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永军
释义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

个人简历

男,1964年6月生,陕西省礼泉县人. 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1989年9月—1999年08月在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从事畜牧科学研究;1999年09月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动物营养方面的教学、科研、推广工作,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原理与方法。

1998年12月取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2005年01月转为副教授,2000年取得动物营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01年至今共计培养指导研究生15名,其中4名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在读7名,2005招收4名新生。主讲课程为养马学、畜牧业技术推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农业推广典型案例分析。

自参加工作至今共发表科技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及参与课题项目十余项,获奖二项,共指导本科毕业生十九人。

社会兼职

中国马业协会会员(2002—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理事(2004—今);《家畜生态》编委(2002—2004);《家畜生态学报》副主编(2004—今);兴平市塘坊乡养鸡养猪协会名誉理事长(2000—今)。铜川市耀州区金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技术顾问;黄龙县兴农良种繁育公司特聘技术顾问;甘肃大禹畜牧有限责任公司特聘技术顾问。

在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参加工作期间,历任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添加剂厂厂长(1992—1993)、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科研开发科科长(1994—1995)、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牧分所所长(1996)、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1997—2003),先后分管该所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及产业开发工作。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以后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1999—2004),分管行政工作、实验室建设及产业开发工作。

主讲课程

主要承担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养马学、公共选修课等教学任务。

论文著作

(一)论文情况

1、家禽饲料蛋白质能量比的发展与沿革,甘肃畜牧兽医,1998,第一名序

2、我省山羊肉产业化生产中存在的几大误区,陕西农业科学,2000(3),第二名序

3、布尔山羊羔早期断奶补饲料的配制及饲喂效果观察,中国饲料,1999(4),第二名序

4、新型饲料资源——菌糠,饲料与畜牧,2000(3),第一名序

5、两种氨基酸含量参数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应用效果,西北农业学报,2002(2),第二名序

6、早期断奶仔猪饲料配制技术发展概况,甘肃畜牧兽医,2000(3),第二名序

7、菌糠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中国饲料,2002(2),第一名序

8、宁夏农垦百万肉羊良种繁育和杂交利用体系的设计,西北农业学报,2002(4),第二名序

9、宁夏农垦5个羊品种舍饲行为比较试验,家畜生态,2002(4),第三名序

10、宁夏农垦万只商品肉羊生产场羊群结构的优化与设计,西北农业学报,2003(4),第一名序

11、小尾寒羊隔栏补补效果研究,家畜生态,2003(3),第一名序

12、胚龄对杜泊羊冷冻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3(5),第一名序

13、布尔山羊超数排卵胚胎移植试验,畜牧兽医杂志,2003(5),第一名序

14、布尔山羊不同季节超排效果比较研究,畜牧兽医杂志,2003(6),第一名序

15、细米糠的营养价值分析,粮食与饲料工业,2004(4)第2名序 通讯作者

16、去盲肠和正常黄羽肉鸡对大米粉氨基酸消化率的比较研究,饲料工业,2004(7),第2名序 通讯作者

17、大米粉的猪回肠氨基酸真消化率测定,家畜生态,2004(2),第二名序

18、奶牛日粮中镁适宜添加量的研究,中国饲料,2004(16),第三名序

19、提高日粮纤维物质利用率的技术措施,家畜生态,2003(3),第三名序 通讯作者

20、奶牛日粮中镁适宜添加量的重要性,草食家畜,2004(3),第三名序

21、动物生产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4),第五名序

(二)著作情况

1、良种瘦肉型猪快速饲养,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主编

2、肉驴高效饲养指南,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主编

3、当代养殖与加工实用新技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参编

4、肉山羊高效饲养技术》,2004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副主编

5、《肉羊高效生产实用技术问答》,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课题项目

(1)规模化养猪场绿色生产技术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2004,总经费2.5万元,主持山西省肉羊胚胎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山西省畜牧兽医学会,2002,应用研究,总经费2.0万元。

(2)绿色猪肉产品生产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西安方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02,应用研究,总经费6.0万元,主要参加人

(3)宁夏农垦肉羊产业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应用研究,总经费30.0万元,主要参加人(4)规模化肉羊生产场高效生产技术的组装配套与示范推广,贺兰山贺清肉羊公司,2004-2007,40.0万元,主持人

(5)南江黄羊新品系选研究(2002AA24051-2),科技部863计划,2002-2006,140.0万元,参加人

获奖情况

(1)《秦冠牌》高效麦饭石饲料添加剂系列产品开发,陕西省农科院科技开发二等奖,第二名序:

(2)参加的校教学改革项目——“动物生产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教学成果一等奖(第5名)。

2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制片人

人物介绍

王永军,1971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 199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毕业后到河北电台工作 现任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制片人

王永军同志从参加工作起,就把重振广播辉煌当成自己的追求,十年如一日,一直奋战在新闻采编一线。他多次承担省或电台分派的各种危难险重的采访工作,采访足迹已遍布全省130多个县市,采写的稿件多次受到省和各厅局领导的批示、表扬。连续7年获得6项国家级政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获奖档次和数量在全国广播界名列前茅。2002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王永军创办了全国省级电台第一个舆论监督热线类直播节目《阳光热线》,并创造了13项河北省和全国之最,成为全国新闻改革的一面旗帜。王永军本人也多次受到省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领导的表扬,多次立功受奖,并获得“河北省第二届优秀新闻制片人”、“省直机关抗击非典斗争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0年,他破格晋升为中级职称,2005年又以全台第一的成绩通过副高职称的审核,被评为主任编辑。其事迹被河北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广角》等节目多次报道。

人物事迹

1996年7月,大学毕业的王永军来到了河北电台工作。当时广播正处于历史最低谷,听众群在减少,社会的关注度在降低,外面的人不愿进来,大量的广播人才流向其它媒体。河北广播作为“广老三”更是处于媒体边缘化的境地。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是想办法调往别的单位,还是留下来为广播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永军毅然选择了后者。

“我就不信干广播没有出路”,这是王永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弱势的广播,只有弱势的广播人”,从跨进广播大门的那天起,王永军就决心用自己的努力,重振广播的辉煌。

1998年4月,毕业不到两年的王永军参与创办了河北电台历史上第一个舆论监督类节目《今日焦点》,并采写了第一篇报道《国道不是摇钱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节目一炮打红。随后又采写了《小康村盼电》、《看谁敢曝我的光》、《事迹材料背后的“事迹”》、《省会水源忧思录》、《联合收割机究竟还能走多远》、《一场不同寻常的交通肇事风波》等一大批舆论监督报道和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反映社会热点、难点的话题报道,社会效果显著,《今日焦点》和河北电台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今日焦点》也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北省知名栏目。

从1998年参与创办《今日焦点》开始,王永军从一个年轻的编辑、记者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节目监制(制片人)。2002年6月,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王永军和同事们率先打破了省级电台不适合开办《阳光热线》类节目的思想禁区,创办了全国省级电台第一家早间黄金时段舆论监督类热线直播节目《阳光热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事实也证明,正是王永军和同事们的大胆创新和不断的探索,把河北的广播事业重新推向了一个高峰。

王永军把对广播的挚爱融入到了品牌节目的创建中。创办并负责《阳光热线》以来,他殚精竭虑,全身心扑到了节目上,不断创新节目理念、改进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打造节目品牌:先后推出了《阳光论坛》、《阳光短信》、《阳光跟踪》、《阳光反馈》、《阳光回访》等一系列子栏目,形成了节目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独家强势,形成了主持人、厅局领导、部门行业、广大听众和采访记者之间的多重、立体、全方位互动;举办河北广电系统最大规模交叉立体互动直播活动,实现了固定直播间和移动直播间的有机结合;多个厅局联合上线,产生了“1+1〉2”的效果;地市领导走进直播间,实现了节目的“条块结合”;打造“大广播格局”,在全国率先发起并举办了全国省级电台《阳光热线》类节目论坛暨首届年会;横向联合,实现了与全国各省级电台之间的联动;注册“阳光热线”商标,为节目品牌化运作奠定了基础;创新舆论监督模式,有效实现了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人大监督的完美结合;拓展广播媒体功能,使广播不仅仅是“耳目喉舌”,还成为党委政府的“施政工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王永军的带领下,《阳光热线》和河北电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名度持续攀升,已先后有9位省级领导和省直54个部门的500多位厅局级领导走进直播间,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9700多个,处理相关资金及退还不合理费用2亿多元。作为河北省的一项重点工作,《阳光热线》也多次被列入河北省委、省政府红头文件;据权威调查部门多次跟踪统计,《阳光热线》每次节目都有一万多人(次)拨打电话;省长季允石经常收听节目,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张毅更是节目的忠实听众,并经常对节目做出具体指示;《阳光热线》平均每天收到群众来信30多封,开播以来共收到锦旗镜匾150多面,表扬信1500多封;《阳光热线》还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家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列为一项研究课题……

《阳光热线》也成为全国新闻界的知名品牌,创造了河北乃至全国新闻界的多项之最,为河北、河北新闻界、更为河北广播界争得了荣誉。

从“霞光一缕”到“阳光灿烂”,目前已有28家省级电台和18家纪委系统领导来河北考察学习,30多家省级电台相继开办了此类节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多次采访报道,形成了影响全国的“《阳光热线》现象”,成为继1986年广东“珠江模式”、1992年上海“东广模式”之后,引发全国广播界第三次改革浪潮的河北“阳光模式”。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郭宝新称《阳光热线》“代表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品牌建设的最高成就”。中广协会副会长王甘文也赞誉《阳光热线》“中国新闻改革的一面旗帜”、“正在中国广播史上书写着光辉的篇章”。包括省委书记白克明、省长季允石在内的10多位省领导以及中央办公厅、中纪委、中宣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和国家广电总局领导也多次肯定表扬,张毅副书记更是强调:“《阳光热线》已经不是电台的一个节目,它是省委省政府的节目,是代表省委省政府在‘阳光施政’”。王永军用成绩证明了“干广播照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打造“阳光团队” 塑造“阳光精神”

优秀的节目需要一支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离不开敢于创新、团结奉献、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作为《阳光热线》和《今日焦点》这两个名牌节目的制片人,王永军同志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支“阳光团队”和赋予这支团队的“阳光精神”。王永军负责的节目组有10个人,平均年龄26岁,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又多是临时工、协议工,每天要负责30分钟《阳光热线》和10分钟《今日焦点》的采、编、制作、播出,任务重、要求高。王永军同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领导要身先士卒,干活要干最多,拿的要相对最少”。王永军率先垂范,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王永军奖金系数比较高,每月都要多发几百块钱,可王永军每个月都要把这部分钱拿出来用于部门考核。

向管理要品牌,从制度中找效益。王永军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他负责的节目组在河北电台率先实行了工作量量化考核,把不同工种、不同性质的30项都量化成了分数,每月上墙公示并与效益工资挂钩,同时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内部待岗制和月末评奖一票否决制,在正面激励的同时建立负激励机制,公开、公平、科学、规范,把一切都纳入到制度化管理轨道。王永军采取的量化考核办法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领导和局台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介。

正是大家互帮互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王永军所负责的节目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和氛围。节目组也被评为2005年“省直青年文明号”,2004、2005年两次被授予“河北电台实绩突出单位”。

2004年11月8日记者节,张毅副书记专程看望并慰问了《阳光热线》节目组工作人员,和节目组全体亲切座谈近四个小时。座谈中,张毅副书记对王永军同志和节目组成员的奉献精神和工作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代表省委、省政府连续三次向节目组人员“表示敬意”。

工作兢兢业业 奉献无怨无悔

熟悉王永军的人都知道,王永军在工作上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有句口头禅:“年轻人就应该多干点”,多年来,他以部为家,爱岗如家,始终实践着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职责。

王永军到河北电台后,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很快得到了电台领导和广大同事的认可。1997年6月,王永军在20天里采写各类体裁报道34篇(月任务量为5篇),创下了河北电台新闻部月发稿量历史之最;1998年1月参加张北抗震救灾报道,在近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王永军顶着白毛风和漫天的雪花,带着一名司机跑遍了灾区的每个村庄;1998年3月,到邯郸磁县暗访公路三乱,在雨雪纷飞的107国道上连续3个夜晚,采写了河北电台历史上第一个舆论监督节目《今日焦点》开播的第一篇报道《国道不是摇钱树》。1998年11月,王永军冒着生命危险到保定满城县一造纸厂,采访造纸厂厂长野蛮对待舆论监督的报道《看谁敢曝我的光》,当时的省委书记、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等领导纷纷作出批示,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从1998年到2002年,王永军连续五年顶着炎炎烈日随我省收割机赴河南麦区采访跨区作业。1999年6月,他随同赵县到河南许昌的收割机车队采访,和机手们一路同吃同行,随时回传现场报道。紧张的工作让他两天两夜没合眼,刚到目的地,就累得一头扎到路边睡了过去。2000年3月,王永军从石家庄黄壁庄水库出发,冒雪沿冶河、姚河、桃河溯流而上,一路追踪到山西阳泉,行程上千公里,采写了系列报道《省会水源忧思录》,在冶河边上采访时,一不小心滑到了臭烘烘的水里,当时气温极低、寒风刺骨,为了录到来之不易的宝贵的音响,王永军硬是带着一身冰冷的泥水照常采访,报道播出后,使省会饮用水源问题很快得到解决。2001年7月,他到基层搞“思想政治工作采风”,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从邯郸涉县一路走到了沧州的黄骅港,行程1500多公里,走了4市15个县,历时21天,共播发口头报道25篇。渴了买瓶矿泉水,饿了在路边小店随便吃一碗炒饼,累了就干脆在路边找一片阴凉席地休息一会儿。2003年4月,抗击“非典”的斗争刚刚打响,当时他的扁桃体正严重发炎肿大,已经影响到正常呼吸和食物吞咽,省二院和省四院的医生都劝马上动手术,可他思前想后,觉得要动手术就势必会影响工作,自己决不能在这个严峻时刻倒下,他谢绝了医生和同事的劝告,带着重病又投身于紧张而危险的“抗非”前线,一干就是三个月,他深入到邯郸、邢台、石家庄等疫区一线和省胸科医院、省儿童医院等多家定点医院,采写、编辑、主持了一大批来自“抗非”第一线的报道,受到省领导表扬。2004年1月,王永军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到张家口坝上采写胡锦涛总书记慰问张家口干部群众的报道。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采写了系列报道《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在省级新闻媒体中最早播出,受到省委宣传部张群生部长的批示表扬。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是团团圆圆、其乐融融,而王永军在向编辑部传完稿件后,已经是深夜十点了,宾馆和饭店早已关了门,他只得到外面小店里买了两包方便面和一包榨菜,度过了猴年的除夕夜。

走上节目监制的岗位后,王永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负责《阳光热线》和《今日焦点》两个名牌栏目,每年还要负责值四个月的《河北新闻》早班,同时还要处理新闻中心大量的内部事务。

爱岗敬业是新闻中心所有领导和同事们对王永军的评价,为了写稿,曾经一个月有8天住在办公室,没回一次家。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和安全播出,王永军常年坚持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值早班监听《阳光热线》,晚上审听《今日焦点》,一熬就到深夜,而白天照常工作。仅2005年一年,王永军在保证《阳光热线》和《今日焦点》每天值班的同时,还值《河北新闻》早班5个月。2004年10月底,由于连续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 王永军在值完《阳光热线》早班后,刚回办公室就晕倒在了地上,经省二院医生诊断为脑神经严重疲劳,建议卧床休息20天,可王永军仅仅休息了3天,就带着药瓶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搞舆论监督,王永军多次受到被采访对象和不明身份者的利诱威胁,有人送来钱物,有人打击报复,也写匿名信、诬告信,甚至打恐吓电话,始终不为所动。

多年来,王永军没因为个人原因请过一天事假,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星期天。

3 历城区洪家楼小学校长

王永军,历城区洪家楼小学校长,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先进工作者、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项目先进个人、济南市杰出青年技术创新能手、历城区“三名”建设工程名校长人选、历城区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4 作家、评论家王永军

王永军,笔名茹灯,1979年生于宁夏西吉,现居兰州,青年作家、评论家,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文学批评工作以及西北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其小说和文学批评文章见诸于《文学报》、《黄河文学》、《宁夏文艺家》、《青年文学家》、《太原日报》、《读者报》、《中国农垦》、《银川晚报》、《新消息报》、《法治新报》、《现代生活报》、《宁夏能源报》(《华夏能源报》)等报刊杂志,尤其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以及女性文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成绩。主要批评作品有《憧憬与怅惘——吴善珍女性视角小说创作评析》(《黄河文学》2004年第06期)、《个性固化与模式超越——宁夏青年女作家马金莲小说创作总论》(《青年文学家》2009年11期)、《“新闻小说”值得商榷》(《文学报》2008年4月3日“争鸣台”)、《当文学脱离苦难》(《文学报》2009年6月25日“争鸣台”)、《考问当下都市男女情感——评四川青年作家蒋林的长篇小说<爱与忠贞>》、《灾难阵痛之后淡定而从容的思考——评蒋林的长篇小说<地震时期的生命与爱>》、《红色文化的生动脚注——简评火仲舫、火会燎的长篇小说<土堡风云>》、《当文学理想遭遇世俗生活》等,并有数篇争鸣文章引起强烈反响,相继被多家媒体转载或报道。

5 摄影家

王永军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冬季水鸟、雕鹗、鸳鸯、白尾海雕等鸟类题材的系统观察和拍摄,是《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科学探险》、《人与自然》等杂志的鸟类稿件的撰稿人,先后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摄影》、《华夏地理》、《中国科学探险》、《人与自然》等期刊上发表60余篇作品、600余幅图片。2004年 开始,他采用红外线触发自动拍摄方法对雕鹗进行系统观察和拍摄,通过50多个夜晚在荒野中的工作,完成了这种大型夜行猛禽系统的图片记录,成为国内全面记录这种猫头鹰神秘夜行生活的第一人。为此,天津教育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他编著、拍摄的《雕鹗》一书。

6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男,生于1968年2月,博士,副教授,机电学院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一直从事金属塑性成形、复合材料成形、计算机集成制造、成形设备数控技术方面的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在863及航空基金的资助下,开发了数控拉弯机,并在拉弯成形工艺分析、数值模拟及智能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航空某型号弹导弯曲件、及航天某型号U型弯曲件等难成形零件的拉弯工艺技术难题,取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近年来,努力开展金属板料渐进成形技术研究、微成形技术及先进复合材料成形技术研究。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曾被评为2004-2005年度学校优秀青年教师。

2006.12-2008.1 在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先进材料加工实验室作为访问学者,从事复杂形状金属板料零件数控渐进成形技术研究。

7 设计师

1984年10月生,山西兴县人。汉族,资深设计师。一直从事创意设计制作工作,在美学,环境学等方面颇有研究。先后完成国内多个项目的设计工作,主要设计项目有:北京城乡贸易中心夜景灯光设计,临沂市万兴都国际商城夜景灯光设计,沧州市09-11年全市夜景规划设计等。于2010年开办亮视点设计工作室,亮视点设计工作室拥有一支口碑、实力非常优秀的设计团队。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设计师用强烈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艺,以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的设计素养,为客户提供创意新颖、高水准的视觉效果解决方案,深得新老客户一致好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4: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