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帕克和卓麻札 |
释义 | 简介中国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园。亦称“哈兹拉特麻札”(即圣者之墓),俗称“和卓坟”。因近代讹传为清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传说中的香妃)葬于此,故又称“香妃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东北郊。 历史始建于1670年,最初埋葬着阿帕克和卓之父和卓优素福,建筑规模不大。1694年,麻札被黑山派信徒焚毁后,阿帕克和卓又耗费白银数万两,动用数万名民工进行重建。翌年,阿帕克和卓被暴动群众杀死后,也埋葬在其父坟旁。阿帕克和卓因担任白山派首领,其地位和声誉显赫,故麻札即以其名字命名。后其家族成员均葬于此。1811年扩建时,墓室由圆形改为方形,新增了大门楼。1874年,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下令按照中亚麻札的式样改建。改建后的主要建筑有拱北、清真寺(4座)、教经堂、门楼(2座)、管理人员住房、水房等。 描述各部分自成一体,建筑风格各异,但又相互辉映,组成一个布局合理、完整精美的建筑群。拱北为建筑群体的主体建筑,位于陵园东侧,属阿拉伯式建筑。底部略呈正方形,宽35米,纵深29米。上部为直径17米的巨大穹窿。通高26米。穹窿下是宽敞的墓室,里面排列着阿帕克和卓家族5代72座(现存58座)拱形坟墓。四隅各有1座半嵌入墙中的圆柱形邦克楼,内有阶梯可供登临。通体以苍绿色间以蓝、黄等色琉璃砖贴面,使整个建筑更显得巍峨宏丽,庄严肃穆。伊德贾依(1d-gah,即举行斋月仪式的地方)大清真寺在陵园西端。礼拜大殿平面呈凹形,正殿和左右侧殿间以拱形门洞相互连通,顶部形成19个缓斜的圆屋顶,全部用砖建造。大殿长廊由3排70余根雕花木柱支撑,顶端用小拼木构件相衔接。该寺建筑形式和风格具有特点,在中国伊斯兰建筑中较为鲜见。该麻札发展最盛时,占有土地16000余亩,房屋500余间,以及店铺、水磨、果园等大量宗教寺产。有谢赫、阿訇等教职和管理人员40余人。1948年,麻札的大拱北毁于地震。1956年该麻札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政府出资按1874年的式样予以重建,占地约200余亩,已面目一新。 (马品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