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卫斯理宗 |
释义 | 卫斯理宗是新教宗派之一,亦译卫理宗或循道宗。该宗是以创始人、英国神学家约翰·卫斯理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卫理公会、循道公会等)的统称。 简介该宗原为英圣公宗的一派,其雏形为卫斯理组织的“牛津圣社”(牛津复兴运动),主张认真研读圣经,严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规范,故又称为“循道宗”(Methodists)。该宗实行监督制,故又称为“监理宗”。卫斯理于1738年独立传道,1784年脱离圣公宗,“牛津圣社”发展为独立的卫斯理宗。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新教主要教派之一,其各类会友约4000余万,其中美国有正式会友1400余万人,英国有250余万人。另外还有许多自治教会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西非诸国和南亚地区。瑞士、斯堪地那维亚、葡萄牙、奥地利、波兰和德国也有少量信徒。卫斯理宗的国际组织为1881年成立的普世循道宗大会(TheEcumenicalMethodistConference)。1981年,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世界循道宗联合会(TheWorldMethodistCouncil),每5年召开一次大会,其成员包括世界约90个国家的64个教会团体。其主要任务是沟通教会之间的关系,协调在普世合一运动及其他社会问题方面的共同立场。 主要特征(一)继承“因信称义”的原则,重视内心的宗教体验,强调人之得救仅凭信仰,并获得上帝的恩典才能完成;主张基督普遍之爱,并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个人可凭对上帝纯洁的爱而战胜罪的诱惑,蒙恩典而实现成圣。 (二)重视信仰对人的外在行为的指导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影响。要求信徒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发扬对他人的爱并为之服务。故在推进社会福利、举办慈善事业、提倡节欲、禁酒和反战等方面表现积极。 (三)实行圣洗和圣餐二种圣礼。圣洗对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均可施行。 (四)在教会管理体制中强调民主原则,一般教徒与神职人员共同管理教会。教会组织系统由一系列各级会议和议会构成,一般分为地区性会议和全国性会议。美国卫斯理宗的最基层组织为地方教堂,教堂设有选举产生的管理委员会;同一地区的各教堂每年召开代表会议,任命牧师并讨论本地区的教务,全国总议会为最高领导机构,每四年召开一次。 由以上各点可看出该宗较多地受到圣公宗、加尔文宗的影响,在组织制度方面又具有自身的持点。卫斯理宗信仰的依据除圣经外还有卫斯理兄弟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是《讲道集》 、 《新约注释》 和《卫斯理谈话录》 等。 历史卫斯理(JohnWesley1703-1791)出生于英国林肯郡,其父是圣公会牧师。1714-1724年,他先后在伦敦查特豪斯学校和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学习,1726年进牛津大学林肯学院为研究生,1728年,按立牧职,任其父的助理牧师。1735年,他与其弟查理前往北美传教,但成效甚微。1738年回国后,他开始巡回露天布道,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和经验,终身不辍。1739年,他在布里斯托成立第一所循道教堂,此后,他的传教活动扩大到全国,人称卫斯理运动。1747年起,他多次去爱尔兰、苏格兰传道。他本期望在英国国教范围内开展传道活动,但遭伦敦主教拒绝,结果卫斯理宗脱离国教,形成了新的独立宗派。卫斯理强调人们必须信奉上帝,开始新的生活,只有将纯真的信仰与虔诚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得救。他主张基督徒必须追求圣洁、完善的生活,强调自身内省与圣灵的工作,坚持《圣经》的权威。同时他关心社会问题,主张废除奴隶制,倡导公共教育,致力于法制和监狱改革。 18世纪初期,牛津大学学生组织圣洁会,卫斯理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该组织成员立誓经常参加圣餐,认真研究《圣经》,定期访问监狱,主张按其所认为合乎《圣经》的教训,过循规蹈矩的生活。该派当时被戏称为循规蹈矩者,这个戏称后来成为该派的正式名称,沿用至今。1738年,卫斯理前往布里斯托尔,在生活极端艰苦的矿工中传道,成为该宗在社会底层活动的开端。卫斯理的助手中平信徒多于圣职人员,在被国教会忽视的下层群众中获得了支持。1784年,伦敦主教拒绝任命该派成员去北美传教,卫斯理认为《圣经》允许派立长老和监督,遂自行派立科克和阿斯贝利为教区长,另两人为牧师前往北美,同年组织"百人大会"管理本派事务。1795年,该派彻底脱离英国国教,成为独立宗派。 l9世纪,美国卫斯理宗发展迅速。但围绕奴隶制与教政制度的争论导致教会的不断分裂。黑人教众由于反对种族歧视,退出了美以美会,先后于1816年和1820年单独组成黑人卫理公会(TheAfricanMethodistEpiscopalChurch)和黑人卫理锡安会(TheAfricanMethodistEpiscopalZionChurch)。1830年,要求给信徒更多权利的部分神职人员和信徒退出美以美会,另组美普会(TheMethodistProtestantChurch)。1844年,主要由于南北两方在奴隶制问题上的对立,美以美会又分裂为北方的美以美会和南方监理会。1870年又从后者中分裂出有色人卫理公会,现称基督徒卫理公会。 20世纪以来,主要教会之间的分歧逐渐缩小乃至消失。1939年,美以美会、南方监理会和美普会联合组成卫理公会。同英国卫斯理宗一样,美国卫斯理宗亦十分注重传教,其传教范围包括墨西哥、古巴、朝鲜、日本、中国、印度以及非洲。美国卫理公会在华的影响远较英国为大。 历史活动特点二战后,从世界范围看,卫斯理宗相当活跃。50与60年代,其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世界循道宗联合会多次召集国际会议,以加强各教会之间的国际联系与团结。 (二)发动国际性的传教活动,协调各地教会的传教工作,扩大对青年的影响。如英国卫斯理宗针对战后本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重新强调在产业工人聚居区传教,重点是社会下层、尤其是青年工人,以遏制世俗主义对青年工人的影响。 (三〉积极发展与其他教派的联系,参加普世合一运动,与世基联和天主教会的关系尤其受到重视。印度卫理公会和英国卫斯理宗尤为活跃,它们都谋求与其他宗派的联合。 (四)十分关注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世界循道宗大会多次主张建立没有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杜会;反对战争、号召尊重人权。如南非循道会始终坚持反对种族主义,拒绝在教会内实行种族隔离。 (五)亚、非、拉教会走向自治与独立,是战后卫斯理宗发展的重要趟势。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促使亚、非拉国家的卫斯理宗逐步摆脱了英、美教会的控制。 美国卫斯理在战后世界卫斯理宗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卫斯理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战后至60年代为第一阶段;70年代至今为第二价段。在第一阶段中,美国卫斯理宗有所发展。以最大的美国卫理公会为例、1950-55年信徒增长了约4.3%,1960-65年增长了约3.3%。其教徒的种族、地域及社会阶层分布都较广大,因而被人们视为有代表性的美国教会。其工作重点是:处理与解决种族关系问题。当北方的美以美会和南方监理会于1939年合并时,双方达成协议,在新成立的卫理公会中,把黑人教会及其地区年会单独组成一个管理系统,称为中央管辖区,与其他五个以地域划分的白人教会管辖区相平行。这实际上是一种种族隔离性质的制度,此举一般认为是北方教会为谋求团结向南方教会所作的让步。 随着50年代美国社会反对种族主义运动的日益高涨,尤其是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关于消除公共学校中种族隔离法案后,卫斯理宗内部反对种族隔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卫理公会实行的制度成了斗争的焦点。该教会对最高法院的决定公开予以支持,表示要贯彻执行;但在如何处理中央管辖区问题时却意见分歧,北部、东部及西部的教会地区年会相继表示支持废除。但南方的地区年会及其所属大部分教会却以让黑人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为由,要求保留这一制度。1956年,卫理公会全国总议会决定要以合理的速度废除教会内部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现象。其具体惜施是,允许中央管辖区所属的黑人教会及其地区年会在自愿的基础上并人其所在区域的白人教会管辖区,直至最终废除中央管辖区制度。至1960年,仅有六个黑人教会并入白人教会管辖区,直至1968年始全部合并,中央管辖区正式被废除。这是战后美国卫斯理宗争取种族平等斗争所取得的一大胜利。然而,在卫理公会内部,黑人信徒对教务仍处于相对无权地位,种族平等问题仍未获得根本解决。此外美国其他卫斯理宗教会也在消除种族隔离和歧视方面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方。三个黑人教会--黑人卫理公会、黑人卫理锡安会和基督徒卫理公会亦在60年代中期开展对话,加强团结争取自由和平等。 这一时期,美国卫斯理宗的海外传教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50、60年代,亚非拉地区教会独立自主的要求强烈。它们对以美国卫斯理宗为宗主,自己仅处于附属地位的现状日益不满。经过努力争取,缅甸、古巴、印尼、利比亚、巴基斯坦等地的卫斯理会陆续取得了自治权。 在第二阶段(70年代至今),美国卫斯理宗信徒有所减少。教会内部神学上的保守派与自由派进行了长期斗争,趋势是保守派渐占上风。其中以美国最大卫斯理宗教会团体联合卫理公会,最为显著。该会自1965至1970年,信徒减少3.2%;1970至1975年减少7.1%。80年代始趋于缓和。其原因在于60、70年代以来,美国教会中自由主义影响下降,保守主义思潮抬头所致。联合卫理公会素来有多元化的特点,它包括了不同的神学流派和政治观点,其成员的种族构成复杂,地域分布较广。这种兼容井蓄的因素使该教会一直带有温和的自由主义色彩。其全国总议会于1972年通过了一项关于信仰的声明,明确肯定神学上的多元化;体现了调和教会内各种派别的意向。但到70年代中期有所变化。在联合卫理公会内,福音主义色彩浓厚的保守派的力量不断增长。他们指责自由派人士把持许多教会机构,背离了教会经典和约翰卫斯理的教义。他们以南方州为基地组织“福音运动”,从1974年开始积极活动,力图影响教会总议会的决策。保守派还批评教会忽视信徒个人的福音传教活动,致使传教事业萎缩。他们要求把部分教会神学院移交保守派,还与其他教派内的福音派建立密切联系。与保守派的攻势相比,自由派显得涣散,缺乏进取性。然而纵观70年代,联合卫理公会内自由派与保守派的斗争虽然日趋激烈、但保守派还未取得明显优势。以1976年的总议会为例,保守派与自由派就如何对待教会内公开申明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士展开了较量。前者主张严厉抨击,禁止同性恋者任圣职;后者则声称一个人性的行为不应妨碍其出任圣职。最后,这次总议会基本上维持了1972年对此问题所采取的立场,即不干涉个人合理的权利,但申明对同性恋者不宜授于圣职。 80年代,保守派的攻势更为猛烈,平衡状态被打破。在保守派的压力下,1984年的总议会同意修改1972年的信仰声明,强调禁止同性恋者任圣职。这说明保守派已经占据上风。此后,保守派的影响不断扩大。他们公开鼓吹反对教会的多元化,认定这是导致教会丧失对群众吸引力的根源。1988年的总议会突出的表明了保守派的活动所取得的成效。 其决议是: 一、批准新的信仰声明,改变1972年所强调的神学多元化和给予圣经、传统、经验和理性探索真理的平等地位的立场,宣布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最高权威。 二、在新的赞美诗集的部分诗篇中恢复使用上帝的阳性代词。 三、坚决声明教会禁止向同性恋者授职,反对控制生育和以性别选择为由实行堕胎。 这些决定都表明保守派已具有左右教会前进方向的力量。联合卫理公会正失去多元化和宽容的持点,越来越带有福音主义的倾向。当然,该教会传统的特点不会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自由派的影响也不会倾刻之间烟消云散。新的信仰声明在突出圣经权威的同时,仍然承认传统、理性和经验对圣经的解释和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它亦未公开排斥黑人神学、妇女神学等教会内现存的神学思想。1988年总议会尚设立一委员会,继续探讨同性恋的问题。这些都被自由派人士看作希望之所在。妇女争取完全平等的斗争也说明了这一点。该会自1956年向妇女授圣职以来,至70年代已有近千名妇女在教会内担任职务。她们活动的主要目标转向要求任命女主教、教区总监、神学院院长和宣传女权神学等。 80年代,世界各国的卫斯理宗教会以世界循道宗联合会为中心,积极加强联系。主要社会活动和立场是:一坚决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呼吁各国予以经济制裁;二、反对战争与核武器的威胁,呼吁停止核试验和布署核武器;三、主张消除贫困、吸毒、犯罪以及侵犯人权等社会弊病;四、抨击西方主要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世界循道宗会议作为卫斯理宗的世界性组织,体现了该宗在普世合一运动中的积极性。卫斯理宗与天主教会、路德宗和归正宗的对活近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信条及其制度卫斯理派宣称忠于《圣经》,忠于传统信经教义,并自认为属于新教改革传统,多数接受阿明乌主义,认为得救既凭借神恩,亦取决于个人自由选择。所有人都有得救的可能,靠着圣灵,人可以在此生达到对上帝、对他人完全的爱,获得完善的基督徒品格。在神学上,卫斯理派不重思辨,不强求一致,强调圣灵有使人信仰及改造信徒生活的力量。卫斯理派还认为宗教的核心在于人与上帝的切身联系,在社会观点上重视下层社会,主张社会改良。 英美两国的卫斯理宗在组织制度上有一些差异。美国卫斯理宗采用会督制,会督由教会总议会选举产生,总议会每4年举行一次,下有教区年会议及地区会议。英国卫斯理宗教会多不赞成会督制,而是由选举产生的平教徒和教士组成全国总议会,在教义、圣职和礼仪上指导地区和地方堂会。圣礼由牧师主持,其他礼仪可由没有圣职的平信徒"传道人"主持,所有圣职人员一律平等。 在中国卫斯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是卫理宗的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合并而成的基督教教会。现传布于英国、美国、中国,和世界各地。鸦片战争后,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差会分别派传教士来华:来自英国的包括圣道公会(United Methodist Church Mission, UMC)、大英循道会(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 WMMS)等许多分支,后来统称为循道公会,包括温州、宁波、西南(云南昭通和贵州威宁石门坎一带)、华北(山东乐陵、惠民和天津一带)、湖北、湖南、华南(两广)七个教区,总部设在汉口。 来自美国北方的称为美以美会,来自美国南方的称为监理会,1939年连同美普会合并成为卫理公会。包括10个年议会:福州、兴化(福建莆田)、延平(福建南平)、华北(北京、天津和冀东)、山东、四川、江西、华中(南京、镇江和皖南)、华东(监理会,上海苏州和浙江湖州)和张家口(美普会)。总部设在福州天安堂。卫理公会在福建省约有10万信徒。 来自于加拿大的称为英美会,后来改名美道会。分布在四川。 1975年,在香港的循道公会与卫理公会合并成为循道卫理联合教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