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先明 |
释义 | 工程师王先明,1942年3月生,四川省郫县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任成都市市政工程局、成都市干道建设指挥部电子高级工程师。 主要业绩:曾任中央军工厂雷达各分机调试技术员,并从事彩色录像机的研制工作。曾去日本SHARP株式会社电子机器事业本部”研修录像技术4个月,研修各门功课全部达优获毕业证书。 1985年以来,从事摄影录像机的研究和维修工作,修复各型录像机5000余台,并经成都市电子学会聘请为录像机技术培训班主讲教师。连续多年任教,深受学员欢迎,《成都晚报》曾专访发表先进事迹。 1991年3月,获四川省家电培训优秀教师荣誉证。曾与他人合作编写《录、放像机电路分析与维修》一书;1991年撰文参加全国首届家电维修技术精华征文大奖赛,荣获二等奖;1989年至今,向北京《家电维修》杂志投高质量论文20多篇,连续三年获《家电维修》杂志“十佳文章”作者荣誉证书。 1983年2月获国务院科技干部局颁发遥控遥测专业工程师证书,1993年经考试合格晋升为电子高级工程师。而今在成都市干道建设指挥部综合处为市政建设服务。 医生职称教授 主任医师乳房疾病诊疗中心和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 专家特长擅长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尤其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有独特见解。 详细介绍深圳市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乳腺、甲状腺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常务编委。 从事乳腺和甲状腺外科临床与科研工作30年,率先在国内提出和倡导“人性化(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医学模式”在乳房临床中的应用。以循证医学为指南,系统化、规范化为标准的诊疗体系为每一位乳腺癌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在深圳市首先开展乳腺癌的科普宣传和普查;率先引进了超细乳管镜和Mammotome微创活检系统,并成功诊断出多例原位乳腺癌。为改善乳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推行“三保(保乳房、保腋窝、保卵巢)”治疗法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深受广大乳腺癌患者的欢迎。对中期乳腺癌病人在全身和局部治疗的基础上,成功施行了多例Ⅰ期和Ⅱ期乳房再造术。对晚期乳腺癌病人进行全方位解救治疗,获得良好效果。超选择性立体动脉灌注的新辅助化疗方法基础和临床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特别关注乳腺癌病人术后心理康复和回归社会能力的锻炼,为乳腺癌病友提供高质量的终身医疗服务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将为乳癌病人的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会,从特定治疗时段延伸到终生,从医疗需求延伸到精神心理需求,为此我们为每一位病人建立了严密的随诊计划和电子档案,并于8年前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由医务人员为主导的乳腺癌病友俱乐部—“汝康会”,为广大乳腺癌病友康复回归社会提供极大帮助,深受病友的欢迎。 注重科室文化建设。建科初期即提出“团结、进取、务实、创新”为科训格言,护理哲理为“用最新的医疗护理知识,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护理”。大力营造“人性化医学模式”应用于乳腺和甲状腺疾病临床实践的文化氛围。 承担多项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编大型外科学专箸3部,参编12本,发表学术论文130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历史学家王先明Wang Xianming 著 作 1,《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论 文 1,《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论文1,《20世纪前期的山西雇工》,《历史研究》2006年5期。 2,《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3,《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4,《再谈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5,《评马敏著〈官商之间〉》,《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6,《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4年第4期。 7,《浅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8,《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8,《马克思的社会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形成》,《世界历史》1993年第5期。 9,《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10,《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1,《铁路与华北内陆新兴市镇的发展(1905--1937)》,《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2, 《清代社会结构中绅士阶层的地位与角色》,《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3,《清代的禁教与防夷》,《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1,《近代新学的民族定位》,《光明日报》1997年10月4日。 12,《社会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光明日报》 1995年12月25日。 13,《论史著表述的时代变革》,《光明日报》1994年9月26日。 14,《社会史的学术关怀与问题意识》,《人民日报》2006年2月24日。 15,《历史学视野下的三农问题》《光明日报》2004年6月22日. 16,〈开展二十世纪的中国乡村史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12月1日。 17,《近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述评》,《中国史学》(日)1996年。 18,《论民权即绅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6期。 19,《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20,《从绅士阶层到绅商集团》,《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2期。 21,《浅论社会关系与社会史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2期。 22,《关于社会史的学科定位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3期。 23,《近代绅士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4期。 24,《绅士阶层与近代社团》,《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4期。 25,《近代绅权的时代特征》,《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5期。 26,《绅士阶层与早期的“华夷”冲突》,《河北学刊》1994年2期。 27,《绅士在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作用》,《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4期。 28,《“鬼神”形象在近代》,《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3期。 29,《清未农会的兴起与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2期。 30,《面向新世纪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2期。 31,《晚清乡村基层社会控制体系的历史变迁》,《史学月刊》1999年3期。 32,《略谈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意义》,《文汇报》1989年5月2日。 33,《浅谈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河北学刊》1989年2期。 34,《也论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2期。 35,《近代“体用”思维模式与〈劝学篇〉》,《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6期。 36,《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分化》,《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3期。 37,《近代中国早期民权思想探析》,《史学月刊》1990年5期。 38,《论社会关系与社会史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2期。 39,《中国社会史理论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5期。 40,《走向社会的史学》,《光明日报》1991年12月31日。 41,《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史研究》,《光明日报》1990年2月21日。《新华文摘》1990年第4期。 42,《社会关系与社会史研究》,《光明日报》1989年8月9日? 43,《论近代“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错动》,《河北学刊》1991年1期。 44,《清代“闭关政策”与封建文化心理》,《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4期。 45,《论近代社会中的绅士集团》《史学月刊》1990年2期。 46,《自立军运动中和武昌起义后吴禄贞活动试析》,《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1期。 47,《革命派和维新派的早期关系与自立军》,《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2期。 48,《中国同盟会形成过程浅论》,《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3期。 49,《试论革命派对改良派的策略原则》,《安徽史学》1991年1期。 50,《中国近代绅士述论》,《求索》1989年1期。 51,《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东南文化》1990年4期。 52,《近代中国历程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1期。《高校学报文摘》1989年3期。 53,《近代山西的手工业》,《山西地方志》1990年5期。 54,《陈廷敬的重民思想》,《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55,《张之洞与晚清新学》,《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5期。 56,《“经世学”与近代“新学”的发端》,《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57,《晚清保甲制的历史演变与乡村权力结构》,《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 58,《合中西为一法——近代中国早期西方著作的译述及其影响》,《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9,〈开展二十世纪的中国乡村史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12月1日。 60,《近代“新学”与社会文明转型的几点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2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6期。 61《简评〈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光明日报》2001年9月25日,《史林》。 62,《关于近代中国新学的民族定位》,《河北学刊》2001年第3期。 63,《近代新学的历史轨迹与时代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6期。 64, 《中国社会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历史学年鉴》1996年。 65《康有为与戊戌新学的形成》,《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6,《20世纪20-30年代乡村合作社借贷资金的来源与构成》,《天津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 67,《试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动(1937-1945)》,《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68,《社会史:走入新世纪的新取向》,《南开学报》2002年第6期。 69,《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防卫体制的变迁》,《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 70,《晚清的旧学与新学》,《天津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71,《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72,《晋绥边区土地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变动——20世纪30-40年代的乡村社会变迁》,《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73,《辛亥革命后中国乡村体制的历史变动》,《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74,《人、人口与社会结构——关于社会史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期。 75,从《东方杂志》看近代乡村社会变迁, 《史学月刊》2004年12期。 76,《乡绅与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中乡村权力的重构》,《中国农史》2004年3期。 77,《乡村民众视野中的社会分层——以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初的华北乡村为例》,《人文杂志》2004年6期。 78,《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以英氏〈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河北师大学报》2005年1期。 79,《袁世凯与晚清地方司法体制的转型》,《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80,《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1,《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福建论坛》2005年第8期。 82,《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纠葛与重构——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权力体制的历史演变》,《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近代中国研究集刊》(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83,《英敛之、〈大公报〉与清末立宪》,《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84,《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85,《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史学月刊》2006年7期。 86,〈从自治到保甲:乡制重构中的历史回归问题——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湖乡村社会为范围〉〈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87,〈晚清的实业教育述论〉,〈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 88,《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晋阳学刊》2004年1期。 89,《洋务运动与传统中学的结构性变动》,《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2期。 90,《梁启超与近代新学的历史命运》,《南开学报》2004年5期。 91,从《东方杂志》看近代乡村社会变迁, 《史学月刊》2004年12期。 92,《子夜宣言与太原辛亥起义——文物、文献与史实之互证》,《南开学报》2003年第4期。 93,《关于近代新学的“文化模式”》,《历史教学》2004年第1期。 94,《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向》,《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