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摄食 |
释义 | 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 人和动物之所以摄食,是因为饥饿感在驱动着机体。血糖含量的下降是引起饥饿感的原发性因素,它作用于脑和肝脏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激发了脑内饥饿中枢的兴奋产生主观的饥饿感;当机体摄食以后,消化道得到充盈.消化道内的机械感受器和葡萄糖感受器受到刺激。在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引起血糖升高,使脑和肝内的葡萄糖感受器,特别是脑内饱中枢兴奋,引起饱感停止摄食行为。在饥饿感产生的机制中,包括中枢环节、化学环节和外周器官的参与。下丘脑旁室核具有饱中枢的作用,此外,饥饿感还与多种激素和葡萄糖代谢有关。 摄食原因物质代谢动物机体在活动过程中.必然要消耗能量,从而打破了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平衡。要恢复这种平衡,就必须从外界摄取物质,而体内物质和能量平衡的恢复就要停止摄食。这种体内的物质能量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生在细胞内部——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启动摄食,而营养物质的满足又使摄食停止。由此看来,摄食的调节与物质代谢有关系。 血液中存在着饥饿的代谢信号,把处于饱食状态的鼠血抽出注射到处于饥饿状态的鼠的血液中。结果发现,后者不再感到饥饿,如果再给予食物时,这些饥饿的鼠吃得很少,它们更多的是糟蹋食物。进一步实验发现,刚刚进食完的鼠,其血液注入到处于饥饿状态的鼠的体内,对被注射鼠的摄食没有抑制作用;当供血鼠在进食结束45nin后输出的血液输入到饥饿鼠的体内,则对受血鼠的摄食今显著的抑制效应。这说明,血液起着运输摄食终止(饱)信号的作用。并且,血中的饱信号在进食结束后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血液中的饱信号有3种理论模型对此进行解释,即葡萄糖恒定说、脂肪恒定说和温度恒定说,分别认为葡萄糖、脂肪和温度最有可能是血液所运输的饱信号。这3种理论有一个共同点是,都假定血液中的某种物质或属性存在着一种最适状态,体内的某种物质或属性如果低于最适水平便产生启动摄食信号,最适状态的恢复则产生终止摄食信号。 激素调节代谢信号受下丘脑腹侧核调节。动物的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导致动物过食和肥胖。体内脂肪代谢主要通过苗条素作用于下丘脑等摄食中枢,再通过一些神经递质调节掇食行为。 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激素中,除了胰岛素外,1994年发现的苗条素,也可以作用于脑,抑制进食.这两种激家可能是调节进食的最主要激素。 胰岛素由胰腺的胰岛细胞产生,而苗条素由体内的脂肪细胞产生,这两种激素是反映体内脂肪贮存量的主要信号分子。它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进食。 体内脂肪贮存越多.血液中这两种激素的含量也越高.胰岛素和苗条素可以随血液循环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然后作用于下丘肮和脑干神经细胞的胰岛素和苗条素受体,从而调节摄食行为,减少进食量.从而减少体内脂肪的贮存。研究表明,胰岛素和苗条素受体在一些与进食有关的核团(如下丘脑弓状核)等部位得到高表达,脑室或脑内注射这两种激素都可以明显减少动物的进食量;相反,如果降低这两种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使动物的进食量增加。这些研究表明体内的脂肪贮存信息可以通过胰岛素和苗条素传送到脑内,调节摄食,从而调节体内脂肪的贮存量。 苗条素在这两种激素中,主要是苗条素直接影响摄食行为。研究表明,注射外源性苗条素将其浓度补足到正常水平,可以便糖尿病动物模型动物不再产生高进食症状,尽管此时胰岛素的水平仍然很低。相反,如果将胰岛素的浓度补足到正常,动物仍然有高进食的症状。 苗条素的产生受脂肪、胰岛素的水平影响,遗传因素在不同的环节也影响着苗条素的分泌和作用效果。研究表明,肥胖时.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转运、代谢增加可以明显刺激苗条素的基因表达和蛋白的释放。胰岛素可以增加体细胞的葡萄糖转运、代谢和利用,增加脂肪细胞的前条素表达和分泌。当机体处于饥饿时,血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脂肪组织中的葡萄糖的转运、代谢和利用减少,对苗条素的刺激作用减少,血中苗条素的浓度降低,从而使机体的进食量增加。 葡萄糖恒定说、脂肪恒定说和蛋白质恒定说分别强调了体内一种刺激的变化对摄食的调节作用,但事实上这些因素在体内可能共同调节着机体的摄食活动。有些实验证据显示,温度和葡萄糖这两个信号可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而脂肪可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如果体内温度或葡萄糖水平正常,但体重超过或低于正常水平,脂肪仍能作为“饱因素”而对摄食发挥调节作用。 不健康摄食肥胖随着人们水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肥胖问题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肥胖的定义:人和动物在内、外因素调节下,摄取食物而获得能量,通过活动又消耗能量。当摄入体内的能量过多,超过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时,就要引起肥胖。WHO定义体重指数(BMI)为:体重/身高平方(kg/m2)。将BMl为18.5—24.9视为健康者和正常,BMI25.0称为胖,BMI 24.9—25.0为超重,,BM30.0-39.9为肥胖,BMI 40.0为病态肥胖。 肥胖的危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 神经性畏食神经性畏食的部分原因与心理因素有关。这些人对食物的兴趣并没有全部丧失,他们的问题并不是对食物没有味觉,而是对肥胖的过度恐惧。这些人多数属于完美主义者。这类患者多是10岁到20岁左人的少女或少妇,男性极少发生,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要使患者恢复正常,需4—5年时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