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别随情绪做傻事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1月1日) 王云峰(作者)平装:240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104035213 条形码:9787104035213 品牌:华文经典 ASIN:B00645O4VQ 内容简介《别随情绪做傻事》内容简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伴随这些问题,人们会产生欢乐、悲愁、痛快、难过、焦虑、不安、舒适、压抑等五花八门的情绪,这些情绪经常给我们造成困惑和迷茫。如果我们不能足够重视它们,就很可能会失去自我,让情绪左右我们的人生。 《别随情绪做傻事》列举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情绪,列举生动例子来说明其表现,正本溯源探讨了产生情绪的各种原因,让我们更清楚应该怎样面对不良情绪。 此外,《别随情绪做傻事》依据心理学书籍给读者详细介绍了应对不良情绪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方法简单实用,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可以很快掌握这些方法,并得心应手地运用到生活中。 编辑推荐《别随情绪做傻事》编辑推荐:全方位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来源;学习、婚恋、育儿、人脉、养老、职业、就医,不良情绪滋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实用的情绪调节法;焦虑、烦恼、郁闷、悲伤、压抑、纠结…… 都市人常见的各种情绪,致使幸福指数大大降低,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彻底改变人生的心灵读物;给情绪装上调节器,一切自由掌控。 作者简介王云峰,原名王平辉,曾任《亚洲经济论坛》记者、《金融月刊》编辑、《漫坛·开心漫画》编辑、《杂文精选》编辑、《漫画经典》主编等职。近年来出版各类图书数十册,作品力图全面诠释“大图书”市场理念,帮助读者完成从心灵到职场、从家庭到企业的全面提升。试图以严密的逻辑和极具亲和力的姿态,将吸引力的秘密推广开去。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每个人都很卓越,只是需要我们来发掘。 目录第一章 为什么老是有人说你少根筋 谁是情绪的主人 我们早已满身“剧毒” 情绪遗产的干扰,常挥之不去 第二章 哈佛学生喜欢做的那些事儿 我能感觉到老师的鄙视眼光 就是想玩会儿 我自觉进入了瓶颈,找不到升级的方法了 我患上了“教室恐惧症” 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第三章 没有几个忧郁女生会等到她的白马王子 我是个胖子,没人爱我 他老是教我做饭 情人离我而去 我的感情好似牢笼,而亲爱的她总是游离在外 我真的是“大龄”了 我有一个网络情人 第四章 柴米酱醋盐,谁家七年痒 我得了重病,什么时候才能康复 父亲去世了,我的生活也因此失衡 我的生活乱七八糟 我和弟弟的关系比这个冬天还冷 丈夫要离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的丈夫不可理喻 丈夫病重难医,我该何去何从 我没有能力照顾父母,我觉得很愧疚 第五章闪开,让我歌唱小鬼们 小鬼们终日捣乱,我快要疯了 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尊重我 我的女儿是匹诺曹 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我没法招架了 第六章 火爆脾气玩的小花招——让你和饭碗说拜拜 我的前任恶语中伤我 我烦透了我的工作 嫉妒了,我该怎么办 是谁动了我的创意 这里没有硝烟:办公室战役 为什么升职的永远不是我 我们的友谊不堪一击 第七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调节好自己的气场了吗 羡慕嫉妒恨,我该怎样脱身 好哥们儿出事了,我该帮他吗 刚认识了一个人,我想与他成为朋友 第八章 情绪的蝴蝶扇扇翅膀,拿破仑也要败在滑铁卢 孩提时候种下的“祸根” 交通堵塞就是集体慢性自杀 狗死了,我非常悲伤 钱永远不够用 我感觉未来没有希望 第九章 改变,从心开始 要“看开”,不要“看破” 忧郁让我觉得不快乐 “愤怒”带着假面 生命的本质是忧伤的吗 每天夜里,我都感到无助 我能用“焦虑”来保护自己吗 第十章 吸引力法则,不需要实践 文摘谁是情绪的主人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忽然之间,莫名其妙、没有缘由的焦虑不安、坐卧不宁;受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之后大脑一片空白,只想离群索居,封闭自己;和别人争吵后,气得四处游走,漫无目的,甚至还会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泄愤。 这种情绪,如果偶尔出现在你身上,还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若长期盘踞不去,那么你可就要小心了。因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为了情绪的奴隶,在感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所以,一旦有外因冲击,你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坐立不安、酗酒滋事、手足无措、无心工作、闷头生大气等等。这样做不仅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干扰了别人的生活和工作,丧失了别人对你的信任,甚至也丧失了你对自己的信心。 情绪二字,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常常对员工说:“工作时间不要闹情绪。”妻子常常对丈夫说:“不要把情绪带回家。”情绪袭来的时候,我们都无法有效地将它控制,而且很多人更是毫无准备地面对坏情绪的来临。如果我们对情绪处理不当,轻者影响我们的工作,重者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更甚者导致疾病侵袭我们的身体。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还不是情绪的主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20%是靠IQ(智商),而80%则是靠EQ(情商)取得。如果我们能运用科学的、人性的态度和技巧去管理我们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情绪带来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来帮助我们成功,这种理念被称为EQ理念。 真正健康有活力的人,他们懂得驾驭、协调、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利用情绪去为自己服务,所以他们不会担心自己一旦情绪失控会影响到生活。他们是和自己情绪感觉充分在一起的人,他们是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当中,最使人致病短命的因素,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癌症等,是被公认的心身疾病。 情绪乐观者体内产主更多的病毒抗体,可提高人的免疫力,减少疾病;不良情绪的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癌症等。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当我们明白情绪对我们身体的不利影响后,我们再遇到情绪上的麻烦时,我们就应该去认识,有哪些责任应该是自己去负责的,又有哪些责任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例如,工作上出了差错,你被上司批评,心情很郁闷,那你就应该在心里问问自己:“这个差错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外部因素的原因?”如果是属于堵车之类的外部原因,那么就看开想开,完全没有必要在意这件事了。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或者不负责任而造成的后果,那么就需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改正即可。如果因此而学会了一项工作技能或者养成了一种好的工作习惯,那么领导的批评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到外界因素上,比如,堵车是因为自己选错了时间段、路段出行,遭到领导的批评是因为他看不上自己等等,这种假想出来的不公平感会让你的情绪雪上加霜。 其实,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苦苦留恋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消除你的种种“假想”,情绪的包袱只会越来越沉重,压到你不能呼吸。比如,我们曾经真的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设想以下问题: 1.发生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益处? 2.这件事发生之后,自己做了什么补救措施? 3.现在的状况有哪些需要改善? 4.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能够让领导重新信任自己? 5.在结果未达成之前,哪些错误你不能再犯?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产生忧惧、焦虑和不安,而我们在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索中,我们对事情的“可控制力”就会得到增强,而负面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针对如何摆脱和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减少长期的消沉情绪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所带来的影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兰迪,提出了七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针对问题找到引起消极情绪的根源。 2.全面看待问题,既看到坏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 3.提醒自己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4.学会享受生活,善待自己,譬如去逛街、逛商场,去饭店美餐一顿,听歌赏舞。 5.思考一下,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 6.学会比下,想一想还有许多人处境或成绩不如自己。 7.学会“忆苦思甜”,学会顿悟“知足常乐”。 我们早已满身“剧毒”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演讲中曾经说起别人与他的问答:“儒家为什么不能叫儒教?”曾先生是有智慧的人,他的说法是:“凡是宗教都有他一定的教条、有戒律,孔子是没有的。”问者就继续追问:“你的做人的原则是什么?”曾先生回答:“我不赞成任何事情,也不反对任何事情。”问者表示反对:“这怎么可以啊?”曾先生接着说:“因为孔子就是这样。我们对孔子有太多的误解,其实孔子是没有戒律的,他的基本主张只有五个字:无可无不可。” 很多人常常批评中华文化,说起其中的糟粕和错误,先生就很奇怪,如果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严密的教条,规定了你不能做的和能做的事情,我们根据自身的学识和经验加以评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它并没有这些约束,怎么会有对错呢?如果说真的有人做错了,那么,也只是这个人出了问题,而非我们的文化没有道理。因为这种文化,根本就没有什么主张,多少年来,很多人想要打倒孔子,但是结果呢,孔子始终屹立不倒。他根本就没有主张,你怎么打倒他? 对此,曾先生的意思是,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毒性”教条,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扭曲了文化而不自知。 来自家庭的“毒性教条”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回忆我们的童年。小时候,妈妈经常会教导我们“孩子必须服从大人”,“成年人可以裁判孩子的对错,但小孩子不能对大人有所反驳”,“讨人喜欢、从不顶嘴、毫不自私、乖巧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自古以来,我们习惯了“父母=家长”这样一个概念。其实,“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父母”对孩子应该是影响、引导而不是控制,而“家长”是权威,对孩子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控制关系。父母、家长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有一个女同学,她自幼接受其父的理想式完美主义的教育。长大后,她在工作、生活中固守完美主义教条,头脑中充满了“应该”、“必须”等完美观念。而这些观念如同枷锁一般使她不能自由地感受、接纳真正的自我。渐渐的,她不断地自我否定,做事变得优柔寡断,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更是让她的情绪陷入了不稳定状态。 在成长的过程中,她接受了太多来自家庭的“毒性教条”,那些“必须”、“应该”的限制,都影响着她日后的思考规则和行事方式。所以,成年之后,她一心追求完美,不能容忍任何缺憾,不敢面对自己的欲望,表面上,她温柔贤淑、彬彬有礼,但内心中却始终天人交战,痛苦不堪。 从小到大,我们中很多人都在父母为我们设计的道路上走着,其实,在我们的心中都有个不一样的自己,这个自己像个受伤、愤怒的孩子,他太多地被禁止表现得自恋,禁止表达对父母的不满,这些感受在我们的成长中,不自觉地被冰封掩藏起来,而这些被堵塞的情绪,也成为了我们日后面对事情所作出的情绪化或荒唐反应的根源。 来自学校的“毒性教条” 我们进入学校之后,每一科都要打分数,但是,我们是否有过怀疑:体育为什么要打分数?我为什么不及格?难道我打篮球,一分钟一定要投几个吗?难道我投10个就要进7个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画画、唱歌?我画得不好又怎么样?我不会唱歌又怎么样?59分和60分究竟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些问题,我们没办法去问老师,因为如果你问得有道理,他会骂你,如果你问得没道理,他还会骂你。 我们现在自然已经知道,有些人天生对数学有兴趣,因为他的基因里面有这个优势。有些人对画画很擅长,因为这是他的天赋所在。简单的依靠评分来划分三六九等是不科学的,所以良性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的。 但是,在我们的身体内,却长期残存着这些“毒性”,不断发酵,并会借着某种契机迸发。 来自社会的“毒性教条” 我们太过重视外表,是来自社会的最重要的毒性教条。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穿的是不是名牌,戴的是不是名表,开的是不是名车,所以台湾人常讲一个笑话:某个人不怕家里失火,最怕自己掉进厕所。因为他所有的财产全部都在身上,一掉到厕所里面就全完了,社会上真的不是没有这种人。 一个人太不了解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子。因为不了解心里不踏实,所以才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绪表现,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与别人比较。但是,我们的立足点真的平等吗?不平等的话,又何谈比较呢?就好比我们看到美国人住着大房子,但是,你知道他们一年光修整草坪就要花掉一万美金吗?美国人的房子是木头做的,所以很容易坏,三两天就要修一下,你能负担得起吗?你有那个耐性吗? 世界上有两种人是最聪明的,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因为这两个民族受到了最多的磨难。也正因为饱经忧患,所以中国人的性格里是排斥教派的,不愿意接受教义的束缚,这也是儒家永远无法成为宗教的原因。我们的天性中,已经充满了自由自在的因子。 现在有两位棋手,一位是绝顶高手,从来不会输;一位是跟你水平相当的普通人。你愿意跟谁对弈? 我们不必回答这个问题,而只需要探讨什么是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是什么?真正的高手应该是每次赢你一点点,然后输你一下,这才是高手。 我们的一生背负着很多情绪的债务,这些债务大都是从这些毒性的教条中产生来的。打从小时候起,这些“毒液”就不断地加入到我们身上,直到累积成为很多不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一定要逐一地加以检讨,加以改正,逐渐把这些债务清除掉,直到有一天,你觉得偷懒不再是罪恶。 儒家总是说“反求诸己”。我们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住,那么,“反求诸人”的效果也就随之而至了。很多领导一出现,整个团队都紧张兮兮的,如果我们去问一下部属,你会发现,原来领导不在的时候,他根本不紧张,他会自己安排工作。很多家长不在家,小孩子很愉快,爸爸一回家,孩子就开始紧张,动不动就骂,动不动就摔杯子,你在干什么?因为你的情绪不安,所以使得全家人的情绪都不安;因为你的情绪不稳定,所以你的整个团队的情绪都不稳定。 我们时常说“风气”,风气,就是因为它跟风一样,风一吹过来,所有的草都会跟着动起来。我们的情绪稳定了,生活和工作也就上了轨道。每个人都有一张工作表,你为什么不看呢?上面写得很清楚:我该做什么,我就把它做好,不会的问别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