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元璋 |
释义 | 1 经济学家王元璋,男,1943年生,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教授。长期在武汉大学等高校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11年5月已更名武昌理工学院)副校长。兼任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资本论》研究会会长、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长等。 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编国学统编教材4本,主编国家教材《政治经济学概论》等2本。独撰学术专著7部,主编其它理论、学术著作23部。先后获得多种奖励,主要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并荣获董辅?经济学奖、我国教育系统最高奖——人民教师奖章,全国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奖——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和资助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史》研究。 2 劳动模范王元璋,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家贫,没进过学堂,自幼务农,青年时从事养路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南平交通养路队长,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元璋从事养路工作,努力学习养路技术,根据多年积累经验,成功试制养路扫砂车,每天能扫长达25千米的路面,比人工提高工效5倍,后又研制出马拉拌机,减轻养路工人体力劳动,为福建省养路首创。 王元璋带领干部、职工,利用工余沿线寻找沙石料,就地取材,为国家节省材料运费和缩短修建时间。 元璋重视工人安全作业,要求工人在作业时遵守劳动纪律,注意安全防范。针对拉板车、拉滚筒容易发生事故,提出“三不拉”制度,即体力差的不拉、穿胶鞋的不拉、赤脚的不拉。 1960年5月,元璋从第二养路队调到第三养路队。这个队只有18位工人,负责南平至青州25千米路段,沿铁路线路段多,施工地段多,路面石头堆积,路况极坏,时常影响行车。部分职工见任务重,困难多,产生畏难情绪。为确保线路畅通无阻,王元璋率先埋头苦干,关心职工生活,个别谈心,做好思想工作,调动职工积极性,使全队干部、职工扭成一股绳,提前实现养路“十二无”:路口无槽、路面无翻、无路骨、无波浪、无跳车、路肩无制品、无堆物、路基无积水、无淤塞、无损坏、标志无损、绿化无缺苗。全队受到上级表彰。1956年、1958年、1959年王元璋先后获省、地、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三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66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后又获国家交通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逝世,终年81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