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731部队 |
释义 | 731部队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关东防疫给水部,对外称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731部队罪证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该单位在二战期间由日本侵略者石井四郎所领导。731部队也是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于日本以外领土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的代称,也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东北阴谋发动细菌战争期间(从1931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屠杀中国人民的主要罪证之一。 简介 简述731部队全称满洲731部队,是日本侵略军细菌战制剂工厂的代号。为掩人耳目,先后叫过“加茂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总部”。731部队是在抗日战争(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731部队伪装成一个水净化部队。731部队把基地建在中国东北哈尔滨附近的平房区,建有占地300亩的大型细菌工厂。这一区域当时是傀儡政权满洲国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者认为超过10,000名中国人,朝鲜人,以及联军战俘在731部队的试验中被害, 但是对于数量的多少还存在争议。日本投降前夕,匆忙撤退,为毁灭罪证将工厂炸毁,大批带菌动物逃出,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准备细菌战的特种部队,在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军人所谓的"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平房",在某种意义上正说明了这一点。就其规模来说,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细菌工厂。就其地位来说,它归属日本陆军省、日军参谋本部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双重领导。人事配备是很强的。拥有从事细菌战研究工作人员二千六百余人,其中将级军官五名,校级军官三十余名,尉级军官三百余名。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二年七月由石井四郎中将为部队长,一九四二年八月到一九四五年二月北野政次少将接任部队长,一九四五年三月到同年八月石井四郎又重任部队长。它的直属各个部以及各个支队都配备佐级军官负责,对一些重要部门都配备了少将级军官负责。 第七三一部队分为八个部和四个支队第一部(细菌研究),菊地少将为部长。下属有专门从事鼠疫研究的"高桥班",从事滤过性病毒及当地风土病研究的"笠原班",从事细菌媒介——昆虫研究的"田中班",从事冻伤研究的"吉村班",从事赤痢研究的"江岛班",从事脾脱疽研究的"太田班",从事霍乱研究的"凑班",从事病理研究的"岗本班"和"石川班",从事血清研究的"内海班",从事药理研究的"草味班",从事立克次氏体(包括跳蚤)研究的"野口班"。 第二部(细菌试验),由太田大佐兼任部长。这个部下设一个分部,专门培育和繁殖供散布鼠疫菌用的寄生虫。下属一个航空班和在安达东三十五里的鞠家窑的特别试验场。这个部的主要任务是除了用人作细菌试验之外,还通过"八木泽班"对植物进行病毒研究和试验。 第三部(细菌武器制造),由江口中佐任部长。这个部下属两个工厂,一个是滤水器制造厂,这是为掩人耳目而设的。另一个是在杨马架子的瓷弹壳制造厂,专门生产"石井式"细菌炸弹等细菌武器。 第四部(细菌生产),由川岛少将任部长。这个部下设两个分部,每一分部按照分工独立地进行各种细菌的生产。 第五部 总务部,起初由中留中佐为部长,后由太田大佐兼任。该部是七三一部队本部的综合部门,权力很大,它不仅负责整个部队的财务管理、生产计划、人事分配,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与宪兵队联络和接收作细菌试验的人。 第六部 训练教育部,起初由园田大佐任部长,后来由西中佐接任部长。这个部专门负责培训从事细菌研究、生产和使用细菌武器的专业人材。据资料记载,仅少年队员的培训就进行了四期。 第七部 资料供应部,由大谷少将任部长。这个部负责各种器材、设备的供应。 第八部 诊疗部,由永山大佐任部长。这个部负责对细菌传染的预防和日本人的疾病医疗事宜。 与各部平行的还有一个石井特别班,由石井四郎的家族人员亲自把持。石井四郎的二哥次男刚男负责“特别秘密监狱”的管理,石井四郎的三哥三男负责试验动物饲养的领导工作。 得名由来“731”在“背荫河时期”(1932~1934)有三个历史名称: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班”,而内部的秘密称呼是“加茂部队”或“东乡部队”。日本学者松村高夫在《战争与恶疫》一书中写道:“(1932年石井四郎)在哈尔滨东南约70公里的五常县背荫河的防疫班(东乡部队)开始了细菌战研究。”台湾学者藤井志津枝在《731部队———日本魔鬼的生化恐怖》一书中写道:“1932年,陆军省、参谋本部和关东军的军头听从石井的建议,首先在哈尔滨附近的背荫河设立‘关东军防疫班’,匿名是加茂部队……”据此可知,在背荫河时期“731”的公开名称是“关东军防疫班”;而其秘匿名称有两个:“加茂部队”和“东乡部队”。《恶魔的饱食》一书的作者森村诚一在他的书中也谈到,731部队老兵们告诉他当时有两个隐秘名称:加茂部队和东乡部队。关于“加茂部队”名称的来历,是由于“加茂”是石井四郎家乡的名称,而跟随石井到背荫河的人员大多是由石井从加茂招募而来。关于“东乡部队”名称的来历,是由于石井四郎的化名叫“东乡春一”(一说“东乡肇”),因石井崇拜日俄战争(1905年)中日军击败俄军的统帅东乡平八郎。在“平房时期”(1935~1945),731部队的对外名称先后为“关东军防疫部”和“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秘匿名称则为“石井部队”、“奈良部队”、“满洲第731部队”等。隆二在伯力法庭上曾供述:“该部队在成立初期是称为‘防疫部’,而在(1940年)改编后则称呼为‘防疫给水部’了。”另一次庭审中又供述:“1941年前,这部队还没有正式番号,只称呼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同时又叫做石井部队,因为日军中各个部队通常是按该部队长官姓氏来称呼的。1941年,关东军总司令下令全军所有各部队及机关都采用番号时,于是这部队就开始命名为第731部队。”“731部队”一名,1941年以后才开始使用。但今天的人们把日军任何时期的在哈尔滨的细菌战部队都称之为“731部队”。在日本,有的学者甚至把“731部队”用作“日本细菌战”的代名词。 关于“奈良部队”,这是731部队在1940~1942年间向华中地区派出的细菌战远征队的秘密名称。据当时日军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课参谋井本雄男大佐的工作日志《井本日志》记载: 731部队1940年9月至10月曾在浙江宁波一带实施细菌战; 1941年11月4日曾在湖南常德实施细菌战; 1942年7月至8月曾在浙赣铁路沿线一带地区实施细菌战。731部队在实施这三次细菌战时,都组织了一支远征队,由这支远征队与南京的1644部队配合去完成实施任务。这支远征队为什么被称为“奈良部队”曾在1940年参加过远征队到浙江实施细菌战的原731部队老兵石桥直方说:当时负责组织远征队的731部队总务部庶务课主任叫饭田奈良,于是就以“奈良”作为远征队的秘密代称。 日本细菌部队概况日本有七大细菌战部队,分别是: 1. 在日本东京的陆军军医学校细菌武器研究室。 2. 在哈尔滨的关东军659部队,其设于哈尔滨平房区的本部称731部队 3. 在长春的关东军100部队 4. 在北京的北支甲1855部队 5. 设于南京的荣字1644部队 6. 在广州的波字8604部队 7.在新加坡的冈字9420部队 1.陆军军医学校细菌武器研究室 设立于日本东京陆军军医学校,位于日本东京新宿,对外称防疫研究室。1997年新宿曾出土很多残缺不全的头颅等人骨,相信曾遭受人为切割。 2.关东军659部队 本部设于哈尔滨平房区,对外称关东军队防疫给水部,其本部称为731部 队。731部队是旧日本军(关东军)防疫给水本部的别名。该单位由石井四郎所领导,因此也称之为「石井部队」。731部队也是在抗日战争(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的代称。 3.关东军100部队 本部设于长春,对外称关东军兽疫预防部,下设2630部队等。负责人高桥隆笃兽医中将和松有次郎兽医少将。 4.北支甲1855部队 本部设在北京的天坛公园西门南侧的神乐署,原国民党中央防疫处所在地,对外称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后称第151兵站医院,也被称为西村部队。1855部队部长初为黑江,后为菊池齐。1939年,西村英二继任。下设三个课: 第1科设于协和医学院,从事细菌(生物)战剂的研究;第2科设于天坛公园西门南侧,从事细菌生产;第3科设于北海旁北京图书馆西原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和北平社会调查所,为细菌武器研究所。 此外,在济南、天津、太原、青岛、郑州、开封、郾城派驻支队等。 5.荣字1644部队 本部设于南京中山东路原南京陆军中央医院,对外称华东派遣军防疫给水部/中支那防疫给水部,又称“多摩部队”。部队长为桔田武夫中佐,副部队长兼研究课长为小林贤二少佐。下设7个课。荣字1644部队在上海、南京、岳阳、荆门、宜昌等地派驻12个支队 6.波字8604部队 本部设于广州原百子路中山大学医学院内, 对外称华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是日军在中国南部的一支重要细菌战部队。部队长先后为田中严大佐、佐佐木高行、佐藤俊二、龟泽鹿郎。下设6个科: 总务科,科长熊仓少佐 ; 细菌研究科,科长沟口少佐; 防疫给水科,科长江口少佐; 传染病治疗科,科长小口少佐 ; 鼠疫培养和病体解剖科,科长渡边少佐;器材供应科。 7.冈字9420部队 本部设于新加坡,对外称南方防疫给水部。 日本细菌部队在中国境内有五大部队,63个支队。731部队行径只是日本侵略军在占领满洲期间(从1931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犯下的许多战争罪行之一,在这期间,1500万中国人,朝鲜人,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人,缅甸平民,太平洋岛上居民和反法西斯联军俘虏被杀害。 形成731部队的前身是石井四郎于1932年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市郊的背阴河设立的东乡部队,该部队最早的开始进行了在日该国内无法进行的人体实验。 形成1932年,石井四郎率部队修建中马城,在哈尔滨市郊的监狱。1935年的一次监狱暴动迫使石井关闭中马城。石井到离哈尔滨更近的平房区重新设立一个新的设施。 673部队在黑河孙吴县建立细菌实验基地,包括动物饲养、制菌室等300间建筑。 活动活体解剖:一个代号为“马路大”的特别项目进行人体试验:受试验者从中国的住民中抓来,也被称为“圆木” (丸太)。 手榴弹试验:用人在不同的距离和位置进行手榴弹试验。 冻伤试验:用来测试人在不同温度下抗寒程度。试验资料为北支那防疫给水部专业人员与驻蒙军团联合进行的一次野外冻伤试验的资料,题目为《极秘·驻蒙军冬季卫生研究成绩》,资料编成者为冬季卫生研究班,形成年代为昭和十六年三月(1941年3月)。 该资料是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战研究所所长金成民,应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校长加藤佑三先生邀请,受平房区政府委派赴日讲学访问期间,多次单独或与日本友人一同赴东京神田等地的图书馆及资料馆查阅资料,在一资料室内,发现这部保存较好的资料。 火焰喷射器实验:731部队将试验者关在废弃装甲车内,用火焰喷射器烤之,以测验火焰喷射器威力。但这实验是毫无意义的,没有装甲车会呆在原地让你烤,纯粹是“娱乐”罢了。 鼠疫实验:将鼠疫杆菌注入试验者体内,观察其反应。这种方法也应用在了被日本军队在边境抓住的苏联战俘身上。开发落叶剂和细菌弹: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石井炸弹,美军后来在越南使用的菠萝弹也是该弹的改进型。石井炸弹为陶瓷外壳,内装携细菌的跳瘙。石井四郎还有一项发明是石井滤水器。以解决士兵在野外作战的污水处理为饮水的问题,算是731部队唯一有用处的发明了。 成员陆军中将石井四郎陆军中佐内藤良一 医生北野政次 柄泽班篠冢良雄 部和支队731部队分为8个部和4个支队第一部:在活体试验者身上研究淋巴腺鼠疫,霍乱,炭疽病,伤寒,肺结核。一个容纳300人左右人的监狱为这个目的建造起来。部长菊地齐军医少将。下设: 笠原班(病毒):研究滤过性病毒及当地风土病。班长笠原四郎军医大佐 田中班(昆虫):研究昆虫。班长田中英雄军医少佐 吉村班(冻伤):研究治疗冻伤的有效方法及航空医学。班长吉村寿人陆军技师 高桥班(鼠疫):研究鼠疫。班长高桥正彦军医少佐 江岛班(赤痢):研究赤痢及血清学。班长[[江岛真平]陆军技师。 太田班(炭疽):研究炭疽,班长太田澄军医大佐 凑 班(霍乱):研究霍乱。班长凑政雄陆军技师 冈本班(病理):研究病理、活体及死体解剖。班长冈本耕造陆军技师 石川班(病理):研究病理及制作人体组织标本。班长石川太刀雄丸陆军技师 内海班(血清):研究血清、开发疫苗及实行细菌战时当友军感染後对症疗法。 田部班(伤寒):研究伤寒。班长田部井和军医中佐 二木班(结核):研究结核菌。班长二木秀雄陆军技师 草味班(药理):研究药理、毒剂的化学结构。班长草味正夫药剂少佐 野口班(斑疹伤寒):研究斑疹伤寒。 肥之藤班(炭疽):研究炭疽,班长肥之藤信三。 碇班(炭疽):研究炭疽。班长碇常重 在田班(X光):研究X光等其他放射线。 特别班:负责特别秘密监狱的管理和实验动物的培养,负责人石井刚男和石井三男。第二部:研究生物武器的在战场上的使用,特别是在传播细菌和寄生虫的设备的研究方面。部长太田澄大佐。下设一个分部,下属一个航空班和在鞠家窑的安达特别实验场 八木泽班(植物菌):研究植物菌。班长八木沢行正陆军技师。 大田班(消毒):班长大田大佐。 第三部:生产容纳生物战剂的炮弹,驻扎在哈尔滨。部长江口中佐,下设两个工厂,主要是陶瓷弹壳制造厂,用于生产“石井式”陶瓷细菌弹。还有一个运输班。 第四部:生产各种生物战剂,部长川岛清少将。下设4课进行各证细菌的生产。 第1课 柄泽班:细菌制造 班长柄泽十三夫军医少佐 野口班:生产鼠疫菌和炭疽菌。班长野口圭一 第2课:研究干燥菌和疫苗。负责人三谷幸雄 第3课:研究干燥菌和疫苗。 第4课(疫苗) 植村班:生产瓦斯坏疽菌和炭疽菌。班长植村肇 有田班:生产斑疹伤寒及疫苗。班长有田正义军医少佐 朝比奈班:班长朝比奈正二郎陆军技师 第五部:训练教育部,部长园田太郎大佐,后由西俊英军医中佐接任。负责培训从事细菌武器,细菌战的人才。 第六部:装备部,部长大谷少将。负责器材,设备的供应。 第七部:诊疗部,部长永山大佐。负责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日本人的医疗。第八部:总务部,部长中留金藏中佐,后由太田澄军医大佐兼任。负责整个部队的财务管理、生产计划、人事分配。 石井的细菌部队(659部队)除了平房本部(731部队)外,还有4个支队: 162部队(林口支队):设于林口县,支队长西俊英军医中佐,后由榊原秀夫军医少佐接任。 643部队(牡丹江或海林支队):设于海林镇,支队长尾上正男军医少佐。 673部队(孙吴支队):设于黑河市孙吴县,支队长西俊英军医中佐。 543部队(海拉尔支队):设于海拉尔市,支队长加藤恒则军医少佐。 319部队(大连细菌研究所):设于大连市,前身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卫生研究所,1939年划归731部队 设施对游者开放的建筑物中的一座731基地占地6平方公里,由150多幢建筑组成。设施经过很精心的设计,使得其很难被摧毁。一些731的周边设施仍保存到现在,并开发给游客参观。 基地包括各种各样的生产设施。有约4,500个培养跳蚤的容器,6个巨大的制造各种化学制品的锅炉,以及约1,800容器用于生产生物战剂。几天内就可以成产出大约30克腺鼠疫。 数十吨的这些生物武器(以及一些化学武器)在整个战争期间被存放于中国东北的许多地方。解散后日本试图销毁每一个证据,无论如何这都不是成功现在依然还有许多证物遗留着。至今有时候对中国的平民还有伤害。特别是在2003年9月,29名在黑龙江一栋建筑物的工作人员无意地挖掘到了埋藏在地下超过有50年历史的化学武器的弹壳,因受其损害而被送往医院治疗。 解散和二战的终结石井想要在太平洋冲突后的1944年5月使用化学武器,但是他的企图由于计划不周和联盟国的干涉而多次被挫败。当战争会很快结束的形势变得明朗时,石井下令摧毁那些设备设施,并告诉他的部下“把秘密带进坟墓”。他的日本军队在战争的最后的日子里集合起来销毁他们进行人体试验的证据,包括毒杀400名在押的“马路大”并焚烧;还故意地放出所有感染瘟疫的动物。 美国相信这些研究数据是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因为联盟国从未进行过这种类型的人体试验。同时,美国不希望任何其他国,特别是苏联得到这些数据用于研究生物武器。因此,作为获得这些数据的交换,美国不以战争罪起诉731部队的军官。 1949年12月,伯力城(哈巴罗夫斯克)战犯审判法庭对731部队的战犯进行了审判。 许多前731部队的成员都加入了日本医疗组织。Dr Katano Masaji领导了 日本最大的制药公司,绿十字。其他成员或领导医学院校,或为日本厚生省工作。 历史问题政治化东京的731部队纪念物日本右翼民族主义历史学家否认731部队的行动,他们认为那是中国宣传机关的编造。同时左翼组织曾经出版731部队的历史,强调美国为了交换731部队的研究数据,刻意掩盖了731部队的史实。731部队的历史和其他涉及731部队的许多二战主题(以及引起的争论被从许多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抹去了。有些人认为这恰恰表明了历史修正主义是现代日本的主流思想的一部分,进而说明日本还没有承担过去所犯下的罪行的全部责任。 1997年,180名中国人,731部队的受害者或其家属,对日本政府提出诉讼,要求全面披露731部队事实,道歉并予以赔偿。2002年8月,东京地方法院承认731部队的存在以及所进行的生物战的行为,但是裁决所有的赔偿问题已经在1972年9月29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该国政府联合声明》中解决。 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日本帝国政府解密法案对大部分机密的美国政府关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和战争犯的档案进行解密。2003年,这一工作将由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跨部门工作组(IWG)完成 文化上的描述和展现1981年,日本作者森村诚一出版了《恶魔的盛宴》一书 (悪魔の饱食)。这部纪实文学以大量的事实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以中国人为生物实验对象来试验细菌生化武器。作品在《赤旗报》上连载,引起轰动,出书300万册一销而空。 2008年3月,《恶魔的饱食——日本731细菌战部队揭秘》全三集,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并将免费赠送给学校图书馆、各抗日战争遗址、纪念馆和有关机构,以期记住历史,不让历史重演。 中国影片《黑太阳731》是一个表现了日本在中国犯了严重的罪行的重要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石井四郎用其残杀万余人类生命得来的细菌杀人方法的资料数据和美国总统杜鲁门进行阴谋交易,逃避了战争法庭的审判和人类良知与道义的责任。 731部队遗址近况在前几年开始,731部队遗址已经将所有陈列的尸体、器官封存起来,禁止向游客展览。这是一种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尊敬。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纪念过去,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警示未来。 于是,关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的相关地位,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焦点话题。 是否应该将“731”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一如那遗址本身,让国人无法忘却。 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相关新闻日前再一次“不冷不热”地曝光 又一份罪恶的史料被发现 活人细菌实验3000余受害者名单得以确认。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金成民对外公布了他的最新史料发现 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3000余无辜生灵被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本部直接用作活体细菌试验材料,无一生还,这3000余受害者的确切名单已经被确定。 又一次,“揭露侵华日军非人道罪行的最直接证据”大白于天下。 多年以来,“731”的罪恶,一如它的制造者,已经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基之上。然而,对罪恶的检讨,却常常被些许的嘈杂声音干扰,甚至湮没。 对于那段罪恶的受难者,为了不忘苦痛,“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建立起来,用以保留遗迹,搜集罪证,从而得以记录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录历史,纪念过去,目的,其实只有一个 警示未来。 于是,关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的相关地位,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焦点话题。 是否应该将“731”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一如那遗址本身,让国人无法忘却。 罪恶大本营的前世今生 从哈尔滨火车站乘车向南,历时50分钟左右,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25号,一处新旧不一的房产,这,就是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 人类历史上,“731”这个词,是与恐怖、魔鬼、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 翻开历史,名词是这样解释的:731部队是在抗日战争(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 731部队的前身,是石井四郎于1932年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市郊的背阴河(即平房区)设立的东乡部队,这一区域当时是傀儡政权满洲国的一部分。当初,731部队伪装成一个水净化部队,随后不久,该部队就开始进行在日该国内无法进行的人体实验。 由于日本战败后对资料的毁灭,731部队的完整信息只能靠史家一点点挖掘整理,其中,731部队的设施究竟包含什么,至今尚未有明确说法,但是仅从现有的遗存就足以看到其当年的庞大: 目前,一些731的周边设施仍保存到现在,并开发给游客参观。对游者开放的建筑物中的一座731基地占地6平方公里,由150多幢建筑组成。设施经过很精心的设计,使得其很难被摧毁。 申遗,该还是不该 侵华日军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最高统治者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研究中心。利用健康活人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等实验,使得它的罪恶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样骇人听闻。 为永久保存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这个二战中极为特殊的标志性遗址,从2000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有关部门耗资近亿元对731部队遗址进行了首次全面清理,发现了300多件人体解剖用具。同时,采取措施对这个遗址进行保护,决定将其建成一座呼唤人类和平的遗址公园,并提出了将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 然而,岁月流逝,现在“731”大部分遗址混杂在城区生活区中,周边环境破烂不堪,有的房屋电线老化,安全防火隐患非常严重。通过实施“731”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悼念广场等、核心区遗址的保护建设工程。使得包括本部大楼遗址和2号楼遗址的维修复原,本部大楼恢复成世界最大规模细菌战指挥中心,如今,通过保护,恢复了石井部队队长办公室、人体标本陈列室、宪兵室、兵要地志班等房间原貌。在此基础上,一座现代化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建立起来。 如今,“731”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被确定为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项目景区景点,并被中宣部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是,731部队遗址所在地哈尔滨市平房区政府开始筹划,将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多年来,731部队遗址作为中国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二战期间战争罪行遗址,一直被当地政府当做重要的工作内容。 而之前,二战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有先例。 所谓文化遗产,按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文化遗产申报标准共有6条,其中第6条标准是“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据此,波兰和日本分别于1976年和1996年利用第6条标准将其国内的二战遗址申报成功:一个是波兰的“奥斯维辛迫害犹太人集中营”;另一个是日本广岛二战原子弹爆炸地 “广岛和平公园”。 毫无疑问,坐落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完全符合了申遗的标准。 和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一样,731部队遗址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然而,731部队的罪行更在于它拥有灭绝人类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取得又是以无数活人实验为代价的,因此它又不同于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甚至比实施种族灭绝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性质更为恶劣。 警示的意义在于防患未然 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后,没有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会被震撼,也没有一个中国人,不为那段历史感到屈辱和悲愤。 然而,如何对待这个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灭绝人性的细菌战试验基地遗址的声音似乎并没有统一。 金成民,哈尔滨市现代史专家,长年致力于 “731”的研究,他是坚定的“731”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支持者。 将“731”一直申报世界遗产的想法始于1996年。那一年,二战另一重大遗迹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也成功申报世界遗产,而早在1979年,二战三大遗迹之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申报世界遗产成功。那么,“731”遗址作为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群,它既不同于广岛原爆遗址,又要比一个种族灭绝另一个种族的奥斯维辛大屠杀的性质更为恶劣,因为它的罪行是以牺牲整个人类为代价的。人类历史上如此惊心动魄的一个历史遗存,不值得全人类去牢记么? 然而,“731”遗址申遗的价值与必要,却成为当时喧嚣一时的舆论焦点:争论的焦点围绕在“731”遗址可否作为文化遗产去申报世界遗产?它的价值何在?对此,许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金成民认为,“731”遗址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真正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世界反法西斯教育阵地。 时任“731”纪念馆的馆长王鹏认为,“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731”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然而,一位名叫晏扬的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对于“731”遗址申报世界遗产他持保留态度,因为“731”遗址根本不是什么文化遗产,而是一种反文化“遗毒”,“731”遗址体现的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侵略文化,一种惨绝人寰的血腥文化”,将这样的“文化”申报世界遗产是一种错位。 争论,似乎停在了2005年,那一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而且,相当奇怪的是,对“731”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似乎只是当地政府和有限的几个专家有着热情,当2010年5月,权威专家公布了731部队活人细菌实验3000余受害者名单的时候,当地媒体再一次重提让“731”遗址申遗的话题。 然而,似乎很残酷的是,据专家介绍,从目前情况看,“731”遗址还暂不具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一些条件,如仍有部分遗址被占用,不能对外开放、影响整体格局;“731”学术研究人才少;缺少地方性法规等等。 为此,在多年专门研究和专题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专家们提出:哈尔滨市应尽快制定《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保护条例》,使“731”遗址得到依法保护和管理;应建立“731”国际研究中心,引进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人才,并吸引各国研究者前来调查研究,进一步扩大“731”遗址的国际关注度;同时做好罪证挖掘工作,集中力量全方位、立体地展开申报格局。 最不应回避警示性文化遗产 要不要申遗,似乎不是问题,而能不能申遗,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申报世界遗产是一项非常复杂、有严格程序的长期性工作,且世界遗产要求文物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而如今的“731”遗址面临的却是要改建,还要扩建,倘如此,文物的完整性势必会被破坏。 况且,一位专家认为,现有的“731”遗址申遗,从当地政府层面说,看重的可能更是世界遗产称号能给所在地带来的荣誉和显著的旅游、经济效应。 14年的被侵略历史,3800万同胞的生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60多年前,那个所谓太阳民族的无耻践踏,让中华民族遭受了几近沉重的灾难。 那段历史,说起来,让人悲愤欲绝,读起来,让人肝肠寸断。所幸,民族的精神不灭,外虏终被华夏儿女驱离神州大地,然而,倭人掠我财富,躏我河山,辱我同胞,灭我族人,无论是黑山白水还是黄土高坡,那段屈辱悲壮同时又是坚韧不屈的历史,留下的些许痕迹,至今并未泯灭,甚至,我们族人又何曾片刻能敢回避甚至忘却。 于是,如何正视历史,如何牢记历史,就成了100多年来饱受屈辱的中国人必须正视的大是大非。 因此,警示性文化遗产,在中国,就应该不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建设的问题。 俄罗斯日前高调纪念了他们的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适逢世界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5周年,当全世界都在重申和平可贵、正义必胜的时候,作为二战期间东方最大受害国的国民,我们拿什么来述说和参与这一切?拿什么来教育和告诉我们的下一代? 一个以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而震惊了世界的民族,难道无法承受“731”遗址成为整个星球上警示性文化遗产的波澜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刘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