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躺尸剑法 |
释义 | “躺尸剑法”是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的著作《连城诀》中著名的反面角色“铁索横江”戚长发精研的一种剑术,他为了掩人耳目,把《唐诗剑法》蓄意讹传为“躺尸剑法”,其中的种种招数名称也改成谐音字或同声异形字,他曾把该剑术传给小说的主人公狄云。此外,万震山曾经也将此套“剑法”教给了凌退思。 作品名称:躺尸剑法 外文名称:Lying dead sword 创作年代:1995年 作品出处:《连城诀》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金庸 连城诀简介《连城诀》中戚长发为着自己不可告人的贪婪目的,有意将唐诗剑法教成了躺尸剑法,将优美的诗篇误读成狗屁不通的顺口溜。 戚长发煞有介事地教狄云和自己的女儿躺尸剑法: “哥翁喊上来”,跟着一招“是横不敢过”,那就应当横削,不可直刺。 “忽听喷惊风,连山若布逃”,剑势该像一匹布那样逃了开去。 哥翁喊上来,是横不敢过。忽听喷惊风,连山若布逃。落泥招大姐,马命风小小。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凌退思在发现唐诗剑法的秘密后,喝道:“什么‘躺尸剑法’,荒唐!” “躺尸剑法”口诀1、“落泥招大姐,马命风小小。” 2、“哥翁喊上来,是横不敢过。” 3、“闯前门越广,疑尸地上爽。举头亡命也,低头死故乡。” 4、“忽听喷惊风,连山若布逃。” 5、“白日一扇近,长活如海流。鱼穷千里谋,跟上一层楼。” 6、“两个黄梨拧脆了,一行白骆丧今天。” 张九龄《感遇》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感遇 ① 其一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③,巢在三珠树④, 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⑤? 美服患人指⑥,高明逼神恶⑦, 今我游冥冥⑧,弋者何所慕⑨。 [注解] 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②池潢(huang):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④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⑤“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⑥“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⑦“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⑧冥冥:高远的天空。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 南阳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释】: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简析】: 慈恩寺浮图就是现存西安市的大雁塔。当时同题分咏的还有高适、薛据和杜甫。本诗主要写塔的孤高和登临后向东南西北四方瞭望,忽而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状写塔的崔巍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注解】: 1、突兀:高耸。 2、鬼工:非人力所能。 3、宫馆:宫阙。 4、净理:佛理。 5、胜因:善缘。 6、挂冠:辞官。 7、觉道:佛道。 【韵译】: 大雁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出, 孤傲高峻耸立好像直接天宫。 登上雁塔绝顶仿佛离开尘世, 沿阶盘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 峥嵘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 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 站在塔顶鸟瞰指点翱翔飞鸟, 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 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 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 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 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 悲凉秋色打从关西弥漫而来, 苍苍茫茫已经布满秦关之中。 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 历经万古千秋依然青青?? 清净寂来的佛理我完全领悟。 行善施道素来是我做人信奉。 我发誓回去后行将辞官归隐, 我觉得佛道的确能济世无穷。 【评析】: ??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 ??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惊人,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惊叹。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后出塞》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 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 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 恐是霍嫖姚。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诗镜铨》卷三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