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铜锣文化空间
释义

越南人又称之为“西原锣钲音乐”, 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文化简介

锣钲,是锣与钲的合称,是音调很相近的两种铜制打击乐器。锣,盘状。从外形看,钲与锣虽均为“形圆”,但钲的正中却有一半球状凸出部。俗话说“有乳为钲, 无乳为锣”。钲声清亮,锣声低沉。中国清代姚燮《今乐考证》引《宣政杂录》云:“钲即铮,形圆,如铜锣。宋志曰:‘钲,如大铜叠,南蛮之器也。'”同书又引《通鉴音释》曰:“今之铜锣,是其遗制。”

[2]文化起源

越南西原锣钲音乐起源于东山文化(ancient Dong Son civilization ),属于东南亚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一般认为年代在公元前 3 世纪~公元1 世纪。流行于越南中西部昆嵩、嘉莱、多乐、多农、林同五省。涉及属于南亚语系(Austro-Asian )与其他南岛语系(Austronesian Linguistic Groups ,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巴拿、色登、摩农、克何、罗曼、埃第、嘉莱等十七个少数民族。

有人称铜锣文化空间起源于古代东南亚的东宋(Dong Son)文明,在东南亚也被称为铜鼓文化。越南的铜锣文化以其演奏方式为特征。每个演奏者携带一个直径在25到80厘米不等的鼓。男女村民们依据村别以3到12面鼓分组。不同的排列和节奏配合不同的仪式,例如,祭献小牛牺牲的仪式,为稻米祈福的仪式,悼念仪式和收获庆典。这一地区的铜锣并非在当地制造。他们从邻国传入,并调试成自己所期望使用的音调。

文化象征

越南中部高地的铜锣文化空间覆盖了多个省份和近17个属于太平洋-亚洲和太平洋中南部诸岛族群的少数民族。这些人靠传统农业生活并且发展了自己的工艺传统、装饰风格和房屋类型。他们最为普遍的信仰来源于对祖先的祭拜、萨满教和万物有灵信仰。这些信仰组成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同日常生活和季节周期紧密相关。(他们相信)每一面铜锣里都隐藏着一个与古代铜锣一样强大的男神或女神。每个家庭必须至少拥有一面铜锣以表明他们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并得到它的保护。在很多的仪式上还使用一套铜管乐器,而铜锣毫不例外地出现在所有社会生活仪式上并且是主要的仪式器具。

锣钲与西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表达了他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生离不开锣钲。锣钲响起在迎接婴儿出生的“吹耳礼”时,响起在告别亡人的“弃墓礼”上,也响起在祭祀、婚嫁、迎新年、庆新稻、阉牛节、贺新居、送征人、庆战功等仪式。

西原人主要信仰萨满教。认为锣钲声是在人类、神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间交流的“语言”。他们认为每面锣钲的背后都有一位神。锣钲越古老,神权就越大。每个家庭至少有一面锣或钲,它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有时,一面锣钲价值两只大象或20 头水牛。)同时,锣钲的多寡也是确认家族威望高低的标志。每个村庄,依规模大小,分别有3 -12 支男子(或女子)锣钲表演队。每逢节庆,人们在一坛坛竿子酒旁围着篝火踏着震撼山林的锣钲声翩翩起舞,为西原增添了浪漫神秘的气氛。

艺术价值

锣钲艺术在雄伟的西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种类繁多,其直径为25 ~80 厘米不等。锣钲因民族、地区而异,可以单独或成套使用,每套2 至12 面不等;也有18 至20 面为一套的(如嘉莱族)。每人只敲一面的西原编套锣钲,配合娴熟,以丰富的和声方式演奏出多音级的曲调。锣钲表演的规模、节奏与韵律,又依仪式内容不同各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称:“我欣赏了越南颇具特色的锣钲音乐,也看到了西原各民族锣钲乐队独特的乐器。这是越南特有的非常美妙精彩的传统文化。西原锣钲音乐获得‘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为了大力宣传这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越南邮政部门于2007年11月21日发行了一套邮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