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拓跋恂 |
释义 | 拓跋恂(482年-497年),东胡族鲜卑拓跋部人。又名元恂,字元道,小字宣道,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嫡长子,贞皇后林氏所生。 崔恂与诚信公主之:洛水之畔又孤城(那一年的平城,人人自危,血雨腥风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史书中并不鲜见 政治,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北魏、平城、楼烦宫 拓跋兄妹是如何认出崔恂的呢? 爱情,又有谁说得清呢?) 基本资料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拓跋恂生母宫人林氏按北魏惯例(子贵母死)赐死,后被追谥为贞皇后,恂由文明冯太后养育。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立为皇太子。孝文帝远征南齐,拓跋恂留守新都洛阳。拓跋恂嫌河南酷暑,穿胡服。太和二十年(496年),拓跋恂逃至平城,得到反对汉化和南迁的贵族的支持。拓跋恂在旧势力的怂恿下,企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参加叛乱,但孝文帝拓践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乱者很快就被平息。孝文帝返回平息了变乱之后,废黜了皇太子拓跋恂,其母被追废为庶人,并将拓跋恂毒杀在河阳(河北)被毒杀,享年16岁。 家庭关系母:贞皇后林氏(460?-483,死于文明皇后冯氏,被拓跋宏追废庶人.) 养母:废皇后冯清 配偶:未婚妻冯氏——冯诞的女儿,未娶。 妾:左孺子刘氏、右孺子郑氏。 女:元蒺藜?——498?-534,通元修,进封某某公主。被弃,自缢。 无儿子。 正史记载孝文皇帝七男。林皇后生废太子恂。文昭皇后生宣武皇帝、广平文穆王怀。袁贵人生京兆王愉。罗夫人生清河文献王怿、汝南文宣王悦。郑充华生皇子恌,未封,早夭。 废太子庶人恂,字元道。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抚视之,常置左右。年四岁,太皇太后亲为立名恂,字元道,于是大赦。太和十七年七月癸丑,立恂为皇太子。及冠恂于庙,高祖临光极东堂,引恂入见,诫以冠义曰:“夫冠礼表之百代,所以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能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然母见必拜,兄弟必敬,责以成人之礼。字汝元道,所寄不轻。汝当寻名求义,以顺吾旨。”二十年,改字宣道。 迁洛,诏恂诣代都。其进止仪礼,高祖皆为定。及恂入辞,高祖曰:“今汝不应向代,但太师薨于恒壤,朕既居皇极之重,不容轻赴舅氏之丧,欲使汝展哀舅氏,拜汝母墓,一写为子之情。汝至彼,太师事毕后日,宜一拜山陵。拜讫,汝族祖南安可一就问讯。在途,当温读经籍。今日亲见吾也。”后高祖每岁征幸,恂常留守,主执庙祀。 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中庶子高道悦数苦言致谏,恂甚衔之。高祖幸崧岳,恂留守金墉,于西掖门内与左右谋,欲召牧马轻骑奔代,手刃道悦于禁中。领军元俨勒门防遏,夜得宁静。厥明,尚书陆琇驰启高祖于南,高祖闻之骇惋,外寝其事,仍至汴口而还。引恂数罪,与咸阳王禧等亲杖恂,又令禧等更代,百余下,扶曳出外,不起者月余。拘于城西别馆。引见群臣于清徽堂,议废之。司空、太子太傅穆亮,尚书仆射、少保李冲,并免冠稽首而谢。高祖曰:“卿所谢者私也,我所议者国也。古人有言,大义灭亲。今恂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天下未有无父国,何其包藏,心与身俱。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脱待我无后,恐有永嘉之乱。”乃废为庶人,置之河阳,以兵守之,服食所供,粗免饥寒而已。恂在困踬,颇知咎悔,恒读佛经,礼拜归心于善。 高祖幸代,遂如长安。中尉李彪承间密表,告恂复与左右谋逆。高祖在长安,使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禧,奉诏赍椒酒诣河阳,赐恂死,时年十六。殓以粗棺常服,瘗于河阳城。二十二年冬,御史台令史龙文观坐法当死,告廷尉,称恂前被摄左右之日,有手书自理不知状,而中尉李彪、侍御史贾尚寝不为闻。贾坐系廷尉。时彪免归,高祖在邺,尚书表收彪赴洛,会赦,遂不穷其本末。贾尚出系,暴病数日死。 初,高祖将为恂娶司徒冯诞长女,以女幼,待年长。先为娉彭城刘长文、荥阳郑懿女为左右孺子,时恂年十四。高祖泛舟天渊池,谓郭祚、崔光、宋弁曰: “人生须自放,不可终朝读书。我欲使恂旦出省经传,食后还内,晡时复出,日夕为罢。卿等以为何如?”光曰:“孔子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传》曰: ‘昼以访事,夜以安身’。太子以幼年涉学之日,不宜于正昼之时,舍书御内,又非所以安柔弱之体,固永年之命。”高祖以光言为然,乃不令恂昼入内。无子。 孝文皇帝七男。林皇后生废太子恂。文昭皇后生宣武皇帝、广平文穆王怀。袁贵人生京兆王愉。罗夫人生清河文献王怿、汝南文宣王悦。郑充华生皇子恌,未封,早夭。 废太子庶人恂,字元道。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抚视之,常置左右。年四岁,太皇太后亲为立名恂,字元道,于是大赦。太和十七年七月癸丑,立恂为皇太子。及冠恂于庙,高祖临光极东堂,引恂入见,诫以冠义曰:“夫冠礼表之百代,所以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能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然母见必拜,兄弟必敬,责以成人之礼。字汝元道,所寄不轻。汝当寻名求义,以顺吾旨。”二十年,改字宣道。 迁洛,诏恂诣代都。其进止仪礼,高祖皆为定。及恂入辞,高祖曰:“今汝不应向代,但太师薨于恒壤,朕既居皇极之重,不容轻赴舅氏之丧,欲使汝展哀舅氏,拜汝母墓,一写为子之情。汝至彼,太师事毕后日,宜一拜山陵。拜讫,汝族祖南安可一就问讯。在途,当温读经籍。今日亲见吾也。”后高祖每岁征幸,恂常留守,主执庙祀。 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中庶子高道悦数苦言致谏,恂甚衔之。高祖幸崧岳,恂留守金墉,于西掖门内与左右谋,欲召牧马轻骑奔代,手刃道悦于禁中。领军元俨勒门防遏,夜得宁静。厥明,尚书陆琇驰启高祖于南,高祖闻之骇惋,外寝其事,仍至汴口而还。引恂数罪,与咸阳王禧等亲杖恂,又令禧等更代,百余下,扶曳出外,不起者月余。拘于城西别馆。引见群臣于清徽堂,议废之。司空、太子太傅穆亮,尚书仆射、少保李冲,并免冠稽首而谢。高祖曰:“卿所谢者私也,我所议者国也。古人有言,大义灭亲。今恂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天下未有无父国,何其包藏,心与身俱。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脱待我无后,恐有永嘉之乱。”乃废为庶人,置之河阳,以兵守之,服食所供,粗免饥寒而已。恂在困踬,颇知咎悔,恒读佛经,礼拜归心于善。 高祖幸代,遂如长安。中尉李彪承间密表,告恂复与左右谋逆。高祖在长安,使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禧,奉诏赍椒酒诣河阳,赐恂死,时年十六。殓以粗棺常服,瘗于河阳城。二十二年冬,御史台令史龙文观坐法当死,告廷尉,称恂前被摄左右之日,有手书自理不知状,而中尉李彪、侍御史贾尚寝不为闻。贾坐系廷尉。时彪免归,高祖在邺,尚书表收彪赴洛,会赦,遂不穷其本末。贾尚出系,暴病数日死。 初,高祖将为恂娶司徒冯诞长女,以女幼,待年长。先为娉彭城刘长文、荥阳郑懿女为左右孺子,时恂年十四。高祖泛舟天渊池,谓郭祚、崔光、宋弁曰: “人生须自放,不可终朝读书。我欲使恂旦出省经传,食后还内,晡时复出,日夕为罢。卿等以为何如?”光曰:“孔子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传》曰: ‘昼以访事,夜以安身’。太子以幼年涉学之日,不宜于正昼之时,舍书御内,又非所以安柔弱之体,固永年之命。”高祖以光言为然,乃不令恂昼入内。无子。 崔恂与诚信公主之:洛水之畔又孤城周公东征,建新邑于洛水之北,成王移居,迁九鼎以示社稷,册封天下,制礼作乐,为东都。及至幽王被俘,平王东迁,都于洛邑,与宗周镐京、二都交替。欲问古今兴废事,且看洛阳城…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当朝宰辅崔浩家宅外已是士兵林立,水泄不通。负责抄家的官员随时将会冲进大院。 早已聚集在大堂乱作一团的人群中某位不知名却无比伟大的母亲,给怀里的孩子喂完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奶后,咬破手指在婴儿的衣衫上写下了一个‘恂’字,取下自己身上的挂饰一并交给了随旁的妇人,而不久,母亲便被蜂拥而来的虎狼之师拿走。 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来及哭上一声,就与母亲天人永隔,妇人李氏将信物收好,把这嗷嗷待哺的婴儿抱在怀中,抹了把眼泪定了定心绪,趁着纷乱重金打点看押的官兵,匆忙逃离了崔家大院… 那一年的平城,人人自危,血雨腥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红人、当朝宰辅崔浩被诛九族,汉士族势力大为削弱。次年,太子拓跋晃遇害,又年,拓跋焘暴亡。至此各路部落首领夺利争权,各派实力明争暗斗、角逐不息,后以拓跋浚为帝,粉饰表面太平… 公元465年的正月初一,洛州刺史常喜府衙大宴宾客,各级官吏、名门望族纷至拜会、络绎不绝,争相攀附这位来头不小的封疆大吏。彼时的官场沆瀣一气,许多人做官只是为了给本家撷取更多财富和政治地位,而这位刺史常喜是皇帝拓跋浚乳母昭太后的亲弟弟,无疑成了官吏们眼中的香饽饽,谁都想攀棵大树好乘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史书中并不鲜见文成帝拓跋浚自小生母被赐死,由乳母常氏带大,其间宗爱发动政变谋杀太武帝拓跋焘后欲对皇孙拓跋浚下手,剑拔弩张之际常氏背着小拓跋浚逃离平城,藏身郊野不饮不食才幸免于难。其后常家飞黄腾达,常氏谥号为‘昭’,称昭太后,昭太后弟弟常喜得擢升洛州刺史,以洛阳为官衙。 与常家前厅虚以委蛇的热闹场面相比,后院的厢房显得比较冷清,从平城来的当朝太子拓跋弘及胞妹诚信公主早已等得不耐烦,他们已经到洛阳好些天了,本想见识一下这个汉人聚居的城郭与平城有哪些不同,却被舅爷爷常喜吩咐只准在府衙走动,两个正值青春的少年早已按捺不住。恰巧这时,管家李老爷带着一位年龄相仿的公子哥走了过来,小少年李恂成了拓跋弘洛阳城的导游。 李恂才华卓绝,早以‘小曹植’的雅号名冠洛阳,作为‘洛阳通’又与拓跋兄妹年纪相仿、志趣相投,让乔装而来的太子和公主颇为赞赏。而李恂,也被拓跋兄妹的外貌、气质所折服,三人一时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政治,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此次拓跋弘兄妹前来洛阳不仅是游山玩水,还肩负着父亲拓跋浚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交战在即,摸清南朝刘宋刘子业的势力在洛阳的情况,为老爹一举统一南北打探情报。 这年的上元夜,家家燃灯,寺庙礼佛,夜市如昼,相比寒冷单调的平城,人流如织的洛阳让拓跋兄妹大开眼界,小李恂恰到好处对风土人情的解说更让诚信公主芳心暗赞,拓跋弘也对这位年纪轻轻却经纶满腹的少年赞许有加,这一天,他提议与李恂结为异性兄弟,但眼前这位翩翩公子的生辰八字让拓跋弘大吃一惊… 此时都城传来了北魏正与南朝刘昶谈判的密报,眼看兄妹俩即将返回平城,这天黄昏时分,三人策马来到洛水边,日暮西山晚霞霁空,李恂面对着洛水吟诵起了曹植的《洛神赋》: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吟罢佳句,取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祖传玉璧赠予公主,早已熟谙彼此心意的二人衷心暗许,但李恂如何能想到,眼前之人竟是北魏公主! 春分祭日大典上拓跋兄妹在洛阳高调亮相,全城老百姓认识了俊朗的太子和公主殿下,与此同时,刘宋皇叔刘昶要造反、北魏将要把美丽聪慧的诚信公主许配给刘昶的传言开始在洛阳城广为散布… 北魏、平城、楼烦宫一个美丽而又有才气的女子,断然不会接受一份政治婚姻,何况对方还是一位残暴的叛逆之徒。 刘昶,宋武帝刘裕之孙,宋文帝刘义隆九子,刘宋王朝内斗失败,只身叛逃到北魏,而北魏先后嫁与刘昶的三位公主(武邑公主、建兴长公主、平阳长公主)竟先后死于刘昶之手! 这人就是一个政治流氓。 我们美丽高贵的诚信公主高估了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她自信能说服父亲不嫁给那个老流氓,于是在回到平城之后立刻来到了楼烦宫。 此时的宫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拓跋浚晓以大义,诚信却不为所动。一向自诩为摸透长女善良心思的拓跋浚很是郁闷,叫来了儿子,威逼下拓跋弘将诚信公主私定终身的秘密告诉了父亲。 拓跋兄妹是如何认出崔恂的呢?其一:生辰八字,古人为了不被人施蛊,生辰八字为第一机密,但在和拓跋浚结拜的时候,崔恂已经告知了自己的生辰八字,而那一天,恰好是崔家族灭之时。 其二:祖传玉璧,能证明崔恂身份的是一块祖传尺璧,在明白诚信公主心意之后不知晓对方身份时崔恂将此尺璧作为信物赠予诚信公主,那时,拓跋兄妹已能确定崔恂为何许人也。 而拓跋兄妹自小丧母,由冯皇后一手带大,熟读汉家典籍,换装入城,又蒙常喜与李老爷交待,也难怪聪明的崔恂没能察觉。 帝王的尊严和利益的驱使让拓跋浚无暇顾及女儿的幸福,诚信公主遭软禁。与此同时,李恂被快马加鞭的带到了文成帝面前,本应该唤作崔恂的少年李恂这才第一次知道了诚信公主的身份。 还在襁褓中便遭受灭族的婴儿就是崔恂。伯父崔浩居功自傲招致谗言被株连之时,崔恂之母受惊吓而早产,因尚未入籍,后被人所收养改姓李。可以说,拓跋兄妹之于崔恂有灭族之恨。 爱情,又有谁说得清呢?软的不行来硬的,拓跋浚以为:男人在在高官厚禄的诱惑前,所谓的爱情都可以抛至一边,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算盘落空了。 这个文成帝以为的小白脸软硬不吃,于是接下去的很多个深夜,被软禁在楼烦宫里的诚信公主天天听到崔恂被抽打的惨叫声,一声接着一声,声声入骨。 皇帝认为:总有一天,不是崔恂低头,就是诚信服输。 被软禁起来的诚信公主万念俱灰之下决定出家,绝食抗争,而几天之后,却突然就听不到对面的惨叫声了,此时冯皇后来到奄奄一息的女儿面前:你父皇已经收回了把你嫁给刘昶的成命,但是崔恂是一介书生,你父皇已派他镇守边关,等立了军功他就是驸马了。 诚信公主就那样又一天天的活过来了,为了爱的希望。 三年后的公元468年,拓跋弘才将崔恂已死的消息和盘托出。公元469年,为弥补内心的歉疚,献文帝拓跋弘将长子小拓跋宏托付给诚信公主。一是给儿子找一个好养母,也是怕公主想不开失去活下去的动力。 诚信公主去世时是公元510年,享年57岁,她一生没有原谅这位哥哥,冯皇后一生也没有原谅文成帝,死后都没有与丈夫合葬。 诚信公主出家所在的寺院被称为公主寺。 200年后的唐朝年间,一女尼在公主寺遗址的地下掘出‘尺璧’,相传为公主的意中人赠与公主的定情物。女尼千里赶到神都洛阳,将尺璧献于武则天。武则天敕令在原址重新修建了公主寺。 1500年后的今天,方文山有感于<洛阳珈蓝记>,填词一首:<烟花易冷>。 拓跋恂的名字由来与烟花易冷历史原型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四女儿诚信公主貌美如花,不仅精通骑射、性情豪爽,而且对中原文化十分钦慕,在当时的国家经济中心洛阳好穿着汉人男子服饰,周游于汉族贵族中,经常与他们中的年轻子弟喝酒弹琴、吟诗作画,这些贵族青年也没把这位好学的小姑娘当做外人,点播以汉文中的诗词笔法。当中有一位才气极佳的年轻公子进入了公主的眼帘,他就是吏部尚书崔玄伯的孙子崔恂。 看到草原上提亲的部落一波波面见父皇,和自己的姐姐们一个个被远嫁到北方各部。公主知道自己必然会在某一桩政治婚姻中作为牺牲品,于是和自己的一位贴身丫鬟精心计划后逃出了众人的视线。出逃前丫鬟给崔公子送去了口信,告诉他她们落脚的地方,并嘱咐他隔上一段时间后,等皇帝气头儿过去后,再去找寻公主。公主一下子失踪了,皇帝震怒。全国搜查公主的行踪。连续数天无公主任何消息后,开始调查经常与公主有来往的人。一些人在酷刑下供述出崔恂与公主有不寻常的关系后,皇帝命人将崔公子抓来审讯。一连几天动用了各种酷刑,可是崔公子嘴里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崔公子知道,只要他将公主的行踪暴露,公主一定会被严加看管直到嫁往北方哪位头领,而经常送信的小丫鬟定会身首异处,自己此生也永不会再见公主一面了。为了爱情,他什么也没说。 因为事情没有坐实,后来看在一些大臣的求情下就将崔公子放了。经过几天的非人折磨后,遍体鳞伤的崔公子被抬回家中,几天后与公主生死两茫茫。藏到五台山一家小佛寺的公主和丫鬟,在寺中苦苦等待时日,中间经历过皇家的数次追捕均侥幸逃脱,几年很快过去了。在风平浪静好久后,左等右等的公主不见崔公子来见,于是派丫鬟又一日回到洛阳城,丫鬟得知噩耗,崔公子几年前已经惨死了。 丫鬟回来将消息告诉了公主,公主对以前自己怀疑崔公子是否已经另有梦中人了,埋怨他为什么这几年不过来看看自己十分羞愧,现在一切都明白了。公主几次寻死,但被这位跟随她出来的贴身丫鬟所救。丫鬟对公主说:“崔公子是为了保护公主你才誓死不说的,你现在这样轻生不是辜负了公子的一片真心。既然你也无法忘怀他,那就超度崔公子的亡魂吧。以期能在西天极乐世界里与其相会。” 于是公主忘却红尘,一心向佛。可悲可叹的是:竟是爱情使公主皈依了佛门。公主在每一天的念佛中始终想念着心中的那个他。佛寺渐渐破败。美人儿也已老去。皇权已更迭数人。公主的侄儿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后来派人四处打探,终于得知姑姑的下落。并派人给公主送去了他的亲笔御书。派去的人后来回见孝文帝时,帝问及公主近况,下人答公主一切安好,帝问公主有什么要求吗,下人答公主无所求,但讲公主所在的寺院早已年久失修,山门已破、野草丛生。孝文帝马上拨款重新修缮了该佛寺。诚信公主死后,这座位于五台山北麓的小寺改名为公主寺并沿用至今。 孝文帝对此感触很深,终身致力于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后下令迁都洛阳,并鼓励皇族与汉人通婚。北魏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全国佛教更加兴旺,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始开凿。 对烟花易冷单句分析“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 出家人地位很高,在国家繁盛时期,通常不是男性,所以为女性,会不会是后宫妃子因老皇帝驾崩被迫入空门呢?这样的情况不可能“折煞世人”,推断应该是处于大好年龄的美貌女子,而且知名度很高,假设为公主很合理。后面谈到了“魏书”,所以是北魏的一位公主了。民间传说确有其人名曰诚信公主,修行于五台山一小寺。北魏,皇室为鲜卑族,属于北方少数游牧民族。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 公主做梦好像梦境有些冷,实际上此处借用的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人在低温时睡觉会翻来覆去(也就是“辗转”了),“辗转一生”的原因是情债,点出为情所困的公主一生都在思念梦中人。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因为意中人已默认了与公主的关系,所以公主会一直在寺中等下去。默认,而不是承认,说明公主与心上人分开时非常急促,且双方之前仅有好感,没有私定终身。 “枯等一圈 又一圈的 年轮” 公主苦等了一年又一年。 “浮图塔 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和尚或尼姑的坟塔塌了,如果是个和尚当然有责任平时加固佛塔的,更证明寺中全是女尼。 “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 中医里疼是疼,痛是痛,心里难受叫痛。“直奔”,就是一到晚上没人时分,公主的眼泪对着残灯那叫一个澎湃啊。寺中的大门坏了都没人修,平常点灯不多且较节省,再次验证寺中全是女尼,而且人数并不多,且寺中经费紧张。一句话描述寺院情况:寺小,人少,钱少。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啊。 “等酒香醇 等你弹 一曲古筝” 公主回忆起与心上人把酒言欢和心上人弹奏古筝的情景。古代男子才弹古筝,且此乐器属于汉人贵族常用的乐器,北方少数民族会之很少。更证明了回忆者是女性。男女方的关系非常纯洁,双方交往活动仅属于当时汉族贵族的普通消遣。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这个“旧故里”应指的是公主在洛阳城的旧居所。公主离家逃遁后,府中就没有下人了,宅子一直荒废在那里,时间久了满庭院都是荒草。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时间很久双方还不能见面,公主得到的心上人消息也很不确切。在词最后一句“永恒”中,当时感觉公主“听闻”的未必是真,可能心上人早已不在人世了。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公主想起以前与心上人经常约会的地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石板路,古代一定是大都市才会有的,指的就是洛阳的石板路。公主此时想起与心上人默默迁马步行在洛阳的石板路上,马蹄与石板路上发出的声音现在想起来不就是很像“再等”的发音吗?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公主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时光。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公主获得的消息是心上人去北方边塞戍边去了,军镇周边很荒凉,而且较少支援,很危险。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此时公主又回想起与心上人一起骑马到洛阳城郊的村庄游玩,远处飘来悠扬的牧笛声。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正是在洛阳城,公主与心上人的这些点点滴滴才将两个人的命运牢牢的拴在了一起 下半部: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煞许多人” 这是我讲的历史上内涵美女+气质帅哥的美好爱情故事,惹得现在的热男浪女一片欢呼和羡慕。(实际上我只讲了公主爱情故事的一部分,背后的故事你们是不能理解的)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很” 历史书上记载的都是父子相食、兄弟相残血淋淋的争权事件,却没有记录这样美好的爱情故事。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那些美好的时光都像烟花一样短暂。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认真” 美眉啊,和你相处我当然是真心的,只是我没有说出来嘛。你不要不依不饶的非让我讲清楚这般无理取闹了,好吗?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 现在已离故事发生那时有一千五百多年了,像公主与他心上人的爱情故事现在是不会有了。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但是历史上的确有这样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就在北魏,就在洛阳。 “如你在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 浪迹一生” 如果你是北魏那位公主,你是跟随着滚滚红尘嫁给豪门呢,还有与我一生浪迹天涯呢?(这句实在难以理解,我按自己的理解不惜重新断句:如你在跟 前世 ( 过门 跟着红尘)还是( 跟随我 浪迹一生)) “伽蓝寺殿上盼 永恒” 可怜的公主只能通过在寺殿上念经来期盼自己与心上人的爱情能够永恒了。这真是超越时空的爱恋啊 讲故事我的感慨。 北魏皇室与汉士族的爱恨情仇北魏明元皇帝拓跋嗣起初因太武皇帝拓跋焘其母杜氏为汉人,待拓跋焘如奴仆。后拓跋嗣因自体弱,问计崔浩,在崔浩大力推荐下,立拓跋焘为太子。拓跋焘立太子拓跋晃,赐死拓跋晃生母贺赖氏(匈奴人)。拓跋晃未登基即被害死,其子文成皇帝拓跋浚即位,其生母郁久闾氏(匈奴人)。后拓跋浚之子献文皇帝拓跋弘即位,其母是李氏,南朝梁国人,汉人,被赐死。拓跋弘之子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其生母李氏,中山安喜人,汉人,其父李惠是南阳郡王。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上台后,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士族通婚,拓跋宏自己就娶了崔、卢、郑、王四姓的女子做后妃,又为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的女子做正妻,并把几个公主都嫁给汉族大姓,仅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三位公主。 清河崔氏乃北方高门士族,姻亲范阳卢氏。据《魏书》中记载:“魏初攻书者,崔、卢二门”,“魏初重崔、卢之书”。可见北魏书坛领袖人物当为“崔、卢”书门 的主支。崔氏一支主要指崔玄伯、崔浩父子,卢氏一支主要是指卢玄、卢渊祖孙。而崔浩与卢玄是表兄弟。崔氏家族数代人都是北魏的著名书法家,族灭六十三年后,才流出崔浩祖父崔潜一手稿,可叹。 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嫡子拓跋恂成年后立其为太子。拓跋恂渐渐长大,但他不明白为什么被起名为“恂”的良苦用心。太和二十年(496年),在旧势力的怂恿下,为得到反对汉化和南迁的贵族的支持,拓跋恂企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参加叛乱。孝文帝元宏(拓跋宏)迅速平息了变乱,并废黜了皇太子元恂(拓跋恂),后又将元恂(拓跋恂)赐死。在元宏(拓跋宏)眼里,任何人企图阻挡民族的大融合都是不可原谅的。也许元恂临死前,孝文帝元宏亲自给他讲了那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吧,相信他走的时候一定是满腹愧疚。 “恂”字的含义一个生下来家族就完全覆灭的崔恂,到底是谁给他起的这个名字呢?为什么孝文帝拓跋宏将自己的长子起名也叫“恂”? 看看中国伟大的汉字中“恂”的含义吧: 其一:“恐惧”。《庄子·徐无鬼》:“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因何恐惧? 其二:“相信,信任”。《说文》解释:“恂,信心也。”————有什么秘密?要信任什么人? 其三:“小心,谨慎”。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吾恂恂而起”。————为什么要小心? 其四:“畅通”。《庄子·徐无鬼》:“思虑恂达,耳目聪明。”——考虑什么问题要想得开? 其五:“诚信”。 《书·立政》:“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要自信,对什么要有信心? 起名字的人到底是崔恂的父亲,还是他的母亲呢?我认为一定是他那位已不知姓名的母亲起得名字。一个“恂”字就看出了一位母亲对即将要阴阳两隔的爱子的深情爱意。苍天啊!只有母爱才能这样伟大!!!崔恂在洛阳隐姓埋名很可能就此一生了。为什么公主还是将他认出来了?要被公主认出并确认是十六年后崔家的唯一传人,崔恂必须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其父、其祖父的崔氏书法;一样是表明崔氏传人的唯一信物——崔家祖传玉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