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团城演武厅 |
释义 | 团城演武厅位于北京西山下的香山南麓,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它是北京仅有的一组别具特色的城池式武备建筑,是北京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台、校场混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古建艺术风格独特。 简介团城演武厅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位于峰峦连绵、风景秀丽的香山南麓,是北京仅存的城池、殿宇、亭台、碉楼、教场混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古建艺术风格独特。 团城演武厅是乾隆皇帝阅兵的场所,又是健锐云梯营演武之地,布局别具特色,建筑宏伟壮观。其主要建筑为团城、演武厅、东西朝房(已毁)、西城楼门、碑亭、放马黄城(已毁)等。 团城演武厅为环形城堡式建筑,其外有护城河围绕,跨河与城门相对筑有两座汉白玉石桥。城堡南北各辟城门一座,北门门额为“志喻金汤”,南门门额为“威宣壁垒”。城年为 1800平方米的圆形空场,东、西城垣各有一条马道通达城顶。南北城门之上各有一座规制相同的城楼,南城楼现已辟为临时展厅,曾举办“皮影艺术展”、“晋南民间婚俗展”、“山西名胜展”等展览;北城楼年有一座巨大的卧碑,碑文为清乾隆御撰《御制实胜寺后记》,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题刻。城堡内空场经常举行与中国传统武术有关的活动。 团城演武厅是清代强盛时期修造的一处雄伟辉煌的武备建筑群,包括世界上最小的城池“团城”,步兵和骑兵进行训练操演的大型演武场,乾隆题写碑文的卧式和立式两块巨型石碑,还有一座开有5个城门、出太阳时总有一个门被阳光直射的跑马黄城等。 跨过青石铺就的演武厅小石桥,穿过刻有“志喻金汤”玉石匾额的北城门(南城门对应的是“威宣壁垒”四个字),沿着团城马道台阶拾级而上,我们终于登上了著名的团城。这座椭圆形的城池东西直径不过50米、南北40米、城高11米,的确小得名不虚传。但置身城中却并不感觉其小,发现这与演武厅的地理位置有关,它依山而建,绵延的西山是它天然的屏障,北东南三面则是开阔的平地——这样的视野自然在心理上感觉团城很高。故人云:有容乃大,这么丰富的“内容”浓缩在团城,团城焉能不“大”?放马黄城的原址早已被毁, 幸好,大部分建筑还在。站在金碧辉煌的团城南阅武楼上,俯瞰昔日清军将领指挥操演的西城门楼、演武场、校马场和实胜寺碑亭,仿佛看到了200多年前演武场旌旗猎猎、马蹄声声、将士们弯弓待发、吼声动地的景象。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其实建筑也是凝固的历史。 团城演武厅的东西朝房里是有关演武厅历史沿革及健锐营创立始末的展厅,这里有清朝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为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画的肖像,一身戎装的乾隆骑在马背上,手勒马缰、腰挎剑囊、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乾隆24岁即位,画像时不过29岁。他一生喜好武功,擅长骑马射猎。校场南侧立有一道五六十米长的靶墙,颇为壮观,尽管是按照史料仿建的,但足以展现清朝的军队对骑射武艺的重视程度。我想当年的乾隆皇帝站在城门楼上检阅演武的将士时,或许忍不住也会走下城楼亲自跃马弯弓…… 当然,乾隆统治下的大清能成为幅员辽阔、国势强大、民族统一、经济发展的东方大国,主要还是靠他政治上的雄才伟略,再有就是从先朝那里继承下来的丰厚遗业。不过,乾隆的确比清代其他的皇帝更热衷于武力征讨,战功卓著,他曾自诩“十全武功”,亲撰《十全记》。所谓“十全武功”是指乾清时期为安定边疆、巩固统治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十次,即两次平定新疆北部地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分裂割据,一次平定南疆地区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两次平定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地区的叛乱……这里面的“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即与眼前的团城演武厅有关。 演武厅的展厅是这样记载平定金川战役的:“乾隆12年(1747年)春,大金川(今四川省金川县一带)地方土司之间互相展开大规模的攻掠和械斗。清军出动平息战乱,由于该地特有的石碉易守难攻,清军受挫累攻不下。乾隆帝于13年下诏,决定发挥前八旗兵云梯攻城的特长,选拔少壮勇健之士300余名,在香山地区仿建石碉多处,组建云梯队,演习攻碉。云梯队很快扩建到1000余人,训练科目也增加了火铳、刀、鞭、弓箭及骑射。乾隆14年春,首次金川战事以清廷接受大金川土司的求降而结束。云梯队正式组建为健锐营。”“健锐营在大小金川及平定新疆叛乱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清帝国后来的故事已为大家熟知。盛世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乾隆之后的大清开始由盛转衰。清代最为精锐的特种部队的演武厅,这块曾经演绎辉煌、书写荣耀的地方,在它创建150年之后,留下了外国侵略者的足迹,留下了民族耻辱的印记。 团城团城东西直径51.2米,南北直径40米,城高11米。南北各有拱形门洞,供人出入,门洞上方各有汉白玉门额一块,南书“威宣壁垒”,北书“志喻金汤”,均为乾隆御书。北城楼中存有“御制实胜寺后记碑”,记述了健锐营在平定准噶尔回部战役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城楼门宽24米,高11.2米,用西山所产毛石砌筑,自然质朴。正中为一拱券门洞,两侧有台阶通达顶部,为演练时将领的指挥台。 西山健锐营清代中叶,乾隆十二年(1747)春,大金川(今四川省金川县一带)地方土司之间互相展开大规模的攻掠和械斗。清军出洞平息战乱,由于该地特有的石碉易守难攻,清军挫败,累攻不下。乾隆帝于次年七月下诏,决定发挥原八旗兵云梯攻城的特长,选拔少壮勇健士卒三百余名,在香山地区仿建石碉多处,组建云梯兵,演习攻碉。后云梯兵很快扩充至二千人,训练科目也增加了火铳、刀、鞭、弓箭及骑射。 背景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川省金川土司莎罗奔侵邻部,清政府为制止战乱与当地土司发生战争,金川土司在各要隘修建了碉楼抵抗清军。 为了攻破这种碉楼,乾隆皇帝下令在香山脚下仿造了数十座碉楼,并选精兵一千名组建了一支特殊部队“健锐云梯营”演练攻碉。团城演武厅就是健锐云梯营的演武之地和乾隆皇帝阅兵的场所。从北至南依次为团城,演武厅、西城楼门、实胜寺碑亭、放马黄城(已毁)、松堂等建筑。 建筑风格团城演武厅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位于峰峦连绵、风景秀丽的香山南麓,是北京仅存的城池、殿宇、亭台、碉楼、教场混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古建艺术风格独特。团城演武厅是乾隆皇帝阅兵的场所,又是健锐云梯营演武之地,布局别具特色,建筑宏伟壮观。其主要建筑为团城、演武厅、东西朝房(已毁)、西城楼门、碑亭、放马黄城(已毁)等。 团城演武厅为环形城堡式建筑,其外有护城河围绕,跨河与城门相对筑有两座汉白玉石桥。城堡南北各辟城门一座,北门门额为“志喻金汤”,南门门额为“威宣壁垒”。城年为1800平方米的圆形空场,东、西城垣各有一条马道通达城顶。南北城门之上各有一座规制相同的城楼,南城楼现已辟为临时展厅,曾举办“皮影艺术展”、“晋南民间婚俗展”、“山西名胜展”等展览;北城楼年有一座巨大的卧碑,碑文为清乾隆御撰《御制实胜寺后记》,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题刻。城堡内空场经常举行与中国传统武术有关的活动。 团城演武厅是清代强盛时期修造的一处雄伟辉煌的武备建筑群,包括世界上最小的城池“团城”,步兵和骑兵进行训练操演的大型演武场,乾隆题写碑文的卧式和立式两块巨型石碑,还有一座开有5个城门、出太阳时总有一个门被阳光直射的跑马黄城等。 跨过青石铺就的演武厅小石桥,穿过刻有“志喻金汤”玉石匾额的北城门(南城门对应的是“威宣壁垒”四个字),沿着团城马道台阶拾级而上,我们终于登上了著名的团城。这座椭圆形的城池东西直径不过50米、南北40米、城高11米,的确小得名不虚传。但置身城中却并不感觉其小,发现这与演武厅的地理位置有关,它依山而建,绵延的西山是它天然的屏障,北东南三面则是开阔的平地——这样的视野自然在心理上感觉团城很高。 故人云:有容乃大,这么丰富的“内容”浓缩在团城,团城焉能不“大”放马黄城的原址早已被毁,幸好,大部分建筑还在。站在金碧辉煌的团城南阅武楼上,俯瞰昔日清军将领指挥操演的西城门楼、演武场、校马场和实胜寺碑亭,仿佛看到了200多年前演武场旌旗猎猎、马蹄声声、将士们弯弓待发、吼声动地的景象。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其实建筑也是凝固的历史。 展厅团城演武厅的东西朝房里是有关演武厅历史沿革及健锐营创立始末的展厅,这里有清朝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为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画的肖像,一身戎装的乾隆骑在马背上,手勒马缰、腰挎剑囊、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乾隆24岁即位,画像时不过29岁。他一生喜好武功,擅长骑马射猎。校场南侧立有一道五六十米长的靶墙,颇为壮观,尽管是按照史料仿建的,但足以展现清朝的军队对骑射武艺的重视程度。我想当年的乾隆皇帝站在城门楼上检阅演武的将士时,或许忍不住也会走下城楼亲自跃马弯弓…… 当然,乾隆统治下的大清能成为幅员辽阔、国势强大、民族统一、经济发展的东方大国,主要还是靠他政治上的雄才伟略,再有就是从先朝那里继承下来的丰厚遗业。不过,乾隆的确比清代其他的皇帝更热衷于武力征讨,战功卓著,他曾自诩“十全武功”,亲撰《十全记》。所谓“十全武功”是指乾清时期为安定边疆、巩固统治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十次,即两次平定新疆北部地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分裂割据,一次平定南疆地区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两次平定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地区的叛乱……这里面的“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即与眼前的团城演武厅有关。 演武厅的展厅是这样记载平定金川战役的:“乾隆12年(1747年)春,大金川(今四川省金川县一带)地方土司之间互相展开大规模的攻掠和械斗。清军出动平息战乱,由于该地特有的石碉易守难攻,清军受挫累攻不下。乾隆帝于13年下诏,决定发挥前八旗兵云梯攻城的特长,选拔少壮勇健之士300余名,在香山地区仿建石碉多处,组建云梯队,演习攻碉。云梯队很快扩建到1000余人,训练科目也增加了火铳、刀、鞭、弓箭及骑射。乾隆14年春,首次金川战事以清廷接受大金川土司的求降而结束。云梯队正式组建为健锐营。”“健锐营在大小金川及平定新疆叛乱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清帝国后来的故事已为大家熟知。盛世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乾隆之后的大清开始由盛转衰。清代最为精锐的特种部队的演武厅,这块曾经演绎辉煌、书写荣耀的地方,在它创建150年之后,留下了外国侵略者的足迹,留下了民族耻辱的印记。 展览分布团城为椭圆形的高大城池,城垣上修有南北对峙的城楼,城外围以护城河,并建白玉石桥。团城开二城门,北者额书“志喻金汤”,南者书“威宣壁垒”。城内为一开阔空地,东西马道直通城楼。城垣用砖砌,外圈砌有箭垛,用以御敌。城楼内立乾隆御制碑。 演武厅在团城南侧,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方砌有宽大的月台,乾隆皇帝曾在此检阅八旗军队。厅南为演兵场,现辟为果园。 碉楼原有67座,今仅存少数完好者。其中以团城西侧一座石碉楼保存最为完整。它完全用石块砌筑,底座大顶面小,高约10米,俗称梯子楼,上面建有箭孔箭垛。 实胜寺遗址在演兵场之西南,今仅存一碑亭,重檐歇山顶,黄瓦红墙,四面辟门,亭内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篆刻的方形石碑,高3米多,上有乾隆皇帝亲笔题书。 松堂在团城之南。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这里原为焚香寺旁一座小敞厅,名“来远斋”,是乾隆帝来团城阅兵休息用善之处,并在此为征伐大小金川的凯旋将士设宴庆功。来远斋建筑古雅别致,坐西朝东,面宽3间,由汉白玉建砌。在白石枋柱上刻对联一幅:“指云际千峰兴怀蜀道;听松间万籁顿入焚天”,横联是“策动绩武”。堂内有一个高雅典朴的紫石宝座,座后有石屏风,上刻乾隆手书《云梯营诗》。堂后有许多古朴的假山叠石,玲珑剔透,恬静肃穆,环境幽美。敞厢四周遍植近百株的白皮松,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犹如一幅巨大的屏障,故名“松堂”。 馆藏展示八旗由来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 大清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抵御沙皇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八旗兵分为经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总称,由郎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郎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的人,如紫禁城内武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总人数也在十万左右。 镶蓝旗:今内蒙古乌兰查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正蓝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滚降为下五旗,不在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 镶红旗:在今内蒙古乌兰查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红旗:在今乌兰查布盟的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子和贝勒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七十四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红旗人。 镶黄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市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规模扩大到下辖84个整佐令又两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都是,朝中不少官员也来自镶黄旗。 正黄旗: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无王,都归皇帝所领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三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为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镶白旗: 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子贝勒所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8万人,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乐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因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滚将自己所领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领之一,旗内无主,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交通提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路红旗村1号。(100093) 乘车路线:318、360、505、714、运通112路,红旗村站下车,往北400米。 行车路线:五环香泉环岛往西至北京植物园门口红绿灯往南或四环香山出口往西至第一个红绿灯向西直到山根红绿灯向北一公里。(停车位充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