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汤中立 |
释义 | 汤中立,男,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10月出生,安徽安庆市人。1952-1956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近10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几项,多项获奖,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l项,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中文名:汤中立 出生地:安徽省安庆市 出生日期:1934年10月30日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中国地质学院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山西繁峙滹沱河沿岸第四系地质与果树调查的关系》 人物介绍汤中立(1934.10.30-)地质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安徽省安庆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甘肃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并任长安大学教授。在陈鑫先生指导下,依据找矿线索,发现金川镍矿。评价了第一矿区特大型勘探基地。发现第二矿区深部厚大富矿体,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铜镍矿。研究总结了金川矿床模式和中国镍矿成矿规律,提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学说,促进新的镍矿勘查工作。以上工作一举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局面,步入了世界镍资源大国的行列,为金川镍工业的产生奠定了资源基础。198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金昌市,从此昔日的荒山戈壁,变成了名扬四海的镍都。 汤中立先后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科技先进工作者;地矿部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甘肃省政府、地矿部联合授予“祖国镍都开拓者”荣誉称号;甘肃省优秀专家;国家出版局著作出版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家荣誉奖;金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汤中立院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先后培养出多届优秀硕士生、博士研究生,他们均以优异的成绩走向工作岗位,并相继担任重要的技术职务,在各自岗位中为国家再创辉煌做贡献。 人物生平国著名矿床学家、地质矿产勘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汤中立教授,1934年10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同年4月赴地矿部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从事地质矿产普查等技术工作,任分队技术负责人。 1959年—1972年任地矿部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工程师,大队技术负责人。 1972年—1980年任甘肃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 1980年—1981年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兼地矿局副局长;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西部开发委员会副主任。 1995年荣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汤中立院士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该镍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镍矿。 汤中立院士通过数十年对金川矿床成矿模式的深入糸统研究,提出了“深部熔煤离—一一期或多期贯入成”理论,并建立了以甘肃金川、吉林红旗岭、新疆喀拉通克、河北铜硐子四个小岩体铜镍矿床为代表的深部熔离——贯入的组合成矿模式。该理论成果在国内外被广泛引用,使我国在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跻身于工世界前列。 数十年来,汤中立院士一直致力我国镍矿事业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和发表了专著5本,译著多部,撰著和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代表性论著有:《中国镍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含铂)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中国硫化镍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等。先后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科技先进工作者;地矿部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甘肃省政府、地矿部联合授予“祖国镍都开拓者”荣誉称号;甘肃省优秀专家;国家出版局著作出版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家荣誉奖;金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汤中立院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先后培养出多届优秀硕士生、博士研究生,他们均以优异的成绩走向工作岗位,并相继担任重要的技术职务,在各自岗位中为国家再创辉煌做贡献。 作为我国“镁铁岩、超镁铁岩及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研究者和科学带头人,“九五”以来汤中立院士先后承担的研究课题有“铜镍铂找矿攻关”(1996-2000年);“矿山—绍兴断裂带构造背景与成矿前景”(1998-2000年);“中国大陆重要地质成矿时期大规模成矿作用及时空结构”(1996-2000年);“中国西部镍钴铂族资源潜力及可持续开发利用”(2001-2002年);“不同时期大规模成矿作用”(2000-2003年);“中国超大型岩浆镍铂矿床成矿预测”(2001-2002年)等多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工程院和国家科委重大研究项目。 求学历程1934年10月,汤中立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战事很快波及到安庆。其时,年幼的汤中立学步未稳,但他不得不随着父母跟着逃难的人群,辗转到湖南省乾县所里镇暂住下来。父亲在流亡中学当教员,母亲还得帮人浆洗衣服,挣点收入补贴家用。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汤中立读完了小学。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又随着难民队伍回到了安庆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汤中立高中毕业,1952年9月,他进入了北京地质学院,开始了他对地质学的学习、认识和理解。其间,他曾聆听过李四光、孙云铸、谢家荣、尹赞勋、袁复礼、冯景兰等学者的演讲或教诲,他们献身地质科学的精神,以及在地质实践中所表现的科学态度,成为他的人生榜样。尤其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一次讲演时,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你们应当成为新中国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这番话情切意真,就是希望同学们成为新中国优秀的地质学家,像神话中的“土地神”一样,熟悉和掌握脚下的地球。汤中立对这次讲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记着李四光讲演时的神采。 与此同时,汤中立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地质理论知识,以优异的成绩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地质学家奠定着坚实的基础。汤中立完成对自己理论学习的检验是毕业生产实习。1955年秋天,他和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队,到山西省五台山区填制1∶5万比例尺地质图。他们把图幅按人头分成若干块,每人负责一块,工作进入谁的领域就由谁当“队长”,并由其承担最主要的任务。其他同学在其分派下完成本块的填图任务,而且要为“队长”收集毕业论文的资料。汤中立负责的地域恰好在滹沱河的两岸,地形呈现为一片广阔的砂砾。在这样的地区中完成填图相对容易,但对于将来要完成的毕业设计却是相当棘手。然而汤中立却表现出突出的应变能力。他将同学们组织起来调查果树的分布范围、生长年龄和长势情况,调查水井的水深、水质和历史变化。最终,他完成的毕业设计是《山西繁峙滹沱河沿岸第四系地质与果树调查的关系》。这一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获得了很好的评语。他和同学们共同完成的地质图,后来被作为五台山区地质图的一部分公开出版。 地质生涯1956年春天,汤中立和几位毕业同学一起来到酒泉,在甘肃省祁连山地质队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其时,大西北正是国家建设的重点,急需地质工作者为国家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地。这为汤中立实现其地质理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从1956年起,汤中立先后在甘肃北山地区,祁连山地区和河西走廊两侧山区从事地质普查工作。他先从实习生开始,由于他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突出能力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第二年就担任分队副技术负责人,第三年任分队长、技术负责人。在此期间,汤中立和他的同事们,在前辈地质专家宋叔和、陈鑫、严济南等人的指导下,通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检查古矿坑遗迹和群众报矿线索等方法,先后在以上地区发现了铜矿、铁矿、萤石矿、镍矿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产地。 1956年7月汤中立、陈振兴、杜松亭三名实习生组成地质组,由汤中立任组长,在甘肃北山星星峡—白墩子一带进行1∶20万路线地质调查。一天,在进行地质路线填图时,发现一块含铜矿的转石:淡黄绿色蚀变岩,除孔雀石外,隐约可见黄铜矿豆点。当时已近中午,他们商定停止路线观察,改按转石追索法,沿着戈壁滩上转石可能的来源方向一步一步追索。他们一直追到一座黑色大山的背后,铜矿转石突然增多,而且有古人采冶的遗迹,在这里,他们终于找到了原生矿露头。经过观察,原来这座黑大山的岩性是辉长岩,岩石中也有微弱的黄铜矿化,山背后低凹处是蛇纹石化橄榄岩与底盘白云质大理岩接触,就在外接触带发育一条北西西向的铜矿矽卡岩带。于是他们便投入地质填图和地表工程揭露。严济南工程师和苏联专家谢尔巴科夫闻讯从大队部赶赴现场,指导勘察。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当年10月份打钻,见到深部原生矿。第二年,由甘肃省地质局组队勘探,求得铜金属储量4.3万吨,Cu品位1.64%;银93.9吨,品位93.3克/吨。其后,由白银公司实施矿山开采。 慧眼“卵石”诞镍都 1958年10月7日,时任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分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带领巡回检查组王全仓、邱会鸿等一行五人,来到永昌县河西堡,向县委设在那里的大炼钢铁指挥部汇报工作。县委书记王虎法带领他们查看近期群众的报矿成果。汤中立挑出几块感兴趣的标本询问情况。一块大如卵石、布满孔雀石的矿石标本引起了汤中立的特别注意。问清矿石标本的来历后,汤中立和其他同事立即驱车赶到永昌县,然后又追踪到宁远堡报矿人的住地,由报矿人唐东福热情引路,前往白家咀子含孔雀石的岩体露头处。此时已近黄昏,他们稍事观察敲打一阵,在夜色降临之际安营扎寨。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汤中立和王全仓、赵国良对矿化露头、超基性岩性的范围、顶底盘围岩进行了追索和初步圈定,并勾绘了地质草图。根据当时的工作情况看,只是在超基性岩体(后来的一号矿区)的北侧找到两处氧化矿露头,每处露头长20—30米,宽10余米,两处露头之间相距约300米;矿化露头上,孔雀石、铜蓝、锡铁矿十分发育,黄、褐、蓝、绿,色彩缤纷。汤中立面对此种情况,把眼前的发现与两年前发现的辉铜山铜矿进行了比较:两者都发育在基性超基性岩体底盘与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上,此处发育在内接触带,彼处是在外接触带;按地表矿化程度,这里比辉铜山的情况更好;辉铜山经勘探证实是一个富铜矿,这里肯定是一个更有希望的铜矿。在这种对比基础上,汤中立采集了必要的标本回酒泉大队部汇报,留下王全仓等人继续在现场工作。在酒泉,汤中立把他们的发现分别向苏联专家扎库敏聂依和大队负责人陈鑫工程师作了汇报,并陈述说,这是一个很有希望、需要进一步开展评价工作的铜矿。这一观点得到认可,他便赶回河西堡,到分队其他各组抽调人员,加强白家咀子组的力量,开展更大规模的评价工作。 陈鑫工程师来到河西堡,并带来一份化验单。陈鑫告诉汤中立,对他带回的矿石标本进行了铜镍两项测定,结果,Cu16.5%,Ni0.9%。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金川铜镍矿床最早的一次矿石标本分析报告。其后,陈鑫和汤中立赶赴白家咀子现场,布置了地面地质填图和两口浅井、六个探槽。汤中立一直留在现场工作,直到1958年12月中旬,几个探槽均见到了氧化矿。与此同时,第一口浅井打到七八米深时,见到了具海绵陨铁结构的原生铜镍矿。1959年元月,省局和大队组织两台钻机施工两个钻孔,不久,两孔深部都见到了厚层原生矿体。这就充分证实了该处是一个大型的硫化铜镍矿床基地。在以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汤中立作为大队技术负责人陈学源的助手,参与组织了金川矿区的地质勘探技术工作,并完成了该矿区最终勘探报告的编制。经全国储委主持的审查会议批准,提交镍储量90万吨,铜储量50万吨。为中国第一个镍工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证。 1965年,是汤中立任大队技术负责人的第三个年头,也是金川镍矿勘察工作最为关键的时期。第一和第三两个矿区勘探结束,第四矿区普查孔证明是贫矿。在岩体出露面积最大的第二矿区,地表没有矿化显示,此前曾按200米行距施工过19个钻孔,结果仅在岩体东部发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隐伏贫矿体;在岩体的西部,每个剖面上的两个钻孔都没有见矿,却都在200米多深度穿过超基性岩时出现了围岩。汤中立遇到了困惑:岩体是不是呈一个锅底尖灭了?如果岩体像锅底那样尖灭,那么,金川矿区也就没有再大的发展前景了。面对困惑,汤中立和同事们经过反复比较研究,认为这样尖灭不大自然,因为第一矿区岩体和矿体形态向深部是有较大延伸的,并且在第一矿区见到过含矿岩枝贯入到底盘围岩中的现象。据此,他和一些同事认为深部值得探索。于是,汤中立主持编制了第二矿区深部找矿设计方案。方案的核心就是设计了一批深度400—550米的钻孔,找岩体漏向深部“岩枝”中的矿体。 12线ZK22孔的施工设计深度为530米,预计打到岩枝中矿体后将于460米处穿过去进入底盘围岩。但在实际施工中虽然见到了岩枝,但岩枝中并不见矿,钻孔却提前于375.7米打穿岩枝进入围岩,按常规见到底盘围岩就可终孔。汤中立和他的同事们的探索精神,他根据所打到的岩石还不是含矿纯橄岩,推测主岩体还没有打到,深部还大有希望。因此他坚持不能终孔,而是要求继续向深部钻探。结果在410.71米,又见到第二个“岩枝”。汤中立再次修改设计方案,继续加深钻探,终于在566.71米时,见到下部岩枝中的隐伏富矿体。经过多次调整设计深度,并换了一台千米钻机施工,一直钻到924.87米时才穿过岩体终孔。结果隐伏矿体厚度达到358.16米,完成了一次对地质科学求知领域进行探索的重大突破。 依据22孔的实践结果,又在2线至26线一千多米长的地段布置了几十个钻孔,几乎是每个孔都见到了深部隐伏富矿体,这使金川矿床的铜镍勘察储量翻了几番,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镍矿。 1978年,汤中立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树立为科技先进工作者;1980年又被评为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评功授奖大会。 198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部在金昌市公园内建立地质工作者纪念碑,汤中立的名字作为镍都的开拓者的代表之一,被镌刻于碑文中。 学术简历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同年4月赴地质部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从事地质矿产普查等技术工作,历任分队长和技术负责人。1959~1972年任地质部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工程师,大队技术负责人;1972一1980年任甘肃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1980~1981年任甘肃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1981—1994年历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兼地矿局副局长,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西部开发委 员会副主任。1989年晋升为教 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荣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年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成就汤中立院士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重大贡献是对金川镍矿的发现和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该镍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镍矿。 通过数十年对金川等矿床的深入系统研究,提出了“深部熔离——一期或多期贯入成矿”及“小岩体成大矿”等岩浆成矿理论,并建立了以甘肃金川、吉林红旗岭、新疆喀拉通克、河北铜硐子四个小岩体铜镍矿床为代表的“深部熔离一贯人”的组合成矿模式。该理论成果在国内外被广泛引用,使我国在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领 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 数十年来,汤中立院士一直致力于我国镍矿事业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5部,译著2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代表性论著有:《中国镍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含铂)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中国硫化镍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等。先后荣获甘肃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地矿部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和甘肃省优秀专家光荣称号,1986年被甘肃省政府和地矿部联合授予“祖国镍都开拓者”荣誉称号;近10年来,汤中立院士主持的国家级和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多项获奖,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l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l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金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汤中立院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先后培养出多名优秀 硕士、博士,他们均以优异的成绩走向工作岗位,并相继担任重要的技术职务,为地质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项目“中国大陆重要地质成矿时期大规模成矿作用及时空结构”;“中国西部镍钴铂族资源潜力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古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和“中国超大型岩浆镍铂矿床成矿预测”等,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工程院重大研究项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