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氏家族
释义

对中国陶姓民众的统称,据史料分析陶姓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在来源方面,陶姓祖先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

中文名:陶氏家族

最早记载:尧舜时期

分支:唐尧、虞舜

文献:《姓纂》、《说文》

名人:陶谦、陶侃、陶渊明

陶氏家族

简介

陶姓姓源有二支,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

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

人们称熟知的帝尧为陶唐氏原因是: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因为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尧”,则是他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称呼他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代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

尧的最初封地在陶丘,据《说文》上的考证,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全部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所以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

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江苏省,位置在镇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县。

起源

陶姓来源有六

据《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之前,以制作陶器为业,其后子孙有以其职业技艺命氏,称陶姓。

唐尧

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虞舜

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以职业为姓

据《风俗通》所载,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冶(陶工和铸工)为职业,从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的。

因避讳而改姓

据《宋史本传》所载,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

他族改姓

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历史变迁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由上可知,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今江西鄱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据统计位列全国83位,人口近280万。安徽最多,其次是云南和江苏。具体人口数字根据2007年公安部户籍系统的统计,如下:

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人口数(人) 14698 10360  49114 15689 27547 65753 36368 61987 67489

省份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江苏 湖北 湖南

人口数(人) 147176 396595 8050 105418 94991 128263 276663 166245 122209

省份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人口数(人) 34063 139556 3389 115863 175693 112500 265927 180 35056

省份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人口数(人) 44703 8639 7422 15497     

全国人数 2753103

陶姓故事

撰有自称“不知何许人也”的《五柳先生传》的陶渊明,其家世记叙不详,引起后人无数文士史家无限的好奇、追溯。无独有偶,在广西平乐县生活着数万陶姓人家,由于移居始祖陶英公以上的世系不清,也成了“不知何许人也”的一族。虽然,在他们家谱中清晰地记载先祖“陶渊明”的名字,却没有了祥细的世系序齿。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和祭祀习惯、家史资料,似乎总与陶渊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巧合,还是附庸,他们来自何方,是否就是晋朝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大思想家陶渊明的后裔,引起了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广泛兴趣。

广西平乐县位于桂林市南部,距桂林118公里。唐朝时,始称“昭州”,为历代州府之地,桂林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条美丽丰韵的桂江汇漓江、荔江、茶江之水,上朔桂林,下至梧州、广州,通达两粤。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岭南古城,居住着一个古老的姓氏人群“陶姓人家”。平乐县陶氏家族,人口约2.5万人,大多居住平乐县南部与贺州市昭平、钟山交界的阳安、青龙、张家、同安、源头等乡镇村屯,陶姓人家大都是一姓独居,有点村屯人口达六至七千人,且大都居住之地大都为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走进这些陶家村屯,只见民居错落有致,石板街巷,门楼祠堂,古风犹存。家家户户的厅堂上供台,纯一色写着“五柳堂”或“浔阳郡”,并有一副对联为“百门望重书香远,五柳名高世泽长”。

特别是他们讲的一口独特的语言,在南方各地极为少见,当地人称为“土话”或为“百姓”。这种方言与目前的平乐县城和北部乡镇居民通用的语言“官语”(西南官话语系)大相径庭。与两广的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湘方言等南方语种均无联系,也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族(瑶话)及壮、侗族(壮话)毫不相干。这种方言的范围不大,在平乐县只有阳安、青龙、张家、同安的大部份以及源头、二塘、桥亭乡的一部份人口使用,使用范围方圆不足二十公里。在这些地区又以陶、李、莫、翟、宾、欧姓的语言为正宗。在这南国一隅有这种独特的语种的原因是方言研究中的一个不解之谜。

根据陶氏族谱记载,平乐的陶姓人家是唐朝后期从山东迁至而来的。始祖陶英系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裔。进士出身,唐昭宗时立战功奉命职守青州府,后升兵部侍郎封太尉。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发生动乱。时任山东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梁(平乐县李氏家门始祖),受朝庭封为征南大将军,率莫、翟、宾等将校远征昭州。大军兵不刃血,平定了动乱。后来,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朝庭变故,朱温易唐为梁。陶英等将士奉命留守昭州。陶李将士不愿为梁作臣,遂辞官解甲归田,隐居于昭州南部的“莲塘村”(今阳安乡的陶村),成为平乐这个岭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此后,五姓人家相互联姻,世代繁衍。他们从北方带来的语言也就在南方一隅保留了下来,经与当地语言的相互同化,并经历史演变而形成现在独特的地方语言。后经有关专家考证,这种方言属我国唐宋朝时北方方言的华北、东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只不过由于先祖们南迁隐居平乐后,使它也远离了外界,而“不知魏晋,更不知有汉”罢了。

同时,考察陶氏家风的特征也另有一番情趣。平乐县陶氏家族从始祖英公起,至今序齿分明,辈分不乱。论及排辈,少辈必尊长辈。觞酒敬茶,皆有先后次序,自成礼俗。村民秉承前人遗风,淡泊名利,勤耕作,守本份,在这南国一隅,生息繁衍,自得其乐。并特别酷爱桃、柳树,把这两种树当作本姓的标志。“游子千里,不改乡音;立舍居家,不忘桃柳”,是村民们千古遗训。更有趣的是,许多陶姓人家并不知道自己是陶渊明后裔,但相互口头询问对方姓氏时,常常不称自己为陶姓,而说是“五柳”。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当年陶英率军南征隐居平乐,一千多年过去了,陶氏后裔生机勃勃,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目前,人口达十余万人,撒落在八桂大地和湘、粤、港、澳、台以及海外。 >在平乐的陶姓人家私存的“族谱”序言中,基本上都记载始祖陶英,祖籍山东。位于平乐县张家镇的乐加村乐山南簏,于清朝雍正六年所立,由陶英公第32世嫡孙,时任甲午科武举陶钲等人撰写的陶英墓的“墓后碑正碑文”记载:公讳英 字世民,江州人也,乃澎泽令渊明 讳潜之后,唐昭宗朝有平贼,公奉命守青州,累官太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由时任朝庭奉直大夫的陶英公第四世嫡孙陶濬撰写的《宗谱序》记载“我南郊之有陶姓,自我曾太父英公始。曾太父系山东人,其先人江西人也,浔阳嫡派,世居密州。”陶濬生于后唐天成元年(明宗号)(丙戌年 公元926 年),曾太父陶英逝世时(公元931年),濬已四岁。从这些序言里记述始祖陶英的籍贯和生平,确认平乐陶氏家族为陶渊明的后裔当属无疑了。然而,在所有平乐陶姓人家目前存的族谱中,有关始祖陶英公以上至陶渊明段各代世系均无祥细记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据平乐陶氏族谱序言称,因年代久远,家谱多次毁于兵乱或火灾,后人只能根据墓碑文进行重修。因此,平乐陶姓人家的族谱,只能从始祖陶英公开始,世系排列也从此开始。这一族谱上的残缺,成为向来以先祖为荣的平乐陶姓后裔们的千年之痛。近年来,和全国各地的各姓氏人家一样,平乐陶姓人家为了续编家谱,弘扬陶家文化,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他们派人千里迢迢到江西、湖南、山东等地考察,或写信到各地陶姓人家联系,甚至在网上发贴求证,寻找遗失族谱内容的点点滴滴。

平乐陶姓人家寻根的热情,深深打动了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的专家学者。2002年,学会常务副会长凌诚沛从江西省宜丰县赶赴平乐县考察。凌先生通过查阅陶氏族谱、石碑,考察了陶氏人家的生活习惯、语言变迁以及祭祀方式、辈分排列等特点,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之后,他又先后通过2年时间,亲自走访了全国20多个省市,查阅大量在关的文献档案,基本认证了平乐县陶姓人家确为陶渊明后裔。今年清明时节,现年已72岁的凌诚沛先生亲自携自己从江西等地考察整理《昭州(平乐)陶氏历代流源世系》再次前往平乐求证。根据凌诚沛整理的《昭州(平乐)陶氏历代流源世系》,平乐陶氏始祖陶英乃陶渊明长子俨的后裔,为陶渊明的第10代嫡孙。然而,平乐陶英后裔们却对该《世系》存有疑点。他们认为,世系中陶渊明至陶英段的代数不够。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而陶英则生于唐大中三年(己已年 公元849年),二者相距484年,按每20年一代的计,二者之间应该相距24代。而《世系》里二者之间仅为10代,这要比正常的代差整整少了十四多代,明显不符合正常的代差规律。对此,凌诚沛先生也表示,他先后考察了江西的宜丰县、奉新县、安徽省丹阳、湖南的浏阳等三省五县的陶氏家谱,这些家谱都是从三国时期的吴开始,记录陶氏家族的各代世系。其中有两个近似平乐始祖陶英身份的人物,一个是“陶瑛”,经查,这是另一支陶姓世系的;另一个叫“陶英”为“唐朝太尉,征南军”这与平乐县陶氏家谱以及平乐县陶英墓碑的记载相吻合。通过对平乐县的考察和江西等地陶氏家谱的认证,“陶英是陶渊明长子俨的后裔”这个史实是可靠的。但由于年代久远,中间有断代遗漏,这是有可能的。并表示,将再次前住山东考察,反复论证,帮助平乐陶氏人家继续寻宗,找出准确的陶氏世系排列。

陶氏名人

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 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氏名人,还有一代名将陶侃;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唐画家陶守立。

著名人物简介

陶谦:[扬州]丹阳 [今安徽省宣城市]人,东汉末年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字恭祖,132—194(63岁)。

陶侃:(今)江西都昌人,东晋名臣,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性聪敏,笔翰入流,为政慎密。人称其书法肌骨相媚。

陶渊明:陶侃曾孙,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文学家。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其诗更卓然高标,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诗歌《读山海经》、《咏荆柯》、《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辞》等。有《陶渊明集》。

陶弘景: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隆之孙,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画家、医学家、书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书,精图画,隶书不类常式,骨体遒媚。著有《图象集要》。

陶蛮朗: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人。齐戎招将军,因平定侯景之乱有功.被齐主授封袁水、渑池两县敕授平赵将军。

陶守立:池阳(今安徽贵池)人,五代时南唐画家。长于释像鬼神、庭园殿阁、子女奴隶、车马山水、靡不精妙。

陶弼: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宋代诗人,以功授阳朔县主簿,后任邕州东上阁门使。有《陶邕州集》。

陶裔:京兆户(今陕西户县)人,宋代画家。精于花竹翎毛,选翰林待诏,其笔法与黄荃相似。

陶复亨:新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元初诗人。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

陶宗仪: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号南村。能诗工书,工小篆,著有书学理论书《书史会要》。另有《南村辍耕录》、《南村诗集》。

陶成:江苏宝应人,明代画家。多才艺,诗文古朴,书善四体,擅画花鸟人物,芙蓉称神品,为世所珍。

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

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书画家。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

陶峙岳:湖南宁乡人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义,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一九八八年逝世。

陶勇:安徽霍丘人,中共高级将领,作战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将军衔,文革中含冤而死。

陶铸:湖南祁阳人,中共高级领导人,解放后任广东省委书记,文革中为文革小组成员,因不愿与林江反革命集团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乡村教育问题,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