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心明月 |
释义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月亮自古被借喻为“圆满”的代名词。世人以月亮寄托团圆的诉求和悲欢离合的感叹,出家人则以月亮的宁静、空明辟喻佛性真如,以月亮的圆和满代言佛法的圆融和法喜、禅悦的充满,以“见月”与否作为开悟的标准,以“天心明月”作为明心见性的象征。 佛学经典词汇。 此次典出:唐咸通十年(869年),藻光禅师为了探求心中的真如明月,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寻月”之旅,先后参访了得道高僧雪峰禅师、鹅湖禅师和禅月大师。咸通15年(874年),藻光回到武夷山,在山心庵(今天心永乐禅寺)结庐修证。中秋之夜,他在“五象朝圣”的山顶上打坐。在皎洁的月光下,藻光禅师豁然了悟了自性的般若,不禁感慨:“云遏千山静,月明到处通,一时收拾起,何处得行踪”。他带着禅悦回到住处,刚要进门,看见一个小偷在偷窃他的禅房。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藻光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藻光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藻光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披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藻光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进了明亮的月光,消失在月色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要是我能送他一轮明月就好了。”藻光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禅房静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了空境。第二天,藻光禅师一打开房门,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藻光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他终于带走一轮明月了!”藻光禅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扣冰古佛,那个小偷就是后来成了他弟子的了缘禅师。这就是“天心明月”的由来,武夷山也因此有了“天心”的地名。 “天心明月”这一著名的禅宗公案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素好佛老的朱熹就是从“天心明月”汲取了“一月照万川,万川总一月”的精神养分后,提出了“理一分殊”主张,这从他在楼阁岩上“天心明月”的题刻可以得到佐证。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理一分殊”就是“一理摄万理”,好比天心明月之散而现为千江月,好比天心明月在不同的人心中所承载着不同的意愿。反过来说,这也体现“万理归于一理”,再多再亮的水中月、心中月也都是源自天心明月,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扣冰古佛说过:“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以踏破芒履为耶?”佛性真如和天心明月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常常被无明的乌云所蒙蔽。 “何处春江无月明”,同样的一轮天心明月,“不知乘月几人归”?佛祖在菩提树下几经披星戴月而大彻大悟,扣冰古佛历尽艰辛寻觅而终究见得“天心明月”,但了缘禅师披上扣冰古佛的衣服就轻而易举地戴月而归了,朱熹循着扣冰古佛的目光也很快就发现了“天理”,可见“指月”的作用之大。明人瞿汝稷收集了中国古代得道高僧的“望月”、“寻月”、“见月”、“得月”的修行成就编写的《指月录》,为后人提供“指月”的宝典。 指月之说在《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研读《涅盘经》多年,却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慧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于是无尽藏尼就 把经读给了慧能听,慧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的原义。文字所记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之所在。 据说,极度崇佛的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要从南京步行30里路上宝华山隆昌寺,每次上山都先到下院龙潭定水庵住宿。有一次在定水庵,早晨起来更衣沐浴,洗漱,小沙弥打来一盆水给乾隆净面,乾隆正要净面,忽然见到脸盆里一轮明月在晃动,但他并没有感到月之明,只感到水之清。到隆昌寺山门时不见住持出来迎接,乾隆正感纳闷之际,住持见月禅师解释说:“其实老衲在下院就迎过驾了,皇上,您在下院净面时可曾看到月亮,贫僧法号叫‘见月’,那时我就迎接您了。”乾隆听后恍然大悟,非但没有责备他,心里反而越加崇敬。 《金光明经》说:“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但在乾隆眼里,只见水之清,不见月之明,过分着相于水的净面功能,他认为水中月只是为了衬托月中水,月之空明只是为了衬托水之清澈,不免落入了“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世俗观物论。而只有真正脱离了情感的粘着性,呈现出澄明晶莹、水月相忘才是真正的禅者之心。如《五灯会元·子淳》里所说:“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水月相忘正是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体现了禅者摆脱六根粘着性所获得的澄明感悟:“冷似秋潭月,无心合太虚。”只有“无心”,才能心性澄明;也只有心中无月,才能心月朗照。见月禅师一语道破了乾隆皇帝“见水忘月”的迷津,为他指点了真如明月之所在——不在别处,而在于心。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