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豆 |
释义 | 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于商周。 陶豆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造型多为浅盘、浅钵形,高圈足。豆的器形从陶豆开始,到青铜豆,始终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终是祭祀礼器组合中重要的一员。在“礼”字的组成中,“豆”也是主角,这充分说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 陶豆的足呈喇叭形、镂空形等,这是马家浜文化的特色。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为环太湖流域母系氏族时期的典型文化。当时的先民已普遍使用陶豆,制作标准一致。根据考证,陶豆主要用来盛放“菜”。在古代,陶钵才是个人使用的餐具,与现代饭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状浅而小,不同于盛“饭”的钵,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盘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区别,这是稻作农耕社会派生出来的生活方式,也是东方饮食文化的传统特点之一。高而稳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视觉效果,又与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夹“菜”,古人的聪明才智在此可见一斑。 时代:东汉。 尺寸:高6.7厘米,底径7厘米,口径11.5厘米。 重量:266克 特征:泥质红陶,呈酱色。敛口、深盘、短柄、喇叭状圈足。 来源:省博物馆拨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