 的水牛山上,南北朝时期石刻。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原立于水牛山峰端,1973年移至汶上县文化馆。碑高2米,宽0.86米,厚0.14米。上罩盖顶石一块,碑额中置佛龛。龛中雕菩萨1尊,盘膝而坐,神态端庄安然;两旁雕侍者各2人,线条优美;下配两狮作朝供状,栩栩如生。龛之两侧阴刻“文殊般若”四字。字高15厘米,宽约为20厘米,书体为隶楷相间,浑厚勃发。碑首下阴刻《文殊般若经》经文10行,每行30字,计297字,书体同碑额,字径5厘米。碑之两侧镌有善主职称姓名,因刻度较浅,现已剥落难辨。

特点

位于水牛山摩崖的刻经,在水牛山南半腰处一人工佛洞的左侧,有崖刻佛教经文一处。字大近尺,共52字,为北齐时作品。书体与《文殊般若碑》相仿,亦是隶楷兼蓄,然隶意稍浓,古朴浑厚,方圆兼用,为书法精品。“北齐文殊般若经碑”刻石无年代,以书法风格列入北齐。文殊般若经书法不似隋唐以后楷书注重波折,起收笔处不露笔锋,行笔迟缓,落笔凝重,结体茂密,风润厚美,用笔平衡庄重,不作险峻欹侧之笔,故显雍容大度,整体看来似《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清杨守敬《平碑记》称“平情而论,原非隶法,出以丰腴,具有灵和之致,不堕寒俭之习耳”。

价值

《文殊般若经》书体为由隶向楷过渡的代表作。据有关学者考识,“泰山经石峪摩崖”、“徂徕山摩崖”、“邹县铁山岗山摩崖”等,均宗其书体神韵。该碑制作年代,素有争议。由碑侧所刻“经主励威将军,兖州东阳平太守□□□……郡太守太山羊钟”等郡名、人名考之,应为北魏后期所置,书写者当为泰山下历代望族和书法世家出身的羊氏某人。

唐时李白、颜真卿等俱来此观览。1979年《书谱》上刊载水牛山摩崖石刻及“文殊般若碑”评介,蜚声海内外。此拓本为清乾嘉拓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之一。拓工精良,此碑北齐刻,在山东宁阳水牛山洞,额3行,行2字。阴题名,失拓。此拓为割裱本,计9开半,高34厘米,宽20厘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