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威海卫保卫战
释义

清朝时期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月至2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军围攻威海的作战。

1894年12月23日,日军前往山东半岛东端的荣成湾(龙须岛以西)、爱伦湾(倭岛以南)、桑沟湾(寻山所与宁津所之间)进行侦察,发现荣成湾海口宽、水浅,海底为泥质,距威海30海里,为袭击威海后路的最佳路线,伊东佑亨便决定在此登陆。1895年1月18日上午6时,日军吉野、浪速、秋津洲3舰驶往登州(今蓬莱)海面游弋,转移北洋海军视线,以掩护在成山头登陆的真实企图。1月20日拂晓,日本八重山、摩耶、爱宕3艘先遣舰抵达荣成湾龙须岛一带,先派出50余人敢死队上岸侦察,为巩军行营炮阻击,日舰用舰炮对岸轰炸,巩军见势难抵挡,弃炮西撤。9时,日军先头部队占领荣成,并切断电信局与威海的联系,同日,日本联合舰队护送19艘兵船先后到达荣成。

1月25日,日军第六师团沿荣成至威海大道,进犯威海南帮炮台,第二师团沿荣成至烟台大道,进攻杨家滩,切断南帮炮台清军后路。山东巡抚李秉衡急调宁海酒馆的崇武左营和福字军1200人前往迎敌,取得小胜,但由于缺乏后援,最后不得不撤出阵地,向羊亭转移。1月29日,日军前锋占领温泉汤,对南帮炮台完成包围,次日发起总攻,同时,游弋在海面的日本联合舰队以炮火进行策应。在日海陆军的夹击情况下,丁汝昌率镇南、镇西、镇北、镇边诸舰支援南帮炮台,但由于敌众我寡,加之部分兵将临阵溃逃,南帮炮台最终失守。

北帮炮台坐落于威海卫城东6里丘陵地带,地势陡峭,仅有一条小路可通,炮台与刘公岛隔海想望,相距仅4里,如果日军占领此炮台,会直接以炮台的炮火威胁刘公岛的北洋军舰。南帮炮台失陷第二天,丁汝昌亲自到北帮炮台,与守将戴宗骞商议“战守之策”。但夜里,守军几乎溃散殆尽,整个炮台仅剩19名守军,为防止北帮炮台被日军用来攻击刘公岛,2月1日,丁汝昌命令炸毁炮台和弹药库。2月2日上午,日军左右两路纵队会师于威海卫城,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北帮炮台。

2月3日,日本联合舰队和登陆陆军向我北洋海军和各炮台发动了猛烈攻击。这时,日军已修好了南帮炮台的5门大炮,日军陆军与海军配合,夹击港内的北洋舰队。守军奋勇抗敌,双方炮战异常激烈,敌舰筑紫、葛城先后被击伤,迫使日军退却。

正面进攻失利后,伊东佑亨决定以鱼雷袭击。4日午夜,日军一鱼雷艇摸进威海卫南口,打开一缺口,5日凌晨3时,第二、第三鱼雷艇队共10艘实施夜袭,被北洋舰队发现,诸舰纷纷开炮,敌22号艇转向逃跑时触礁。当时,北洋舰队7艘战舰停泊在刘公岛西南海面,定远舰发现一敌艇靠近,急发炮弹,命中敌艇机舱,几乎与此同时,定远舰被鱼雷击中,丁汝昌急令定远沉没前驶往刘公岛南岸沙滩搁浅,利用舰炮增强威海卫南口的防御力量。

获悉定远中雷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下令22艘军舰,环绕威海南、北两口,对威海港发动第三次攻击,北洋舰队诸舰与刘公岛、日岛各炮台奋力还击,给了日军较大打击,迫使其退向海外。此后,又多次打退日军进攻。

7日,日舰发动了更大规模进攻,前一天,丁汝昌曾布置鱼雷艇出击日舰,不料左队一号管带王平与龙福管带蔡廷干等人早就密谋逃跑,当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二人率10艘鱼雷艇和2艘汽船冲出北口向烟台逃跑,结果只有王平的左一号侥幸逃到烟台,其余舰船或被击沉或被俘虏。鱼雷艇逃跑,打乱了北洋舰队的防御部署,不久,与刘公岛遥相呼应的南口日岛炮台被击毁。

9日,日军发动第六次海上进攻,丁汝昌亲登靖远舰与敌拼战,不幸被两颗炮弹集中,靖远舰搁浅,北洋舰队力量更为削弱。

10日凌晨,日本4艘鱼雷艇偷进威海北口,被击退。这时,北洋舰队仅存11艘舰船,同时弹尽粮绝,援军无望,部队士气低落。军中洋员马格禄与军官牛昶眪、严道洪等请降,伊东佑亨也致书丁汝昌投降,丁汝昌断然拒绝。为不使受伤战舰落入敌手,丁汝昌命鱼雷艇炸沉搁浅的靖远,并在定远舰中央安放火药,将其炸毁,10日夜,定远管带刘步蟾服毒自杀。

11日凌晨3时30分,日军鱼雷艇又偷袭南北两口,北北洋舰队用小炮击退。11时,日舰发动第八次进攻,刘公岛东泓炮台击伤两艘敌舰,日舰继续猛轰,结果东泓炮台两门24公分口径大炮被击毁,守军伤亡殆尽。当天晚上,丁汝昌得知王平逃到烟台后,谎报刘公岛已经失守,同时接到李鸿章电报,催令冲出威海海口。丁汝昌知道援兵无期,而这时候威海港口外已布满日军战舰和鱼雷艇,北洋舰队子弹将尽,无法冲出,随派人将镇远舰用鱼雷轰沉,但无人动手。便派人招来牛昶眪,说“吾誓以身殉”,并命其“速将提督印截角作废”,牛佯作应允,丁汝昌随饮鸦片自尽,终年59岁。

丁汝昌殉国后,牛昶眪加盖海军提督印,12日凌晨将投降书送到日军旗舰松岛号,14日,牛昶眪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1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驶入威海卫港受降。北洋海军被俘海军官兵5000人,舰船11艘。自此,曾雄霸亚洲的大清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民国时期

经过浴血奋战,威海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了威海卫。 然而,就在人民还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时,国民党反动派却迫不及待地挑起了内战。处于胶东解放区的威海军民,又一次拿起武器,投入到解放战争中。 1947年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遭到惨败后,蒋介石派遣其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率胶东兵团进攻胶东解放区,妄图消灭胶东半岛的人民解放军,切断山东与华北、东北解放区的相互联系和支援。敌胶东兵团辖第八、第九、第二十五、第四十五、第五十四、第六十四6个整编师,兵力达18万多人。 1947年9月6日,敌胶东兵团四个整编师分三路向胶东腹地推进。敌整编第二十五师继占领栖霞和福山后,于10月1日占领烟台市。威海卫市成为该师的下一个目标。 由此,威海卫保卫战拉开了帷幕。国民党军从合庆海域登陆 10月13日深夜,在烟台至威海的一条乡间小路上,一支队伍正急速地向威海行进。四周漆黑一片,难得看见灯光。偶尔,“快点,跟上”的短促命令打破了深夜的寂静。 这支部队是东海军分区独立三团。当晚,他们接到命令:立即赶赴威海。原来,当晚9时左右,国民党军在合庆村东附近海域登陆,占领棉花山、东山公园一带。登陆的是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一○八旅三二二团一部,有300余人。 与此同时,东海军分区独立一团、独立二团也奉命赶赴威海参战,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彭栋才来到威海部署战斗。他决定趁敌立足未稳,迅速组织反击。 14日晚,威海警卫营和独立三团一个连进攻棉花山,毙、伤敌百余人。 15日晚,国民党军小股部队向棉花山以西骚扰,被击退。16日清晨,国民党军出动500多人进攻雕山,独立三团连续打退敌四次进攻。当天下午3时,敌人停止进攻。 17日晚9时,我军向敌方发起反击。独立一团七连夺回东山公园,并占领棉花山制高点。国民党军几次反扑,都被我军击退。独立二团二营,反复冲杀,激战八个多小时,毙、伤敌200余人。后来因弹药短缺等原因,我军于18日晨撤出阵地。国民党军随后占领雕山。 敌军登陆后,每隔三五日便到靖子、孙家疃村一带抢掠财物。于10月28日奉命到威海参战的胶东军区昆山部队摸清敌人活动规律后,指挥威海武工队和东海远征爆炸队,在松顶山下孙家疃村附近布设了“地雷阵”,只等敌“上钩”。 11月5日上午8时,国民党的抢粮队出现在棉花山东口。接到消息的昆山部队马上做好了战斗准备。敌先头班走近孙家疃村时,昆山部队开枪射击。敌先头班在慌乱中误进“地雷阵”,被炸死大半。敌后援部队有两个连,走在前面的连踩上了地雷,走在后面的连则吓得溃不成军。此次战斗仅用半个小时,毙、伤敌40余人,我方无一伤亡。血战古陌岭 古陌岭地势险要,是威海市区北端的屏障。国民党军很清楚古陌岭的军事价值,自进犯威海后,就一直想占领古陌岭。古陌岭,成了威海卫保卫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早在10月15日晚,国民党军就兵分两路出击古陌岭。其一部从棉花山扑向古陌岭,另一部自东山公园进犯古陌岭前坡,企图两路夹击占领古陌岭。东海军分区部队英勇阻击,击退来敌。在这场战斗中,时任独立三团连指导员的张序三所在部队连续击退敌4次冲锋,成功守住了阵地。 10月18日,敌三二二团向古陌岭进犯。担任阻击任务的独立三团三营八连集中5挺轻机枪从早晨打到下午,共打退国民党军8次进攻。其间,机枪手邹立欣毙敌30人,后来被授予一等功。 此次战斗结束后,我军调整了部署,独立二团一营守卫古陌岭阵地。独立三团、武工队等守卫从古陌岭西麓到远遥墩之间的阵地。 敌三二二团登陆威海一个多月,一直被我军压缩在棉花山阵地。为了尽快占领威海,国民党军决定增兵。 11月15日,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师师长李弥派全部美式装备的一六六旅来威。17日拂晓,新到敌一六六旅的四九六团、四九七团和原有国民党军向古陌岭发起进攻。在百余门大炮和数门海上舰炮的掩护下,敌向古陌岭正面发起猛攻。独立二团一营一连指战员沉着应战,打死打伤大量敌军。天亮后,一营全部投入战斗。 中午时分,国民党军不仅在正面增加了兵力,还派一部向古陌岭阵地后侧进攻,打算前后夹击我军。在腹背受敌、伤亡严重的情况下,独立二团一营指战员英勇反击,又一次打退敌人进攻。 下午3时,急红了眼的国民党军疯狂地扑向古陌岭山顶。敌炮火不仅更为猛烈,还派出飞机对古陌岭阵地进行轰炸。独立二团一营拼死抗敌:子弹和手榴弹打光了,就抓起石头砸;拣石头来不及,就拼刺刀;没有刺刀,就用枪托打;枪托打断了,就揪住敌人厮打…… 下午4时,我军根据战略需要,主动撤出古陌岭阵地。 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乔聚会烈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战斗中,身为班长的乔聚会腿负重伤,但他坚持不下火线。当他被敌人包围时,他拉响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顽强作战逼走敌军 古陌岭战斗结束后,敌三二二团从威海撤离,敌一六六旅驻扎威海。11月18日,国民党军以两个团的兵力进犯市区后,又撤至市区北部和东部,并从远遥墩经槐云、钦村、神道口、城北门、大操场北头至海边,构筑了一条近十公里的封锁线。 自此,两军展开了拉锯战。 白天,国民党军进入城内大肆骚扰居民,甚至窜到南大桥以南破坏工厂和商店。夜间,武工队等深入城里,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12月9日夜,独立三团对槐云北山敌军阵地发起攻击,摧毁地堡18座,毙、伤敌100余人,俘敌12人,缴获3挺轻机枪、5支冲锋枪、8支步枪和9000多发子弹。 东海军分区部队和威海地方人民武装还经常对国民党军前沿阵地进行袭扰、进攻,炸地堡、捉守堡之敌,搞得敌军狼狈不堪。正像当时新华社评论中描述的那样:敌“既难死守,又难逃走,处境险恶,好不发愁”。 1948年3月中旬,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师师长李弥来到威海,指示一六六旅旅长李荩宣准备撤出威海支援东北战场。李荩宣哀叹被“土八路”缠住了、不好撤。李弥面授机宜,让李荩宣摆出进攻的态势,炮袭一阵,然后撤退。李荩宣怕撤退时遭攻击,便想方设法研究如何逃跑,无心再战。 3月29日,从烟台驶来5艘敌军舰。3月30日晚,国民党军盲无目标地炮击了一个多小时后开始登舰逃离。我军发现后,立即全线出击。独立二团赶到合庆村时,国民党军大部已上军舰,我军只截获了3只木船和60多名未来得及上船的勤杂人员及家属。 担任掩护任务的敌一个排,后从合庆村东南登船逃至刘公岛。 至此,历时半年的威海保卫战胜利结束,国民党军占领威海卫的企图完全破灭。 人民群众成为坚强后盾 威海卫保卫战,是在我方主力部队未参战的情况下进行的。反观敌方,全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部队,尤其一六六旅更是美式装备。应该说,我军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很不容易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发展”的战略部署,威海地区的主力部队全部开往东北。 在威海保卫战的半年中,国民党军虽然占领了市区及以北的23个村庄,但被我地方部队紧紧拖住,再也无力发动进攻,最后不得不狼狈逃窜。 仔细研究这场战争,会发现我方之所以能取得威海卫保卫战的胜利,除了指挥得当、战术运用正确以及我军参战部队英勇顽强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可以说,威海卫保卫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内战全面爆发后,各县市狠抓战备工作,地方武装时刻处于整装待发的战斗状态。1947年4月20日,威海卫市政府发布了《告威海卫城市同胞书》,号召全市人民加强备战;9月1日,又发布了《紧急备战训令》,号召全市人民随时准备打击来犯的国民党军。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全力备战。担架队就有4900多人,担架827副;运输队398个,4000余人;救护队180个,1900余人;各村青妇队、自卫团、妇救会,昼夜轮流放哨。民兵和群众还在沿海及山头、山腰里,挖了简易掩体和交通壕,形成了防御体系。全市6万多民兵严阵以待,边练武、边生产,时刻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大力筹措战备物资支援我军。广大职工每天自愿工作10至l2个小时,最多达l4个小时。广大农民多缴好粮、多卖油,保证部队的粮油供应。城市居民自愿献金、献银、献物,仅献金银就达130多斤。部队广大官兵也踊跃捐献本来就很少的津贴费。全市党、政、军、民为保卫威海卫竭尽全力,筹措了大量战备物资,从而保证了战时需要。 正像亲历威海卫保卫战、时任独立二团战地记者的蒋延庆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的那样:我军参战部队,大部分骨干都调到野战军;新补充的战士,大多是刚参军的青年农民,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而且装备较差……但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我军后来转弱为强,硬是把敌人拖住了、困跑了。 站在正义对立面的国民党军,尽管武器装备先进,但其不得人心,给养供应不足,不可避免地跌入失败的深渊。 有力支援了其他解放区 威海卫保卫战的胜利意义重大而深远。 国民党军进攻威海卫的企图之一是首先占领威海卫,进而攻占文登、荣成,控制威海卫、石岛等港口,以断绝山东与东北两大解放区的海上交通。 威海卫保卫战期间,荣成、石岛沿海各港口与东北联系并未中断,由此粉碎了国民党军切断胶东各港口与东北海上联系的企图。不管此前还是此后,由山东进入东北的武装部队和地方干部,大多是从胶东各港口渡海北上。不仅如此,东北的大批武器装备,也是通过这些港口源源不断地运往华东、华中战场,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华东、华中战场的解放战争。 威海卫军民在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威海卫的进攻后,威海地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区。在随后的日子里,威海军民响亮地提出了“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人人立功,事事立功”的口号,又投入到了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