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网络与社会交往
释义

童星等撰著的《网络与社会交往》(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视角对网络社会作了论述。本书介绍了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内容包括网络情感性交往、网络商务交往、网络公众信息交往等。

书名:网络与社会交往

又名:Network & Social Intercourse

作者:童星等著

ISBN:10位[7221060533]13位[9787221060532]

类别:网络与社会丛书

页数:365页

定价:¥19.00元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开本:21cm

内容提要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和普及,网络社会交往将呈现出向日常社会交往回归的趋势,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网络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也不论网民之间的交往信任程度有多么高,网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同人类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不可分割。由于网民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网民的行动不可能一直脱离现实生活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驰骋,其中的多数必将转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

目录

导论

一 网络技术、网络社会与网民概述

二 网络社会是现实的社会

三 网络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四 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对象

第一章 网络社会交往

一 网络社会交往的形成

二 网络社会交往的动因

三 网络社会交往的方式

四 网络社会交往的类型

五 网络社会交往的特征

六 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网络情感性交往

一 网络情感交往的方式

二 网络情感交往的内容

四 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二:物流配送

五 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三:网络安全

六 电子商务的新宠——网络广告

第四章 网络公众信息交往

一 网络政府

二 网络新闻

三 网络教育

四 网络调查

第五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主体分析

一 网络交往主体的构成状况

二 网络交往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 网络交往主体的行动特征

四 网络交往主体的心理特征

五 网络交往主体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 网络社会交往同日常社会交往的比较

一 交往基础的比较

二 交往方式的比较

三 交往范围的比较

第七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理论探索

一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二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群体和社会

三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信任和冲突

四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规范与控制

第八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解释模型

一 网络社会交往的前提——人性假设

二 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开放与吸引

三 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散点式互联”

……

书摘

书摘

这种稳定的持续交往更接近于日常社会中的交往活动。尽管这些交往活动最早也是发端于聊天室或者BBS等网络空间,但由于交往各方有着比较多的共同点,使得交往活动的基础更加坚实,交流更加频繁,方式也更加多样,除去在聊天室或者BBS中的活动之外,这些网民也会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往。在长期交往的基础上,一些网络行动者之间相互熟悉,并逐步产生信任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有一部分网络行动者还开始在日常社会中进行接触,网络交往与13常交往并存互补。网络交往的发展趋势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和普及,网络社会交往将呈现出向日常社会交往回归的趋势,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网络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也不论网民之间的交往信任程度有多么高,网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同人类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不可分割。由于网民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网民的行动不可能一直脱离现实生活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驰骋,其中的多数必将转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

台湾花旗信息知识管理中心知识分析师吴姝蓓通过对BBS中情感关系的组成与发展的研究发现,当BBS使用者和网络上的朋友联系一段时间,彼此留下好印象后,通常都会透露出一些

真实身份的线索给对方,甚至还会有其他媒介的交往,如打电话。此时,面对面互动的机会就会增大,光是靠网络、电话已不够了。这意味着虚拟人际关系的传播舞台将要转移,原本在虚

拟世界中靠着想象的仿真互动方式也必须改变,所有被文字线索所隐藏的信息在真正见面之后,再也无法遁形。她在研究中还发现,受访者大部分都有同“网友”见面的经验,一旦见了面,先前的印象与感觉会有所改变,外表的美丑占了极重要的因素。如果在见了面之后还能维持互动,或者感觉与在网络世界里面相去不远,“线上朋友(onlinefriend)”就变成了“离线朋友(off—line-friend)”。①

尽管网络交往确实可以提高人们的交往效率,但它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交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所传递的信息的种类和丰富程度还是十分有限的,直接交往过程中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如身体的接触、体态的变化、丰富的表情等在网络交往中还难以实现。直接交往中伴随交流活动而进行的其他活动,特别是众人参与的集体活动如共进午

餐、郊游等,也是交往的重要辅助方式,所有这些更是网络交往难以取代的。

第二章

网络情感性交往

网络情感交往的方式

就目前的状况看,从大类上可以把网络交往分为情感性交往、商务性交往和公共信息交往三种。所谓网络情感性交往(简称网络情感交往)就是指这样一种网上沟通:交往的动机是满足

情感需要,交往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自然人,互动信息的内容是表达情感、敞开心灵,支配交往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和兴趣。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交流情感、互通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电子公告牌、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这三者的英文缩写分别为:“BBS”、“E—mail”和“OICQ”。电子公告牌(BBS】的功能、现状及其管理BBS为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建立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公共论坛。BBS主要具有信件讨论区、文件交流区、信息布告区和多线交谈等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信件讨论区功能。包括各学术专题讨论区、疑难问题解答区和闲聊区等等。在这些信区中,上站的用户留下自己想要与别人进行讨论的信件,相互之间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各自的心得和经验。目前,比较有特色的信区包括软硬件讨论区、Intemet技术探讨、音乐音响讨论、电脑游戏讨论、球迷世界、军事天地和笑话区,等等。

二是文件交流区功能。一般的BBS站台中,大多没有供交流用的文件区,依照不同的主题分区存放为数不少的软件,有的BBS站还设有CD—ROM光碟区,众多的共享软件和免费软件都可以通过BBS获取,这不仅使用户得到合适的软件,也使软件开发者的心血由于公众的使用而获得肯定。

三是信息布告区功能。一些有心的站长会在自己的站台上摆出为数众多的信息,如怎样使用BBS、国内BBS站台介绍、某些热门软件的介绍、BBS用户统计资料等;用户在生日时甚至会

收到站长发来的热情洋溢的“贺电”,感受到BBS大家庭的温暖;BBS上还提供在线游戏功能,用户闲聊时也可以玩玩游戏,放松放松。

四是多线交谈的功能,用户能够与其他同时上站者做到即时的联机交谈。这种功能也有许多变化,如ICO、Chat、Netmeet-img等;有的只能进行文字交谈,有的还可以直接进行声音对话。

那么,BBS与人们常常说的“网络社区”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从共同点上说,BBS和网络社区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相似的概念,他们都是网民自己的“窝”。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BBS是一块电子黑板,没有特定的分区,或者只在版内分讨论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而网络社区是被严格加以区分的,并且有自己的名称,只有认同该社区文化,或者对此有兴趣的网民才能进入。可以打一个比方,如果说BBS是一个超市、什么都卖的话,那么网络社区就是专卖店,只卖一种或数种特定的货物。此外,网络社区管理相对严格,社区中的网民成员相对稳定,成员之间彼此较为熟悉,忠诚度也比较高;而BBS中的成员有相。

……

文章节选

一 网络技术、网络社会与网民概述

1969年底,在美国国防部的赞助下,加州大学、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连成一个网

络。这就是阿帕网(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先进研究计划局网络”。那时候,创建全球第一个网络的科学家们也许并没有想到今天的国际互联网,更不会想到自己这一极富原创性的成果将改变整个世界。

“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收音机广播花了30年才涵盖6000万人;电视在15年内达到了这种传散水准;全球信息网发展之后,互联网只花了3年就达到了。世界其余部分落于北美和发达国家之后,但是在各大洲的主要都会中心,互联网的接触机会和使用都急起直追。” 到2人拥有1台电脑,上网人数已达1.37亿。

网络技术

互联网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正确的设计思路和组织框架,离不开一系列技术的进步,更离不开它容忍和鼓励了各式各样的创新行为。

……

后记

2001年当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有幸争取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主持“网络社会对交往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课题,探索网络社会崛起后人们社会交往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此后,我带领我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土生)们投入了这一课题的研究。除了已公开发表一系列中期阶段性成果以外,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结项成果。

该书的基本观点和结构框架都是由我确定的,如有不妥(或今后发现甚至是完全错误)之处,概由本人负责。参与本书初稿写作的有:鲁兴虎(第一、五、六章),曹俊(第二、三、四章),严新明(第八、九章),其余各章的初稿均由我撰写。最后的修改、统稿和定稿都由我完成。

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网络社会交往的进展日新月异,本书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现实的发展进程所突破和超越。对此,我们不仅不会感到沮丧,反而会兴奋无比。

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参与网络社会交往!

童 星

2002年8月10日

作者编著的书

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童星,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978-7-5045-6607-2,D632.1

社会保障与管理,童星,南京大学出版社,7-305-03794-X,C913.7

社会管理学概论,童星,南京大学出版社,7-305-01081-2,C916

国情与省情,童星,南京大学出版社,7-305-03627-7,K925.3

开放大潮下的生活方式,童星,中国青年出版社,7-5006-1752-6,D669.3

教育科技与知识经济,童星,南京出版社,7-80614-437-4,F062.3

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童星,南京出版社,7-80614-433-1,D61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童星,南京大学出版社,7-305-04142-4,C91

交往、适应与融合,童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78-7-5097-1389-1,D422.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3: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