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渭北花袱子印染技艺
释义

历史渊源

“花袱子”与印花门帘在乡村生活中本是并不贵重的轻小型日用品;即使是这样,20世纪80年代前期渭北各县在民间美术普查中征集到实物,仍见有许多年巳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当年结婚时陪嫁的印花包袱;即是说,渭北乡间以印花包袱作为姑娘出嫁时的家妆,这一风俗至迟在20世纪二十年代就已存在了;这种婚俗文化需求是当地“花袱子”生产技艺兴起的推动力量。从实物分析它们形式设计的完美性、工艺技术的成熟性,可以确信,渭北民间这种工艺品类的发生发展,是在更为早远的时代就开始了的。

从全国范围察看,与陕西渭北夹黄河相望的晋西南一带,群众生活中也曾流行类似的印花袱子;与陕西远隔千里的山东鲁西地区,也发现有型制、原理与渭北相类似的花包袱皮印染工艺。以上这些区域都曾是我国北方产棉基地,由此推测这一风俗及生产工艺或许还具有特殊的经济文化史的背景因缘;但至今学术界未曾开展系统研究,尚不能完整地加以揭示。

经多年考察初步认定,韩城市是渭北“花袱子”生产最集中的地方。在1982年调查时,该市老县城街上还存活多家家庭作坊,每逢遇集即在门外设摊;此外还有从各乡镇专程赶来摆摊经营的流动匠人,摊位前颇为热闹。当地老乡们认为年轻人结婚时花袱子、花门帘在女子的陪嫁物中是必不可缺的。这些花袱子、花门帘,一直到60年代那时候,还都是各家趁赶会时由长辈陪着姑娘,拿着自己手纺家织而成的白粗布料,去找作坊或集市摊位,现场定样、当面印制并交货;回到家中,母辈还要在包袱皮四个角缝上色彩艳丽的“浑沌”。到20世纪80年代,乡村家庭手工纺花和家庭织布开始逐渐衰落,所以做包袱皮与门帘用的布匹逐渐改由营业作坊从大纺织厂(那时大荔县许庄就有省办的棉纺识厂)进货,在集市上当面印好作为商品出售。

当地民间历史上最普及的布匹染色技术,首数家织粗布上的手工扎染(渭北盛产植物染料红花,依习俗外婆要为外孙扎染大量红底白花的尿布)。渭北一带旧时还有许多做蓝印花布的染坊,可惜当年没有考察和保存下足够翔实的有关资料;以这些为基础,随着经济贸易发展,技术工艺逐渐复杂化,漏版刷印和多色套版施用在白布袱子上,实现了民间织物印染工艺的一大进步。据老师傅口述,“文革”以前印花袱子在渭北乡村应用十分广泛,不过从前袱子的规格较小、花子也较小、花样较简单,但是像“鱼戏莲”、“凤凰戏牡丹”、“鸳鸯戏水”等却是至今盛行的永恒主题。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因应社会意识形态的波动,都出现过一些“与时俱进”的新题材、新花色。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是渭北花袱子当代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此期韩城市一些印花袱子作坊曾常年接待从本省的合阳、大荔、临潼等地,甚至还有从山西省的河津,临汾等地来的商贩,他们定期购进花袱子制成品,运到各地销售,很受老百姓欢迎。因此有些家庭作坊那时每年要雇两个帮工才能完成订货。

自90年代末以后,花袱子手工印染生意在渭北开始逐渐减少:进入21世纪以来,可以说已濒临凋敞的危境。韩城市一些经营历史长、技术水平很高的老家庭作坊如今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还有许多老艺人已黯然去世,而他们的传承人也很少再做印染,当年的繁盛景象如今因各种原因而不复存在了。

基本内容

1.起稿:起稿最耗时又麻烦复杂,要求艺人善于从多方取材,糅入整幅构图;要对民众审美趣味有深切认知与高度敏感,更要能从全局上把握整幅构图、分解纹式结构,并综合考虑红、黄、绿、蓝等色的穿插组合效果,设计出活泼美丽的装饰画面。

2.刻版:版是奠定花袱子艺术观赏价值的关键环节。刻版材料选用较厚而结实的纸张,刻好后多遍刷上防水涂料。后人也有改用较厚硬的塑料纸者。刻版要求艺人熟知画稿并具有扎实的刀功,刀下刻出的线条流利圆畅、形象准确优美。

3.备布料 纯棉白布,尺寸大小依通用习惯规格不等。旧时家织土布幅面窄,包袱皮及门帘画大都为小块的,较大型包袱皮和门帘还须多幅拚缝。今机织品有多种宽幅布,故栽为1米见方的包袱皮最流行;门帘更常见1米以上宽、长度达2米多的。

4.花样选定,版样取民间流行主题,皆是新鲜活泼、象征美好生活的吉祥祝福纹样,供顾主从中当面挑选指定。袱子边角多见“四季花”,双喜、万字边、中央是美丽的吉祥图样,“鱼戏莲”、“凤凰戏牡丹”、“鸳鸯戏水”是永恒的主题;门帘上有一些人物题材画面,如《才子佳人》、《牛郎织女》、《胖娃娃》等,也有顺应特殊时代跟风潮而创制的主题版样,如五十年代的“劳动发家”,六十年代的“自力更生”、“读毛主席书”,七十年代的“斗私批修”等。

5.调制染色剂,染料一般使用碱性染料,常用色为黄、绿、红、蓝,以热水冲调。碱性染料容易着色且颜色鲜亮美观,但有一弊,就是印染好的袱子经水洗会导致褪色。70年代前花袱子应用蓝紫色而多有清润之气,80年代之后多不再用而突观出了热烈欢闹的格调。

6.布局定位,将裁好的布料放案子上,用折叠或测量等方式找出布面中心定好排版方位,以确保刷印出花式对称和规整。

7.排版染色,采取分色套版印染,先刷印色浅且不易晾干的黄色,常从中央纹样的一半开始,搭版注意将三个边留亭匀,印好再调转印另一半中央纹样。等晾干之后再印第二种颜色;深色放在最后面染。颜色的样数即换版刷印次数,每一道色刷毕都要将袱子搭起来晾干。

基本特征

1.渭北花袱子、花门帘是我国传统产棉区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手艺工品种,它服务于民众美化生活、装点家室、增添喜庆气息的风俗要求,青年女子结婚前必定要在母亲陪伴下亲自置办它作为妆奁;置办时是以“对”(双)为单位,买回后由母亲缝装“浑沌”。它在生活实用品上体现审美理想,寄托母亲的祝福和结婚女子的命运期望,演绎为一种广泛流传的美好习俗。

2.旧时袱子的成品尺寸依手工织机宽度有限而较小,七八十年代起出现了采用机织布的90cm×90cm、100cm×l00cm大包袱皮。旧时设色相对稳静优雅些,八十年代后用色鲜艳热烈。构图饱满而清晰,花式淳朴而活泼,刀法刚劲简洁,体现了非常地道的民间意味,饱含民间的审美意趣,同时也折射着时代的审美趋向性。

3.传统花袱子自始至终皆以手工制作,所用材料工具以简便和就地取材为主,工艺技术力术简单实用,而在主题表达、骨架穿插、花式剪裁和色彩对比上努力创造,颇见匠心,深切地体现了渭北人民的聪明机智,艺术形式上民间意趣浓厚,具有渭北地方文化完整的典型意义。

主要价值

1.群众生活中的功能价值:作为婚嫁必需品的花袱子、花门帘,既用于包裹衣服、被褥等实用价值,又具有漂亮美观的展示价值,增添了喜庆美好气氛;对于出嫁女子来说,花袱子代表着人生重要时刻,寄托着幸福和美满,是珍惜的纪念物。同时袱子花式及色彩等的活泼与热情,注满了娘家对女儿的留恋和祝福;因此它对群众生活环境及人生心理上都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

2.社会文化价值:花袱子、花门帘民俗工艺流布范围广,群众根基深;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立足淳朴的乡土社会,反映着社会经济状况、时代生活方式和人文理想追求。花袱子的花式有着很多讲究,在袱子四角多以“四季花”为装饰、中央部分则大量使用对称的吉祥纹样,颜色鲜亮活泼,装饰性强,具有热情而富有朝气的艺术审美性格,展现了动人的创造魅力。

3.技术文化价值:花袱子、花门帘的制作工艺以简便求实效、从朴素中得瑰丽、化拙寓巧,变幻丰富,形成了成熟的技艺套路。从发展角度看,有希望开发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项目。

相关器具与制品

相关器具主要有:

起稿用铅笔、放大尺、毛笔、墨。

刻版用刻刀,砧垫。刷纸版的防渗水涂料。

成版,版一般包括边子和内芯两大类,边子常以一条四圈通用,芯子也可只刻一小块(1/2或1/4)版,重复调转使用。艺人以积存的印版样多、质优、品类全为尚。

布料,一般用纯棉白色平布,按需要尺寸裁用。

染料,碱性染料,有黄色、红色、绿色和蓝紫色等,后期多用黄、红、绿三种。门帘常用黑色。

刷色用宽板毛刷、平头画笔;调配色浆的容器。

小桌案、木板,铺垫及清洁用布、坐凳。

制成作品:各种花色不同规格的包袱皮及门帘。

代表性的传统花样有:“四季花”、“龙凤呈祥”、双喜字、“狮子滚绣球”、“鱼戏莲”、“鸳鸯戏水”、“凤穿牡丹”,以及“才子佳人”、“牛郎织女”、“仙女”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