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维摩诘经思想新论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王新水 著 丛 书 名:东吴学术文库 丛书主编:蒋国保,周可真 出 版 社: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08377 出版时间:2009-10-01 版 次:1 页 数:310 装 帧:平装 开 本:32开 所属分类:图书 > 宗教 > 佛教

内容简介

《维摩诘经思想新论》一书主要从佛学义理的角度,试图对《维摩诘经》本身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思想的主要影响,做全面的整体性的研究。 论述按如下主题展开:经的形成、传译注疏;宗旨和结构;思维方式(含对吉藏、智顗佛学思想的影响);不思议解脱观;成就众生的可能性与方法(含如来种观及方便观对后世佛学的影响);严净佛土的可能性与方法(含唯心净土思想对慧能及后世净土思想的影响);与居士佛教及佛教世俗化的关系。

作者立足原著,运用现在所能掌握的资料,就中观的思维方式、性恶思想、唯心净土思想及其影响、经与居士佛教及佛教世俗化的关系等问题,针对目前学界流行的某些观点,提出探讨性的一孔之见。

作者简介

王新水,江西余江人,1971年1月16日生。2006年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毕业。毕业后到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任教。

目录

《东吴学术文库》总序/001

中文摘要/001

ABSTRACT/004

绪论/001

第一节 《维摩诘经》之形成、传译与注疏/001

一、大乘运动之兴起和《维摩诘经》之形成/001

二、《维摩诘经》之传译与注疏/003

(一)经之传译/003

(二)经之注疏/007

第二节 现代研究综述/010

一、大陆之研究状况/010

二、港台及国外研究状况/012

三、研究中存在之问题/016

第三节 本文写作意图与方法,思路与结构/018

一、写作目的与方法/018

二、本文思路与结构/021

第一章 《维摩诘经》的宗旨与结构/040

第一节 经旨:“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040

一、前人释经宗旨/040

二、“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之宗旨/044

第二节 层层递进、纵横交错之结构/048

一、前人之科判/048

二、层层递进、纵横交错之结构/057

第二章 经之思维方式——否定形态之肯定(上):“空”观/065

第一节 佛教“空”观之发展轨迹/067

一、“空”观念之渊源/067

二、原始佛教时期之“空”观/068

三、部派佛教时期之“空”观/071

四、《般若经》之“空”观/074

第二节 《维摩诘经》之“空”观/076

一、本经对《般若经》“空”观之继承与发展/076

二、本经“空”观之特色之一:“从无住本立一切法”/082

(一)何为“从无住本立一切法”/082

(二)“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与否定形态之肯定/088

(三)“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义之拓展/088

(四)《坛经》“无住为本”是否受本经“无住本”之影响/103

三、本经“空”观特色之二:即“恶趣空”而超越之/107

第三章 经之思维方式——否定形态之肯定(下)

“中道”和“无分别”观/112

第一节 <维摩诘经>的“中道”思想/112

一、“中道”思想之渊源及发展/112

(一)原始和部派佛教的“中道”思想/112

(二)《般若经》与小品《宝积经》的“中道”思想/118

二、《维摩诘经》的“中道”思想/122

三、吉藏、智频对本经“中道”思想的发挥/126

第二节 《维摩诘经》的“无分别”观/128

一、“无分别”思想之历史回顾/128

(一)原始和部派佛教的“无分别”观/129

(二)《般若经》的“无分别”思想/129

二、《维摩诘经》的“无分别”思想/132

(一)对弟子及菩萨“分别”思想的弹斥/132

(二)不二法门/137

第四章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世间即出世间之

“不思议解脱”观/151

第一节 佛教解脱观简述/154

一、解脱之涵义及其种类/154

二、解脱与涅槃与/157

第二节 “不思议”与“不思议解脱”/164

一、何谓“不思议”/164

(一)“不思议”之一般涵义/164

(二)本经“不思议”之特殊涵义/165

(三)本经为何说不思议/169

二、“不思议解脱”/170

(一)“不思议解脱”之涵义/170

(二)本经“不思议解脱”之实质/173

第五章 众生如何成就——“如来种”观和“方便”观/175

第一节 “如来种”——众生成就之可能性/176

一、为何说烦恼为“如来种”/176

二、智频由“如来种”导向“性恶说”/178

第二节 “方便”——众生成就之法门/183

一、“方便”(“沤和”)思想之渊源/184

二、《维摩诘经》的“方便”思想/187

(一)本经之方便教化——“方便行”/188

(二)本经“方便”之两层涵义:方便行与方便智/192

第三节 印度佛教对“方便”思想的发展/199

一、《法华经》对“方便”思想的发展/199

二、作为“十波罗密”之一的“方便波罗密”/203

三、《瑜伽师地论》的“方便”思想/207

第四节 中国佛教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08

一、成实师法云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08

二、天台宗智颇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11

三、三论宗吉藏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15

四、唯识宗窥基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19

五、禅宗机锋教化对本经“方便”施教的继承/222

第六节 关于“方便”之小结/223

第六章 佛土如何严净——经之净土和“唯心”思想/225

第一节 佛土与净土概述/225

一、佛土/225

二、净土/228

第二节 “心净则佛土净”——本经之净土观和唯心观/229

……

第七章 《维摩诘经》与居士佛教教世俗化/250

参考文献/276

附录/285

前言

本书原为作者的博士论文。感谢导师王雷泉先生的循循善诱,方便教化。先生教人佛理,最注重引导学者树立正见,而非要人急于阐发新义。先生不但注重以佛理启发人,更强调以佛家情怀熏陶人。先生不但尊重佛教徒的信仰,更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身体力行,为一切有利于净化佛教的事业,奔走呼号。

感谢复旦大学哲学系坚守哲学阵地的一群矢志不移的精神卫士——老师和同学们。不亲身融入这样一个群体,是感受不到他们为人类的精神而奋斗的精神的。

《维摩诘经》,它对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自不必说,龙树的《大智度论》等著作中曾引用它就是铁证;它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影响更不必说,汉地佛教尊奉它为禅门三经之一,就是明证。此外,自姚秦高僧鸠摩罗什第六次译出本经并初次为它做注以来,元、清两朝除外,代代都有高僧为之或注或疏,其中有地论师巨匠净影慧远、三论宗大师吉藏、天台宗创立者智者大师、唯识宗二传高弟窥基大师。民国以来为之注解者也不乏其人,其中较著者有太虚大师等。至于现代以来,高校学者及学子围绕本经所做的研究性论文,大陆及港台都为数不少。虽然如此,专门就全经义理做全面系统性研究的专著尚未见面世,本书即是朝这种方向所做的一种尝试。

尝试自然难免有许多遗憾。然而最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笔者至今对梵语依然一窍不通,更不用说用它来做佛学研究,而日本大正大学已在2004年出版了新发现的梵语原本《维摩诘经》。

热切期待根据梵语本所做的义理性研究专著问世。

全书共七章。

第一章论述经之宗旨和结构。笔者认为,本经乃以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为宗旨。“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名三而实一。前者为宗之体,后二者为宗之用,体用一如;又前者为果,后二者乃行,行果一体无间。本经乃一层层递进、纵横交错之结构。

第二章论述“空”观。本经除继承、发展《般若经》“空”观,着重中道空外,尚有二特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与即“恶趣空”而超越之。

第三章论述中道观和无分别观。真空假有、双遣空有的“中道”思想,在否定“自性有”之同时,安立“假有”,且当下即朗现一中道实相之境界。菩萨行即体现了中道思想。本经中道思想对龙树之“八不中道”影响很大,吉藏和智顗则皆承龙树之“八不中道”而有创新。“不二法门”充分体现了“无分别”思想。“不二”即无差别。实相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无于彼此,故云“不二”。“不二法”即中道实相。“入不二法门”,义有“三阶”。不二即不思议,入不二即不思议解脱。笔者认为,吉藏之四重二谛思想,受本经影响较大,而《坛经》之“三十六对法”,并无明显受本经影响之证据。

上两章所论述之“空”观、“中道”观和“无分别”即经之思维方式。此思维方式,一言以蔽之:否定形态之肯定思维。只有运用否定之肯定思维,才能真正生大悲心,起方便行,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不思议解脱。

第四章论述经旨“不思议解脱”。不思议之一般含义,指理之深妙或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本经之不思议,除上述一般涵义外,乃特指解脱而言,不思议即解脱,解脱即不思议,合称不思议解脱。不思议解脱之实质,即成就众生和净佛国土。亦即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即世间而出世间。

第五章论述众生成就之可能性和法门——经之如来种观和方便观。所谓“如来种”,起于众生当下之欲望、烦恼。如来种说与真常唯心论所谓之“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说有别,前者可发展为后者。智顗即挟《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思想,会通本经之如来种说和《涅槃经》之佛性论,开出天台之性具善恶说。“方便”为众生成就之法门。“方便”有三义:一曰“方便智”,二曰“方便行”,三曰“方便法”。《维摩诘经》论“方便”多“行”、“智”合一,其前之《般若经》亦然。《般若经》乃至《维摩诘经》之“方便”,多属由菩萨之大悲心而生发之涉有化他之智慧和修行,乃大乘不思议解脱之法门。至《法华经》,则三乘皆变而为权、方便,唯一“成佛乘”为真实。《瑜伽师地论》乃开出向内修证佛法之内六方便,及外成众生之外六方便。而后中国诸师之诠释方便,多循法华之进路加以发挥。

第六章论述佛土如何严净——经之净土观和“唯心”观。“心净则佛土净”之“心”,乃当下现实之一念心。此心染净并具、真妄合一,而非本净之真心。而所谓“心净则佛土净”,此“心净”非仅指主观一心之净,而亦指众生心之净。“佛土净”有两层含义:性净之佛土与修净之佛土。性净即本来清净,指毕竟空。佛土之性净,即佛土之毕竟空,无论心净与否皆然。修净即离垢清净,乃因修而得,故“心净”则见,不净则不见。慧能“即心即佛”之思想,与《维摩诘经》“心净则佛土净”之理念,大异其趣。慧能完全否定西方净土之存在,其净土思想全重在个人一心之顿悟,而本经则主张,令自心清净亦令众生心清净方能得佛土清净。包括慧能在内之后世所有“唯心净土”思想,与“心净则佛土净”思想皆迥然不同。“唯心净土”思想重在言性而非言修,而“心净则佛土净”思想重在言修而非言性。然性本因修而说,修须藉性而修,故二者实可贯通。

第七章论述本经与居士佛教及佛教世俗化之关系。本经思想并不必然为居士佛教与佛教世俗化提供任何理论基础。所有从中寻找理论根据者,或为顺应时运和众生之机而方便施教;或为他故而六经注我。

附录所收四篇,是紧扣原著,对本经“佛国品”、“方便品”、“佛道品”以及“入不二法门品”等四品大义的解读,对正文可以说并非蛇足,对于喜欢原经的读者而言,未尝不可借此一睹经文原貌的风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