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棠浦村 |
释义 | 棠浦村地处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棠浦镇腹部,为棠浦镇政府驻地。2003年底,全村辖楼下、林坪、刘家、坪桥,下坊、仪堂、朱木桥、沙里、严家9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共227户87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70元。 村情概况棠浦村地处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棠浦镇腹部,为棠浦镇政府驻地,村之东北向与澄溪村楼下自然村、竹林自然村相连,东南方之下坊自然村与陈家村的新村自然村毗邻,南与陈家接界,西靠棠浦河、北与车田为邻。仪堂、朱木桥自然村紧靠棠浦镇新浦大道左右两侧,沙里自然村与棠浦锡候路为邻。都为集镇规划之内,2003年底,全村辖楼下、林坪、刘家、坪桥,下坊、仪堂、朱木桥、沙里、严家9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共227户87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70元。 历史沿革清末属新安乡第十八都三图。民国时期,分别归属第六区、第三区,解放前夕属棠浦乡之第一、二、三保。解放初期归棠浦区浦澄乡管辖。1955年成立4个初级社,1957午组建为下坊和联合两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下坊大队和联合大队,1959年,下坊大队并入联合大队,1964年又独立为下坊大队.1968年,联合大队与陈家大队合并为敬忠大队,1971年又从敬忠大队析出改称坪桥大队。1974年,下坊大队归属坪桥大队,之后建置未变1984年改为坪桥村,1991年更名棠浦村。 经济发展2003年底,全村有山林资源3000亩、油茶山100亩;水田面积1237亩,其中山坑水田457亩,平地大诅水田856亩,早地94亩。棠浦村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红薯、大豆、荞麦、芝麻、油菜、蔬菜等。解放前,大部分稻田只栽一季早稻,亩产在300斤左右,晚稻只有下坊、林坪、仪堂、沙里4个自然村在早稻收割前栽插(俗称桠禾),面积不超过100亩,亩产在100—150斤以内。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引导农民对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了革新,大面积试栽二季晚稻,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水稻栽种面积不断扩大。1994年,全村栽种早稻980亩、二季晚稻1040亩,粮食总产1104吨,播面亩产达431公斤。解放前水稻品种单一,以栽种高秆品种为主。50年代初开始引进“南特号”、“长粒籼”等品种,产量提高了30%;人民公社化后,引进“农垦58'、“红旗一号”等矮秆品种,高秆品种逐渐淘汰;6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6033"、“宜丰早”、“浙长9号”、“棉花糯”等,亩产提高到450斤;70年代初又引进“7055"、“6044”、“浙伏802”、“珍珠矮”等新品种;1977年,从海南引进晚稻杂交品种,试栽50亩,后全面推广;1989年又引进早稻杂优品种,1994年,早稻杂优面积达60%以上。 解放前,早稻浸种多为“懵懵懂懂,清明浸种”,方法采用稻草打包、装入谷篓内,放于池塘里或河里浸1~2天,待发芽后,散描在大块田内。如遇低温天气,成活率相当低。解放后,进行了大胆革新,浸种时间提前5—10天,即“惊垫早清明迟,春风浸种最适时”,浸种方法用铁锅选种,石灰消毒、温水催芽的方法;秧田平整后扒成1米多宽的畦,芽谷均匀地散播其上,大大地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70年代采用薄膜;90年代初推广芒谷播种法,即稻种浸48小时,不催芽,直接插入秧田中发芽育秧;1994年又开始推广旱床育秧法,通过历年育秧技术的改进,保证了早稻的插秧期,使粮食产量大幅上升。 自然资源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81亩(其中:田30亩,地251亩),人均耕地1.84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111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68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4.44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6亩,荒山荒地320亩,其他面积59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30户通自来水,有7户饮用井水。有37户通电,有2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67.5%和67.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户(分别占总数的40.54%和27.03%)。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5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1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5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0亩,有效灌溉率为10.6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4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6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25万元,占总收入的43.23%;畜牧业收入6.2万元,占总收入的17.5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头,肉牛4头,肉羊40头);林业收入4.99万元,占总收入的14.15%;第二、三产业收入2.06万元,占总收入的5.83%;工资性收入4.27万元,占总收入的12.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2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占劳动力的7.84%),在省内务工6人,到省外务工6人。 人口卫生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37户,共乡村人口153人,其中男性77人,女性76人。其中农业人口153人,劳动力72人。该村以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49人汉族4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人,占人口总数的1.3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53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6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乡卫生院13公里。该村没有公厕,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10户,占农户总数的27.03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函关完小,中学生就读到腰街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2.5公里,距离中学14公里。截止2006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3人,其中小学生25人,中学生28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81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方式公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